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1.1声音是什么 同步测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1.1声音是什么同步测试
2019-2019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1.1声音是什么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

B.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 空气不可能是声

D. 真空不能传声
2.如图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电铃或接通电源的音乐
芯片悬挂在广口瓶内,再把瓶内的空气抽出如图所示,
声音逐渐变小,但始终能听到声音.原因是()
A. 瓶内已被抽成真空,真空亦能传
声B
. 声源发声太强,换用发声较弱的声源
C. 离实验瓶远一点,就可以听不到声
音 D. 瓶内
仍有少量空气,悬挂声源的固体亦能传声
3.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鼓时,放在鼓面上的沙粒不停的跳动,说明发声体
在不停的振动
B.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
C. 木

D. 空气
6.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发生

B. 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也能传播
C. 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
速D . 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等
7.正要咬饵上钩的鱼,突然听到脚步声受惊逃走,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 大地——空气——水——
鱼 B. 空气——水一一
鱼 C. 大地——水——
鱼 D. 水——鱼
8.电影《地道战》中的日军指挥官让人在地下埋几口水缸,并时不时把头探进缸里,以下有几种解释,你认为哪种说法正确()
A. 甲说:“从水缸中能看见地道里游击队员的像,判断有无游击队员。


B. 乙说:“从水缸中能听见地面下传来的声音,判断
有无游击队员挖地道。


C. 丙说:“防止自己的讲话被游击队员偷听。


D. 丁说:“是为了藏匿物品。


9.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 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 声音产生的原因
C. 音调是否与频率有
关 D. 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10.下列属于气体振动而发出声音的是()
A. 叮咚的鼓
声B . 哗哗的流水
声C . 隆隆的炮
声D . 悦耳的歌声
二、填空题
11.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________个敲打的声音.第一个声音是由________传播的,第二个声音是由________传播的,原因是________.
12.声音与人的生活啊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某实践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探究.
实验一: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槽中的水,发现溅起水花.
实验二:用细线把一个处于响铃状态的手机悬挂在软木塞的下端,并置于玻璃瓶中,塞紧软木塞,会听到清晰的铃声,然后通过与软木塞相连的抽气装置,不断的把玻璃瓶中的空气抽出,会听到瓶子里的手机铃声比原来小很多.
实验三:支起自行车,一手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另一手则拿一硬纸币并让纸片的一头伸进自行后轮的辐条中,随着车轮转速的加快,纸片发出的身影会越来越尖.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一说明:________ ,而且说明声音具有________ (填“能量”或“传递信息”)的特征;实验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 ,实验三探究声音的________ 和振动频率的关系,实验表明
________ .
13.相传“舜作箫,其形参差”.说明那时的箫是由许多长短不同的竹管排成,如图所示.演奏时,美妙的声音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竹管参差不齐,目的是为了吹出________不同的声音.
14.《新闻联播》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每日晚间播出的一档新闻节目,被称为“中国政坛的风向标”,它是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军事、外交、文化、体育、农
业、交通等所有方面.我们听到的播音员的声音是由播音员声带的________而产生的,由同步卫星通过电磁波传播到全国各地.
15.为了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小丽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索.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她听到的电铃声音逐渐变小,这种现象表明声音不能在________ 中传播。

在做实验时虽然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但始终都能听到铃声,请你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 。

三、解答题
16.将底端蒙着橡皮膜的空塑料瓶的瓶口对着蜡烛火焰,用手敲击橡皮膜,使橡皮膜发出声音,如图,这时你可以看到什么现象?该现象说明什么道理?
四、实验探究题
17.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
(2)在实验中用塑料小球(可用乒乓球代替),把
________的振动转化成了乒乓球的振动,便于观察;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__.
18.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着一实验表明:________.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
________听到对方的讲话.
五、综合题
19.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
介质v/(m•s﹣1)介质v/(m•s﹣1)水(5℃)1450 冰3230
水(15℃)1470 软橡胶(常温)40 至 50
水(20℃)1480 软木500
海水(25℃)1531 铁(棒)52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须写出两种)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________,计算出海水深度为________.
(3)真空中声速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可以充当传播介质,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只要是振动的空气就能够发出声音,例如风声,故C 错,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没有传声的介质,所以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并不一样,一般是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二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答案】D
【解析】【解答】A、瓶内很难抽成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此选项错误;
B、始终能听到声音,不是因为手机发声太强,是因为瓶内还有少量传声的介质.此选项错误;
C、始终能听到声音,不是因为耳朵离广口瓶太近,是因为瓶内还有少量传声的介质;此选项错误;
D、瓶内很难成真空,瓶内的少量空气还有悬挂声源的固体仍可将声音传出.此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在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真空铃实验)中,采取了理想实验法,即通过不断抽气来减少介质(空气),再根据声音的大小变化来分析得出
结论;但瓶内空气是很难抽干净的,少量空气和瓶体等固体都能传声.故始终能听到声音.
3.【答案】D
【解析】【解答】A. 打鼓时,放在鼓面上的沙粒不停的跳动说明了发声的鼓面在振动,所以A不符合题意;
B. 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钟罩内有空气,当空气抽出一部分时铃声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等物质作为传声的介质,B不符合题意;
C. 贝多芬用棍子顶在琴盖上聆听自己演奏的琴声,琴声是通过棍子传播过来的,说明了固体能够传声,C不符合题意;
D. 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蝙蝠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发现目标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不符合题意;
B、倒车雷达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发现车后物体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不符合题意;
C、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精密仪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
D、当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由此可以推论,当罩内是真空时,声音将完全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①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②声音能够传递能量;=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答案】D
【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但是,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故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小.
故选D.
【分析】根据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此题主要考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属于基础知识.
6.【答案】A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A.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发生的,正确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错误
C.在钢铁中的声速大于在水中的声速,错误
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远小于光的速度相等,错误。

