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低碳经济途径及决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区低碳经济途径及决策
一、构建地区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
在世界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在
节能减排过程中,地区行动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源利用水平及能源结构等方面存有明显
差异,各地区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也显示出不同的地区特点,基于地
区层面来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我国正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受我国能
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结合地区情况,改变经
济增长结构,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促动地区经济持续高效发展。

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和能源
结构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

要实现
低碳经济在地区中的发展,必须要做到: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指导,
增强相对应立法工作;发展低碳产业,促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大
节能减排力度,引导企业实行低碳技术创新,增强资源综合利用;改
善能源结构,提升固碳、减碳水平,加快地区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

二、地区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不理想
地区经济中仍存有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当前,我国
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能源消耗处于上
升期,碳排放强度高。

高能耗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
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

其中,电力热力、金属、化工、采
掘以及非金属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

从地区情况来看,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
几乎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该地区的煤炭、石油的大规模开采也是其重
工业发展的基础。

中部地区工业化是为了适合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
展对能源、钢铁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国家进一步增强了中部地带的
资源开发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中国生产力布局主要集中在东中部两块
地区,沿海地区在增强能源、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造
船等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了电子、家电、通信等新的工业部门和
行业,在出口工业品的生产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而把能源、原材
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


部地区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腹地的属性和以高能耗为主的产业结构
特征导致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高,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地区之一。

(二)能源利用效率低
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结构表现为“富煤、缺油、少气”,以煤为主的
能源消费难以改变。

所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因为我国各地区之间的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碳排放的
差异较大。

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即能源强度,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
题之一。

能源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该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

从能源消
费强度来看,我国不同省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

能源强度排在前三位
的均处于西部地区,分别是宁夏、贵州和青海;能源强度低、能源利
用效率较高的则分别是北京、浙江、广东省均处于东部地区。

由此能
够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越高、能源消费强
度越低,同时单位GDP碳排放量越小。

所以,能源强度较高的地区应
该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注重能源的利用效率问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技术的应用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技术创新步伐缓慢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
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水平有限。

我国东部地区基础创新实
力雄厚,科技、人才资源较有优势,而其他三个地区与东部相比创新
水平较弱。

重点是能源开发利用,第二产业等领域技术更新缓慢,产
能落后,使得整个产业体系薄弱,加上传统落后工艺在重点行业领域
比重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有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未
来几十年内,基础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将维持高排放的特点,这也增大了减排压力,增加了低碳模式的实现成本,所以,发展低碳经济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四)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动法》、《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动法》等一系列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需要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保证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并不完善,同时现有的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充足的操作性,加之因为中央到地方政策执行链条过长,执行效果不易控制,因而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三、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第一,发展低碳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

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

因地制宜,优化地区布局,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促动工业低碳化,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并拉长产业链,加快构造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

东部地区应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用新兴技术实行传统产业改造,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持续降低经济发展的能耗水平,切实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电力、热力以及采掘、化工、金属冶炼、非金属制造等重工业行业要重点治理,限制高碳产业准入,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第三,积极发展服务业。

通过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卓有成效地拉动国内多数欠发达地区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从不同侧面去分析,低碳经济既是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准。

通过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也能够从
一定层面缓解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前期工业增长与排放正相关
的矛盾。

第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
材料等等。

(二)推动节能减排,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第一,源头控制。

推动节能减排重要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要改善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大
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解决
能源环境问题。

在消费前对煤炭实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
过程中碳的排放。

第二,过程控制。

即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如引
进先进技术、更新和改造落后生产工具等,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达
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的。

第三,事后控制。

捕获、封存和积极利用排放的碳元素,即开发以降
低大气中碳含量为根本特征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以
及促动资源的循环利用等。

同时,还要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三)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在很大
水准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技术引进;二是自主研发。


术研发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高效能源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技术,都需要很长的研发周期。

所以,
技术转让是当前发展低碳产业更适宜的方式。

当前,国际社会为促动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而订立了国际技术协议,
通过促动技术进步或者实施技术管制和激励,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最
终目标。

各地区应立足自身情况,积极引进各种关键低碳技术,如大
力创新用煤工艺、采用洁净煤技术,具体包括增大清洁开采及原煤入
洗比重,减少原煤输出和直接燃烧;加快煤炭高效转化技术开发,如
煤基多联产、先进燃烧、低碳产品合成等技术,降低煤炭消费强度,
减少转化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增大煤炭及煤基产品消费环节污染物排
放控制与治理技术的研发,如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储存,实现煤
炭及煤基产品的清洁化利用;加快发展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
和利用、煤层气的开发及利用等技术。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应
增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地区自主创新水平,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低碳技术落后的现状。

(四)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为保障低碳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以及技术创新上的实现,
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制定专项规划,提
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限制高碳产业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
后生产水平。

在能源效率上,要增强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在内的各
种法律法规的实施,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总体规划及风能、
太阳能、地热能等专项规划,完善“配额制”和“固定电价”等相关
政策制度,以求改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状况,增强可再生能源的供应。

在技术创新上,制定合理有效的技术引进政策,同时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制度上增大支持力度,如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
和设备生产等给予税收优惠支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走
低碳发展之路。

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减免税收等有效手段增强技术研
发平台建设,促动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抢占
科技制高点,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和封存、清洁
汽车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促动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
兴产业群的发展,并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结论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主要
是结合地区特色和发展战略,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各行业规范与标
准,加快低碳技术创新,积极使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应积极展开地区低碳经济建设,以保证地区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地区低碳经济途径及决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