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精选《更路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古代渔民的航海指南
《更路簿》就是海南渔民的航海指南。
《更路簿》中的“更”是中国古代计算航程的单位。
“更者,每一日夜分为12更,以焚香柱数为度,以木片投海中,人从船只而行,验风之迅缓,定更数多寡,可知航行至某山某界。
”当前学术界对一更到底是多少航行距离,看法不一,有认为是100里,也有认为是60里,还有人认为是10海里(37.04里)。
据清代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记载:“以风大小顺逆较更,每更约水程60里,风大而顺则倍累之,朝顶风逆则减退。
”海南岛古代渔民都是使用桅杆风帆渔船,因船只大小不一,构造各异,风向和风力大小不等,航行速度不尽相同,所以他们的《更路簿》中的“更”只能是个约数。
但多数专家认为,一更为10海里比较靠谱,因为一般无动力小渔船只能跑这么多路,如果风太大,渔船不敢出海。
在没有精密航海仪器测量距离的情况下,海南古代渔民发明了以“更”定距离,虽然只是个约数,但这在数百上千年前,则是个了不起的大发明。
详细记录南海诸岛地貌和海况
在目前已知的海南渔民《更路簿》中,共收录南海诸岛由渔民命名的地方98处,其中西沙群岛有22处,南沙群岛有76处。
在1984年中国地名委员会公布的《南海诸岛标准地名表》的287个标准地名中,采用古代渔民《更路簿》上的地名就达44处。
渔民们在长期航海和捕鱼作业中,将岛屿和岛礁作了不同的标识,岛有岛名,礁有礁号,还根据岛屿和礁盘的大小与形状分别给它们起了名字。
如称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为把注、东岛为把兴、珊瑚岛为老粗、琛航岛为三脚、中建岛为半路,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为黄山马、南威岛为鸟仔屿等。
每个岛屿的名称都有一定的含义,做到易记和易识。
除岛屿外,《更路簿》还将南海海域诸多礁盘做了记录,以圈(筐)、门(孔)、屿(峙)、线、郎、塘分别将礁盘、暗礁、暗沙、暗滩作了标识。
《更路簿》还对南海海域的海况作了生动的描述,如12个月中的水情记载:“正月流水,初一卯时流东,未时退,初二、初三卯时尾流东,申时退……”“自大潭门出用乾巽十五更改”意思是:从琼海潭门港去西沙,由乾(西北)向巽(东南),航行150海里就到了。
《更路簿》中所讲的流水即是潮汐(涨潮退潮)。
《更路簿》都以罗盘定方位,先以“子卯午酉”定东南西北,又以八卦中的“乾坤艮巽”定西北、西南、东北、东南。
以子午线分南北,以卯酉线分东西。
南海海域礁盘众多,不光有水面上礁石,还有许多水下暗礁,风大浪急时,渔船就有触礁的危险。
古代海南渔民为了防止触礁,还将渔船航行路线进行了详细描绘,有东头线、西头线、南头线、榆亚暗沙线等南海航行线路。
他们在制作《更路簿》的同时,有些渔民还制作航海图。
在海南省博物馆,一幅1935年绘制的南沙群岛地理略图,而制作这幅航海图的人就是一名叫符宏光的老渔民。
海南渔民因长期在南海里劳作,对南海诸岛了然于胸,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军舰巡视南海诸岛时,特别招募海南琼海渔民以《更路簿》兼做引水。
抗战胜利后,中国海军收复南海诸岛时,琼海渔民还充当海上航行向导,依次登上南沙、西沙群岛。
保护工作
随着现代航海技术日新月异,像《更路簿》这样的古老航海经已与我们渐行渐远,加上老渔民们相继离世,《更路簿》也越来越难寻了。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海南省文物保护部门开始着手搜集散落民间的《更路簿》。
他们在搜集手抄本的《更路簿》的同时,还在搜集整理口头传承下来的《更路传》。
《南海航道更路经》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代表性传承人有3位,分别是76岁的郑庆能、66岁的齐见德、75岁的苏承芬。
目前被国内有关机构收藏的《更路簿》有10多本,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还将海南渔民的《更路簿》内容整理收录在《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中。
千百年来,海南岛的渔民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浩瀚南海里劳作,用生命和经验日积月累,写成了一部部《更路簿》,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更路簿》不光是航海路径图,它更像一本历史教科书,南海诸岛的历史脉络有了它更加清晰。
它所记载的南海海域的地貌、海况、潮汐、风暴、水文、航线对当今人们研究南海、开发南海都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更路簿》还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南海诸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中国人活动的身影。
《更路簿》不仅是海南渔民的出海“秘籍”,更是古代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导航仪,“走水行船三分命”,海南渔民不畏艰险、靠着自己的丰富航海经验,创作了南海航海指南《更路簿》,它凝聚着古代海南岛渔民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以及“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
概述
被誉为“南海天书”的《更路簿》,是文字航海图小册子,没有固定名字。
《南海更路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以手抄本形式传下来的,俗称《南海更路簿》,也就是我们本文中多次提到的《更路簿》;一类是口头传承下来的,俗称“更路传”。
《南海更路经》已于2009年2月1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据《琼海县志》记载“明代永乐年间,欧村港、冯家埠、潭门埠、草塘埠一带的渔民,已往返于西沙、南沙、中沙群岛捕鱼和居住”;《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一书有对西沙群岛古庙遗址的记载等。
海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称,“以上的史料都有力地证明,在明代以前,海南渔民已驾驶帆船往返于西沙、南沙、中沙群岛捕鱼和居住了。
”
《更路簿》中记载的地名是由海南渔民命名并沿用至今,具有浓厚的海南方言特征,例如以“峙”代替岛和屿,以“沙”或“线”指暗礁等,充分证明海南居民开发建设西沙、南沙的悠久历史,是证明南沙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有力证据;《更路簿》中所记载的航行范围不同于一般的航海针经书,侧重在西沙和南沙海域,有关国外更路的记载不是很多,书中所记载的航线、岛礁地貌和海况以及海浪、潮汐、风向、风暴等水文和气象信息,对研究中国航海史、南海开发史都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考证
据考证,现存的手抄本《更路簿》产生于清康熙末年,可追溯至明代。
它详细地记录了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名称、准确位置和航行针位(航向)、更数(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