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沟课例研讨与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沟课例研讨与教学反思
本学期紧张而又充实的课例研讨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思绪还停留在对研讨活动的回味中。
从网上研讨到自己的实际授课,再到学科会上的听评课,每个阶段都满载着收获。
以下主要结合二年级的研讨课题《葡萄沟》,谈谈自己
的几点体会和感受。
一、论坛淘宝,丰富教学设计
从三月初研讨课题一公布,大家就在论坛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如何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语言,理解课文等等,大家畅所欲言。
从各位姐妹的帖子中,我学习了很多好点子,并使用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中。
《葡萄沟》一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
本课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而展开,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对那里产生喜爱之情。
本次研讨的主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细节问题。
就研讨重点学习目标的确定与目标达成措施一项,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对学生渗透识字方法,如鲁字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鲁是山东省的简称;密和蜜比照识记,通过对山和虫的理解来区分。
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来深入思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喜爱之情。
如第一自然段中介绍葡萄沟出产的水果多,我先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水果的丰富,然后指导他们用自己的朗读来品味瓜果飘香的感觉。
第二自然段中,我重点抓住“茂密的枝叶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准会”、“吃个够”等词,通过比照、动作演示等方法来体会朗读。
第三自然段中阴房的样子及葡萄干制作过程的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我把问题交给小组,合作研讨,最后集体交流。
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我再实行讲解。
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做到了全员参与,又做到了视学生为学习发展的主体,为每个不同个性、不同学习需要的孩子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校内研讨,学习、反思、进步
实际授课后,发现自己考虑欠妥当的地方很多,以使课堂教学中出现可好多遗憾之处。
例如:在生字教学部分占用的时间过长,以至于课文的学习显得很仓促。
本该品味朗读的重点句子,在抽了一两个学生读完后没有即时、到位地实行评价,就急冲冲的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再加上所教班级的学生发言不是那么好,我一着急使整个教学程序出现了混乱。
设计时,想的好好的让学生多朗读,并做到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语,再从读中悟情。
结果是词语没有理解好,当然更没有读好。
另外,在上课时,因为学生要表达的情感一下子表现不出来,于是我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追问学生,导致本身完整的课文被我肢解了,破坏
了本篇课文带给人的美感。
三、课堂观察量表的使用
对于观察量表的使用,一直有种摸不着门路的感觉。
每次使用观察量表,总结时总是停留在对数据的统计上,在由数字到反映出的问题这个关键环节没有深入反思,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所以效果并不理想。
本次听课,我使用的是课堂
教学时间分配观察表,
总来说之,这堂课给我的启发很大,让我充分理解到了自己身上的缺乏和平时上课时自身存有的问题。
今后,我将努力提升自己,改正以上在教学中存有的问题和缺乏,以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
葡萄沟》教学反思《葡萄沟》一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
本课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而展开,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对那里产生喜爱之情。
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不但因为这里有最好的葡萄,更因为这里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
学习这篇文章,我想不但要让学生对葡萄沟的物产和景色有所感悟,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对各地风情的向往,增强对少数民族人民的热爱之情。
同时,二年级仍是孩子识字的重点,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我会认”的生字我放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能读准字音,“我会写”的生字要求学生仔细区别字形,准确、美观地书写。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着重从以下三点实施
教学。
1、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自主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识字的方法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及每个生字自身在字音、字形上难易的差别,所以在教学时不平均使力,而是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有所侧重地实行识字、巩固。
如:在教“疆、鲁、番、
维、吾、沟”时不是让学生孤立地一一辨认,而是让学生在理解地名(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葡萄沟)的过程中自然、自主地识记。
对于形近字“密、蜜”这对双胞胎兄弟,通过仔细比较它们的不同,思考怎么来区分它们。
掌握它们的字形和字义,同时通过《课堂作业本》中练习来巩固,但可惜在本堂课中因为时
间的关系,没能完成练习。
2、落实重点词句,个性感悟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自由的朗读、自由的想象、自由的表达中冒出的灵性的火花。
而吸引低年级孩子的更多是形象的画面。
所以在教学“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这两个句子时候,出示课外收集的相关葡萄架搭起的凉棚图片,很多成串的、各种颜色的葡萄图片。
通过图片的展示,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个性感悟葡萄长得好,枝叶茂密;葡萄多,一大串、一大串;颜色多,五光十色等。
同时我不失时机地用语言描绘葡萄的美,洞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进入文本,巧妙地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3、巧用课文插图,填补文本空白。
对于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我着重抓住“准会、最甜、吃个够”来体会,孩子们对于“热情好客”有了一定层面的理解。
但我想不能尽止于此,文中的插图充满了浓浓的地域风情和好客场面,于是我就顺势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对话情景,让孩子们来招呼客人:好客的老爷爷说:。
热情的姑娘说:。
好客的大伯微笑着说:。
大方的姑娘捧出大盆的葡萄说:。
对于这样的场景,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我们这的葡萄很甜很甜,你一定要多吃点。
”有的说:“吃吧,吃吧,我们家乡的葡萄很多很甜,会让你吃个够。
”有的说:“我们的葡萄又甜又消暑,吃了就会觉得凉爽又舒服。
”预设中,我本想让孩子们能使用课文第二自然的内容实行介绍和招呼,但也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说了四个孩子就匆匆下课。
作为一堂家常课,因为没有试教,所以在时间把握上不够紧凑,预设中的写字教学内容也没有实施。
