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五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五中学高二语文
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

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

它是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

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

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

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2)举折、举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

这叫做“举架”。

屋顶的坡度就随着这举架,由下段的檐部缓和的坡度逐步增高为近屋脊处的陡斜,成了缓和的弯曲面。

(3)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及其重要的位置。

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已如上面所说。

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

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

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

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

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辞句。

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4)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色绘画图案来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如额枋、梁架、柱头和斗拱,无论外部内部都如此。

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5.下列有关“斗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斗拱是弓形短木和斗型方木块综合构成的单位。

B.斗拱可以减少立柱与横梁交接处的剪力,减少梁折断的可能。

C.用一个斗,加上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可以加固两条横木的接榫。

D.斗拱的装饰性,不但在木构上有很大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有充分的应用。

6.下列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斗拱作为中国建筑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不只有功能性还有装饰性。

B.与其他建筑体系完全不同,中国的建筑大师们早早就注意到了屋顶部分的装饰性。

C.从《诗经》到汉赋,很多诗词里都有关于屋顶及其装饰的词句,可以说,屋顶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D.中国的建筑在颜色的使用上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如大胆地采用朱红作为大建筑屋身的主要颜色。

参考答案:
5、C(原文是“上加”,强调了位置)
6、B(“完全”过于绝对化,穹窿顶的处理就较特别,注意到了装饰性)
2.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为国学
①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

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

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②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

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

“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

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

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

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④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

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

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
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⑤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广义国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除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外,还包括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学术文化中的西学和马克思主义。

D.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六艺之学”。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譬如“子部”的“医家”,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部,可归入“集”部。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明
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既要对它心存敬意,又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参考答案:

3. 阅读《宇宙的未来》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即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

这是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

这表明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在某一时刻对系统作非常微小的改变,系统的未来行为很快会变得完全不同。

例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

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在不稳定或混沌的系统中,一般地存在一个时间尺度,初始状态下的小改变在这个时间尺度将增长到两倍。

在地球大气的情形下,这个时间尺度是五天的数量级,大约为空气绕地球吹一圈的时间。

人们可以在五天之内作相当准确的天气预报,但是要做更长远得多的天气预报,就既需要大气现状的准确知识,又需要一种不可逾越的复杂计算。

我们除了给出季度平均值以外,没有办法对六个月以后做具体的天气预报。

我们还知道制约化学和生物的基本定律,这样在原则上,我们应能确定大脑如何工作。

但是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

这样,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

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或者甚至它有没有未来。

其危险在于,我们毁坏或消灭环境的能力的增长比利用这种能力的智慧的增长快得太多了。

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

绕着太阳公转的行星的运动
似乎最终会变成混沌,尽管其时间尺度很长。

这表明随着时间流逝,任何预言的误差将越来越大。

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可能预言运动的细节。

我们能相当地肯定,地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和金星相撞。

但是我们不能肯定,在轨道上的微小扰动会不会积累起来,引起在十几亿年后发生这种碰撞。

太阳和其他恒星绕着银河系的运动,以及银河系绕着其局部星系团的运动也是混沌的。

我们观测到,其他星系正离开我们运动而去,而且它们离开我们越远,就离开得越快。

这意味着我们周围的宇宙正在膨胀:不同星系间的距离随时间而增加。

7. 下列关于“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 作者是有科学根据的,是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进行的科学推测,科学预言。

B. 巫师、宗教预言家是没有科学根据可言的。

C. 因为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的预言注定就是荒唐的。

D. 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就本质来说,没有区别,因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根本就是无法预言的。

8. 根据全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关键是要弄清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多少。

B. 作者认为宇宙的未来会有两种可能:“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


C. 我们周围的宇宙正在膨胀,但不同星系间的距离随时间而缩小。

D. 在星系或星系团之外,应该存在有足够的暗物质,这些暗物质能使密度达到临界值,从而可能会使宇宙最终坍缩。

但这个时间肯定在一百五十亿年之后。

参考答案:
7. C 8. B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关键词句的理解分析。

题中C项,错误,由原文可知,作者的预言是科学推测、科学预言;而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没有科学根据,有着本质的区别。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
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干“根据全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答题关键词“说法不正确的一项”,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题中B项错误,原文不是“缩小”是“增加”。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②之人,何足算也?”
(注)主①硁硁(keng):浅薄固执。

