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早恋问题的几个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理早恋问题的几个策略
第一篇:处理早恋问题的几个策略
处理早恋问题的几个策略:
一、要摸清底细,心中有数。

中学生早恋情况比较复杂。

有的是长期共同协作互生爱慕,双双坠入爱河;有的是表面看似亲密,往来密切,状似恋爱,其实只是普通的朋友关系;有的是一头热,属单相思;有是则是表面往来甚少,关系一般,其实已恋爱多时,一直搞的都是地下活动;还有的甚至缺乏自控,已出现越轨行为,还没有人知道。

这就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多观察,掌握准确的信息,摸清学生的底细,在处理问题时做到心中有数。

二、要针对情况,区别对待,制定不同的教育方针。

对表面看似亲密,往来密切,状似恋爱,其实只是普通的朋友关系,我们应大力提倡,不能捕风捉影,破坏学生之间原有的和谐气氛。

对于有越轨行为的学生,要明确指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对人对已都有危害。

并要求他们立即改正,绝不允许重犯。

对于其余的情况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其进行性道德教育。

要疏导他们明智的对待自己,理智的对待他人。

把精力放在求知识、学本领上,并懂得两性的道德和规范。

切忌形成对立情绪,否则一切教育都将是徒劳。

三、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

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教育工作。

多和学生接触,利用课余,课外活动或集体活动的时间观察学生的行动,和他们交谈发现中学生的早恋有种种迹象,比如:上课变得不专心听讲,通过互借书籍传递约会信息;变得爱打扮,讲究穿戴,以次引起对方注意、好感;喜欢看言情小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在异性面前大声讲话、吵闹,作恶作剧等吸引对方……了解了学生早恋的情况,才能开始采取适当的方法对他们加以教育。

四、充当倾听者。

中学生的早恋问题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具有
足够的耐心与宽容。

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高度上,把自己当作是他们的朋友,乐意听他们诉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在倾听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导的方式。

引导得好,学生的心门会被轻易打开;引导得不好,他们就会守口如瓶。

许多学生喜欢在诉说前先“探听”老师的口风,并设想自己可能遇到的情况,一旦发现情况的发展不利于自己则可能很敏感地关上自己想倾诉的嘴。

这时老师必须充分表现出一种过来人的大度和宽容。

有一位女生曾问过我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我们班目前存在许多‘早恋’问题,恐怕会起大的混乱,怎么办?”我犹豫了一下想到其实这女孩目前也是“早恋”大军中的一员,于是我故做轻松地说:“此言差矣!‘早恋’现象有,而混乱则夸张了点,异性同学存在着好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这是许多人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只要不过分,没有必要刻意扼制。

听说你也有一些小情况,不妨说来听听?”如此轻描淡写的一番话让这位女生觉得老师并不是对此深恶痛绝,也没有要将自已的问题不弄清楚誓不罢休,于是很自然地和我掏了心理话,将自己的想法都告诉了我。

五、充担‘偏袒者’的角色。

学生大多不愿意家长与老师知道自己的“感情秘密”,除了害怕外,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羞怯。

那么,老师一旦发现学生中存在这种情况时不妨让自己充当一个“偏袒者”,适当地替学生保守隐私,以此作为教育过程中的“筹码”,不但不会使问题扩大,而且更易于老师工作的开展。

