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中国互联网状况
2010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 2009年是3G元年, 3G与移动互联网的密 集宣传,极大推动了 手机上网的普及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 能终端、上网终端价 格不断下降,普及率 不断提升
• 受竞争与舆论压力影 响,运营商的手机上 网资费不断下调,降 低了用户上网门槛
手机网民已成为促进网民增长的新动力
网民规模
2.98 1.18
4.2 2.77
够难以形成对用户的吸引力
注:节选自第1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3-07)
小结
网民规模
个人应用
企业应用
发展隐忧
发:
•网民规模继续攀 升,手机网民成增 长主力。
•互联网应用深度 不断提升,但手机 上网应用深度偏低
• 互联网在网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个人互联网应用 繁• 荣应拉用动多企元业化互,联内容精细化 网应用快速发展 • 应用结构深化,发展重心从娱乐转向商务
仅使用手机上 网:8%
数据来源:CNNIC
2010年6月
使用过PC上 网:88.3%
仅使用PC上 网:34.1%
既使用PC又使用手机 上网:54.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使用过PC上 网:92%
2009年12月
仅使用PC上 网:39.2%
既使用PC又使用手 机上网:52.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25000 20000
网络
16118
:
19890
22960
15000
10000
5000
1010
1490
2206
0
2009上半年
2009下半年
2010上半年
B2B网络交易
盘点:2010年中国互联网热点大事

时至岁末,中国互联网在即将过去的2010这一年中,经历的事件细细数来可谓多如牛毛,但总有一些是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的,也总有一些是能够令我们牢记在心的。
每至此时,我们都会回忆一下这一年来的大事,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一起回忆一下属于中国互联网的2010大事记。
一、谷歌退出中国大陆2010年4月,谷歌正式退出中国市场,用户在访问谷歌中国网址时,发现其网页自动跳转至谷歌香港页面,而谷歌中国的服务器已迁移至香港。
在谷歌退正式退出中国大陆市场后,其在大陆的市场份额一直呈下降趋势,在下半年还曾爆出谷歌与华东代理商的纠纷事件。
二、团购网站好比雨后春笋国外的团购网站风生水起好久了,中国的团购网站似乎来的迟了一些,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它快速前进的步伐。
虽然2010年并不是国内网络团购的起始年,但却在今年达到了一个遍地开花的程度。
国内刮起的这一阵Groupon单品团购风,各个网站纷纷推出团购网,百团大购的局面正在形成或许单品团购正在成为年轻一代新的消费方式。
三、微博战的爆发2009年8月,“新浪微博”内测版的推出,中国的微博之旅已经悄然开始,但是在2009年,微博对于中国的网民来说,只是一个预热阶段,而真正发光发热的却是2010的微博大战。
2010年是国内微博的春天,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
四大门户网站也均开设微博,为了争夺用户,各家都使出浑身解数,“围脖”战如火如荼。
在2010年12月10日20时53分,刘翔的腾讯微博听众人数突破800万,超过twitter网站的第一名LadyGaga近70万人,更是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微博。
四、互联网公司上市忙酷6网、乐视网、优酷网、当当网……一个接着一个,一步接着一步,全都迈入了纳斯达克的大门。
有人调侃说,现在的股市,你要选择中国加互联网。
虽然一些公司在上市之前并不被看好,不过就目前的形势看,例如当当优酷却都有不俗的表现。
互联网公司上市的脚步远未停止,先迈出去的已经尝到甜头,后面隔岸观火的人自是蠢蠢欲动。
中国互联网用户数据_2010年

中国网民总数达4.2亿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5日在京发布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4亿关口,规模达4.2亿人,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
我国网民达4.2亿手机网民2.77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15日在北京发布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增至31.8%。
手机网民则增至2.77亿人,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
此外,随着商务应用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商业价值不断彰显,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
手机网民成增长主力《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4亿关口,达到了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与2009年底相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
新增网民中,超过半数使用手机上网。
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
截至2010年6月底,手机网民用户达到2.77亿,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攀升至65.9%,相比2009年底增加了4334万人,增幅达18.6%,其中,近5000万网民只使用手机上网,占网民总数的比例提升至11.7%。
移动互联网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网民上网设备多样化程度加深,台式电脑仍居上网设备首位,占73.6%,手机上网攀升至65.9%,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达到36.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研究部主任刘冰表示,手机在未来将逐渐赶超电脑成为主流上网方式,值得期待。
商务应用快速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
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仍是使用率排名前三的网络应用。
商务类应用表现尤其突出。
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用户增长率均在30%左右,远超其他类网络应用。
2000-2010年中国网络使用情况调查

