信阳市根亲文化资源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阳市根亲文化资源探究
[摘要]根亲文化资源研究是信阳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当前信阳浓厚的根亲文化现象,分析了根亲文化资源的内涵,进一步探究了信阳市姓氏根亲文化资源和移民根亲文化资源状况,提出了信阳根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关键词]信阳市;根亲文化;资源;探究
一、信阳浓厚的根亲文化现象
信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居中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部分中华姓氏的发源地以及众多历史移民的祖根地,有丰富的根亲文化资源,近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闽、粤、台、港、澳等八省区同胞和东南亚、欧美等地10多个国家近70个姓氏宗亲组织不远万里来到信阳寻根问祖、观光旅游、探亲度假、投资兴业,形成了特有的根亲文化现象,信阳有民间姓氏宗亲组织十八个,2008年信阳市根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根亲研讨会、组团互访等各种根亲活动日益兴盛,特别是2009年lO月和2010年10月在固始县举办的“唐人故里闽台祖地首届中国固始根亲文化节”、“唐人故里闽台祖地第二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在河南省乃至全国是空前的,此外,赖氏宗亲联谊总会在息县、世界黄氏宗亲总会在潢川、中华蒋氏拜祖暨文化研讨会在淮滨近年也多次开展较大规模的根亲联宜活动。
二、根亲文化资源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人们对它的界定众说纷纭,对其含义的理解亦莫衷一是,自从人类学的鼻祖英国文化学家泰勒第一个界定文化的概念以来,已经有一百六十多种关于文化的界定,但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物资、制度,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资文化两大类。
所谓“根亲”就是异乡他国的人们强烈地怀念祖辈先人,追踪自己的血脉由来,探寻延续的血缘亲情,热爱先人生活成长的故土家园的思想和行为。
所谓“根亲文化”就是由根亲而发生、发展的一种追族索缘、血脉相继的文化现象,是人们的姓氏同源同脉的延续,是族邦同渊同宗的亲情,是居食同根同缘的联谊,它广义上属于历史文化,狭义上属于区域文化,本质上是文化的追属、心理的认同和灵魂的皈依。
它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重血缘亲情、恋故土家园、守伦理孝道的优良传统美德。
三、信阳姓氏根亲文化资源
河南省信阳市地处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丰厚,我国目前的100个大姓中有黄、赖、罗、蒋、白、陈、潘、廖、孙、江、傅、沈等13个姓起源于信阳,或者一支源头在信阳。
8000多年前这里就有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古代先后建立过申、蓼、息、蒋、江、弦、赖、黄、曾等十多个邦国,这些以姓为国的邦国最终演变成中华姓氏一百大姓中的十个姓氏,如潢川的黄姓,罗山的罗姓,息县的赖姓、白姓、付姓,固始的潘姓、廖姓、沈姓,淮滨的蒋姓、孙姓。
其中信阳是黄、罗、赖、蒋姓的唯一起源地,其余孙、潘、白、廖、付、沈分别有一支或主支起源于信阳。
另外,还有十六个姓氏申、息、江、谢、奚、安、英、甄、寝、雩、期、弦、道、叔敖、候叟、期思等姓氏,或起源于信阳,或起源与信阳有关。
例如:黄姓源于夏代建立的黄国,夏王封南陆公于黄地(今潢川县境内),并赐黄国臣民以国为姓,自此黄氏家族繁衍发展,逐渐壮大扩延。
罗姓的远祖出自颛顼,夏启王因陆终治淮水有功,封陆终第六子季连于罗地(今罗山县境内),建罗国,赐臣民以国为姓,春秋时期,罗国被楚武王所灭,罗国臣民外逃,为纪念故国,以罗为姓。
赖姓起源于周朝,周武王念其弟叔颍公灭商建周之功勋,赐其弟叔颍公为子爵,封地赖国(今河南息县包信镇),后世子孙乃以国为姓。
潘姓主要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孙伯季食邑于潘地(今固始县境内),因伯季家族治理潘地有功,又被加封为伯爵国,后来楚国灭潘国,潘国国君权涌为使臣民不忘故土,要潘国臣民世代以潘为姓,随后自刎于殿堂之上。
蒋姓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周公姬旦第三予伯龄于蒋地(今淮滨期思,固始蒋集一带)建立蒋国,爵位子,楚灭蒋国,蒋国国君子涵弃城逃难时,与臣民约定,以国为姓。
廖姓的来源要追溯到帝舜时期的贤臣皋陶,夏朝封皋陶之孙磊于蓼山(今唐河县湖阳镇)为食邑,春秋时期蓼国国王皋昆带领蓼国臣民沿淮水东迁建立了东蓼国(今河南固始县内),后来楚灭蓼,蓼国国王皋申要臣民以国为姓,世代姓蓼,以图复国大业。
