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学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黄河颂
学习目标
1.掌握并落实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析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细致刻画形象、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3.联系时代背景,理清诗歌的内容脉络,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浊.流( ) 狂澜.( ) 山巅.( ) 屏障.( )
澎湃.( ) 哺.育( ) 九曲.连环( )
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1)澎湃:
(2)狂澜:
(3)宛转:
(4)屏障:
二、整体感知
请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概括诗歌大意。

三、内容研读
1.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四、赏析诗歌之美
1.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2.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3.以“我欣赏这首诗的……因为……”的句式写出对《黄河颂》这首诗歌的感悟。

五、拓展阅读
黄河颂
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

黄河流域是黄种人滋生繁衍的地区,也是轩辕黄帝居住营卫之所在。

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得到这份自然的恩赐,瓜瓞绵延,永无止境,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

据远古记载,黄河经壶口、华阴、孟津,流入渤海。

而砥柱则岿然屹立于浊浪怒涛之中,显示出坚韧不拔的气概。

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经营。

华夏儿女在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在此肥沃的土地上,经之营之,日臻文明。

淳朴勤俭的风俗,早见于《诗经·国风》的歌育;也深得吴国季札的称道;太史公著《货殖传》、班孟坚撰《地理志》,亦皆颂扬不止。

而关西尚雄武,山东称儒雅,两汉将相常出其间,称为盛世,隋唐而后,更见发扬。

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为都城所在。

三皇五帝的传说,就未远离此域,夏商周三代更辗转迁徙于其间。

由秦汉以迄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迭为建都之地。

都城所在,人文荟萃,历久不衰。

奔腾的黄河,激励人民向外发展,齐鲁方士,期望三神山,秦皇汉武,亲临东海上。

虽说是景慕神仙,实际是谋图海外开拓。

而张骞凿空,甘英远行,始知西域的广大无垠。

这种向往开拓的精神,历隋唐而至于近世,初未稍泯。

黄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区,又有瑰丽的文化,但与北方草原相毗邻,不免引起游牧族类骚扰。

为了促进文化发展,也为了使农业地区不受蹂躏,从战国时起,就修建了长城,历秦汉而至明代,皆有所修建。

有了长城,黄河流域的文化不仅受到了保护,而且更显风采。

长城并未使黄河流域受到封闭,也并未使人趋于保守。

霍去病驰骋于祁连山下,窦宪勒铭于燕然山侧,王越取胜于红盐池畔,都是不以长城为限。

而参天可汗道的建筑,丝绸之路的畅通,又皆显示出没有受到任何的阻隔。

这些都是开拓和进取,而不是封闭和保守。

黄河的激荡和奔放,是不会使人封闭和保守的。

近世以来,黄河屡次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

这是人为作用的恶果。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愈发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如果除旧布新,有所改革,黄河必能充分恢复她原来的哺育力量,中华民族也必能因之
益臻于繁荣富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浩瀚.( ) 繁衍.( ) 缅.怀( ) 泛滥.( )
蹂躏
..( )
2.两篇《黄河颂》虽体裁不同,但都会激起我们的自豪感,读罢全文,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3.本文向我们介绍了黄河哪些方面的知识?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是近世以来,黄河屡次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为此,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来唤起人们对黄河的保护意识?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zhuólán diān zhànɡpài bǔqū
2.(1)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2)巨大的波浪。

(3)弯弯曲曲地流过。

(4)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二、整体感知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

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

三、内容研读
1.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歌词。

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即“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诗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接着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啊!黄河!”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4.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赏析诗歌之美
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华夏儿女;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法宝。

2.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无数条“铁的臂膀”。

3.示例1 我欣赏这首诗优美的旋律,因为它汩汩流淌,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从心里流出音符,流出诗情,真可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示例2 我欣赏这首诗形象的语言,因为它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人,怦然心动,想一睹黄河的风采。

示例3 我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因为它有雄浑奔放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洪亮的音节、错落的句式,引人高歌,催人奋进。

示例4 我欣赏这首诗的画面,因为它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立体的美,远近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展现了黄河独特的美(雄浑美、壮阔美、蜿蜒美),使我们真切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