2000-2010年中国网络使用情况调查在中国,宽带是互联网的主要接入方式,共有2.7亿人通过宽带连入互联网,占总体网民比例的90.6%;而宽带接入的价格亦能为中国大陆的大部分中产阶级所接受。
无线接入方式,特别是手机访问互联网的网民数量在迅速上升,有11,760万手机上网用户。
而使用固定电话拨号上网的网民人数,自从在2004年达到峰值后,已在逐年地继续减少。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88亿。
为世界首位,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远落后于互联网发达国家。
(一)我国上网计算机数:2000年:650万台2002年:2083万台2004年:4160万台2006年:5940万台2008年:8470万台(二)我国上网用户人数:2000年:1690万,拨号用户:1793万2001年:2650万,拨号用户:11543万2002年:4580万,拨号用户:2683万,宽带用户:200万2003年:6800万,拨号用户:4500万,宽带用户:980万2004年:9400万,拨号用户:5515万,宽带用户:3310万2005年:10300万,拨号用户:4950万,宽带用户:5300万2006年:13700万,拨号用户:5100万,宽带用户:9070万2007年:21000万,拨号用户:2340万,宽带用户:16340万2008年:29800万,宽带用户:27000万2010年:45700万,宽带用户:45000万(三)互联网普及率2002年:3.6%2003年:5.3%2004年:6.7%2005年:7.9%2006年:10.5%2007年:16%2008年:22.6%2009年:28.9%2010年:34.3%(四)手机网民2006.06:1300万2006.12:1700万2007.06:4430万2007.12:5040万2008.06:7350万2008.12:11700万2009.06:15500万2009.12:23300万2010.06:27700万2010.12:30900万互联网2000-2010:十年十大变化1.网民数量和构成发生根本性变化。
2010年十大互联网潮流

Mashable:2010年十大互联网潮流发布于: 2009年12月05日Gamelook没有评论from:16312月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CNN报道,2009年即将过去,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明年网络的发展潮流。
大家都在期待2010年网络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新的潮流趋势。
虽然网络的创新是不可预料的,但是一些潮流趋势却变得越来越明显。
看看下面的这10项主题将怎样改变2010年的网络生活吧。
本文作者Pete Cashmore是美国著名博客网站Mashable的创始人兼CEO:1、资讯的实时更新(Real-time ramps up)由于Twitter、Facebook以及FriendFeed这些提供实时信息资讯的社交网站在2009年风靡全世界,产生的效果就如同Web2.0对于2007年网络生活的影响一般。
这一趋势代表了人们渴望互动交流更加具有即时性,人们会为这种即时的互动而感到疯狂。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
但是在2010年里,即时性不仅仅是指一些像Twitter这样的交友网络的风行。
它是一种多种因素的合成——从现代智能手机的相互联接到类似谷歌搜索提供的“即时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这样的服务。
不过对于这些即时性的服务也要注意,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Google Wave就使得用户兴奋的同时也产生了些困惑。
Google Wave将即时信息、电子邮件和维基百科结合起来,但是用户还是感到有些为难。
2010年用户对于谷歌的依赖将更加明显。
2、方位,方位,方位(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由于智能手机中配备了GPS,诸如Foursquare, Gowalla, Brightkite 和Google Latitude这样的方位共享服务成为了一种潮流。
两周前当“我”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Foursquare成为了今年人们关注的焦点。
Foursquare表示他们并不会因为成为Twitter和Facebook的服务提供商而没落。
2010 中国互联网状况

中国互联网状况The Internet in 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10年6月June 2010, Beijing前言Foreword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
A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the Internet is a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inven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a major symbol of contemporary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 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about profound impacts on the world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al progress, and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production, daily life and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加速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的不可替代作用,高度重视并积极促进互联网的发展与运用。
中国政府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积极营造有利于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通过完善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点信息网络工程、鼓励相关科技研发、大力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培育多元化信息通信服务市场主体等举措,不断推动中国互联网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
盘点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大事件

