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稽流浪汉
最出色的角色是一个外貌流浪汉,内心则一幅绅士气度、穿着一件窄小的礼服、特大的裤子和鞋、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胡子的形象。

在无声电影时期卓别林是最有才能和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他自己编写、导演、表演和发行他自己的电影。

从在英国的大剧院作为孩童演员登台演出到他88岁高龄逝世他在娱乐业从事了70多年的生涯。

从狄更斯式的伦敦童年一直达到了电影工业的世界顶端,卓别林是20世纪最引人瞩目的人之一,他本人成为了一个文化偶像。

他一生中私生活和公众生活受到了一些人的高度赞扬.
贫苦童年启发创作灵感
1889年,卓别林出生于英国伦敦南部地区的一个演艺家庭,父母都是艺人。

从他很小的时候开始他的父母就分居,查理与他的同母异父的哥哥雪尼·卓别林随他们的母亲生活。

1896年他的母亲失业,兄弟两人被送入伦敦兰贝斯区的一个少年感化院。

几周后他们又被送入一个收养孤儿的学校。

卓别林12岁半时,父亲酗酒去世,母亲患精神病,最后被送入一个精神病院。

当时雪尼和查理不知道他们还有一个被父亲抚养大的同母异父的兄弟,后来这个兄弟跟查理·卓别林在好莱坞的制片厂中工作。

1920年查理·卓别林将他的母亲接到美国,1928年母亲在好莱坞逝世。

因父亲在37岁时早逝,母亲又患神经病,年幼的卓别林被送进贫民孤儿学校。

7年后,他离开了孤儿学校,成了一名流浪儿。

他当过报童、杂货店小夥计、玩具小贩、医生的小佣人、吹玻璃的小工人,还在游艺场扫过地。

早年的贫困生活启发了他后来创造流浪汉的灵感;小胡须、细手杖、大号裤子及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正式晚礼服,暗示了在儿童天真的想象中的威严的成人,意在用一个天真无邪的形象重新塑一个下层阶级的代表。

17岁时,卓别林进入了当时非常有名的卡尔诺剧团。

在这里,卓别林有生以来遇到了使他终生受益的良师卡尔诺,正是卡尔诺,把卓别林带进了喜剧的最高行列。

意外机会初登台
1894年卓别林五岁时在伦敦的一俱乐部代替他的母亲首次登台表演(母亲嗓子突然沙哑)。

他小时候曾生过一次大病,数星期躺在病床上,晚上他的母亲在窗前给他表演外面发生的事情。

1900年他的哥哥为他在伦敦竞技场上演的哑剧《灰姑娘》中扮演一只戏剧性的猫的角色。

1903年他获得了一个新角色,后来不久他获得了他的第一个正式角色,扮演《夏洛克·福尔摩斯》中的一个报童。

直到1906年他扮演这个角色。

此后他在一个杂技团里工作,次年在弗莱德·卡尔诺(Fred Karno)的喜剧团里扮演小丑。

在美轰动演出开始演员生活
根据美国移民纪录查理·卓别林是于1912年10月2日随同卡尔诺哑剧剧团进入美国的。

当时卡尔诺哑剧剧团的成员还包括斯坦·劳雷尔,卓别林和劳雷尔在旅店里分享一屋。

后来劳雷尔回到英国,而卓别林则留在美国。

当时电影导演麦克·塞纳特看到卓别林的表演后在雇用卓别林。

卓别林在那里与喜剧演员玛布尔·诺曼德合作。

1914年到1923年间,卓别林拍摄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哑剧技巧、完美的银幕形象成为闻名世界的喜剧演员——事实上他可以说是第一名世界明星。

卓别林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这样他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电影。

在卡尔诺剧团,卓别林有很多机会可以去巡回演出,他很希望能去美国。

1912年,卓别林梦想成真,他在美国的演出非常轰动,以至于引起美国电影制片商的兴趣。

在最孤独寂寞的时期,他一生中的转折点慢慢到来。

当时,启斯东公司的老板赛纳特一眼相中了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青年,卓别林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演员生活。

用俏皮姿态代替庸俗赢得笑声
卓别林在启斯东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多半是凶狠的、轻浮的、散漫的、狡猾的和丑陋
的。