上完课后和同年段卓尔等老师实行了探讨,觉得在理解地名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葡萄沟等词时,假如使用这些词语来说一句
话,如:葡萄沟在新疆的吐鲁番。
就既巩固了生字,也能更清楚地理解这些地方。
在学习“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这个句时,对“凉棚”一词,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可能难以理解,假如让孩子们说说这葡萄搭起来的架子像什么?孩子们可能会说“像伞、像帐篷、像屋顶、像亭子”等,再让孩子们看看凉棚的图片,比较这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真的像一个绿色的凉棚。
孩子们的理解相信就会更到位,朗读也更会有个性了。
课堂重在精益求精,大家的提醒和建议就是对我莫大的协助,希望老师们多多指教,集思广益。
《葡萄沟》教后反思本篇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内容:一是葡萄沟盛产水果。
二是景色美丽、独特。
三是不但物产丰富、景色美丽,而且那里的人特别好客。
学习这篇文章,我想不但要让学生对葡萄沟的物产和景色有所感悟,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对各地风情的向往,增强对少数民族人民的热爱之情。
同时,二年级仍是孩子识字的重点,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我会认”的生字我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能读准字音,“我会写”的生字要求学生仔细区别字形,准确、美观地书写。
另外,为了切实让学生喜欢教材、被教材所感染,我尽量做到使用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时时走下讲台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一起交流,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一次研磨反思:全文围绕着“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这句中心句展开描写。
于是在游览一番后,我让学生自学找找课文的中心句,初步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在初步感知后,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并让学生充分朗读,感受“好地方”。
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沟葡萄多,景色美丽;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
这堂课我利用多媒体,缩短了时空、距离,形象地再现了情境,把学生带到了遥远而又神奇的葡萄沟。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茂盛、凉棚、五光十色、阴房”等,然后引导学生看着图片谈感受,带着感受朗读课文。
自然水到渠成。
另外我还着重抓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充分朗读。
如:“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通过朗读,感受葡萄沟水果之多,景色之美,老乡之好客,从而体会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本课的遗憾之处是:教学的课时目标不明显,将一二课时的内容糅合在一堂课中,以致目标不能很好达成,文本解析不够透彻。
在本堂课中,老师说的太多,以致学生留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时间少了一点,在以后教学中,要多留时间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展示热情。
在教学“五光十色”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我问了一个问题,“五光十色”能不能换作“五颜六色”。
当时学生的反映是楞了一下,有个别学生说不能。
但是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可能是觉得老师这样问,应该答案是否认的吧。
他们在揣摩我的答案。
其实“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都能够形容葡萄,甚至其他形容颜色的词语也能够用,仅仅课文中的“五光十色”最贴切,因为它还写出葡萄的光泽。
这两个词只能说哪个更适合,而不能说哪个能用,哪个不能用。
回想一下,课堂上其实有些学生是觉得“五颜六色”是能够用的。
当时我应该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然后带到句子中读一读,感觉一下,再通过图片的观察,学生就能明白“五光十色”是最贴切的了。
课堂上也不用绕很大一个弯路了。
这样,也能够渗透一个写作的方法,有时候同时能够用多个词语,这时候就要选择一个最贴切。
看来,要让课堂上得扎实,光有预设还不够,还要随着学生,随时生成。
这样的功夫,还需要我持续磨练。
第二次研磨反思
这个次,我继续以读为主,让孩子在读中理解字词,在读中感受葡萄沟的好。
也针对上次缺乏的地方实行了修改。
吸取上次的教训,这次我好好地对文本实行剖析,明确了两课时的目标。
特别第一课时时,没有再过多地让学生去体会课文的情感,仅仅让学生大概地理解一下课文内容,更多的是读中识字,理解字词意
思。
在识字教学中也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识字的方法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及每个生字自身在字音、字形上难易的差别,所以在教学时不平均使力,而是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有所侧重地实行识字、巩固。
如:在教“疆、鲁、番、维、吾、沟”时不是让学生孤立地一一辨认,而是让学生在理解地名(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葡萄沟)的过程中自然、自主地识记。
对于形近字“密、蜜”这对双胞胎兄弟,通过仔细比较它们的不同,思考怎么来区分它们。
同时针对听课老师建议,切实做到让学生喜欢教材、被教材所感染,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
于是这次,我布置了课前参与的内容,请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葡萄沟的基础上,继续练习朗读课文,并认真思考大家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能够从不同渠道搜集相关的资料,如从网上下载,向爸爸妈妈咨询等等。
并把查找来的信息实行整理,让这些信息最有效的为自己在课上参加研讨时服务。
这样的课前参与,不但为课中研讨奠定了基础,而且学生带着探索的头脑走进课堂,更能促动课上的学习。
避免了老师过多的讲授,学生参与面太少的情况出现。
因为有了资料的收集,学生对葡萄沟有一定的理解,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学的环节。
让学生自学课文,引导他们从课文描写的语句中理解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再四人小组中实行研讨。
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每个不同个性、不同学习需要的孩子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是全班的集体交流。
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好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促动孩子学习力的提升。
如在第一第二段中,让学生明白按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孩子通过讨论,抓住关键词,一下子就说出来。
但这次还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在小组交流之后,本应该让多个小组派同学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因为怕时间不够,我却在一个同学汇报后就急急冲冲的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这样,不但使小组交流流于形式,更影响了我下面环节的教学。
另外,在上课时,由于学生要表达的情感一下子表现不出来,于是我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追问学生,导致本身完整的课文被我肢解了。
还有听课老师的提醒,在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改善,比如学生的坐姿,读书的姿势与回答问题的姿势等,我都没有过多注意,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