作业要求:请仔细分析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大事件,并对每一事件进行分析,写出你的看法或感想。
下课后上交盘点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大事件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风起云涌,团购网站崛起,并迅速发展壮大;麦考林、当当网相继在美上市,给从业者带来了极大的信心;相关法规陆续出台,保障行业有序发展。
资本青睐电子商务,根据易观咨询最新发布的数据,仅仅在今年,我国电子商务行业融资已达到10亿美元,这是一个潜力无限的行业。
一、团购网站迅猛发展(一)、团购网站迅猛发展2010年上半年,团购网站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奇迹,进入下半年以来,团购网站非但热度不减,发展反而更为迅速,几乎每天都有新成员进入这一市场,团购网站俨然已经成为最被看好的互联网创业方案之一。
据CNZZ统计,10月份的团购行业站点数已经接近了1000家大关,相比6月末增长了近10倍,这种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当年的SNS和网页游戏,成就了一个单一站点类型迅速扩张的新奇迹。
团购网站在下半年继续加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潜在团购人群在不断壮大,这给了团购网站足够的增长空间和利润来源;其次,相比其他概念型的网站类型,团购网站已经有了相对可靠的盈利模式,这吸引了更多的人进入这一市场淘金;最后,我们注意到,实物网购在整个国内团购交易中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目前有2/3以上的团购项目都是实物网购,这样就大大的扩展了团购网站的经营范围,也迅速的扩充了团购网站的数目。
与上半年相比,最值得注意的是站均访客数比上半年有了显著的提高,平均每天每个网站有超过1.25万的访客进入浏览,相比6月末增长了一倍还多。
从团购网站行业访客的数量来看,经过上半年铺天盖地的宣传,“团购”概念已经为多数网民所知,其从一个新鲜的概念已经变为网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网民不再因好奇而进入团购网站,而是将其视为实实在在的在线应用之一,这使得行业访客量有着大幅增加;其次,随着团购网站实力的不断增强,其广告投放量也在大幅增长,入口的增多自然使得访客量有显著增长。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别从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三方面描述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最后还分别记录下了笔者对我国互联网发展和本次调查报告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互联网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目录前言 (2)1.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2)2.我国互联网的现状 (3)2.1整体现状 (3)2.2我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对称性 (3)2.3 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现阶段特征 (4)3.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5)3.1 手机网络、短信广告方面 (5)3.2 网络教育的快速的发展 (6)3.3 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迅猛发展 (6)3.4 互联网管理将更加规范 (6)4.心得体会 (7)4.1 对于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心得体会 (7)4.2 对于本次调查报告的心得体会 (7)参考文献 (8)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它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速度确实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有关资料统计(2009年12月数据),短短16年,中国网民人数就达到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而且,未来5年还要使普及率将达到45%,让更多人从互联网受益。
同时,境内网站达323万个,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IPv4 地址拥有国,约2.3亿个。
中国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3.46亿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 3亿人。
目前,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普及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1.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文献资料显示,我国互联网起步相对较晚,主要有以下发展纪事。
1986年,王运丰教授领导的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施的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启动,合作伙伴是德国卡尔鲁斯厄大学。
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Internet电子邮件节点,连通了Internet的电子邮件系统,并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前 言1997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自1997年至今CNNIC 已成功发布了30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本次报告是第31次报告。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CNNIC 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
第31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31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目 录报告摘要.................................................................................................... 4第一章 调查介绍.................................................................................... 6一、调查方法...................................................................................................................................... 6二、报告术语界定.............................................................................................................................. 9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1一、网民规模.................................................................................................................................... 11(一)总体网民规模.................................................................................................................... 11(二)手机网民规模.................................................................................................................... 13(三)分省网民规模.................................................................................................................... 14(四)农村网民规模.................................................................................................................... 16二、网民属性.................................................................................................................................... 17(一)性别结构............................................................................................................................ 17(二)年龄结构............................................................................................................................ 17(三)学历结构............................................................................................................................ 18(四)职业结构............................................................................................................................ 19(五)收入结构............................................................................................................................ 19三、接入方式.................................................................................................................................... 20(一)上网设备............................................................................................................................ 20(二)上网地点............................................................................................................................ 21(三)上网时长............................................................................................................................ 21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22一、基础资源概述............................................................................................................................ 22二、IP 地址........................................................................................................................................ 22三、域名............................................................................................................................................ 23四、网站............................................................................................................................................ 25五、网页............................................................................................................................................ 25六、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26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28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2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一)信息获取............................................................................................................................ 29(二)商务交易............................................................................................................................ 30(三)交流沟通............................................................................................................................ 34(四)网络娱乐............................................................................................................................ 37二、手机网民应用状况.................................................................................................................... 40第五章 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 47一、中小企业互联网基础条件发展状况........................................................................................ 47(一)计算机普及状况................................................................................................................ 47(二)互联网普及状况................................................................................................................ 47(三)宽带普及状况.................................................................................................................... 49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发展状况................................................................................ 51(一)电子商务普及状况............................................................................................................ 51(二)网络营销使用情况............................................................................................................ 53三、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特点与趋势............................................................................................ 53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55附录2 调查支持单位............................................................................. 67附录3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6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报告摘要一、基础数据◇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
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