示例5 我欣赏这首诗的语言美,特别是修辞的运用。

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华夏儿女;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墙;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那“千万条铁的臂膀”就是黄河的无数支流。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优劣决定着诗歌艺术成就的高低。

修辞的恰当运用,更好地表现了黄河的气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五、拓展阅读
1.hàn yǎn miǎn làn róu lìn
2.热爱祖国,热爱黄河,以自己是华夏儿女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更感肩上责任之重。

3.介绍了黄河流经地域,黄河流域的气候,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以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不断开拓发展的精神等几个方面。

4.略。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配套试卷第I卷(选择题)
第II卷(非选择题)
一、句子默写
1.默写。

(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3)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旦辞爷娘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5)岑参《逢入京使》中写诗人没有过多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硝烟弥漫、誓报dié起的日子已经离我们久远;历史恩怨,国危的呼号也融进了历史。

但是
..,国旗,这新中国的象征;国歌,这一中国人心中最激越的旋律,穿越时空,延续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凝聚着新中国的豪情壮志,昭日月,耀千秋。

让我们尊重国旗和国歌,不.忘初心,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材料二】“我告诉你,你不必着急。

咱们给它个得乐且乐。

你呢,成年际拉车出臭汗,也该漂漂亮亮的玩几天;我呢,当了这么些年老姑娘,也该痛快几天。

等到快把钱花完,咱们还是求老头子去。

我呢,那天要是不跟他闹翻了,决走不出来。

现在我气都消了,爸爸到底是爸爸。

他呢,只有我这么个女儿,你又是他喜爱的人,咱们服个软,给他陪个‘不是’,大概也没有过不去的事。

这多么现成!他有钱,咱们正当正派的承受过来,一点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强似你去给人家当牲口!过两天,你就先去一趟;他也许不见你。

一次不见,再去第二次;面子都给他,他也就不能不回心转意了。

然后我再去,好歹的给他几句好听的,说不定咱们就能都搬回去。

咱们一搬回去,管保挺起胸脯,谁也不敢斜眼看咱们。


(《骆驼祥子》)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警报dié起
锲.而不舍
3.下面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加点词“但是”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不”是介词,表示否定。

B.材料一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C.材料二中“爸爸到底是爸爸。

”这句话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

D.材料一中“不忘初心”是指“尊重国旗和国歌”。

4.材料二中的“我”指谁?请你根据材料和原著,简要说说她此时的想法是什么,她的想法后来实现了吗?
5.请根据名著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阅读记叙文,完成小题。

这个老太有点酷
花一城
登机落座,身边是一位瘦小的老太太,正在iPad上聚精会神地玩扑克游戏。

起飞时,她靠着窗睡着了,挡住了我看日出。

乘务员送来饮料,我正在考虑饮料的糖分,她醒来,依着我的耳边轻轻说:”番茄汁,一点点冰。

“我替她转告,自己也一样要了一份。

她抿着,细声说道:“这个不是太甜,还好。

这个零食饼干加了太多糖。

”我自然点头称是,并赞她有营养意识。

她说,凡是用心点有好处,这是96岁的她的经验。

我大吃了一惊,这老太太看上去就60来岁,虽不能用精神矍铄来形容,但是淡定从容、整齐利落。

她独自旅行,还要转机,去北卡罗来纳和68岁的儿子过圣诞节,那里还有4个叫她曾祖母的孩子。

她说,她做了一辈子老师,30年前退休后,一直在工作——教人打桥牌。

在成人教育中心,在家里,在社区活动处,她都开了班。

还经常出去参加娱乐性比赛,与各地牌友聚会。

“您自己住,身边有子女吗?”——多么中国式的问题。

“那当然了。

我的住所附近有一个儿子,哈哈,不过他也74岁了。

我独自住在我自己的房子里,自己开车。

去年买了辆新车——林肯MKC。

我要确保我的车有最完善的安全设施。

我有两台PC,一部iPhone,一部iPad,打牌很方便。


“我也去养老院免费教牌。

你知道为什么很多老年人脑力会迅速退化?因为他们什么都不用自己做了。

有人把饭送到他们的眼前,帮他们收拾房间,娱乐频道随时给他们调好,甚至给他们洗澡。

他们还需要锻炼脑力、体力?不锻炼就会退化。

更可怕的是,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对生活失去掌控的人是躁郁的,于是他们会抱怨,为汤太热,为电视声音太大,为电梯太慢……问题是电梯来了,他们又能去哪儿呢?”“不如你来跟我学桥牌,你会喜欢的,十几分钟一局,很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

