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绿水青山 打造金山银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
开支,自己还有几万块钱的收入,节约一点刚好够一家人的开销。

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以前想都不敢想能够在县城安家立业,是政府让我们能够在县城住上大房子,以后我们要坚持靠自己的双手,把一家人的日子过好。

”肖德伟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自主创业,以残疾之身为其他贫困人口创造就业岗位,带动他人一起靠自己的双手增收脱贫。

这正成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就业脱贫的榜样。

总目标:“稳得住”才“能致富”县精准脱贫攻坚战易地搬迁专责小组的同志介绍,几年来全县共完成安置房建设2280套,完成搬迁入住2280户9796人,搬迁入住率100%,并投入1.1亿元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资金解决就业,确保搬迁户有产业覆盖,有就业保障。

截至2020年,全县选聘536名产业发展指导员,为搬迁户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投入近7000万元在浪平、百乐、旧州、八渡、定安、八桂、六隆等7个乡(镇)安置点,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发展后续产业,如浪平镇姬松茸产业覆盖搬迁贫困户145户,吸纳搬迁户劳动力200余人在基地务工;百乐乡500亩柑橘特色产业覆盖百乐新吉安置点搬迁户85户372人;六隆镇柑橘特色产业100亩、油茶园240亩覆盖六隆安置点搬迁户73户341人,每户1.3亩柑橘和3亩油茶;旧州镇安置点260亩芒果产业覆盖安置点搬迁户100户416人,户均2.6亩芒果产业;八渡瑶族乡福达安置点租地500亩种植砂糖橘覆盖八渡福达安置点和八头安置点共104户530人;定安镇东六澳洲坚果3000亩基地,落实450亩作为安置点后续产业,覆盖
搬迁户147户带动200人就业;八桂瑶族乡安置点100亩柑橘配置给49户搬迁户。

同时以飞地扶贫模式,将潞城2600亩油茶基地配置给县城百花寨安置点640户、潞城安置点73户共713户搬迁户,每户3~4亩油茶产业覆盖;旧州平
林1758亩芒果基地配置给利周平坤安置点35户、利周百达安置点42户、浪平安置点224户、旧州安置点100户、平塘安置点84户、福达安置点59户、八桂安置点49户共493户搬迁户,每户3~4亩芒果产业覆盖。

此外,县政府投入3000多万元在乐里镇、利周瑶族乡、
浪平镇、潞城瑶族乡、旧州镇、定安镇、六隆镇、百乐乡、平
塘乡等建立扶贫车间12个,引进企业进驻,发展电子、针
织、民族刺绣、八渡笋、姬松茸、种桑养蚕等产业,吸纳搬迁户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统筹开发公共服务管理员、保洁员、治安员、村务协理员、水电工等一批扶贫公益性岗位给无法转移就业的特殊脱贫家庭成员;举办27期易搬点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搬迁劳动力5000余人,实现4778人稳定
就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鼓励自主创业就业;对31户无劳动力的弱势搬迁户家庭落实A类低保政策给予兜底保障;安置点638户搬迁户家庭中有在校学生623名,其中学前教育69名、义务教育阶段387名、高中以上167名,全部由县教育局安排就近入园入学。

以上措施,以套餐式服务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实现了搬得出、住得下、有保障、能致富的愿望。

数据表明,田林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数为9764人,其中,县内完成集中安置1732户7556人,分散安置164户603人,跨区域搬迁百色深圳小镇386户1609人。

截至目前,实际完成搬迁安置9768人,完成搬迁任务
100.04%。

■ 班祖恒 黄巧玲
田林,有田有林,山清水秀。

田林的森林资源丰富,遥感监测森林覆盖率达82.5%,享有“森林公园”的美誉。

县域总面积5577平方公里,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县。

让我们一起走进田林,看田林如何结合脱贫攻坚战打造金山银山。

优化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在田林县林业局,当谈及林业对脱贫攻坚的贡献时,党组书记、局长陈文开说:“优化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在发展县级‘5+2’、村级‘3+1’产业上做文章。


县级“5+2”特色产业是指县级5个优势产业和2个自选产业;村级“3+1”产业是指村级3个优势产业和1个自选产业,由各村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确定。