因为有些学生一旦发现自己隐私已在长辈前一览无余时反而会有“既然你们都有已知道,我就不妨公开这么干”的逆反心理,事态也会进一步扩大。

一天晚上,我打电话给一个有早恋倾向,又独自逃了一个下午的课的学生家长,家长得知情况后对学生拳打脚踢,但孩子始终三缄其口。

后来我要求家长将电话交给孩子,我问这个学生为什么逃课,他说头痛去吹风。

我说头痛吹风这不符合事实,一定有什么事你解不开才头痛。

孩子沉默了,我突然意识到孩子的家长在近旁,让他如何开口。

于是为了避免孩子在父母前过于尴尬,我
要求孩子第二天到校后再找我面谈,并要求家长当天晚上不要对孩子太严厉,并答应第二天了解情况后与家长交流。

第二天上午上课前学生便主动找我谈了自己在处理感情过程中的矛盾心理。

最终,决定将感情暂时放在一边,以学习为重。

正是因为老师之间有了真诚的交流,最终达到指导学生选择正确方向的目的。

六、让孩子认知后果。

我曾问学生为什么要早恋,他们说这挺好玩。

又问他们以后怎么办,他们说以后不可能在一起,分手就分手呗。

学生将感情看得十分浪漫,但对感情所造成的伤害,就需要老师事先打预防针。

曾有这样一对早恋的学生,一方面每天至少一个电话,周末时间总在一起逛街、聊天,严重影响了学习;另一方面男孩已经考上一中,问起他们将来的打算时,他回答得很轻松:“分手呗,没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我对女孩说:“你能不能试着与他分手,看看自己的感受。

”几天后女孩找我说:“分手让她很难受。

”我便告诉她:“你们这只是刚刚开始接触感情,这么短的时间便让你觉得分手很难,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的深入,分手给你造成的伤害只可能更重,而不可能更轻。

而分手又是一种必然,你将怎么办?”也许是害怕以后受伤太深吧,女孩在经过几天的思考后毅然与男生分手了。

其实,孩子想去尝尝感情的滋味并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需要,更多的是他们只知道感情的美妙,却没有意识到它可能带来的伤害,而当将来一旦意识到时又已为时太晚,对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孩子整个人生观。

所以,老师有这个义务让孩子受到伤害前提醒孩子注意,让他们懂得去保护自己,避免伤害。

七、避免采取简单粗暴干涉的方法,否则事倍功半。

在我担任上届班主任的时候,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

我班有一位男同学和女同学关系不同一般,刚知道时,我非常气愤,因为这个男同学成绩较差,可以说是班上倒数几名的,而且平常表现也不够好,而这位女同学学习很好。

紧接着我就把这位同学狠狠地批评了一番,并让他写下保证书今后不再继续。

面对着我的疾风暴雨,学生好象屈服了,写下了保证书,我以为自己成功了。

可隔了一天,其他老师上
课时发现这位男生传递纸条给这位女生,上面还写了我的大名,骂了我,说我不让他和她好了等等。

这一次我不但生气而且伤心,自己苦口婆心,学生却不理解。

看完纸条我没有立即处理,冷静地想了一想,发现自己处理的方法不科学。

我不应该采取强硬的手段,这样只能使学生远离我,促成早恋现象继续发展下去。

于是,有一天放学后,我把他留下,我们边走边谈,我告诉他青春发育期的少男少女们渴望接触异性,对异性怀有好感是正常的,不足为怪,然后对自己上次的错误做法表示道歉,并告诉他早恋的危害,对于他们之间表示理解,并教育他们把爱埋藏在心底,待学业完成之后再说,并为其保守秘密,同时引导他向这位女同学学习,把成绩搞上去。

半个学期过去后,这位男同学成绩进入了前二十名,两人之间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常相处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理解学生,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但一定不能简单粗暴。

八、相信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精神上的支持和爱,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

我班有这样一位女同学,她很早没有了妈妈,爸爸又不十分关心她,家庭的变故使她养成了孤僻、抑郁的性格,在班里也不和别人交流。

而班上恰好有一位热情、乐于助人的男同学,于是这位女生喜欢上了这位男生,成绩明显下降。

但男同学对此一无所知,这位女同学发现后并没有中止她的“单相思”,反而造成了心理失常,性格更加抑郁。

我发现后,并没有先谈及此事,而是和她谈起了她的妈妈,她很爱她的妈妈,我问她:“如果妈妈在的话看到你精神忧郁、成绩下降会怎样?她哭了,她说她缺少爱,所以才这样的,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感到很内疚,自己太大意了,后来我与她的爸爸联系,和全班同学商量为她过一个有意义的十四岁生日,当同学们纷纷献上生日的祝福时,她含着泪笑了。

就在这一天晚上,我告诉她,虽然妈妈离你而去,可是还有爱你的爸爸、老师和同学们关心着你,你一定要坚强起来,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走出心理的旋涡。

