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九:2004年央行加息的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九:2004年央行加息的案例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
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同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
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
以调整后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5.58%)为例,城乡信用社可以在5.02-12.83%的区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
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
存款利率不能上浮。
从利率走势看,这是中国九年来的首次加息。
此次加息所带来的市场影响,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中国国内,在中国已经充分融入到国际市场的背景下,中国的加息导致国际市场油价的下调,也引起国际资本市场的相应调整。
在公布加息之前,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4年前三季度的国民经济运行相关数据。
从这些经济运行的数据走势看,2004年全年的宏观经济金融运行基本上没有大的悬念,走势和格局也已经相对清晰。
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应当是在前三季度运行状况的基础上,探讨第四季度应当采取哪些相应的政策举措,从而为2005年的经济增长创造更为大的空间。
适当加息,改变2002年前为防通货紧缩设定的利率水平,将利率由负转为稍高于零的实际利率水平,这样做有利于企业形成合理的投资预期,改变宏观调控因缺乏价格信号的配套支持而难以长期巩固的状况;有利于防止因为长期负利率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投资过热,反倒使问题积重难返的状况出现;有利于克服资金体外循环,提高央行的货币政策效应;有利于体现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实际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也有利于改变商业银行由于始终对预期不明朗而采取过于谨慎的贷款行为。
此次加息这既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美国的利率走势的影响。
加息意味着宏观调控开始从“行政管制主导”转向“市场调节”主导。
以“管住土地、管紧信贷”为主要政策线索,从2004年4月份开始的宏观调控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这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有其必然性,同时也具有见效快的优点,但是,采用行政性的手段也有明显的缺陷,例如导致经济过热的体制性缺陷并没有根除,建立在管制和审批基础上的宏观紧
缩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方政府的游说下效力会逐步下降,所以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不同部门在总结宏观调控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往往会强调“宏观调控的成果还是阶段性的,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虽有所缓解,但基础还不稳固。
此次利率的调整,同时也伴随着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这意味着宏观调控开始回到市场化改革的轨道上来。
实际上,针对导致经济过热的体制性缺陷,进行相应的改革,是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根本途径。
第四次宏观调控结束时所推进的外汇、外贸、财税体制改革,到现在我们的经济运行还在受益。
从发展方向看,利率改革将进一步迈向“贷款上不封顶,存款下不封顶”的更大的灵活机制,金融机构的定价自主能力不断扩大。
与简单采用行政手段审批特定高风险行业的贷款,采用市场化的手法、区别性地采用不同的利率水平,无疑是更为有效的方式。
加息对于证券市场的总体影响是不确定的。
从基调看,加息具有紧缩作用,但是,加息同时也确认经济增长的强劲和潜在通涨压力的强大,对于证券市场也有积极作用。
同时,不同的行业,加息的影响不一样,例如,银行业无疑会得益,而房地产行业等会受到十分明显的影响,特别是严重依赖银行贷款的房地产公司。
思考题:2004年的利率调整,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调整的幅度大吗?为什么说“同时也伴随着利率的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