田林县的“5+2”特色产业包括杉木、油茶、糖料蔗、
八渡笋、猪、芒果、鸡等项目。

杉木、油茶、八渡笋既是田林县传统产业,也是田林县
特色林业产业。

但杉木生长周期长,群众管理粗放,来钱慢;油茶绝大多数是老品种,种植时间久,大多已经老化,加之
依托绿水青山 打造金山银山
群众种植过密,挂果率和产量低,效益不高;对八渡笋的采收,还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投入少,技术含量低,产量、效益上不去。

引进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是田林县发展林业产业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县林业局科教站,站长、林业高级工程师钟珲一语中的:“八渡笋也好,油茶也好,其他树种也罢,缺乏科学管理是不行的。

”钟珲是自治区林业厅(林业局)、科技厅科技特派员,在林业产业扶贫中,她主要承担技术方面的培训指导。

据她介绍,2016年至今,田林县共组织各种林业栽培技术培训245期,培训农户18500多人次。

其中她亲自授课的八渡笋技术培训41期,培训农户5308人次,贫困户占40%以上。

通过技术培训,八渡笋产品品质得到了提升。

2019年,田林县发酵笋每公斤价格从60元飙升到106元。

六隆镇平细村贫困户杨光勤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通过参加技术培训,杨光勤每年八渡笋收入都在8万元左右,2017年脱掉了贫困户帽子。

那天,我们来到六隆平细渭六沟移民点,与杨光勤谈
到脱贫致富,杨光勤充满感激地说:“我种了20年的八渡笋,要不是钟站长培训指导,我们夫妻就不会掌握全套的八渡笋管护技术,就不知道给自家的80亩低产低效八渡笋林进行改造,就不会有现在这么高的产量和这么高的收入。

”5年来,田林县实施八渡笋低产改造11万亩,覆盖八渡、六隆等9个乡(镇)60个村的贫困户2300户;实施油茶低产改造12.86万亩,覆盖14个乡(镇)67个行政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602户。

引进优良品种和示范带动,也是田林县发展林业特色产业的重要举措。

5年来,县林业局调整涉农资金155.26万元,购买优质苗木308.045万株,赠送给建档立卡贫困户1607户;打造良种油茶产业示范基地13个,面积1.87万亩,辐射带动全县油茶种植4.3万亩,覆盖14个乡(镇)68个村的贫困户10051户。

位于潞城瑶族乡旺吉村的油茶基地便是田林县良种油茶产业示范基地之一,是田林县人民政府于2016年通过利用深圳市光明区扶贫资金1000万元着力打造的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新型林业经营模式进行市场化管理,受益分成按4.5:0.5:3.5:1.5的比例,以此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

据田林县丰裕经济果木林扶贫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韦永山介绍,示范基地助推脱贫攻坚的效果十分明显——2017年,油茶示范基地通过分红,带动148户实现脱贫;2018~2019年,通过劳务补助,带动668户脱贫,3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脱贫;2020年,县人民政府将油茶示范基地纳入易搬后续扶持产业,将示范区的油茶林经营权按人口多少分别以每户3~4亩量化承包给百花寨、潞城瑶族乡两个安置点的711户易地搬迁安置贫困户,以确保易地搬迁安置贫困群众“来得了、稳得住、可脱贫、能致富”。

据了解,脱贫攻坚期间,田林县实施的“5+2”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17782户。

其中油茶覆盖贫困户14228户,杉木覆盖贫困户9434户,八渡笋覆盖贫困户1899户。

林业惠民政策落实着地
田林县注重抓好林业惠民政策落实着地。

县林业局副局长蔡村旺向笔者介绍,几年来,田林县通过利用国家林业惠农项目、生态资源保护利用、推动林业企业扶贫带动等助力脱贫攻坚。

在利用国家林业惠农项目方面,通过优先安排贫困户
申报退耕还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中央财政补贴等项目,带动贫困户造林积极性。

5年来,全县实施退耕还林2.2万亩,覆盖98个行政村465户贫困户;实施珠江防护林项目6.22万亩,覆盖135个
行政村271户贫困户;实施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6.04万亩,兑现惠农资金
608万元,覆盖115个行政村782户贫困
田林县高山晚熟芒果产业核心示范区 ▲
73
户;实施中央财政补贴森林抚育项目4.9万亩,兑现惠农资金472.5万元,覆盖37个行政村69户贫困户;实施油茶造林项目2.0665万亩,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6.7838万亩,覆盖133个行政村933户贫困户。

