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青岛超银中学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检测题(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图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A.音调是否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
B.响度是否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C.音调是否与发声体的长短有关
D.音色是否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
2.唐朝一寺庙所藏的罄常常无故自鸣,和尚不知其因而被惊吓以致患病,后经人指点方知与前殿的钟有关,击此应彼,故钟鸣罄响。
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钟鸣罄响”是一种回声现象
B.“罄无故自鸣”说明有些物体不振动也可以产生声音
C.“钟鸣罄响”说明钟和罄一起在做相同形式的振动
D.“钟鸣罄响”说明钟和罄的音色和音调都不同
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敲响桌面时看到桌面上的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水中的鱼儿被行人的响声吓跑,说明水可以作介质传声
C.用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分别敲击发声,可研究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D.在考场应保持安静,是要求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超声波听起来比较高亢,次声波听起来比较低沉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5.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B.有一种声纹锁。
只要主人说出暗语才能把锁打开,这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C.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D.中高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鸣喇叭,这种措施是防止噪声产生
6.噪声是四大污染之一,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都有严重的危害。
以下关于减弱噪声的方法正确的是()
A.城市里种树植草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在教室外工地上施工的声音太大影响听课,同学们带上耳罩是最合理的减弱噪声的方法C.在城市里有的地方装上噪声检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D.高架桥两侧安装隔音屏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7.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
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
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将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8.如图甲所示,在空气均匀,且温度处处相同的室内,小明吹响长笛一个音,并用A、B 两个相同设置的声音监测器在距小明不同距离的位置监测,得出如图乙的波形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监测器A距离小明较远,频率减小
B.监测器A距离小明较远,响度减小
C.监测器B距离小明较远,音色改变
D.监测器B距离小明较远,声速改变
9.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传遍大江南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歌声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B.歌声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C.歌声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D.歌声总是以340m/s的速度向外传播10.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医院中用“B”超诊疾病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B.佩戴耳罩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人们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声纳系统可探知海洋深度
D.繁华闹市区设噪声检测器是测定声音音色的
11.下列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是指声音的响度的是()
A.悦耳动听B.余音绕梁C.震耳欲聋D.尖厉刺耳
12.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较小的力敲击音叉对着话筒发出声音,示波器上出现的波形如图所示;保持示波器不变,再用较大的力敲同一音叉发出更响亮的声音,示波器上将出现下图中的哪一个波形图()
A.B.
C.
D.
二、填空题
13.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___;平时说的“B 超”也是超声波,可利用它为孕妇做常规检查,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____。
14.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
____Hz,人类______听到该频率的声音(填“能”或“不能”).
15.小强家的冰箱在忘记关门时,会发出“滴滴”的报警声,报警声是由报警器里的发声装置______产生的,通过______传到人耳,提醒小强关上冰箱门,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______(填“信息”或“能量”)。
16.如图所示,小明分别用甲、乙两个不同的音叉来研究音叉发声特点,发现第一次甲音叉旁的乒乓球弹得远,第二次乙音叉旁的乒乓球弹得快,这说明第____次的音调低,第___次敲得重;如果音叉的振动小于______ Hz,人耳将听不到这个声音。
17.如图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四个音阶“1(Do)”“2(Re)”“3(Mi)”“4(Fa)”,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_________________ 。
用棒子敲击瓶子的同一位置,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如图所示,当用木锤敲击音叉时,音叉会振动发声,并把泡沫塑料小球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____。
如果在月球上(无空气)做这个实验,则____看到泡沫塑料小球弹起,____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上两个空选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
19.甲、乙两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的速度之比为3:1,路程之比为2:1,则甲乙两车所用时间之比为________;倒车雷达是利用_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工作的。
20.期中考试时,监考教师会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________产生的,是通过________传入考生的耳朵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相同/不同)的.在气温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如果看到闪电后,6s钟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________m.
三、解答题
21.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
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该金属中的声速。
22.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后才按表计时,测得运动员的成绩
为13.69s,求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是多少?(设当时气温为15℃,无风)
23.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6s返回海面.该处海水的深度是多少?
24.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山崖,汽车以54km/h的速度行驶,汽车鸣笛后2s钟司机听到回声,问听到回声时,汽车距离山崖多远?
