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金匮要略重点难点考点剖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言
1 学习目标
1.1掌握《金匮要略》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

1.2熟悉《金匮要略》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1.3了解《金匮要略》性质、沿革及主要注家。

1.4明确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及必要性。

2 教学内容
2.1《金匮要略》的性质。

2.2基本内容与编写体例。

2.3学术成就与贡献。

2.4学习目的及方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 学习目标
1.1掌握疾病的发病原理、预防措施及治疗原则。

1.2熟悉病邪的特性和中人的规律,致病的三种途径及病机。

1.3了解四诊举例及预后。

1.4了解本篇对全书具有纲领性的意义及篇名的含义。

2 教学内容
2.1以人与自然和人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从邪正两个方面说明疾病的发生关键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未病之前应注重预防:既病之后应根据脏腑经络传变的规律,进行早期治疗和先治未病之脏,以防疾病传变。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外内因、外因;疾病病理变化主要是体内阴阳失去平衡。

2.2说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运用原理,以及判断疾病预后的方法。

重点说明诊断的目的在于探求疾病的本质。

判断疾病的预后在于引起重视和给予积极的治疗。

2.3在治疗上必须针对疾病的具体情况,采用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虚实异治、表里缓急、新久先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等治疗原则。

此外,在对病人的护理上,也必须加以注意。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1 学习目标
1.1掌握湿病的概念、基本治法及其证治。

1.2了解暍病的概念及其证治。

1.3了解痉湿暍三病合篇的意义。

2 教学内容
2.1概括介绍痉、湿、暍三病合篇的意义及其概念,后世对痉与暍均有发展,补充了本篇的不足。

2.2痉病
⑴说明外感风寒致痉的病机与脉证。

⑵痉病有表证与里证之分,表证有刚痉柔痉之别。

阐明葛根汤、栝楼桂枝汤、大承气汤的证治。

⑶说明治痉的总则为顾护津液,以及判断预后的要点在于审察正气的强弱。

2.3湿病
⑴说明湿邪致病多兼风、寒,且与脾虚不运所致的内湿关系密切,二者常相互影响。

⑵外湿宜发微汗,兼顾阳气;里湿利其小便;头部寒湿宜宣泄。

⑶湿病的辨证论治: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风湿在表,麻杏薏甘汤;风湿表虚,防己防芪汤;表阳虚而风偏甚者,桂枝附子汤,湿偏甚者,白术附子汤;表里阳气俱虚者,甘草附子汤。

⑷湿病忌攻下、大汗、火攻。

2.4暍病
⑴暍病的特点,病机,白虎加人参汤的应用。

⑵暍病禁发汗、温针、攻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1 学习目标
1.1掌握百合病、狐惑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和证治及治则。

1.2熟悉阴阳毒病的概念与证治。

1.3了解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的合篇意义。

2 教学内容
2.1百合、狐惑、阴阳毒三病的概念和其合篇的意义。

2.2百合病:
⑴说明百合病是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患,多见于热病之后。

其临床表现以神志变化无定和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症状为特点。

⑵百合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清养心肺之阴为主,百合地黄汤是正治方剂。

百合病经误治的救逆法有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黄汤。

百合病变证治法有百合洗方、栝楼牡蛎散、百合滑石散等。

2.3狐惑病:
⑴狐惑病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是咽喉及二阴溃疡,内服汤剂:甘草泻心汤。

⑵狐惑病酿脓证治:赤小豆当归散。

⑶前后阴溃疡的外治法:侵蚀前后二阴用苦参汤外洗,侵蚀肛门用雄黄外熏。

2.4阴阳毒:
⑴阳毒证治:升麻鳖甲汤。

⑵阴毒证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 学习目标
1.1掌握中风病的辨证和历节病证治及中风、历节病概念。

1.2熟悉中风、历节病的病因病机;中风与痹证的鉴别。

1.3了解中风与历节病的合篇意义。

2 教学内容
2.1中风病:
⑴脉象及病机:脉微而数,正虚邪实。

⑵与痹证的区别:半身不遂者为中风,但臂不遂者为痹。

⑶中风在络、经、腑、脏的不同见症。

2.2历节病:
⑴说明历节的病因是以肝肾气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热为诱因,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变形为主。

⑵历节病属风湿的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属寒湿的用乌头汤。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 学习目标
1.1掌握血痹病的概念及证治。

1.2掌握虚劳病的概念、脉象及证治。

1.3熟悉血痹病的病因病机。

1.4了解虚劳病的辨证。

1.5血痹与虚劳病合篇的意义。

2 教学内容
2.1血痹与虚劳两病均属气血虚损的疾患,血痹可以演变成虚劳,虚劳可以发展成干血劳。

2.2血痹,在病因上是营卫不足,感受风邪;在病机上是阳气痹阻血行不畅;在症状上是以肢体局部麻痹或轻微疼痛为主;在治疗上轻者可用针刺治疗,重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其目的在于通阳行痹。