王民兴是家住者苗乡渭龙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林业部门进村开展植树造林惠民政策宣传时,经过咨询得知自家责任山适合种植杉木,符合申请造林补助条件,便于2017年在自家责任山种植杉木106.4亩,第二年经乡林业站验收、县林业局核实,高高兴兴领到了5.32万元的造林补助。

采访时,当问到这笔造林补助怎么用时,王民兴告诉笔者,他把这笔造林补助款全部用在杉木后期抚育管理,确保造林成效。

目前,杉木长势良好。

随行的乡林业站技术员说,按目前杉木市场价,每亩可以得到8000元左右的纯收入,王民兴这片杉木首轮采伐销售收入可达80万元,在农村可以说是发大财了。

在生态资源保护利用方面,通过聘用生态护林员、落实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优先解决采伐指标等方式助力贫困户脱贫。

5年来,全县投入8064万元聘用10777名贫困劳动力作为生态护林员,户年均增收7220元;累计管护生态公益林面积657.91万亩,发放生态效益补偿资金9805.13万元,覆盖贫困户15043户65325人,人均增收854.2元;优先安排贫困户采伐指标37.53万立方米,覆盖贫困户2181户,户均172立方米,户均增收近8万元。

者苗乡八中村贫困户黄亚选,上有体弱多病的母亲需要照顾,下有两个女儿在校读书,无法外出务工,主要靠种植经济作物,收入来源少,生活困难。

村“两委”看到这种
情况,2018年年初,推荐他为生态护林员,经乡政府和林业站审核,通过考察、面试等程序,他顺利成为一名生态护林
员。

受聘后,他主动学习生态保护、林业法律法规等林业知识,积极巡山护林,为保护生态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他自己也有了一笔稳定的收入。

像黄亚选这样的生态护林员,2018年八中村就选聘了14名,整个者苗乡共选聘了107名,实现户年均增收7500元。

在推动林业企业扶贫带动方面,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精
品示范基地、林产品加工、组建农民合作社助力脱贫。

引进广西和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的林下经济林下养殖野猪精品示范基地,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平均每户年收入1.23万元。

引进上规木材加工企业15家,其中山茶油加工企业3家,八渡笋深加工企业1家,其他加工企业11家。

通过引
进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94人,平均人均月工资3000元/月,人均年收入3.6万元。

积极引导群众整合资源,组建农民合作社,采取“公司
+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通过土地流转,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山地资源生产经营向种植能手集中、向专业化分工和规划化发展,提升土地资源价值,盘
活农村沉睡资产。

者苗乡腾跃种养专业合作社,是世界银行贷款广西贫困片区农村扶贫试点示范项目,通过申请世界银行贷款,
同时吸纳社员股金20万元,以油茶为主导产业,2019年至今已完成油茶种植2000多亩,以后还将逐步发展蔬菜、水果等种植和家禽家畜养殖,同时为社员提供所需生产资料的购买,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运输、储藏及包装服务等。

项目覆盖八亨、八中两个村731户2896人,其中贫困户145户572人。

项目将有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巩固脱贫成果。

像者苗乡腾跃种养专业合作社这样的林业产业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县有32个。

点面结合抓好项目实施田林县注重点面结合,在抓好全县脱贫攻坚项目实施的同时,抓好林业局局定点帮扶村和干部职工联系户的帮
扶工作。

县林业局派驻浪平镇委贵村第一书记黄绿告诉笔者,
在“点”的帮扶上,把定点帮扶村和本单位派驻第一书记、
驻村工作队员所在村作为重点,几年来帮扶浪平镇委贵村
集体经济牛心李抚育项目资金2万元;与区直雅长林场、钦
廉林场、东门林场、六万林场和上规企业、个体企业等公司
企业和爱心人士牵线搭桥,为贵村村委捐赠扶贫资金12.4
万元,用于发展林业产业;筹措资金5.86万元,扶持新建、
三帮、腊那、六功、板图等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筹措资金
购买肥料18吨、水泥105吨、太阳能路灯等物资送给部分
贫困户和部分村屯、学校。

县林业局对本局选派的3名第一书记和11名驻村工作
队员,在工作上给予大力支持,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关爱,鼓
励他们在脱贫攻坚战中建功立业。