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1、百度遭黑客攻击2010年1月12日,中文搜索引擎“百度”遭到黑客攻击,长时间无法正常访问。
影响范围涉及北京、四川、广东等国内大部分省市。
2、国务院推动三网融合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6月30日,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审议批准,确定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这标志着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3、四海商舟成立2010年2月起江苏科泰集团于2009年在国内首推以电子商务为载体的海外营销整体解决方案正式定名为“四海商舟”(BizArk),旨在帮助有进取心的外向型企业扎根海外市场,实现其海外本土化营销、打造本土品牌的战略目标。
4、QQ同时在线用户超过一亿2010年3月5日,即时通信工具腾讯QQ的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1亿,显示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海量用户运维上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5、团购网站大规模兴起从2010年3月起,团购网站在中国逐渐兴起,网络团购以价格折扣低、小额支付等优势吸引了众多网民参与,成为2010年热点互联网应用之一。
6、首批互联网电视牌照发放2010年4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放首批三张互联网电视牌照。
获得牌照的企业将具备在数字电视网、通信网和互联网上开展跨网跨屏融合新业务的条件。
7、《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出台2010年6月1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式公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促进和规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行政规章。
8、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10年6月20日,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人民网转企改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这将对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体制机制创新以至整个网络宣传事业繁荣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9、央行出台管理办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201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前言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络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同年11月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从1998年起,为了使调查工作正规化、制度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网络应用和互联网安全环境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严谨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为政府部门、企业等掌握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和制定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截至目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连续发布了2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本报告是根据第27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撰写。
在延续以往《报告》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第27次报告加入了对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的调查,如中小企业的互联网接入比例、互联网应用水平及应用意向等,反映互联网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下配合,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其中,网易有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腾讯搜索技术研发中心对网页数据获取方面提供了帮助;康普科纬软件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博睿宏远发展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迅雷)协助我们完成了各省互联网下载速度的测试工作;北京东方网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网志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万网)、北京信诺立兴业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新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时代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原珠海市时代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厦门中资源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厦门东南融通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原厦门华商盛世网络有限公司)、厦门三五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厦门三五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在域名和网站数据提供方面给予了配合。
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战略研究-易观

高
产 品 重 要 度
平台化产品运营能力 业务支付方式相对便捷 多业务可以进行业务整合和交叉营销
整体业务不足
原有平台业务与新品牌业务的资源整合 不足(如百宝箱和游戏平台) 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品耦合及平台 开放还存在不足 终端基础较为薄弱
低 低 移动能力优势 高
产品序列号:P-B-A-2010Q21737
Page 7
重点产品研究——MM
产品介绍:2009.8.17正式推出,由公司和个人对手机应用软件进行开发为消费者提供开放、 丰富以及便捷的手机软件和应用下载平台
目前产品的市场表现: 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手机客户端注册用户 数突破100万人,WWW门户注册用户数突破30万 人,累计下载用户数突破60万人,累计下载次 数突破220万次,提交应用总数累计达到 13,470个,上架在售商品累计达到6,116个。
少
市场,推动全线发展 Page 14
产品序列号:P-B-A-2010Q21737
重点规划: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互联网化改造
n
在业务层次: 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在内容和应用上趋于一致, 但产品推出速度多于互联网,大量的产品在互联网上开设 相关门户供用户下载,拓展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平台。
n
在网络层次: 移动互联网开始拥有更宽的带宽和相对低廉的价格, 用户可以尽量像在互联网中一样有更完善的用户体验。
上网本 网络设备
其他移动 终端
核心网 运营
低 低
移动能力优势
服
高
终端内容 务 网络
产品重要度:盈利能力,用户体验相关,掌控客户数据 圆圈大小:竞争者激烈程度
产品序列号:P-B-A-2010Q21737
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总结报告