②斗筲(shāo)之人:指见识短,气量狭小的人。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虽曾有令其羞耻的行为,但当他出使时能不负使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层次的。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对当朝的执政者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连小人也比不上。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4分)
参考答案:
9.(1) A。

“行已有耻”是指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

(2)不矛盾。

(1分)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2分)。

但他并不是片面无条件地推崇“信”,而是说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1分)。

5.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

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上贤而释之。

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

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

”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

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⑤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注】①谒者:官名。

②告:休假。

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

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

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10.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比: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夺:强取。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作《师说》以贻之
B. 上贤而释之
令人有大功而击之
C.庄助复为请告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尊宠于群臣无二
以勇气闻于诸侯
12.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 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B 12C
【参考译文】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

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

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

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

”武帝认为他贤德就赦免了他的罪。

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

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

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身体多病,武帝多次特许延长他休病假的时间,还是没有痊愈。

庄助又替他请假。

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武帝说:“说得对。

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在军中只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皆归卫青统领。

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

有人劝汲黯说:“皇上想让群臣全都居于大将军之
下,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

”汲黯说:“以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

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踞厕:坐于床侧。

一说,坐在厕屋里)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大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没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

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舟人传
张光纬
舟人不知何姓名,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所操何业。

偶遇之舟,遂以舟为名。

吾郡陈泰岩者,文士也,遣仆买舟,收债远乡。

携其侄与仆抵舟,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裸而刺船①。

泰岩心异之。

至舟中,复见一十六七女郎,依约闺中之秀。

泰岩又窃窃然疑之。

既放舟,鼓棹如飞,顷刻至岸。

岸旁有牛三头,蹲水中,妨舟泊。

舟人招牧者牵之起,二牛起,其一犹浮沉水滨,格格不就牵。

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

岸上聚观,无不辟易,泰岩愈疑。

收债毕,泰岩持金数十归舟。

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舟人曰:“毋恐。

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何虑此琐琐也。

”泰岩不能强,姑听之。

至中流,落日衔山,微风拂波,舟人忽舣舟就岸。

泰岩恐甚,询泊故。

舟人曰:“风雨至矣。

”稍顷,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巨柳而荫。

雨止,复行,卒无恙。

未抵郡数里,泰岩复语舟人曰:“前村隐隐,帘出树杪,可沽酒乎?”舟人曰:“诺。

”提壶去。

泰岩乃询船尾女郎曰:“子何为?子何自从彼髯者行乎?吾恐彼髯非良
人,且彼髯复何为?子心知之,试语余。

”女郎掩涕曰:“不然,妾亦宦之息也。

向从父母行三泖②间,夜遇强盗,杀父母投之湖,掳资财及妾行。

忽见此髯从暗中跃入舟,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妾涕泣请死。

彼髯者曰:‘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幸子仇既歼,吾当徐访子亲属,送子归,纵无所归,吾更当觅倩③嫁子。

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为也。

’妾故忍死留此。

”言讫,泪如雨下。

泰岩又曰:“舟甚窄,奈起居何?且彼髯终何为?”女郎曰:“自妾来,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

舣舟亦无定踪,所往来不一人。

所谈者,妾皆不解,每痛饮辄去。

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亦未知甚何为。


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

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

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

舟人乃曰:“萍踪相遇,愿赠以言。

天下大乱,各自爱,余亦从此去。

”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

至郡,慷慨分手,后卒不遇。

(选自《息庐剩稿》,有删节)
①刺船:用篙撑船。

②三泖:湖名。

③倩:古代男子的美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其所操何业操:从事
B.妾亦宦之息也息:子女
C.吾当徐访子亲属访:拜访
D.天下大乱,各自爱爱:爱惜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舟人义行的一组是( ) (3分)
①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
②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
③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
④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
⑤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
⑥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
A.①②⑤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陈泰岩买了一条小船去收债,见到舟人与船上女子,心中就有疑虑,而舟人掷牛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