25.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4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72km/h求: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多远?(声音的速度为340m/s)
26.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
(2)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 2.43s。
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约为15℃)。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分析】
声音的特征有三个:即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取决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距离;音色是取决于发声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一般利用音色来辨别物体。
当用同样的力吹细管时,同时不断的剪短细管,使得细管内的空气柱逐渐变短,振动变快,振动的频率变大,所以其所发出的音调会变高,故该实验是为了研究声音的音调与发
声体长短的关系。
故选C。
2.C
解析:C
A.回声是指物体发出的声波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被物体所接收的现象,“钟鸣罄响”是指两个物体各自发出的声音。
故A错误;
B.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条件,“罄无故自鸣”是因为受到声波的能量冲击而使得自己发生了振动从而自鸣,故B错误;
C.“钟鸣罄响”说明钟和罄都发生了振动,并且罄振动的规律是由钟发出的声波决定的。
故C正确;
D.此题与钟和罄的音色和音调的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3.C
解析:C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敲响桌面时看到桌面上的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三大类,因为水能够传播声音,所以水中的鱼儿被行人的响声吓跑,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用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分别敲击发声,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不同,可研究的是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在考场应保持安静,即减小不必要的声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解析:B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重锤敲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超声和次声人耳听不到,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A
解析:A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符合题意;B.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才能把锁打开,这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中高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鸣喇叭,这种措施是从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D
解析:D
【分析】
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片、从传播过程、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A.城市里种树植草可以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在教室外要地上施工的声音太大,影响听课,同学们带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但同时影响了听课,故B错误;
C.在城市里装上噪声检测仪可以检测噪声的强弱,但不能减弱噪声,故C错误;
D.高架桥两侧安装隔音屏可以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故D正确。
故选D。
7.C
解析:C
【分析】
(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真空不能传声。
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说明声音的振动引起纸杯振动,即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固体棉线传播的。
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在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故做该实验不能成功,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解析:B
A.室内空气均匀,且温度处处相同,用A,B两个相同设置的声音监测器在距小明不同距高的位置检测,由A波形图和B波形图可知,声音从监测器B处传播到监测器A处频率不变,音调不变,故A错误;
B.A波形图比B波形图振幅变小,所以声音从监测器B处传播到监测器A处响度变小,故B正确;
C.声音由长笛发出,发声体不变,音色不变,故C错误;
D.室内空气均匀,且温度处处相同,声音传播速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9.D
解析:D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最慢的是在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解析:C
【分析】
(1)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减弱。
(3)声呐系统利用的是超声波传递信息。
(4)声音有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而音色是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
A.医院中用“B”超诊疾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错误;
B.佩戴耳罩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人们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声呐系统可探知海洋深度,故C正确;
D.在繁华闹市区设立的噪声检测器是测定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即响度;这一装置无法检测声音的音调与音色,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11.C
解析:C
A.悦耳动听,说明声音好听,是指声带好,是指振动物体的材料好,指的是音色好,故A不符合题意;
B.余音绕梁,指的是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即指的回声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大,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C符合题意;
D.尖厉刺耳,指的声音的音调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C
解析:C
【分析】
本题通过考查根据示波器的波形图分析物体振动情况。
根据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分析求解。
用较大的力敲同一音叉发出更响亮的声音时,振动的振幅变大,而振动的频率不变。
A.表示振动的振幅和频率都不变,故A项不符合题意;
B .表示振动的振幅不变和频率变高,故B 项不符合题意;
C .表示振动的振幅变大和频率不变,故C 项符合题意;