2.3本篇所论虚劳是以五脏气血虚损的发病机制为立论根据,从病情方面可概括为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三种类型,其中以阴阳两虚的证候为多见。

2.4本篇论虚劳在五脏虚损上注重脾胃,在病情上注重阳虚,在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

补脾肾是本病的根本治法,对于阴阳两虚之证提出了建立中气的原则。

2.5说明桂枝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肾气丸、薯蓣丸、酸枣仁汤、大黄蟅虫丸的证治机理。

这些方剂都是后世治疗虚劳的常用有效方剂。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1 学习目标
1.1掌握肺痿、咳嗽上气病的概念及证治。

1.2熟悉肺痿及肺痿与肺痈的鉴别。

1.3了解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的合篇意义。

2 教学内容
2.1肺痿的病因病机与证治。

2.2咳嗽上气病的辨证与预后。

2.3咳嗽上气病的证治。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1 学习目标
1.1熟悉奔豚气病的主症及证治
1.2了解奔豚气病的成因
2 教学内容
2.1 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与主症。

2.2奔豚气病的证治。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1 学习目标
1.1掌握胸痹、心痛病的概念与证治。

1.2熟悉胸痹、心痛病的病因病机。

1.3了解胸痹、心痛、短气的合篇意义。

2 教学内容
2.1胸痹与心痛的病因是胸阳不振,阴邪内盛;病机是阴乘阳位、本虚标实。

短气是胸痹常见的伴发证。

三者在病因与发病上关系密切。

2.2胸痹与心痛在治法上应以"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为原则。

对具体病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如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均有宣痹通阳之功,但在应用时应视胸痹的轻重和兼症分别选用。

其他如人参汤、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薏苡附子散、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等,亦各有其主证和应用的不同。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1 学习目标
1.1掌握腹满、寒疝病的证治。

1.2了解腹满、寒疝、宿食病合篇的意义。

1.3了解宿食病的脉因证治。

2 教学内容
2.1腹满病的辨证方法与证治:
⑴虚寒性腹满的脉证与治法;主脉为趺阳脉微弦,证候特点为腹满时轻时重,按之不痛,治用温药。

可酌情选用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等。

⑵实热腹满的特点与治法;腹满呈持续性,胀满不减,按之疼痛,舌黄未下者,可用下法。

可酌情选用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厚朴三物汤、大承气汤等。

⑶寒实腹满者,用大黄附子汤。

2.1寒疝病的证治。

2.3宿食病的证治。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并治第十一
1 学习目标
1.1掌握肝着、肾着的证治。

1.2了解三焦的寒热病证及积、聚、榖气的鉴别。

2 教学内容
2.1肝着、肾着的概念与证治。

2.2三焦病证举例。

2.3积、聚、糓气的鉴别。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 学习目标
1.1掌握痰饮病的治疗原则与证治。

1.2熟悉痰饮的成因、致病特点与分类。

1.3了解痰饮的概念。

2 教学内容
2.1痰饮的概念、分类、治疗原则。

2.2痰饮证治:可依据其病情的上、下、内、外之不同,而有发汗、利小便、攻下等法。

其治疗法则为" 以温药和之"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即体现这一原则。

饮邪上犯,可用小半夏弹、小半夏加茯苓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治其标。

兼表里证者,可用大、小青龙汤以发汗去饮;饮在下焦者,可用五苓散、泽泻汤以利小便;饮邪深痼者,可用十枣汤、甘遂半夏汤以逐水;并可用厚朴大黄汤、己椒苈黄丸以去其水;痰饮久留,虚实错杂者,可随证选用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2.3支饮服用小青龙汤后辨证论治的医案记载。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1 学习目标
1.1掌握消渴、小便不利的证治。

1.2熟悉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的概念及其合篇意义。

1.3了解消渴的病因病机和淋病的主症。

2 教学内容
2.1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2.2小便不利的证治。

2.3淋病的主症。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 学习目标
1.1掌握水气病的治法和风水、皮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其证治。

1.2熟悉水气病的分类及血分、水分、气分的鉴别。

1.3了解五脏水的症状和病机。

2 教学内容
2.1水气病的形成主要是阳气衰微, 水停不化,因而泛溢全身与脾、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2.2根据水气病的不同脉证,本篇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

根据水气病形成与内脏的关系,本篇又有五脏水的分类。

2.3于水气病的治疗本篇提出了发汗、利小便和逐水的治疗法则。

运用这些方法治疗水气病,必须掌握辨证论治的精神,灵活运用。

说明后世治疗水气病,都是本着这三个法则的精神进行治疗的。

2.4本篇对水气病的辨证论治。

如风水表虚用防己黄芪汤;有郁热的,用越婢汤;脉浮的,用杏子汤;脉沉的,用麻黄附子汤。

皮水属阳郁的,可根据病情兼挟选用防己茯苓汤、蒲灰散、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

黄汗属湿重阳郁的,用桂枝加黄芪汤;阳郁而营血有热的用芪芍桂酒汤。

此外,心下痞坚属于阳虚阴凝的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属于脾弱气滞的,用枳术汤。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1 学习目标
1.1掌握黄疸的分类、概念及证治。

