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那个星期天(教案及作业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能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
3.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
能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述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
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5.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2】
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作家、散文家。
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查工具书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处及时请教他人。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纠正字的读音
(2)理解字义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的靠着,紧挨着。
(3)写字的指导(教师用书87页)
三、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我”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
2.那课文是按怎么的顺序来写的?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时间的词句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教师追问:与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还有什么?“我”的心情。
4.在文中画出表达“我”心情的词句做批注并完成以下表格
品读相关的句子教师用书85页“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5.小结:主要内容及顺序
四、品读段一
本文主要写了“我”在这一天里等候母亲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
对比句子:
(1)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
(2)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第2句通过罗列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主要内容及我心情变化的内容
二、细读品味,体会作者是如何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的。
(一)主线问题:作者是怎样表现“我”的心情的呢?
(二)学生默读,做批注
(三)交流,点拨
(四)相机重点指导:
1.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感—品读段4
(1)这段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第一句;是怎样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的?作者用了哪几个事例来表现?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翻看画报
(2)这些是是我想做的吗?(打发时间)这些事例体会到我怎样的心情?(焦急)
(3)我看着天上的云彩走,将焦急与盼望的心情融在对周围景物的具体描写中
(4)小结:这段话将焦急的心情融在具体的事例叙述中,作者通过动作的描写和内心的刻画,表现了我在等待中的无聊。
2.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内心独白表达情感。
【出示课件】
“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
走吧,您不是说吗挖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
(1)这段话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急切)从哪个词句看出来?(不耐烦,焦急的心情),怎样把这种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动作)
(2)哪些是我心里默默说的句子?哪些是“我”和母亲口头说出来的?请____画出母亲说的话,用~~~画出“我”的心里话
(3)指导读出着急、不耐烦的心情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
这几句话中,描写了“我”在盼着什么?从哪些字词写出“盼”迫切的心情?
小结:作者富有儿童味的内心独白表达心情的好处。
3.体会作者如何把心情融入景物中表达情感。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
(1)这句话中,作者抓住了光线的“渐渐暗下去”“沉郁下去”,实际上在写“我”的什么?(越来越沮丧)体会到作者把心情融于景物的写法。
(2)课文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句子?这些句子分别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变化?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兴奋与期待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沉郁下去(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越来越失望)---缥缈(表现了我完全沉浸在伤心之中)
这段话通过描写母亲劳作的繁多和光线的渐暗,暗示了这次盼望无果而终。
也写出了“我”此时的心情,主人公看似平静的接受了现实,实则处在崩溃的边缘。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自己的孤独和惆怅),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凉的是我内心的沮丧和失落)
(3)小结:作者融情于景,在描写景物时自然流露自己的情感。
通过对太阳光线的描写,从“明媚-渐渐暗下去-消逝”等,表现了我从兴奋到失望的心情变化,心情不同,对身边的景物感受也不一样。
(4)仿写句子(看课文48页)
三、总结写法,读写结合。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3)作者表达心情的基本方法: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自然地表达情感。
2. 小练笔: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
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对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环境的描写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四、比较阅读,方法提炼。
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讨论。
3.全班交流、点拨、总结。
(详看教师用书87页解读)
板书设计:以竖版(心情变化)
那个星期天
动作描写: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
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