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奇怪的大石头》课文同步练习(无答案)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怪的大石头》同步练习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我们玩过的捉迷藏和李四光玩的有什么不同?()
A.我们捉迷藏是藏在床底下或柜子里,李四光是藏在石头后面。
B.我们捉迷藏很快就被小朋友找到,李四光没有被找到.
C.我们只是单纯地玩,李四光在玩中思考,对奇怪的大石头产生疑问,并执著探索,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2.文中的大石头是从哪里来的?()
A.天上掉下来的。
B.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二、我会补充音节。
震èn 坑k____ 旅l____ 秦q____
三、看拼音写词语。
qí guài zhù míng qiāo qiāo
duǒ shǎn tuī dòng kǎo chá
yí jì yán jiū zhèn jīng
四、比一比,再组词.
旅( )悄( )
旋() 消()
遗()坑( )
遣()炕()
五、选字填空。
记纪
1.爸爸送给我一个精美的日()本,作为我的生日()念。
秘密
2.姥姥家的后院是一片()林.
3.李叔叔派他的( )书来找爸爸去研究工作。
六、查字典.
“藏”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
它有两个读音,分别是:
A.cáng
B.zàng
选一选, 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捉迷藏()收藏()
宝藏()西藏()
七、仿写句子.
1.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呢?
2.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也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吧!
3.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________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______________孤零零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人故事趣闻。
李四光名字的由来
李四光原名叫李仲揆(kuí),
十四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取公费去日本留学的资格,在填表时他误把年龄“十四”填到姓名栏里了,他于是把“十”改成“李”,叫“李四”,多难听呀!这时他看见大厅中挂有“光被四表”的匾额,就在“四”的后面加上“光”.从此,他就用“李四光”作为自己的名字了。
参考答案:
2 花的学校
教学目标:
1。
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裳”等生字,会写“荒、舞、够、臂”等字,理解“润湿”“碰触”“狂欢"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3.会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身边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这句诗吗?你知道这句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泰戈尔,印度著名的诗人。
(课文后面有资料袋,生可自主积累)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他的另一首优美的诗歌——《花的学校》。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师出示生字卡片
1.读准下列字音.
荒、笛、罚、假、裳
2。
交流、识记生字。
师出示田字格,引生认真观察并牢记生字的结构和笔画。
A.加偏旁记忆的字:由—-笛青-—猜
B.换偏旁记忆的字:汤-—扬汪—-狂劈—-臂
C.注意这些字的结构:
“落”是上下结构,草字头要写宽点;
“舞、猜、臂”字横画较多,要注意书写均匀。
3。
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润湿、荒野、口笛、狂欢、簌簌地、衣裳、双臂、急急忙忙
4。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润湿:潮湿润泽。
荒野:宽广平坦的地方
簌簌:文中是指风吹物体等的声音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
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请四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其他同学思考本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想象了哪些事物,它们是什么样的表现?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一部分诗的内容。
第一部分(1-2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
第二部分(3—5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放假了。
第三部分(6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部分(7-9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着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
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复述本诗的主要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
学习第一节。
A。
老师范读。
B.交流汇报这一节中优美的词句,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C。
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位语言的精妙。
(a)句:润湿的东风走过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润湿)
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
(b)句: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
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
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D。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
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a。
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它们关了门在做功课”?b。
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
请你照样子写一写,如“清风一吹,他们……"“蝴蝶一来,他们……”
清风一吹,他们
蝴蝶一来,他们
3.指导学习第六段。
A.教师范读。
B。
小组内交流下列问题。
a.“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一句说明了什么?
b。
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一句的?
c.“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这句话的?
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
教师指导朗读.
D.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七至九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
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那儿"是指哪儿?
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
在作者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朗读、感悟、想象。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 花的学校
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蹈
花孩子在地下学校关了门做功课真可爱
急忙回家对妈妈扬起双臂
举办“春之声”博览会
— 35
- 36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二课时
1.会写13个字,正确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总结课文,感悟意境。
3.习得方法,练笔拓展.
重点
1.会写13个字。
2.总结课文,感悟意境。
难点
尝试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一、出示画面,积累语句
师:走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我看到了平时从未发现的美丽景色.大家快来看啊!
画面一(出现潮湿的地面):你会想起我们上节课积累的哪些词语或句子?