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手机网民增长1.2亿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
我国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手机上网已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
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迅速增长,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
手机和笔记本作为网民上网终端的使用率迅速攀升,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而商务交易类应用的快速增长,也使得中国网络应用更加丰富,经济带动价值更高。
手机网民年增过亿网民结构不断优化经历了多年的迅猛发展,面对2008年接近3亿的网民基数,我国网民规模的增幅已经有所放缓,但整体来看,仍保持了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
CNNIC《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
尽管增幅放缓,但是我国网络用户的结构却在不断优化。
数据显示,我国宽带普及率继续提高,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人,较2008年增长了7600万。
此外,农村网民的规模也持续增长,达到10681万,占整体网民的27.8%,同比增长26.3%。
由于3G牌照的颁发,手机上网用户在2009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CNNIC《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一年内增加了1.2亿,已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
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有3070万,占整体网民数量的8%。
对此,CNNIC分析师表示,随着3G业务的持续开展,手机上网将成为刺激我国互联网用户增长的新增长点。
商务交易类应用增幅达68% 中国互联网市场价值可期待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提高,互联网正在走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2010中国数字鸿沟报告

2010中国数字鸿沟报告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前言】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
数字鸿沟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将对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日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
准确测量、客观描述数字鸿沟的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是客观评价政策效果、提出正确应对策略的前提和基础。
数字鸿沟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客观反映,其形成原因、作用机理相当复杂。
国家信息中心从2005年起组织“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本着数据完整、理论通用、内涵直观的原则,建立了“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及其分析模型,对“数字鸿沟指数(DDI,Digital Divide Index)” 进行跟踪测算和研究。
《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10》是第六份关于中国数字鸿沟问题的年度报告,继承了前此报告主体框架、内容和方法,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进展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对 2009年中国主要信息技术产品扩散状况和数字鸿沟演变情况进行了测算和分析。
在考察内容方面,鉴于性别间数字鸿沟已基本消除, 2010年的报告不再单独测算性别数字鸿沟指数,重点考察城乡数字鸿沟、地区数字鸿沟,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数字鸿沟总水平测评。
在考察变量方面,主要以互联网、计算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的普及应用为依据。
【总体概况】(一)互联网应用加速发展,中国成为全球第一网民大国继2008年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网民大国之后,2009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又取得了两个里程碑式的成就:一是网民总数突破3亿,到年底达到3.84亿人;二是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第一次真正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图6.8 2003-2009年中国网民数量及互联网普及率中国互联网发展在2006年普及率达到10.5%后开始进入加速扩张期。
2007-2009年三年的扩张幅度分别达到5.5个、 6.6个和6.3个百分点,每年新增网民总数分别达到7300万人、8800万人和8600万人。
中国互联网2010年发展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目录报告摘要 (3)第一章调查介绍 (4)一、调查背景 (4)二、报告术语界定 (5)三、调查方法 (7)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0)一、网民规模 (10)(一)总体网民规模 (10)(二)宽带网民规模 (11)(三)手机网民规模 (12)二、网民结构特征 (13)(一)性别结构 (13)(二)年龄结构 (13)(三)学历结构 (14)(四)职业结构 (14)(五)收入结构 (15)(六)城乡结构 (16)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 (17)一、基础资源概述 (17)二、IP地址 (17)三、域名 (18)四、网站 (19)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20)第四章网络接入 (21)一、上网设备 (21)二、上网地点 (21)三、上网时间 (22)第五章网络应用行为 (24)一、网民网络应用行为 (24)(一)信息获取 (25)(二)商务交易 (26)(三)交流沟通 (2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 (四)网络娱乐 (30)二、网络安全和信任环境 (34)第六章 手机上网行为分析 (35)一、手机上网应用行为 (35)二、手机网民结构特征 .................................................................................................................... 36 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2调查支持单位 (4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报告摘要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
《2010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

