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提示型教学中导入方法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提示型教学中导入方法的运用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
”当然,他说的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不过,这句话对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同样适用。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阅读课文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
”上课伊始,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
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心向”,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
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他们往往能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
导入所用的时间不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果每位教师在备课时都十分重视导入的设计,在走进课堂之前都能十分认真的推敲一下这堂课开始的三言两语,那么,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纵观众多语文教育名家,无不在导入的设计上精益求精,设计精品更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语文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强调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却忽视导入的设计,甚至有人认为导入环节是可有可无的。
于是上课时总是那种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请大家把书翻到×××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
这种导入固然简洁,但它势必大大减损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失去了一次绝佳的教育时机。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还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调集注意
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
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活动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致志。
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越强,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靠。
2.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语文学习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于维系注意力,增强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
3.引上正轨
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首要作用和功能就是引导学生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它好比通往正题的桥梁,能有效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轨,从而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4.引入佳境
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创造一个和谐,活泼,愉悦,热烈的情境,用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导入好比演奏前的定调,它直接关系到演奏的成败。
5.启迪心灵
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导入,必然会拨动学生的心弦,调节其心志,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
6.给予享受
优秀的导入设计其美学价值不容忽视。
教师用优美而充满激情的语言营造情境,再现形象,必然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动,也必然会使他们体验到审美的欢愉。
综上,设计导入应注意“实”(讲求实效),“精”(简明扼要),“活”(方法多样),“美”(给人美感享受)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启迪学生的思维。
其中,“实”与“活”是设计导入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导入的形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构思,一种创造。
导入的方法不可千篇一律,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体裁及教者的自身情况等多种因素来综合考虑。
下面,我们结合教学实例来具体说明常见的导入方法。
1、故事导入法:青少年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一种魅力吸引人.教师可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取材原型等方面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出师表》前,简述“六出祁山”、“五丈原陨星”的故事。
讲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制造的“李闻惨案”,导入《最后一次讲演》。
2、名言、名句点睛导入法:名言、名句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和强力的感染力,是哲理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语言.开讲时,如果用名言、名句导入,学生就容易接受课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说明的道理、叙述的事物、表达的感情。
例如:教《谈骨气》时,引用徐悲鸿的“人不可无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导入。
从毛泽东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导入《纪念白求恩》。
从“民以食为天”导入《食物从何处来》。
从“失败是成功之母”导入《失败是个未知数》。