你的基础很好,只要把注意力放到学习上,你一定会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果然,没过多久,就可以看见属于她的笑脸,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早恋不是洪水猛兽。

只要你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自己真诚的心去爱学生、关心学生、相信学生,没有不能化解的难题,即使是早恋问题。

第二篇:如何处理早恋问题
一、将“早恋”两字拆开理解
“早恋”是学生的情感问题,但通过理性教育,可使学生将情感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调查显示,学生对待“早恋”问题,认为没有错,其结论多是从“恋”字上得出的,因为“恋”没有错,这是学生得出“早恋”也没错的基础依据,但这里忽略了“恋”和“早恋”的时空差异性,忽略了一个“早”字。

而老师又多从“恋”字入手,因此,自然很难让学生真心的接受教师的帮助教育。

这一点自己在最初处理这一问题时,也曾陷入过认识的误区,虽说矛盾没有激化,但帮助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后来才逐渐意识到,认识问题的切入点出现了偏差,因此很难说服学生。

因为“恋”从本源上说确实没有错,这又怎能说服学生呢?问题的关键不是错在“恋”字上,而是错在一个“早”字上。

以后,再跟学生谈话,便首先肯定“恋”是对的,而且肯定说,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学生内心有“恋”的萌动,或者说将这种萌动展示于外也是很自然、很正常的现象。

说是对的,并不仅是为了营造一个学生心理认同的氛围环境,而是从内心深处就是这样认为,是一种尊重客观实际的说法。

把两个字拆开来认识,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早”字,而不探讨“恋”字。

这样更易引起学生探讨此问题的欲望。

为什么多了一个“早”字就是错的呢?这就是理性的认识问题了。

“任何事物的价值存在于特定时空之中”。

在同学生谈话时,首先探讨的是这句话的对错。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我举了一些生活上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跟学生说,吃饭是对的,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

吃饭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能说是吃饭是错的。

但吃饭也有其特定的时间场合,与特定的时间场合不符,对的也是错的。

我说,上课的时间,你在吃饭,是对是错呢?很显然,是错的,错在哪里呢?不是吃饭这件事本身错了,而是错在时间场合
上。

刚上初一,早晨上学着急,穿上了小学的校服,走出家门才发现错了,赶紧回去换衣服。

为啥错了,长大了时间空间发生了变化。

我突然问学生,杀人对不对,学生马上回答:不对。

我说再想一想,学生还是说不对。

我问,那要是在战场上呢?我说国家那一年不杀人呀。

平时随便杀人不对,特点的时间场合杀人也是对的。

什么事物的价值都与特定的时空有关,都体现于特定的时空之中。

这样的例子随手可举,当学生接受这一观点时,再问学生“早恋”问题错在哪里时,学生便很容易意识到,其为什么是错的了。

我跟学生说,“恋”是人间最美好的事物,是人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美的。

但这种美,在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美的感受。

这就像桃树,开花时是美的,有了小桃时也是美的,长成水蜜桃时还是美的。

桃什么时候才可以吃呢?什么时候吃是甜的?其实人的恋情,也是有阶段性的。

你们这个年龄正是开花的年龄,或许刚刚长出小桃。

花吃到嘴里是甜的,但同水蜜桃的甜一样吗?小桃是苦的,你说呢?为什么不等到长成水蜜桃时再吃,那是怎样的一种甜啊。

我说,说到家长说你们,老师说你们,你想啊,刚刚开花,刚刚长成小桃你们就想吃,就想摘,能不说你们啊。

理性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至少引起学生的反思。

再一点是对“早”的认识的相对性,也是需要同学生探讨的问题。

处在不同情境的人,对早有不同的认识。

如果说你已经进入社会,参加了工作(指初中毕业后),不再是学生,便不存在“早恋”的问题了。

因为“早恋”是专指中学时代学生群体而言的。

我们细细观察社会,不光存在“早恋”问题,同时还存在“晚恋”问题。

有的人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但还是将个人“恋”的问题一拖再拖,这些人选择的就不是“早恋”而是“晚恋”。

