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双低油菜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双低油菜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湖北省农业厅王银元
我很高兴并很荣幸参加这次盛会,感谢大会给我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下面我就中国湖北省油菜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向大会报告。

一、湖北油菜产业发展特点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最大的油菜籽主产区。

湖北省油菜产业开发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菜籽油在植物油产销中比重较大
油菜是我省主要的油料作物,近几年,油菜籽种植面积占油料种植面积的75%以上,产量占油料总产量的70%以上,折合菜籽油产量65万吨,占整个油脂产量的70%。

湖北省菜籽油约占其城乡人民食用植物油的75%,比全国平均数高25个百分点。

因此,油菜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对油料作物影响很大,对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二)油菜生产发展迅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油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由1990年的550千公顷增加到2003年的1200千公顷,增加了一倍多,总产由71万吨增加到190万吨,增加了1.7倍。

从1985年起,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位。

目前,全省油菜籽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20%,占世界的5%。

从近5年世界、全国和湖北省油菜生产发展情况看,湖北省油菜发展速度高于全国水平。

2002年世界油菜面积比1998年减少16%,中国增加8.1%,而湖北省增加30.3%。

(见表1)
(三)品质改良较快
澳大利亚及欧洲各国在80年代中后期就已普及双低油菜品种。

我省从1981年才开始试种低芥酸油菜品种,1985年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低”优质油菜面积增长很快,双低品种普及率由1990年的7.2%增加到2003年的93%,平均每年提高6.5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高20多个百分点(见表2)。

(四)加工企业逐步壮大
湖北省现有油菜籽加工企业170多家,油菜籽年加工能力200万吨以上。

但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目前油菜籽年加工能力在3万吨以上的油脂加工企业只有13家,其中5家专事双低油菜加工。

这些企业正在进行资产重组、改制及工艺设备改造,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五)经济效益增加显著
油菜是产区农民冬季增收的主要作物。

2002年,全省油菜籽产值为34.49亿元人民币,占夏收同季大宗农作物(油菜、小麦、马铃薯、蚕豆)总产值的近60%。

今年,由于油菜籽产量的增加和收购价格的提高,全省油菜籽新增产值16.3亿元人民币,每公顷平均增收1350多元,农民人平增收40元。

油菜籽收入已成为主产区农民生活、生产及其他家庭支出的重要现金来源。

二、湖北油菜产业优势
(一)科技优势
湖北具有很强的油菜科研、育种、技术推广力量。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和华中农业大学这两个中国最大、实力最强的国家级油菜科研、育种、教学单位都建在湖北省会城市――武汉市。

这里云集着全国知名的从事油菜育种、加工、检测等方面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导师、教授、研究员45人,有25人获得博士学位。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为首的一批油菜专家为我省油菜产业科技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湖北省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表现在:(1)华中农业大学(1972)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ol cms),被认为是“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2)中国杂交油菜占全国油菜总面积的50%,湖北省杂交油菜面积占全省油菜总面积的60%以上,并呈现快速发展之势;(3)
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华中农业大学近年来又发现了“生态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系”,建立了“细胞核+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种选育模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利用这些成果,采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及轮回选择技术,选育出了集优质、高产、抗病于一身的油菜新品种华杂6号、华杂8号等品种。

2000年以来,有13个品种通过了湖北省审定,5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

在油菜籽加工利用和质量检测方面,油菜籽脱皮加工技术、低温浸出技术、饼粕作饲料应用技术、饼粕提取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技术、双低菜籽高级营养烹调油生产工艺等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油菜品质速测技术及速测仪已投入生产使用,为湖北油菜产业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后劲和空间。

在技术推广上,湖北省1994年成立了全国唯一的省级优质油菜技术服务中心,配备了10个技术人员,其中研究员2人,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2人。

全省专门从事油菜技术推广和开发的技术人员200多人,形成了省、地、市、乡镇四级服务网络。

(二)生产优势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且雨热同季,各地平均年降水量750-1600毫米。

