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课题:《清平乐村居》(苏教版第九册第二十六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评析“醉”字,体会词人才华难展、志不得伸的心情以及渴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伟大情怀。
设计理念:
1、在诵读中理解内容,想象意境,感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注意在诵
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并能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切忌教师详尽地讲解,破坏古诗文的优美意境,而应该引导学生乐此不疲地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想象意境、感悟情感,品味古诗文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在语文能力训练中,再现情境,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使文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过程。
而实现这一过程的途径应该是扎实有效的语文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语文训练,使词的内容、情境、意境等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语言,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紧扣词眼,引导品析,激发想象,感受词人的伟大情怀。
文眼是文章的精华,作品的灵魂,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写作主旨。
所以扣住文眼,就能使教学纲举目张,通贯全篇。
这首词中的“醉”字就是全词之眼。
“醉”在本词中有三层意思:一是酒醉;二是陶醉、沉醉,即心醉;三是心碎的意思。
特别是第三层意思,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
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更勾起了他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而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
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
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品悟“醉”字,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词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设计思路:
一、故事导入,对比诗词;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三、读出韵脚,读好节奏;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六、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1、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朗读课题。
2、比较:这首词和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3、了解背景,认识作者
4、简介体裁——词。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
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
重点正音:卧剥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一)、读出韵脚。
词和诗一样,都按一定的规律押韵,但词的押韵比诗灵活,它可以换韵。
所以在朗读时,就朗朗上口。
1、出示新的朗读提示:
清平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思考讨论画线字的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读好韵脚。
(二)、读出节奏。
1、每个词牌的词都有其固定的节奏,在朗读时,我们要很好地遵循它们的节奏,这样可以把这些词读得更美。
《清平乐村居》的节奏是这样的:
清平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练读情况,教师点评,重点评析朗读的节奏。
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过渡:古诗词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字词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这首词里那些字词不理解,我们一起交流。
理解:茅檐、青青草、锄豆溪东、翁媪、无赖等词
理解词语后在找同学来读初花面,内化知识。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1、默读全词,寻找词眼。
2、品读词眼,鉴赏“醉”字。
在这首词中,“醉”有哪些意思?
A、酒醉。
白发翁媪生活美满自得。
B、心醉或陶醉、沉醉。
(一)、景——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
1、词中景:茅屋、小溪、青草。
2、脑中景:除了词中的这些景物外,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
3、谈谈学生对这些景物的印象。
被农村优美恬静的环境而陶醉。
美读景色。
4、读了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重点1:醉里吴音相媚好,关键词:醉里、相媚好
重点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重点3:溪头卧剥莲蓬,关键词:卧
通过这个“卧”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孩子?
被农家幸福温馨的生活而陶醉。
重点4:写写老夫妻之间亲密交谈的内容。
5、介绍辛弃疾生平及志向,再赏“醉”字。
他出生时,家乡就已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他二十一岁就参加了抗金义军,投身到国家统一的大业之中。
他还写文章上书朝廷,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同时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
可是他的主张不仅没有被当权者
采纳和施行,还常常遭到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只有将自己的一腔忠愤倾吐在文学创作之中,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这首小令,就是作者晚年遭受投降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
(二)、感情诵读,读出环境的恬静安宁,读出农家的幸福温馨,读出作者的沉醉喜悦。
拓展:醉里挑灯看剑,梦回烽角连营
读了辛弃疾的介绍,你对“醉”字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心碎。
为沦陷区百姓的痛苦遭遇而心碎。
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他更想起了沦陷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更加激起了对他们的同情。
5、感情朗读,体会词人的伟大情怀。
六、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一幅画
一份情
一首歌
七、布置作业。
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
八、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酒醉一幅画
醉陶醉一份情
心碎一首歌
六年级语文学情分析
存在问题:
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非常强,学习效率也很高。
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
学习古诗词方面,大多数孩子能在基础部分掌握比较牢固,但在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方面,很多孩子只能运用工具书去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没有形成;在理解情感方面,也有部分孩子不能理解作者的表达情感,造成了读不懂古诗词的现象,更不用说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了。
采取措施:
1.“要抓质量,先抓习惯。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要求学生先从行为做起,再到怎样学习,后到提高学习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平时在教学中,注意抓好学生的书写、审题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需深入了解,特别是对各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理解与运用。
2.加强对文本的钻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用“以学定教”的思想备好每一堂课,设计出实实在在带有“语文味”的教学环节与训练题,在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静思默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让优生带动学困生,开展互帮互学活动。
3.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精讲多练,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展开阅读,在课堂情境中习得阅读方法,注重文本解读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增强问题意识,从揣摩写法与创作意图出发设计阅读教学,精心选择优质信息进行有效补充和拓展,以读促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4.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做好培优补偿教学工作,精心设计学程单,要利用一切不违反教学规定的时间,主动、及时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缺补漏,同时又让不学有余力的学生加深练习层次,拓宽知识面。
5.把时间交给孩子,老师是指挥者,是引导着,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清平乐村居》效果分析
我在本课中我把学生领进了词所描绘的境界中,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将课堂层层推进。
一、“醉”在兴致勃勃的氛围中。
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
在理解诗词的意思时,老
师教学以画展开,教师出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看图以同桌交流诗意。
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醉”在学生韵味十足的朗读中