对一些人来讲,25、6或27、8还是早的。

这里就有个对自身事业,国家、民族大业的追求问题。

为了自身的事业的发展,为了国家、民族大业,选择了“晚恋”。

人家能为了自身的事业的发展,为了国家、民族大业,选择了“晚恋”,我们为什么要为了“早恋”而放弃学业呢?想想应该如何去做,学生是能得出答案的。

二、从历史的原因回答这个问题
什么时候出现“早恋”的说法呢?在我的记忆中,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

(不敢说是准确的,但至少可以说是近几十年的事)那为什么以前没有呢?原因是什么?其实“早恋”提法的产生,是一对客观矛盾运动的结果。

是人的生理、情感发展的需求与获得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时间需求之间矛盾的产物。

人的成熟是有阶段性的,人到了13、4岁产生“恋”的萌动,是人的生理、情感发展的必然产物,再大一点走向成熟。

所以中国古时有15成丁的说法,也就是说长大成人了,成家立业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为什么进入现代社会,人成家立业的年龄越来越大,除了个人的认识的偏差外,更主要的是,人在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时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多。

古时,劳动技能的简单,使得人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即使成家立业,学习劳动技能的时间还是足够用的。

十年寒窗苦,可考取功名,现在呢?高中毕业就是十二年,加上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少说近二十年,这还不够,还要终身学习。

就个人而言,用于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增多了;就国家民族而言,同样如此,所以法律规定,18岁为成人,但成家是不允许的,为什么呀?关系到民族的素质,而不光是少生一代人的问题。

所以说这个“早”字,不是谁随便说出来的,是相对于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所需时间而言的。

而且这个矛盾,对于初中、高中学生来讲更为突出。

用于“恋”的时间多了,用于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的时间就少了。

家长都是过来人,孩子“早恋”不急才怪呢,这直接涉及到将来的生活水准。

但作为初中、高中学生很少能认识到这一点。

他们觉得没有什么。

中国有句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但初中、高中学生总的来讲,还没有到有远虑的年龄。

所以,做教师的都会遇到这样的事,许多毕业学生走向社会已参加工作后,常常后悔做了傻事。

“早恋”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原因很简单,“恋”是美好的,但需要物质做基础,而学生同样认识不到这一点。

进入社会一看,一个什么本事也没有的人,再美好的事物又能维持多久?而这一切,需要教师向他们讲明白。

我曾就上面提到的认识跟学生谈过。

我说好像现在你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实际上
“早恋”在人生物质上的损失是很大的。

我跟学生讲,进入社会后,一看人家生存的物质条件,再看看自己。

那些自己同样能得到的东西,却得不到,为什么?自己的那里去了,回答是:在中学时代都给“恋”了。

你在中学时代“恋”的越多,将来属于你的就越少。

既然在中学时代把将来属于自己的什么房子啦、汽车啦等等都拿来“恋”了,那只有后悔,不会再有别的了。

现在的时间投入,是为了将来的获得。

我说个人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要不国家为什么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最终还要普及大学教育,还是鼓励人们终身学习。

地球上的事,也是这样,在这方面的投入,意味着,未来竞争力的提高。

国际间,国家民族的生存,人家是不会白送东西给你的,而且这种竞争是冷酷的、无情的。

要是中国的中学生都忙于“早恋”,中华民族,就会一天天衰弱下去,将来很难有一席之地。

这不是我们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为了生存需要,个人也好,国家也好,时间的投入是必须的。

在人的生理、情感需要同生存需要产生矛盾时,让位给生存的需要则是最佳的选择,因为生存是生理、情感发展的基础。

就个人而言,谁在这方面认识不清吃亏的只能是个人。

因为作为国家民族发展而言,中国的学生都“早恋”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而就对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而言,你的贡献就比没有“早恋”的同学小了许多。

从历史的角度去说明“早恋”不可取,学生很容易接受。

因为,这既涉及到国家民族的发展,更与切身利益有关。

道理讲清了,学生便能明了并能处理发好在生理、情感的需求与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需求在时间上产生矛盾时,天平应向那一方面倾斜的问题。

这样谈“早恋”问题,在自己的实践中证明,学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效果是不错的,至少来讲,学生不会走的太远,以至于完全荒废学业。

