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课外自读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北宋的旧曲新声
课外自读
《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这是一首怀人词,柳永的婉约派风格在这首词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本词深刻表达了对远方恋人的执着眷恋之情。

2.艺术特色
(1)奇特的想象
作者写离愁,“黯黯生天际”,离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却被想象成它黯黯从天边涌起,写出了深深的离愁。

想象奇特,手法奇崛。

(2)极度开放的情感表达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把情感表达得十分含蓄,但最后两句,却将情感猛烈地释放出来:为了值得思念的人,就算瘦损至死,又算什么呢?她本来就值得我为之憔悴啊。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草色烟光残照里”展示了主人公望尽天涯时的所见之景,营造了伤感的氛围。

B.“无言谁会凭阑意”表明因为词人不愿与人交流,所以没人能理解他的心声。

C.本词上片写主人公登高望远,离愁滋生;下片写苦中求乐,情深志坚。

D.本词紧扣“春愁”二字,写景抒情,曲径通幽,词末交代了“春愁”的原因。

B[B项,应为诗人处在一种无人能够理解的境地。

]
2.这首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巧妙地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3.“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一步步来表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

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在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

“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

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

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

“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

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

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

【名句鉴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鉴赏】“衣带渐宽”是指人逐渐消瘦,衣带都变得宽了。

“为伊消得”为了她值得。

思念她,想念她;为了她而逐渐消瘦,为她而憔悴不堪;原本合身的衣带现在已觉宽松了,这一份真心真情却永不改变,绝不后悔。

这两句词是描写有情人的痴心真情,此身长在,此情不变,即使受尽痛苦折磨,即使为她消瘦憔悴,还是愿意为爱情而牺牲一切。

“为伊消得人憔悴”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情所困,为爱所苦,失意伤心,憔悴不堪。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写出了对爱情的坚贞执着,矢志不移,而且创造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

所谓形象大于思维,这两句所构成的境界,不仅可以用来表现本词所要表现的真挚爱情,也可用以表达对理想、对事业等的执着追求和坚定的信念。

此两句被王国维引用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中的第二境界:由于对理想的执着,信心十分坚定,虽然饱受挫折,尝尽风霜,仍旧坚持到底,始终不变。

(王国维的人生奋斗的三种境界: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③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晏殊词二首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这首词是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的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2.艺术特色
(1)成功的心理刻画
这首词上片以菊愁、兰泣开头,定下了全词凄清的调子。

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

词作对主人公的这种复杂曲折的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

(2)平淡的语言
明月本无知无情,主人公却说它“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而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彻夜不眠,以平淡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情感。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1.下列有关这首词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七个字点明了地点、时间、景物,勾勒出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感觉。

B.“明月”两句与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写法相同,风调相近。

C.本词上阕借兰菊和明月等意象委婉地表现内心的愁绪,显得情致深婉。

D.“独上”句凸现出人的孤独;“望尽”句说明凭空眺望茫无所见的怅惘之情。

B[B项,二者虽然写法相同,但苏词清疏豪宕,晏词深婉含蓄,所以风调不相同。

] 2.词的上片是怎样运用景物描写表现离别相思之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拟人手法将“菊”“兰”人格化,“愁烟”“泣露”说的是菊与兰的心情,实际表现词人的心情。

“燕子双飞”反衬人的孤独,“斜光到晓穿朱户”表明词人彻夜不眠。

词人埋怨燕子双飞,明月无情,是为了表现无法诉说的痛苦心情和无人可以倾诉的孤独寂寞之感。

3.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词人矛盾复杂的心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明词人十分思念远人并极欲倾诉离情。

但词人又无法用书信去表达情意,而且即使能够写信,可山这样连绵不尽,水这样广阔无边,人也不知在何处,无从寄出书信,可见词人的痛苦和无奈。

【名句鉴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鉴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极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

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
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尽铅华,纯用白描的表现手法。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这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

通过回忆往事,追忆昔日的欢聚,对比反衬别后的哀愁,从而表达了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2.艺术特色
含蓄蕴藉的语言。

这首词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情别绪,但全篇无一字直接表达这种情感。

虽然如此,读者却能从“去年天气”“旧亭台”“燕归来”“独徘徊”等诗句中领会到作者对景物依旧、人事已非的暗示和深沉的叹惋。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抒写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B.“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将景与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D.“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B[B项,应为对时光易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
2.“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3.“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呼应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

原因:因有落花满地,故而“径香”。

【名句鉴赏】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鉴赏】这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蕴。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还有令人欣慰的景物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上应“几时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

词中涉及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欧阳修词二首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浅显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

2.艺术特色
(1)白描手法的运用
词的上片开头二句:“庭院深深”“杨柳堆烟”“帘幕无重”形象地勾勒出一个被禁锢在高楼内与世隔绝的少妇的形象。

“泪眼问花花不语”将其苦闷描写得淋漓尽致。

(2)清丽的语言,含蓄的情感表达
全词虽然写的是男女之情,但没有浮艳之风、妖媚之态,把一个身居牢笼的少妇的怨恨、无奈、孤独,表现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前人叹其用叠字之工,请你体会一下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深深”二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却再用一个带“深”字的设问,让庭院的“深”“旷”更加耐人寻味。

2.本词哪一句最能表现庭院之深?是怎样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阕“帘幕无重数”写庭院之幽深。

作者不直接说帘幕到底有多深,而是用一重又一重的无数帘幕间接表现庭院的无比幽深。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一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着女主人公的芳年。