1.2熟悉黄疸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

1.3了解黄疸病的预后。

2 教学内容
2.1本篇所论黄疸范围包括各种治病因素引起的发黄证候,如湿热、火劫、燥结、女劳以及虚黄等,其中以湿热发黄为重点。

2.2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类型。

证属湿热者,又有湿盛的茵陈五苓散、热盛在上的栀子大黄汤和在下的大黄硝石汤、湿热两盛者用茵陈蒿汤。

2.3根据黄疸病兼证和引起发黄的不同病因,又有不同的治法。

如女劳疸兼有瘀血者,可用硝石矾石散;胃肠燥结萎黄者,用猪膏发煎;黄疸误治而哕者,以小半夏汤;黄疸兼腹满而呕者,可用小柴胡汤;虚黄证可用小建中汤。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1 学习目标
1.1掌握吐、衄、下血的证治及瘀血的脉症。

1.2了解惊悸的证治及惊、悸、吐、衄、下血和瘀血的概念。

1.3了解惊、悸成因及吐、衄、下血病机、预后、治禁。

2 教学内容
2.1惊悸的证治。

2.2吐衄、下血的证治。

2.3瘀血的脉症。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1 学习目标
1.1熟悉呕吐、哕、下利的证治。

1.2了解呕吐、哕、下利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治禁。

1.3了解呕吐、哕、下利的概念。

1.4了解呕吐、哕、下利的合篇意义。

2 教学内容
2.1呕吐、哕、下利是肠胃病,但其病变又多涉及脾、肾、肝。

2.2呕吐的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治法应以和胃降逆为主,其证有虚寒、实热、虚热、寒热错杂以及水饮停蓄等不同类型,治疗有大半夏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大黄甘草汤、小柴胡汤、黄芪加半夏生姜汤、半夏泻心汤、生姜半夏汤、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猪苓散、茯苓泽泻汤、橘皮竹茹汤、橘皮汤等不同的运用。

2.3本篇所论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病,分虚寒与实热两类。

属虚寒者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訶黎勒散、桃花汤等方证;属实热者,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白头翁汤等方证。

利后余热不尽而致虚烦的,治宜栀子豉汤。

2.4呕吐、哕、下利的病理变化,初起一般实证、热证,多与胃肠有关;病至后期一般属于虚证、寒证,与脾胃有关,故在治疗上应注意保胃气与固肾气,此外" 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 ,"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 ,哕逆实证当通利二便,以及"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 等治疗法则与禁忌,亦须遵循。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1 学习目标
1.1掌握肠痈的证治。

1.2了解疮痈、肠痈、浸淫病合篇的意义。

1.3了解痈肿初起的脉证与辨脓法。

2 教学内容
2.1痈肿初起的脉症及辨脓法。

2.2肠痈的证治。

2.3浸淫病的治法。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1 学习目标
1.1了解痈肿、肠痈、浸淫疮等疾病合篇的意义和本篇对浸淫疮的论述。

1.2熟悉本篇对痈肿的辨证。

1.3掌握肠痈的辨证论治。

2 教学内容
2.1本篇所论痈肿、肠痈、浸淫疮均属外科范围的疾病,其中以痈肿、肠痈的辨证治疗为重点。

2.2从脉证上来判断痈肿发生的可能性;从按之有热或不热,来鉴别有脓无脓,为后世痈肿的辨证奠定了基础。

2.3本篇对肠痈脓未成或脓已成而属实热证者,可用大黄牡丹汤;脓已成而属体虚邪恋者,可用薏苡附子败酱散。

这两首方剂,近年用于治疗化脓性阑尾炎和某些急腹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1 学习目标
1.1熟悉妊娠腹痛与妊娠下血、妊娠胎动不安的证治。

1.2熟悉妊娠呕吐、妊娠水肿及小便难的证治。

2 教学内容
2.1妊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

2.2妊娠漏下、呕吐、腹痛、水肿、小便难的证治。

2.3妊娠养胎法。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1 学习目标
1.1熟悉产后腹痛的证治。

1.2熟悉产后三病成因及产后中风、呕吐、下利证治。

1.3了解产后三病证治。

2 教学内容
2.1产后三病的成因及证治。

2.2产后腹痛、中风、下利、虚烦呕逆的证治。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1 学习目标
1.1掌握腹痛、月经病、脏躁、梅核气的证治及妇人杂病的病因病机。

1.2熟悉热入血室、带下、转胞及前阴诸疾的证治。

1.3了解杂病的一般临床表现、治则及治法。

2 教学内容
2.1妇人杂病的病因病机。

2.2妇人脏躁、梅核气、经水不利、崩漏、带下、腹痛、转胞、阴吹、阴疮病的证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