(讯)从传统桌面互联网过渡到移动互联网阶段,用户需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在双重趋势作用下,网络应用需求长尾正在变粗,新经济模式迫使传统帕累托定律(即:20%的产品或服务占据市场80%的需求)接受严峻挑战。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将进行更广泛和更有深度的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具备一定业务优势的核心企业,将扮演产业链组织和协调的重要角色,整个产业链网络将缔结为四种类型的产业联盟,并以生态系统的形式进行运作,中国移动互联网四象竞争格局逐步显现。
(1)网络服务从“资源稀缺”走向“经济富足”时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传统桌面互联网从最初的免费主页、免费域名和邮箱服务等简单应用,逐渐发展到涵盖论坛、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网络视频和微博等多资源、多应用的阶段。
根据CNNIC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底,中国大陆互联网网站规模达到323.2万个,是2006年的3.8倍。
从PC端的传统互联网过渡到移动互联网,中国网络服务从“资源稀缺”走向“经济富足”时代。
当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网络应用资源急剧扩张,这一方面体现为提供服务的企业数量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企业服务成本也在大幅降低。
在这一背景下,网络服务资源的富足促使网络服务被尽可能地细分,而用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更加倾向于接受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应用服务。
网络服务从“资源稀缺”走向“经济富足”(2)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迫使网络应用需求长尾变粗根据艾瑞咨询2009和2010年对中国手机上网用户服务需求的两次调研数据显示,“看新闻实事”、“聊天”等主流需求的比重正在下降,而“看小说”、“在线收听音乐”和“玩手机网络游戏”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
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网络应用需求长尾正在变粗。
艾瑞咨询分析认为,从传统桌面互联网过渡到移动互联网阶段,用户需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在双重趋势作用下,网络应用需求长尾正在变粗,新经济模式迫使传统帕累托定律接受严峻挑战:第一趋势,传统互联网多数应用将逐步转化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型应用艾瑞咨询研究认为,多数产业的发展都伴随着新产品的出现和原有产品的淘汰,这主要是由于产品所固有的成本使原有产品已不能满足基本的效用与成本比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互联网状况The Internet in 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10年6月June 2010, Beijing前言Foreword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
A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the Internet is a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inven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a major symbol of contemporary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 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about profound impacts on the world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al progress, and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production, daily life and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加速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的不可替代作用,高度重视并积极促进互联网的发展与运用。
中国政府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积极营造有利于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通过完善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点信息网络工程、鼓励相关科技研发、大力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培育多元化信息通信服务市场主体等举措,不断推动中国互联网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
The Ch inese government fully understands the Internet’s irreplaceable role i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pushing forwar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and expediting the informa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ervices, and places emphasis on and actively supports Interne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t deem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o be an important booster of nationwid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application,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enhanc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livelihood improvement. It has worked ou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created market condition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By improving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 infrastructure, launching state key information network projects, fueling releva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D, training IT personnel, and fostering a market with diversifie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ervices, the government endeavors to promote the sustained, sound and rapid growth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 so as to meet people’s increasing demands for information.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
The Chinese government energetically advocates and actively support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across the country. Along with the robust growth and spread of the Internet, pro-found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and will continue to impact the country’s production, daily work, educa tion and lifestyle. China now boasts the most Internet users in the world.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关系国家经济繁荣和发展,关系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关系国家主权、尊严和人民根本利益。
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是中国政府的基本互联网政策。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依法管理互联网,致力于营造健康和谐的互联网环境,构建更加可信、更加有用、更加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联网。
To build, utilize and administer the Internet well is an issue that concerns national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state security and social harmony, state sovereignty and dignity, and the basic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The government has a basic policy regarding the Internet: active us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aw-based administration and ensured securit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from the outset abided by law-based administr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endeavored to create a healthy and harmonious Internet environment, and build an Internet that is more reliable, useful and conducive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中国政府将不断完善互联网发展与管理政策,使其更加符合互联网发展与管理的内在规律及客观需要。
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十分注重借鉴各国发展与管理互联网的有益经验,并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促进世界互联网的繁荣发展。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constantly adjust relevant policies to better match the inherent law an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Internet. While absorbing good experiences of other countries in developing and controlling the Inter-net, China is prepared to work with them for the further progress of the Internet.发表《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旨在介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基本情况,说明中国政府关于互联网的基本政策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基本观点,帮助公众和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与管理的真实状况。
This white paper introduces the facts of the Internet situation in China, and elaborates on China’s basic policies on the Internet and ba-sic views on relevant issues, thereby providing an overall picture to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peoples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of the true situation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一、推进互联网发展与普及I. Endeavors to Spu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中国政府和人民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科研人员和学者就在国外同行的帮助下,积极尝试利用互联网。
在1992年、1993年国际互联网年会等场合,中国计算机界的专家学者曾多次提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要求,并得到国际同行们的理解与支持。
1994年4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期间,中国代表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最终就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达成一致意见。
1994年4月20日,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的64K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