让学生多种方式读词句,深入理解这首词。
三、“醉”在词情词境和课中。
词中那个“亡赖小儿”悠闲自得其乐,“溪头卧剥莲蓬”那憨态可掬的样子令人心喜;那对“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真是情切切,意浓浓。
细细品味,词中可以说是温情脉脉。
在老师的课堂,学生情绪活跃,可谓是情趣盎然。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课堂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读得有层次。
老师首先要求学生把词仔细地读上几遍。
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再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停顿适当,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到后来读出心中的陶醉、欢喜以及最后读出词人的心境。
整个读的过程层次分明,这样一步一个台阶的步步递升,学生读懂了词意,读出了词情词境,更读出了词人心醉背后的那颗忧国忧民之心。
2、问得很巧妙。
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
同时古诗词又非常形象,意和境和谐共生。
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每个字,每个词语都作出确切的解释。
这样做的结果呢?诗词的意境惨遭破坏,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没有了。
怎样做才能即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又不至于破坏其中的意境呢?张老师的这堂课上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在课中整体感知词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去问学生:“你们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还有那些词句的意思不理解?”而是这样问道:“同学们,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而是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正是老师巧妙的发问,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词中的意境。
3、导得无痕迹。
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老师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将对话逐步引向深入。
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说道:“请大家用心读读,这是怎样的一幅村居图?”学生只注意到词中有关三个儿子以及景色的描写,老师顺势诱导,抓住人、景大肆渲染,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让
景色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让人在学生的眼前动起来。
景美了,人活了,翁媪醉了,学生也慢慢地醉了。
整个过程是水到渠成,了无痕迹。
我的思考:
1、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还可以更加的整体性一些,避免过于散,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整首词的诗眼“醉”的时候,可以过渡的更加自然一些,不要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
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诗眼的意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有这种意识去抓住诗眼,联系写作背景更深入的去分析古诗。
《清平乐村居》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
另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表达感情方面,全词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自身现实的不满和对沦陷区百姓的深情。
26清平乐村居
一、拼音小关卡。
1.认真拼读写同音字。
chú()强扶弱()旧布新()师
lián 轻移()步()中三元()贫惜老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写在括号里。
(1)(bōbāo)剥.削()剥.皮()剥.夺()
(2)(lónɡlǒn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鸡笼.()
(3)(yuèlè)清平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二、积累展示厅。
根据诗歌内容和你的理解,完成填空。
1.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________代词人________写的。
题目中的
________是这首词的词牌名,________是这首词的题目。
2. 这首词通过对农村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描写及对
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刻画,抒发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词句欣赏屋。
阅读词句,完成练习。
1.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解词。
相媚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翁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解词。
无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卧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
全句或全词增辉)。
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快乐阅读吧。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夜行黄沙道中”是()。
意思是()
2.填空
(1)词中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象,从“”可以看出来。
(2)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岭上、岭下清丽喜人的景色。
“”
写的是岭上景色,“”写的是岭下景色。
(3)在这里,词人看到的景物,听到的,闻到,想到,词人那种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
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在本课的教学中,大致能够实现课前的预计,现对本节课反思如下:
1.为了培养学生重视预习,学会学习,特别在开课伊始进行预习检测与交流。
学生已有了很多的学习古诗的经验,因此,本课的教学,是基于学生能够自主利用学习方法进行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设计的教学流程。
也想试图打破古诗词教学,单纯地进行内容分析,感受情感的人文性教学
2.《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要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
内容和情感”。
为此,本课设定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设计三个层次的诵读(1)读正确;(2)读韵味(包括押韵、节奏);(3)读明白(感悟读)。
通过保证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经历读通、读懂,会读的训练过程。
为了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用心感受词的意境,采用音乐渲染、示范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
3.也想试图打破古诗词教学,单纯地进行内容分析,感受情感的
人文性教学方式,本课教学以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线索,顺学而导。
这样一来可用此线索梳理文本内容,感受村居的意境;二来也是教给学生赏析古诗词及至其他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
本课除了让学生感受美好的村居生活之外,也尝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
怀。
因此,插入了对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并以此为切口,进行写话练习,让学生写出作者的所思所感。
《清平乐村居》课标分析
一、在诵读中理解内容,想象意境,感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并能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切忌教师详尽地讲解,破坏古诗文的优美意境,而应该引导学生乐此不疲地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想象意境、感悟情感,品味古诗文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在语文能力训练中,再现情境,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使文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过程。
而实现这一过程的途径应该是扎实有效的语文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语文训练,使
词的内容、情境、意境等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语言,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紧扣词眼,引导品析,激发想象,感受词人的伟大情怀。
文眼是文章的精华,作品的灵魂,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写作主旨。
所以扣住文眼,就能使教学纲举目张,通贯全篇。
这首词中的“醉”字就是全词之眼。
“醉”在本词中有三层意思:一是酒醉;二是陶醉、沉醉,即心醉;三是心碎的意思。
特别是第三层意思,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
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更勾起了他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而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
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
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品悟“醉”字,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词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