三、从就心理角度问题谈“早恋”。

从学生的角度、家长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好多人认为:“早恋”是心理过早成熟的表现。

最初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但对人的心理成熟有了新的届定后,我的看法改变了。

一个人心理真正的成熟,是能够理智的处理问题,从时空上说,能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现在时间的人。

从这一理论观点看,“早恋”恰恰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有了新的理论依据,就可以用来说服学生。

列宁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我不能肯这一理论的成熟,但至少是一种理论。

而且从有关心理成熟的理论上说服学生是很有必要的。

这里讨论的焦点,是心理成熟的表现,还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这样问题就在于什么是心理成熟,回答了这一问题,也就回答了,“早恋”是可行的,还是不可行的问题。

我把我的理论观点,交给学生,让学生来认识。

结果是:学生基本上对这一理论观点是认同的。

这样就有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上的依据。

而就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言,谁也不愿意说自己心理不成熟。

一旦,承认“早恋”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首先,“早恋”在自己的心理上,就失去了市场。

即使有“早恋”的想法,内心也会处在矛盾之中,如果这时外力再帮助一下,学生便会有意的克制自己,一想,还是以后再说吧。

实践中,自己感到,从心理成熟的角度帮助学生解决“早恋”问题,还是很起作用的。

四、形成有利的集体氛围
在一个集体中,形成正确的舆论认识是很重要,而集体舆论的高度,也会促使个体认知水平的提高。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不知怎样去说服学生。

如果仅从“早恋”中的“恋”的角度去谈,知道这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还不如不说。

所以,一直以个体观察、引导、教育的方法为主。

当有了上述认识之后,我便可以在集体中与学生一起讨论“早恋”这一话题。

我曾多次在集体中谈到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有了集体舆论,“早恋”的市场就小了许多。

同时,我也注意到,当我以尊重学生的态度,客观的与学生公开谈过这个话题后,他们也觉得,我能理解他们,也愿意主动找我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使帮助更有针对性。

客观上讲任何事情,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但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还是可以办到的。

集体舆论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从而将“早恋”危害尽量压缩在最小范围内,其影响尽量降低为最小值。

在讨论中,我也注意到,对这一话题,学生并不回避,因为这原本是他们学习生活中早已存在的问题了,他们也很希望弄清楚是对是错,也希望为自己
不想“早恋”找到合理的依据。

其实有时,我们工作做不到位的话,舆论恰恰相反,没有或不想“早恋”的学生,反倒没有市场,好像不成熟,没有本事似的。

最后所要说的,问题的解决,一定从切实关心学生成长的角度去跟学生谈这个问题,就语言的表达方式而言,是在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的是可行还是不可行(就学生个体而言,本来就不是问题的问题)。

任何压制的强制的批评,往往适得其反,可能惧怕教师的威严,表面接受而内心实则拒绝。

总之,“早恋”既然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我们就要认真研究它存在形成的原因,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客观性认识的越深刻,说服学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是自己在解决这一问题中获得的深刻体会。

第三篇:如何处理早恋问题
浅谈如何处理中学生的早恋问题
十六中赵立群
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初中生早恋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恋爱、结婚、建立家庭,是人生一般都要经历的,本来无可非议。

但是十四、五岁的孩子过早地跨入这个大门,会影响学业,耽误前程,甚至丧失年轻的生命,这就不能熟视无睹了。

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中“想和异性要好的”在男女生中都占多数:男生占83.7%,女生占94.2%,这种倾向随年级升高而有所增加。

研究还发现,女生在13周岁以后,男生在14周岁以后,心理上容易萌发初恋的幼芽,所以近年来中学生的早恋现象有增无减,呈上升趋势。

当然,早恋并不是违法犯罪,问题是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求知识的“黄金时代”,经济上尚未独立,尚缺乏建立稳定的恋爱关系的条件。

换言之,中学生的早恋基础是极不牢固的。

许多事实表明:中学生早恋十之八九都以不了了之而告终,它只能影响和干扰自己的学习、健康和人际关系,给自己带来烦恼和压力。

更何况由于性成熟时期的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性冲动,一些人难以控制,往往会造成终生的遗憾。

可见,早恋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危害。

那么早恋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分析早恋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