白姓的起源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以邑为氏,出自颛顼帝的楚国芈姓,其始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太子建的儿子胜,因受封于白邑(今息县白土店),世称白公胜。
另一支以字为以氏,其始祖是春秋时秦国大将军白乙丙。
从近年的考古发掘和古文献族谱研究来看,以邑为氏更为准确可信,白公胜死后,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封邑“白”为姓。
四、信阳移民根亲文化资源
信阳北据中原,南控荆楚,东接吴会,西通巴蜀,历史上这里成为移民南迁的始发地和集散地,成为众多闽粤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的祖根地。
信阳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有四次,共计100多姓1万多人。
一是西晋“永嘉之乱”的移民潮,这一期间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士族入闽,其中,固始籍民南迁者较多。
二是唐代陈政、陈元光父子受朝廷招募,率光州固始86姓7000余人赴泉、潮二州镇抚啸乱,到陈政之子陈元光任漳州刺史时,这些将士们便在闽地落籍,建设与开发漳州,陈氏五代为闽南的开发与建设鞠躬尽瘁百余年,为推进南北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陈元光父子被后人誉为“开漳圣王”。
三是唐末王潮、王审邦、王审知三兄弟率光州固始籍为主的军民5000余人共50姓入闽的移民潮。
唐代的这两次信阳大移民对后世闽南粤北乃至整个福建、潮汕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极其重大影响,民族英雄郑成功和施琅将军这两位信阳“老乡”对台湾的收复与统一,先后从东南沿海武装移民台湾五万人,其中多为当年信阳移民后裔,相关资料表明随陈政、陈元光入福建开漳的诸姓中有陈、张、李、王、吴、蔡、许等40姓后裔先后迁居台湾,使信阳又成为台湾众多人的祖根地。
四是宋元之际举家南逃的移民潮。
两宋之末由陈、戴、闵、叶、侯等姓因循先民足迹而南迁入闽,信阳移民不仅移居福建漳州、泉州,成为当地民众的主体,其后裔又大量地移居广东、港澳台、海外各地,特别是信阳固始县有“中原侨乡”之称,相关研究表明,至少有60个姓氏的客家族谱记有“秦汉以降,聚族于河南光州”的字样,源于信阳的陈、黄、赖、孙、潘、廖、安等客家姓氏在客家姓氏中排名前列,至今,在福建和台湾仍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说法,陈、林、黄、郑四姓等大姓来台始祖均来自固始,特别是信阳固始县有“中原侨乡”之称。
河南对陈元光的奉祀集中在潢川、固始两地,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潢川广济王祠、固始陈集乡的将军祠。
福建留下的奉祀庙宇就比较多,祭祀闽王王审知的祠堂、庙宇在闽台两地也很多,在福建至今仍保存完整、有史可考的71座名祠、28姓氏之祠堂、家庙或纪念祠,供奉着由“光州固始”入闽始祖50人。
台湾同样也有众多祭祀始祖来自“光州固始”的祠堂、家庙,他们与原乡固始现存祠堂、家庙共同形成独具特色的根亲文化资源。
五、信阳根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有关信阳根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成果有一些,但理论与实践脱节,仅限于经验总结,泛泛而谈,研究的学科角度单一。
这里我也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想法,首先应加强根亲文化相关历史文物的保护、修复和开发,把“根”留住。
其次,继续加强对根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从历史学、文化学、考古学、民俗学、社会学、方言学等角度对信阳根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挖“根”寻源。
第三,加强恳亲联谊,使根亲文化生“根”开“花”。
第四,根亲搭台、经济唱戏,实现“根”深“叶”茂。
第五,建立资源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护“根”。
第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财滋“根”。
此外还应加快文化产业化步伐,高起点发“根”;把寻根旅游与当地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相结合: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根亲文化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打造精品项目,高标准创建文化品牌:多渠道宣传根
亲文化,多向“延根”。
参考文献:
[1]尹全海,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学术综述[N].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