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常见名词解释50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各家学说常见名词解释50条
1、虫蚁搜剔法:指叶天士认为络病日深,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剂徐图缓取。
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
用药如蜣螂、蜂房、山甲、地龙、蟅虫、全蝎等,以此来搜剔络脉,松透病根。
2、安谷精生:叶氏对损证中既见有精亏,又不能安谷的病证,即取中、下兼顾的治法,以达到“安谷精生”。
治中损贵在“安谷”,理下损重在“精生”。
以下损为主的,每以填精药中参入山药、茯苓等,“必胃强加谷者,阴药可以效灵”。
以中损为主的,往往在补中药里酌加熟地等,以达到生精的作用。
3、阳化内风说:是叶天士在前人论述中风病的基础上,提出的肝风内动而致中风观点,他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指出这种肝风内动,“非外来之邪”。
4、畜鱼置介:喻嘉言将“同气相求”的原理,联系到人身的疾病,他指出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因为“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从而维持着阴阳相抱而不脱的平衡状态。
5、(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6、逆流挽舟法:喻嘉言对夏秋感受热、暑、湿气而成痢疾,治疗主张“必从外而出”,所以用汗法,先解其外,后调其内,且有失于表
者,外邪入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引其邪出之于外,这便是他治疗痢疾的独特见解,称为“逆流挽舟”法,其主剂采用人参败毒散。
7、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
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
”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8、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9、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
主。
正气;客。
邪气。
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
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10、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
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11、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
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
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12、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13、内感阴证:是王好古在“内伤三阴”基础上提出的,指饮食冷物、误服凉药以及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内伤厥阴、太阴和少阴三阴经而产生的阴寒病证。
14、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
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
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15、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16、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
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
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17、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18、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19、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20、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21、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22、厥:即厥症。
泛指突然晕倒。
23、荣、卫:营气、卫气。
24、肝痿:又称筋痿。
25、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26、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28、真火:指肾阳。
29、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30、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
心肾之火。
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31、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32、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33、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34、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
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35、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36、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37、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38、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39、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40、后天;指脾胃。
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41、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42、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
43、心肾不交: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
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
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
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
心居上焦,肾居下焦。
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
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称为心肾不交。
主要症状: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
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44、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
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地脐部,上至胸部,颈部,是阴部经脉的总纲。
45、君:即君药,指这个处方中的主药。
46、真水:指的是肾阴,是与肾阳相对而言,肾阳指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的精),是肾阳功能活动的基础。
47、肝木,脾土:中医五行学说:把肝归属于“木”,因为肝主疏泄条达:把脾归属于“土”,因脾主消化饮食,把饮食的精华运输到全身,故同土的生化万物的特化相联系。
48、腠理:指人体皮肤,肌肉和脏腑的纹理,是气血流通灌注之处。
腠理外连皮肤,为卫气散布和汗液等渗泄的通路。
49、往来寒热: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体的情况。
50、君相二火:即君火和相火。
君火,指心火。
因心是所谓“君主之官”,故名。
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
二火相互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功能活动。
一般认为命门,肝胆,三焦均内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要发自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