画面二(出现梧桐树掉叶子的画面):你又会想起我们上节课积累的哪些词语或句子?
画面三(出现一条铺满梧桐树叶的小路):你会怎样描述这条路?
画面四(出现一双穿着雨靴的脚在落叶路上的画面):这双小脚会怎样走在这条路上?
二、入情入境,理解感悟
师:同学们,小作者仔细观察秋天的水泥路就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他还想象自己的雨靴就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多美啊,带着这样的想象,美美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理清脉络
师:同学们,课文我们又读了一遍.你们发现课文的写作特点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1.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
)
(若学生找不到,教师可直接指导。
)
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句尾用上省略号,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
3.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句子更生动、形象.)
4.一个亮晶晶的水洼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量词的运用,让句子优美、清新。
)
四、学习字词,认真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读一读。
铺泥晶紧院印排
列规则乱棕迟
2.为生字找词语朋友。
(指名口头组词)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全班交流,特别注意几个字的书写,如“铺”字右边的点不要漏写;“印”的第一笔是短撇;“规”左边的点不能写成捺。
5.学生书写生字.
五、丰富文本,完成练笔
1.出示课后的“阅读链接”。
2.学生自读,发现和课文在写法上的不同。
3.教师简介汪曾祺及《自报家门》这篇文章.
4.学生交流读后感。
5.出示学校周围的图片,引导学生想一想上学或放学路上自己看到了什么?
6.小组内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的发现.
7.师:同学们,你能像课文或“阅读链接”那样把自己看到的景色写下来吗?
8.学生练笔。
9.作品展示,全班交流。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铺泥晶紧院印排
列规则乱棕迟
本课教学,我以落叶导入课文,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启了这一课。
课堂中生字的教学我分两课时完成,识字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写字部分紧密结合文中的词语,学字学词。
课文的教学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理解、欣赏、交流的能力,还引导学生随文学习了一些修辞知识,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练笔。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偏旁归类的识字方法认识“援”“掷"等9个生字。
识记“救援、投掷”等9个词语.
2.能辨析近义词,在具体语境中正确选择并运用。
3。
体会并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并按照例句写出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4。
积累古诗词《忆江南》。
[教学重难点]
学会按偏旁归类识字,学会辨析近义词,掌握近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运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
交流本单元优美生动的语句。
(1)小组交流。
(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思考: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1)我能体会到小燕子飞行的轻盈.
(2)我仿佛看到了荷花马上就要开放的样子,能体会到作者独特的感受。
(3)“落”“折”“收拢”这些细致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让小瓢虫仿佛飞到了我的面前。
3.教师小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因此,遇到优美的语句,只有反复品读,才能了解其表达的意思。
(指名读以上几句话,师生评价)
二、学习“识字加油站”
1。
课件出示生字: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读一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看看能发现什么。
(3)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2。
教师总结评价。
(1)3组生字都有相同的部首,同时每组生字中也有形声字.
第一组:左形右声,“援、掷、捞”,“扌"表示形,表示与手做出的动作有关。
第三组:下形上声,“资、贡、贷”,“贝”表示形,表示与钱财有关。
(2)你们还学过哪些形声字?举例说一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第1题。
(1)小组交流,选择词语,并说明理由.
(2)小组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词语辨析可以从词性、词义程度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词的感情色彩等方面进行,也可以反复将词语带入语境中朗读,通过语感判断。
2.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第2题。
(1)自由阅读,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评议,简单小结。
(第1句用“乌黑”“轻快有力”写出了燕子羽毛的颜色和燕子翅膀的特点,将“尾巴”比作“剪刀”,形象地写出了燕子尾巴的特点.第2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出了独角仙头部尖角的特点。
)
(3)试着填一填:一身(雪白的)毛,一对(竖起的)耳朵,加上(红宝石般的)眼睛,凑成了可爱的小白兔.
(4)自己尝试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二、学习“日积月累”
1。
学习生字,准确朗读。
(1)课件出示《忆江南》,释题,简介背景。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学习生字)
(3)小组开展朗读比赛.
2。
简单理解,把握感情。
(1)课件出示词语注释.
(2)小组交流,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词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我已十分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这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3.背诵《忆江南》,课外积累《忆江南》中的另外两首词。
[教学反思]
今天顺利完成了语文园地一的教学,下面我针对教学情况进行简单的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思维空间,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补充一些与语文园地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学成果,进行经验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