或在执教前用课文作者的名言或名家的评点导入课文,使学生带着一种仰慕之情去学习课文,寻找那个名句的特色所在。
如在教《离骚》前介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余方高驰而不顾”等名言。
可以引发学生研导屈原“求索”的内容和思想境界,可以探求屈原“高驰而不顾”
的原因。
用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去导读《琐忆》;用“我以我血荐斩辕”等诗句去导入《灯下漫笔》;用朗读巴尔扎克的肖像描写语段配合课本扉页的插图导读《巴尔扎克葬词》,都能很快使学生进入境界,实在是一种“画龙点睛”的方法。
3、类比激趣导入法:选取与教材具有同样的艺术风格或情趣的,学生已熟知的其它文学作品,作为课前的导入,以激发学生情趣的方法叫类比激趣法。
举例如下:
(1)、执教《明湖居听书》一文前,教者现场勾勒一幅“平湖秋月”的简笔画,使学生从以月亮为主体而衬之以其它景物的和谐美中明了“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为课文中用层层烘托之法突出白妞的演唱技艺的行文结构方式。
(2)、在执教《故都的秋》前书写或背诵马致远的《天静沙》,启发学生认识“以意象传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方法,从而引发类比联想,进入课文中对“秋味”、“秋韵”的探导,寻找文章的情趣。
(3)、执教《荷花淀》中“月下织席”段前,选用一幅素雅的图画进行欣赏,从图中淡雅的风格导入该段中色调的安排以及一位红夜女人置身于清谈素雅的环境中的美感。
从而领略“荷花淀派”的审美观及其“以美衬恶”的立意。
(最宜美术专业班)
(4)、执教巴金的《灯》前用《海燕》导入,使学生获得象征意义的感知,帮助学生去探求“灯”的象征意义。
用《陋室铭》去导入《我的空中楼阁》,以便从生活情趣和作者志趣上去理解课文;用《小石潭记》导入《愚溪诗序》,明了作者文字背后的怀才不遇,以寂寞之心写寂寞之景的心绪;用《赤壁怀古》导入《赤壁赋》,使学生了解苏轼在沉冤之后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一丝出离红尘之想。
类比激趣之法,是一种建立在较高层次的审美意识上的执教方法,与文学欣赏异曲同工,能激活学生的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和类比联想,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4、悬念导入法:这种导入法在于设置与课文相关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研读课文,寻找答案。
教者可以选择一至二个突破点去设问。
如用“邓小平同志对回收香港有什么主张?回答了哪几个现实问题?”去导入课文,学生用不了多少时间便可找出答案,对全文观点一目了然。
用“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陈情表》中是怎样陈述“忠孝”之关系的?一问,让学生去寻找文章的立意和着眼点;用“《离骚》中有哪些诗句表现了屈原的正气?”一问,去引导学生品评诗句等,都能省时省力,压缩赘语而直奔主题,提高教学效率。
5、诗词导入法.诗词语言凝练,想象丰富,含义深刻,表现力强.所以,用新课
有关的诗词导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而且能激发他们
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情感,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
例如:《春》的导入时,先让同学们背诵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
然后教师总结,第三句中“绿”字用得妙,有色有形,化静为动,一字用妥,尽得风流.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
这篇散文是一幅明丽诱人的图画,是一首诗情横溢的诗歌,是一曲优雅动听的乐章。
让我们一起欣赏这《春》的美吧……
6、欣赏怡情导入法:欣赏陶冶法是在课前用音乐、画面激发学生情趣的方法,可以获得收心,移情之效。
谨举数列说明:
(1)、讲授《智取生辰纲》前,教者播放《好汉歌》,学生便马上进入了《水浒传》中英雄好汉聚义时壮烈而豪放的氛围,提高了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这是因为《好汉歌》与文中的主题相一致,那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好汉风格,正与“梁中书的不义之财应该夺取”的观点一致。
(2)、执教《荷塘月色》前播放《月光曲》,可以从该曲的和谐优美圆润的旋律中领略到一种月夜的恬静之美,从而勾通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之间的感受,在快乐的氛围中去阅读《荷塘月色》,领悟“如梵阿铃上奏着的名曲”的优美意境。
(3)、执教《世间最美的坟墓》前播放《空山鸟语》或《春江花月夜》等能展示大自然的静谧之美的乐曲,使学生在课前进入一种祥和安宁的意境,从而去思索伟人托尔斯泰为什么自选安宁之景作归宿,因而成为“最美的坟墓”的原因。
用音乐导入的目的是为激情引趣,从音乐的欣赏陶冶中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迅速进入教材中一种特有意境,因此,所选的乐曲(或图片)一定要与教材相关,足以引发学生的类比联想,从而完成思维的迁移的过程。
如用《洪湖水·浪打浪》导入《荷花淀》,可以从荷花的美景迁移到文坛“荷花淀派”的风格;用《梁山伯与祝英台》乐曲导入《孔雀东南飞》,使之从“化蝶”的美好意境中去认识诗末“比翼双飞”的美好祝愿;用《高山流水》曲导入《琵琶行》,能从音乐形象中领悟《琵》诗中音乐描绘的艺术特色。
教学之法,贵在创新,贵在在行,贵在行之有效。
导入方法只是其中之一,但其激情引趣之效却不可低估。
随着教学设备的更新,各种现代化教具(如多媒体、投影等电教设备)的使用,会使导读的领域更加宽广,也迫使教者从“夫子型”向“学者型”转化,向现代化迈进。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置课件当然要用导读之法以增强教学效果,让我们一起接受新时代的挑战。
总之,导入绝非雕虫小技,不足挂齿,而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
归根结底,设计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兴趣在语
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能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深有体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谓经验之谈。
至于卢梭的论述就更为精辟,他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经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以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
”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艺术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万万不可忽视对导语艺术的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