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学习兴趣不足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

其次,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使得学生难以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结果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注重公式、定理的传授,而忽略了这些知识的推导过程。

这种做法使得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公式,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

其次,教师在布置作业和考试时,过于关注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导致学生将大量时间用于重复练习,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概念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对概念的引入和讲解不够充分,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缺乏有效的概念辨析,导致学生对相似概念容易混
淆。

最后,教师在评价学生对概念掌握情况时,往往只关注答案的正确性,而忽略了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在下一部分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改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
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
(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首先需要从培养目标出发,深入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这意味着教师应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

教师应将数学课程目标与学生的长远发展相结合,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数学表达等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这一概念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定义和运算规则,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分数与整体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实际应用能力。

(2)从认知规律出发,理解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体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分析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体系。

这意味着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知识的难易程度和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应从基本的点、线、面开始,逐步过渡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性质和分类,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理解几何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促进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关键,促进思维发展
(1)从具体到抽象,打牢认知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师应当利用具体的实例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思考,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数学概念的基本框架。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际分配水果的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分数的含义。

随后,通过图形的分割和组合,将具体的事物抽象为分数的表示,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抽象概念。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打牢认知基础,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的活跃度。

(2)从有限到无限,实现认知飞跃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掌握有限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会在有限的知识中发现无限的可能。

教师应当设计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探索问题背后的规律,从有限的经验中提炼出无限的认知。

例如,在探讨“几何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开始,逐步过渡到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甚至引入微积分的初步概念,让学生感受到从有限到无限的思维过程。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帮助他们实现认知上的飞跃,从而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

3、强化辨析,深入理解概念
(1)明晰内涵外延,深入理解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教师需要强化概念的辨析,首先从明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入手。

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外延则是指
概念所涵盖的所有具体实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举例、对比、分类等方式,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在讲解“平面图形”的概念时,教师不仅要阐述什么是平面图形,还要通过展示各种平面图形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外延。

通过这种辨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的实质,避免对相似概念产生混淆。

(2)对比表达形式,发展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和逻辑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

教师应当通过对比不同的表达形式,帮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和讨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方式,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分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文字、图形和符号等多种方式来表达同一个分数,通过对比分析这些表达形式的异同,促进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使用规范的数学术语和符号,以提高他们数学表达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还能够提高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再思考
1、学入研读,整体把握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传授,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学入研读,整体把握数学知识体系。

这意味着教师应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从而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学习“因式分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其与之前学习的乘法分配律的关系,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脉络。

2、充分感知,自主探究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充分的感知和自主探究的空间。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手段,主动发现数学规律。

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的对称性”时,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图形,让学生自己探索哪些图形具有对称性,以及对称性的特点。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数学体验,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思辨明义,主动建构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思辨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建构。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创设讨论和辩论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明确概念的本质。

例如,在探讨“概率”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通过思辨的过程深化对概率概念的理解。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梳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旨在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改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通过学入研读、充分感知、自主探究和思辨明义,教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数学知识体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