年日平均气温15-17℃,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4800-5400℃,无霜期230-300天,适宜油菜生长,油菜生产潜力大。

全省还有可开发利用的冬闲田、冬泡田、冬炕田200千公顷,另有200千公顷低产小麦将调减改种油菜,全省油菜发展潜力将达到1600千公顷。

湖北省油菜是冬季作物,实行的是一年两熟或三熟耕作制度,土地成本不高;同时不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争土地和劳力资源,有利于我国土地资源、劳力资源的合理配制和优化。

油菜比其他大宗作物的效益高,通过种植油菜体现劳动力价值是我省目前最好的选择途径。

在生产季节上,加拿大、欧洲等油菜主产国都是春油菜,而我省生产的都是冬油菜,每年菜籽上市时间比其他国家早2-3个月,正好满足对加工企业淡季生产的需要,如果在品质、成本等方面得到改进,我省菜籽更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市场优势
我省常年生产油菜籽190万吨左右,而目前全省加工企业油菜籽加工能力为200万吨以上。

同时,由于我省历来因油菜籽品质较好,双低化程度高,深受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一带油脂加工企业青睐,油菜籽外流量逐年增加,每年有40%的油菜籽销往省外,近几年,我省每年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约为52-55万吨,人平9公斤,比1998年世界人平低4.6公斤。

按我省城乡居民人平食油达到1998年世界人平消费量计算,2007年湖北省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将达到83万吨,发展油菜生产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四)区位优势
湖北位于华中腹地,省会武汉九省通衢,水、陆、空交通便利,物流畅通,是中国理想的产品集散地,长江黄金水道可以直接出海,实行江海联运,运距短,经济安全。

湖北具有出口外销的有利条件,在全球油料作物资源配置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湖北油菜产业发展趋势
加快优质油菜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油菜籽及其加工品品质,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搞好精深加工及产品市场开拓。

这是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提高我省油菜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现实选择。

因此,发展优质油菜产业要坚持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加工企业效益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单产和品质为突破口,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积极推进“双低”化生产、标准化栽培、产业化经营。

今后五年,即到2007年,全省油菜种植面积1600千公顷,单
产达到1875公斤,总产300万吨;培育出适合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植制度的“双低”油菜新品种8-10个;培植5-8个年加工油脂10万吨以上的加工企业,搞好菜籽精深加工利用,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一)进一步加快油菜品质改良
今后,油菜品质改良的主要目标是高油份、高油酸、高蛋白质含量;低硫苷和低饱和脂肪酸含量(见表3)。

表3、油菜食用油品质改良目标
传统品种目前双低品种进一步要求达到的目标
芥酸(%)
廿碳烯酸(%)
油酸(%)
亚麻酸(%)
饱和脂肪酸(%)
硫苷(μmol/g饼)饼粕蛋白质(%)
含油量(%)
40-50
10-15
15-20
10左

7左右
100-1
50
<35-1
9
40左

<1-2
<1-2
>55
10左右
<7
<30-40
<35-39
40
0.0
<1
>70
<3
<4
<20
>40
>42-45
(二)加快推广双低杂交油菜品种
力争5年内全省普及双低油菜品种。

油菜品质达到加拿大油菜籽标准。

杂交双低优质油菜推广普及率达到80%以上。

(三)加强优质油菜保优、高产、低成本、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推广
针对当前油菜生产中影响质量和效益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研究总结一套适合长江流域推广的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四)加强“双低”油菜精深加工转化,塑造精品名牌,提高综合效益
今后5年,以双低油菜籽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油菜籽综合加工体系。

主要是改造加工工艺、促进设备升级、搞好油菜精深加工利用,提高双低菜籽色拉油品牌知名度,大力开拓产品市场;扩大精炼油生产,开发低芥酸保健食用油和低硫苷饼粕配合饲料,加强综合利用,从饼粕中提取饲用浓缩蛋白、植酸及其衍生物、植物多酚,从油脚中提取磷脂、甾醇、VE等系列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