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表现了女主人公无限的伤春之情。

【名句鉴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鉴赏】运用拟人手法,作者赋予花以生命,从而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表现了以下四层意思:一是含泪问花,可知人的心情,由于她无处申诉而平添怨恨愁绪;二是花不能语,不但人不能了解她,也得不到花的同情;三是“乱红飞”,花自己也被风雨摧残得迎风乱落了;四是花偏偏又被风吹过秋千去,而秋千却正是她曾与情人玩闹欢乐之处,更引得她触景伤怀,不堪回首。

《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这首词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自己在扬州的生活,塑造了一个儒雅、豪放的“文章太守”的形象,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2.艺术特色
(1)寄情于景
上片的写景透露出作者寄意山水的性格。

苍茫迷蒙的景色,寄寓了词人热爱大自然的深深感情。

(2)正面刻画形象来展现清旷风格
下片从正面刻画“文章太守”的形象。

“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描写了一位才思敏捷、豪迈惊人的太守,实际上是自我形象的刻画,表现出旷达的词风。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朝中措
平山堂
欧阳修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平山栏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

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奠定了全词疏宕豪迈的基调。

B.“山色有无中”是写诗人近观所见之景,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C.“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词人在平山堂前种下杨柳,移任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

D.“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三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太守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刘敞的赞美。

E.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思想。

BD[B项,应为“远观所见”;D项,应为“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太守的形象”。

] 2.首句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一发端即带来一股突兀的气势,笼罩全篇。

“平山栏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

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便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迈的基调。

3.词的结尾二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的结尾二句,先是劝人,又回过笔来写自己。

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

无可否认,这两句词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但由于豪迈之气通篇流贯并不令人感到低沉,反有一股苍凉郁勃的情绪奔泻而出。

【名句鉴赏】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鉴赏】此刻当送刘敞出守扬州之际,词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杨柳。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深情又豪放。

其中“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

词人平山堂前种下杨柳,不到一年,便离开扬州,移任颍州。

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

杨柳本是无情物,但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们的思绪紧密相连。

何况这垂柳又是词人手种的。

可贵的是,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

特别是“几度春风”四字,更能给人以欣欣向荣、格调轩昂的感觉。

苏轼词五首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这首词是苏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词中借写威武壮观的出猎场面,抒发了作者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2.艺术特色
(1)豪放风格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

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
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应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中更是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风格。

(2)用典自然,挥洒自如
词上片末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

(“孙郎”指孙权。

孙权曾亲自射虎,马被虎伤,权用双戟掷过去,虎倒退。

见《三国志》)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阕“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阕“卷平冈”一语,极言场面宏大,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阕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阕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E.这首词作者以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AD[A项,“少年的豪情”不对,结合首句可以看出。

D项,词的下阕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豪放。

]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狂”字是总起(词眼),且贯穿全篇。

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名句鉴赏】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鉴赏】“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片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

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不乏慷慨激愤之情,
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本词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梦境的叙述,表达了词人对爱妻的深切痛悼之情。

本词虽然语言朴素,但感情却沉痛感人,因此成为一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2.艺术特色
(1)层层递进的结构
词的上片开头就直抒悲痛:“十年生死两茫茫。

”明知茫茫却又难忘,情感加深一层;千里相隔,无法对话,又进一层;“纵使相逢应不识”,再进一层。

层层推进,把别后的思念、自己的孤独凄凉表达得淋漓尽致。

(2)虚实结合的手法
下片写梦中相逢的情景,仍是妻子在世时的情形。

从虚处设想亡妻为自己痛断柔肠,将感情表达得执着深沉。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

B.“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也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D.下片记述梦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全词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

D[D项,“浓墨重彩”错误。

]
2.这首词怎样具体表现“不思量,自难忘”的思念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题时注意,“不思量,自难忘”是全词之“眼”,统率所有事实,因此要全面分析。

【答案】“十年”之久,“千里”之遥,“生死”之隔,十年来的种种坎坷、不幸(“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暗示),都不能使词人忘掉亡妻。

词人进入“幽梦”之乡,正是朝思暮想的结果。

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声有泪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思念之深之苦。

设想亡妻十年来“年年肠断”,实际表明词人自己念念不忘。

3.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这首词的抒情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词除记梦的几句外,都是直抒胸臆,诉悲怀,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名句鉴赏】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鉴赏】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

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想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

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写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

这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合,情真意切,哀婉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这首词从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着笔,由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情,借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了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2.艺术特色
结构独特、动静结合。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其结构上的独特安排。

上片写景,一句一个画面,三个画面合成一个整体,突出一个“静”字。

下片转入抒怀,要求有所作为,突出一个“动”字。

从环境的“静”到心态的“动”。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

兰芽虽“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

B.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

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

C.“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
境和沉郁、悲凉的羁旅之情。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C[C项,“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沉郁、悲凉的羁旅之情”错,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

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
2.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营造了怎样的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幽美、洁净的山林雨景图。

描写了兰芽、溪水、松树、沙路、子规等意象。

营造了一个清新、洁净、幽雅的境界。

【名句鉴赏】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鉴赏】这句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汉乐府《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而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乐观的心态。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白居易的《醉歌》有“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

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这首词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场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俗世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2.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词中写到词人被贬之后,孤独寂寞,饮酒成了排愁解闷的寄托,半夜到江边独立,静听江水,好像江水也在为词人倾泻满腔的愁闷。

而静静的夜晚又像理解词人的心情,平息了一切声响,让词人自由地畅想。

这样,外在的景物描写与词人内心的情感便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题。

临江仙
夜归临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