这些人物符合启斯东的“理想”,但和卓别林独具一格的整套喜剧手法很不协调。

卓别林曾说:我并不很喜欢自己的早期影片,因为在这些影片中我很不容易控制住自己。

一两块奶油蛋糕飞到人的脸上,也许还有点逗趣,可是,如果整个喜剧性仅仅依靠这种办法,那么影片马上就会变得单调而索然寡味了。

也许我并没有能够一贯做到实现我的意图,不过,我是一千倍地更喜欢用一种俏皮的姿态、而不愿用粗鄙和庸俗的行为去赢得笑声。

“创作喜剧,其中的悲剧因素往往会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种反抗。


卓别林基于他真正艺术家的天性,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幽默对生活基础的特殊意义。

他开始从早期的滑稽电影中摆脱出来,逐渐地把严肃的题材和喜剧片的传统手法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

在卓别林对现实的讽刺影片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他1918年拍摄的《狗的生涯》。

这部影片中,深思代替了嬉笑,忧郁代替了嘲弄。

通过这部影片,他放弃了滥用的低级趣味,而以发人深省的笑代替了纯生理的笑;用同情的微笑代替哈哈大笑。

“不朽的流浪者”夏尔洛,露宿街头,处处受辱,当他从职业介绍所碰了壁狼狈地走出来时,茫然地看见门口的几只狗正在争夺一块骨头。

这辛酸的一笔正是残酷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童年卓别林的真实写照。

1918年1月21日,卓别林自己的制片厂正式落成。

这天,他兴高采烈地穿上那双举世闻名的夏尔洛的大皮鞋,在未干的水泥地上踏下一个脚印。

卓别林力图通过电影反映出时代的特征。

他说,创作喜剧,其中的悲剧因素往往会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种反抗。

讽刺以权为天的美国社会,被美迫害
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此时拍摄的《城市之光》描写夏尔洛爱上一个卖花的盲女,盲女却误以为他是百万富翁。

为了给卖花女攒钱治病,夏尔洛吃尽苦头弄来一笔钱,卖花女眼睛治好才知道自己的恩人原来是个乞丐式的穷人。

提出的问题更为尖锐深刻的片子是《摩登时代》。

贪得无厌的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顾工人死活,无限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甚至异想天开地发明“吃饭机”,连工人短短的午饭时间也不放过。

由于夏尔洛整天在传送带旁操作,机械地重复拧螺丝的单调工作,因而神经失常,被送进医院,然而等病治好了,他却失业了。

这部影片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而且在演技上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谴责战争贩子和军火商的《凡尔杜先生》,描写银行小职员凡尔杜忠心耿耿地干了二十年,受尽剥削,在一次经济危机中被踢出银行,为了养家糊口,被迫走上了犯罪道路。

后来,由于股票买卖陷于破产,妻子和儿子也在危机的旋涡中双双去世。

他失去了“寄托”,在绝望之余他再次偶遇已经成为军火商妻子的拉塞妮,在一番交谈之后,他毅然自行投案。

他说:“杀了一个人就说这人是罪犯,杀了几百万人却说他是英雄。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权势就能获得成功……”
为此美国政府掀起对卓别林的迫害。

《凡尔杜先生》在美国许多大城市被禁映。

1947年12月,卓别林在巴黎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向好莱坞宣战”的文章,向全世界控诉他所遭遇的迫害。

奥斯卡特殊成就奖
1972年,他在奥斯卡有史以来最热烈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起立鼓掌声中,接受了美国电影学院颁发的奥斯卡特殊成就奖。

与世长辞
1977年12月25日,88岁高龄的世界杰出的喜剧大师与世长辞了。

微笑
查理·卓别林
微笑吧,即使胸口怀着伤痛,微笑吧,不管伤心往事在心中。

当天空布满阴云,
你都将渡过难关,只要你
在恐惧与悲痛中微笑、微笑,也许明天,
就能看到阳光普照。

让喜悦呈现在脸上,
将悲伤隐藏在心里。

就算泪珠就快要滴下,
也要时刻控制你自己。

微笑吧,
哭泣毫无意义;
微笑吧,
在生活中寻找真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