营林工作站站长韦旺君,2018年4
月被组织派驻乐里
八角产业喜获丰收 ▲
镇新建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他一心一意抓扶贫,把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积极申报项目,筹措建设资金,努力改善基础设施。

韦旺君多次到县财政、交通、民政、扶贫、林业、住建、文体等部门汇报工作,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完成了多项好事实事:
完成河口到平旺屯3公里的人畜饮水提升工程。

完成324国道到六桑屯7.8公里水泥硬化,修复通往六桑等屯的浮桥,解决群众雨季行路难问题。

完成平旺屯屯内道路硬化和324国道到赶依屯4.6公里的水泥硬化,改变该屯群众走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尘”的问题。

实施平旺、六桑、赶依、东关等屯太阳能路灯安装112盏;实施新建村篮球场、戏台的建设,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通过成立劳务服务公司承包项目建设、油茶基地入股分红和服务企业等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35万元。

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85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为脱贫奔小康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田林县大力开展林业科技培训、提高林业产业科技水平,组织各类科技培训63场次,受训群众4710人次。

其中油茶技术培训35场次,受训群众2578人次;涉及全县科技下乡培训覆盖贫困村47个,培训贫困户2900多户;同时大力开展林业技术推广宣传工作,每年发放各类林业技术宣传资料5000份左右,内容涵盖油茶、八角、板栗、八渡笋、杉木、桉树等种植和管护,为贫困户脱贫后期产业支撑,巩固脱贫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黄振凡
田林盛产油茶,油茶面积32.77万亩,其中成林面积27.92万亩。

2015年,油茶产值达1.173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3.9%。

2008年,被列为全区油茶产业项目发展重点县;2011年,被列为全区油茶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县;2016年1月,中国经济林协会与田林县合作共建“油茶名县”。

因此,油茶相关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田林县的主要产业和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近年来,由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相关的扶持政策,使得油茶这个黄金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此也孕育了一批产业致富带头人,今天我们要去采访的黄达能就是其中之一。

历经磨难 从不言弃
尽管昨晚下了场大雨,但8月的太阳依旧火辣,我们乘坐的汽车沿着田林至凌云二级路到达利周瑶族乡平布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公路两旁漫山遍野刚嫁接过的老油茶树,有的刚露出嫩绿的新芽,有的已长成茁壮的新枝,一株株油茶树迎风挺立,一片生机盎然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走进利周瑶族乡平布村油茶低产改造项目基地油茶林,二三十名村民正在顶着炎炎烈日,挥汗如雨地给油茶整枝修剪、接穗扎绑。

一位个子不高,削瘦,脸膛黝黑,半头花白寸发的老人正在其中穿梭走动,不时地停下来叮嘱、交待着什么。

“他就是我们乡远近闻名的油茶低产改造技术能手、种植大户黄达能,我们就是聘请他的团队为我们村的油茶进行低产改造的。

”同行的平布村党支部书记龚仁伟指着老人向我们介绍说。

今年58岁的黄达能是利周瑶族乡和平村平坤屯人,是油茶低产改造技术能手、种植大户,也是利周乡和平村农民嫁接技术团队组建人。

一个原来对油茶低产改造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如何变成低改技术能手的,这不禁引起我们的好奇。

劳动间隙,听完我们的来意,大家坐在树底下,从拉家常开始,黄达能慢慢地聊起了往事。

很难想象,眼前乐观朴实的黄达能,曾经经历这么多磨难。

早年由于家境贫寒,黄达能年少时只读到初中一年级便辍学回家,因为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家中体弱多病的父母和一个伯母做不了重体力活,他要回生产队参加劳动挣工分养家。

由于他未成年,只能按成年人一半计工分,一天5分,全家一天的工分加起来20分左右,常常是还没到月底,家中的口粮已经超支,只能先预借下个月的粮食来维持生活,就这样一家4口人艰难度日。

直到后来包产到户,他分得2.8亩水田,他将其中的1.5亩种植水稻,剩下的1.3亩种植黄瓜、豆角等季节性蔬菜并拿到市场上出售。

另外,再养一些猪、鸡,鸭等畜禽,增加收入。

这才暂时解决了温饱问题。

“土专家”成带头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