D .表示振动的振幅不变和频率变低,故D 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二、填空题
13.传递能量传递信息
解析:传递能量 传递信息
[1][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如果声音告诉我们什么,就是传递信息;如果声音改变了什么,就是传递能量。
超声波碎石,是声音改变了什么,所以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B 超检查,是通过分析声音得到信息,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4.能
解析:能
[1]由题意可知,该昆虫翅膀的频率是
600300/s 300Hz 2s
==次
次 [2]人耳所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为20到20000Hz ,该昆虫翅膀的频率在人耳的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类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
15.振动空气信息
解析:振动 空气 信息
[1][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报警声是由报警器里的发声装置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个报警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3]这声音传到人耳,小强意识到要关上冰箱门,小强收到这个信息,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6.一一20
解析:一 一 20
[1] [2]音叉振动的快慢和振动幅度的大小是用转换法,通过乒乓球来体现的,乒乓球弹得远说明振幅大,响度大,乒乓球弹得快说明频率高,音调高。
第一次乒乓球弹得慢,说明音调低;第一次乒乓球弹得远,说明响度大,敲得重。
[3]低于20Hz 声音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所以如果音叉的振动小于20Hz ,人耳将听不到这个声音。
17.丙乙甲丁;丁甲乙丙
解析:丙乙甲丁; 丁甲乙丙。
[1]当用嘴向瓶内吹气时,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内的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高;由图知四个瓶子的水位,从低到高分别是:丙、乙、甲、丁,因此对应的四个音阶是:1、2、3、4。
[2] 当敲击瓶子时,瓶内盛有的水越多,瓶子受到敲击后产生振动的频率越低,由图知四个瓶子的水位,从高到低分别是:丁、甲、乙、丙,对应四个音阶是:1、2、3、4。
18.发声体在振动能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发声体在振动 能 不能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用小锤去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并把泡沫小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2][3][4]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音叉会因振动发声,泡沫小球会被弹起;由于真空不能传声,不能听到声音。
19.2:3超声波
解析:2:3 超声波 [1]由s
v t
=
可得: 212313
s t v s v s t v s v ==⨯=⨯=甲
甲甲甲乙乙乙甲乙乙
故甲乙两车所用时间之比为2:3;
[2]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来测量车尾到障碍物的距离;
20.振动空气不同2040
解析:振动 空气 不同 2040
[1] [2]监考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是通过考场里的空气传入考生的耳朵的;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4]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光的传播速度太快,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传播时间可以认为是6s ,所以雷电距离观察者的距离
s =vt =340m/s×6m=2040m
三、解答题
21.2040m/s 。
声音的传播时间
1020m
3s 340m /s
s t v 空气空气
=
=
=
由题意知
t 空气-t 金属=2.5s
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时间
t 金属=t 空气-2.5s=3s-2.5s=0.5s
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
1020m
2040m /s 0.5s
s v t =
=
=金属金属
答:金属中的声速是2040m/s 。
22.98s
【解析】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声音传到终点时运动员已经开始跑了,由题可知:
s =100m ,v =340m/s ,
t =s v =100m 340m
≈0.29s ; 所以真实成绩是计时时间加上声音100米传播的时间,即:
13.69s+0.29s=13.98s
23.4500m
【分析】
先利用公式s =vt ,求出从海面发出超声波到返回海面时,声音所通过的路程s ,再利用关系式h =12
s ,即可求出海水的深度. 从海面发出超声波到返回海面时,声音所通过的路程为s =vt =1500m/s×6s =9000m ,海水的深度为h = 12s =12
×9000m =4500m 答:海水的深度为4500m .
24.325m
汽车的行驶速度是:v 车 =54km/h=15m/s , 由v s t
=知道,汽车鸣笛后2s 内通过的路程是:s 车 =v 车t =15m/s×2s=30m , 声音通过的路程是:s 声 =v 声 t=340m/s×2s=680m ,
当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是:s=
6803022
s s m m --=声车 =325m .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楚声音和汽车通过的路程之差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距离的2倍.
25.640m
司机鸣笛并在4s 后听到回声,声音通过的路程为 340m/s 4s=1360m s v t ==⨯声声
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为
172m/s 4s=80m 3.6
s v t ==⨯
⨯车车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 11()(1360m 80m)640m 22
s s s =-⨯=-⨯=声车 答: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640m 。
26.(1)见解析;(2)5200m/s ;金属由铁制成
(1)分析数据表得出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规律:
①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②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③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的大。
(2)由
s
v
t
=,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是
1
1
2.6s
340m/s
884m
t
v
s
===
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
212.6s 2.43s0.17s
t t t
=-∆=-=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
2
2884m
5200m/s 0.17s
s
v
t
===
查表知:金属管是铁制成的。
答:(1)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温度(密度)有关;
(2)5200m/s;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铁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