【点评】声音的产生、传播知识点较为简单,是一道基础题,注意声的传播需要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7.【答案】C
【解析】
【分析】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且V固>V液>V空气.
【解答】空气传导慢且衰减快,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传播速度在比空气中快,因此脚步声应先经过固体在经过液
体传到鱼的听觉器官.
故选C.
【点评】本题联系实际,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即V固>V液>V空气.
8.【答案】B
【解析】【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进行传播,所以当游击队员挖地道时,声音会通过地面传到水缸,声音在水缸中来回反射,会增大听到声音的响度,故日军指挥官可以很清楚的在水缸中听到声音,从而得到挖地道的信息;故选B。

【点评】解决此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声音的反射进行分析解答。

9.【答案】B
【解析】【分析】将纸盒上的小纸片的跳动与音乐即声音联系起来,即可得到实验的目的.
【解答】在实验中,由纸片的跳动可以认识到扬声器的振动,这是一种转换的思想也可理解为放大法.扬声器振动时,听到了声音,由此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由此可知B正确.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声音是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分析四个选项,分别确定是什么物体振动发声即可.
【解答】A、叮咚的鼓声,是鼓面的振动产生的,不符合题意;
B、哗哗的流水声,是水的振动产生的,不符合题意;
C、隆隆的炮声,是炸药爆炸引起空气的振动产生的,符合题意;
D、悦耳的歌声,是声带的振动产生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要知道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填空题
11.【答案】两;铁管;空气;固体传声比气体快
【解析】【解答】解: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声音分别从钢管、空气中传播,则要听到2个声音,一个声音是从铁管传来,另一个是从空气中传来的,这说明了声音在钢管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故答案为:两;铁管;空气;固体传声比气体快.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12.【答案】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能量;介质;音调;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解析】【解答】解:实验一:使正在发声音叉接触水盆里的水,发现溅起水花,表明发声物体在振动,而且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特征;
实验二:因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进行传播,所以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时,因为罩内空气稀薄,所以声音会越来越小,当抽成真空时,声音就会消失;让空气再进入玻璃罩内,罩里又存在了传声的介质,又能听到声音,并且声音会越来越大;此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实验三:支起自行车,一手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另一只手则拿一硬纸片并让纸片的一头伸进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中,随着车轮转速的加快,纸片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尖;表明音调的高低和振动频率的有关;
故答案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能量;介质;音调;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13.【答案】空气柱;音调
【解析】【解答】解:演奏时,竹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不同长度的竹管内空气柱长短不一样,因而空气柱振动频率也不同,所以音调也会不同.
故答案为:空气柱;音调.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也不同.
14.【答案】振动
【解析】【解答】解:我们听到的播音员的声音是由播音员声带振动产生的,由同步卫星通过电磁波传播到全国各地.故答案为:振动.
【分析】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没有介质声音不能传播.声音的大小称为响度.15.【答案】真空;空气没有抽完或瓶体与泡沫塑料等固体传声
【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在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真空铃实验)中,采取了理想实验法,即通过不断抽气来减少介质(空气),再根据声音的大小变化来分析推理归纳得出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由于瓶内空气没有完全抽干净,少量空气和瓶体以及底座之间垫上的软泡沫塑料等固体都能传声,造成始终能听到铃声。

【分析】声音传播条件,实验现象分析。

三、解答题
16.【答案】答:看到了蜡烛火焰在晃动,说明了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传播的。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四、实验探究题
17.【答案】(1)振动
(2)音叉;转化法
【解析】【解答】解:(1)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该现象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在实验中把音叉的振动转化成了乒乓球的振动,便于观察,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化法.故答案为:(1)振动;(2)音叉;转化法.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转换法来研究物理现象.
18.【答案】(1)固体能够传声
(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3)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不能
【解析】【解答】(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原因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说话声引起棉线振动,棉线把这种振动由近及远的传到远方,如果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被阻断,则振动就会停止,也就听不到声音了;(4)如果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线“松弛”,振动不能在线上传播了。

【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五、综合题
19.【答案】(1)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种类有关;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声音在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
(2)s=vt;1531m
(3)0m/s
【解析】【解答】解:(1)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①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介质种类有关;
②声音在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说明声
速大小和温度有关.(2)声音在温度为25℃的海水中的速度v=1531m/s,
声音从海面到海底时间t= =1s,
海水深度为h=s=vt=1531m/s×1s=1531m.(3)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真空中声速是0m/s.故答案为:(1)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种类有关;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声音在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2)s=vt;1531m;(3)0m/s
【分析】(1)根据表中信息总结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固体的传声速度大于液体、气体中的传声速度;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温度越高,传声速度越快.(2)从表中查出声音在温度为25℃的海水中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海水深度.(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