出了错的话我会告诉你:‘多么幸运,这会儿你最大的麻烦就是输了一局牌,可还学到了东西’。


我以无比敬佩的态度听着这些真知灼见,飞机下降,我的耳膜开始疼。

她面不改色,还在缓缓道来,可惜我已经听不清了。

大概意思是,她此行探访儿孙,在海边自己租了一间公寓,以此招引孙子们来玩。

“我
住3个月,从来不呆在儿子家,婆婆和媳妇呆在一个屋檐下的时间超过一顿晚饭的时间,就是不科学的。

我不能把我儿子夹在中间难做人。

他太太应该是他最重要的女人。


犹太老太太Reva,96岁,是家里4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从小自由成长,无所拘束。

“二战”时参加美国军队,被派遣至柏林和慕尼黑,曾与艾森豪威尔将军同行,1944年至1948年任职于美军军事法庭。

起飞的时候,她挡住了我看日出;降落的时候,她为我打开了一个世界。

(选自《读者》2017.9)
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个老太的“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7.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二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8.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结尾句“她为我打开了一个世界。

”句意的理解。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①1930年夏天,31岁的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盛邀下,出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这年招生考试时,闻一多拟了两个作文题:《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和《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

②有一个考生一口气把两个题都写了出来。

其中《杂感》只有一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看了这篇一句话的作文,闻一多连声叫好,当即给了98分。

而平时能入他“法眼”的作文少之又少,给60分就算不错了。

③然而,这个作文成绩独占鳌头的考生却给校方出了难题:他的数学考分竟然是零。

按照规定,这样的学生理所当然要被淘汰。

然而,闻一多力排众议,硬是把这个名叫臧克家的学生领进了大学校门。

④闻一多在破格录取臧克家的时候,一定想起了自己当年投考清华大学的经历。

在大多数科目成绩惨不忍睹的情况下,他唯独作文拔了头筹,并因此受到主考教师的赏识和力挺,最后顺利地进了清华。

⑤当年的际遇成就了闻一多的学识和慧眼。

但这双识才、惜才的慧眼并不是偶然生光的,而是一种凝聚着学子的温暖记忆和师者的博大胸襟的传承。

⑥闻一多送了一本自己的诗集《死水》给臧克家,扉页上题有“克家惠存”4个字,落款是一个“多”字,并且端端正正地盖上了“一多印记”的自刻印。

臧克家捧着它“如获拱璧,天天读它,小心翻它,珍惜它,热爱它。

把它放在宝贵的处所,把它放在心头上。

虽然其中28首诗我全能成诵了,还不时拿出它来,托在手上,看看它也是一种高尚的美的享受。


(张以瑾《闻一多慧眼识得臧克家》,有删改)
【材料二】采访老先生,常常被他们身上的礼数而感动。

比如采访老画家戴敦邦,每次我离开他家时,不管他在做什么,必定要放下手中事,起身拄着拐杖一直送我出家门。

直到楼道口,他还叮嘱他儿子把我送出小区到大路上为止。

有时我走出很远,回头一看,发现
他竟然
..还站在楼道的大门前,犹自微微摇手目送。

我想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后辈,何以克当。

溽暑天气,为了作画,他在室内穿着棉祆,走到楼道门口时,还是这样一身打扮。

来来往往着短打的行人与他擦肩而过,更衬托出一身冬衣的他与众不同。

这是一幅我想永远记在心里的画面。

不用一个字,就是
这样一个老人在大毒日头下的身影。

这是待客之礼。

(沈轶伦《老先生的礼数》)
9.10.阅读材料一,简要回答闻一多破格录取臧克家的原因。

11.12.请你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有时我走出很远,回头一看,发现他竟然
..还站在楼道的大门前,犹自微微摇手目送。

13.14.下面关于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的批注部分是对诗歌内容的概括,请将画横线处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虽然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批注:“妈港”非我姓,_____________。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风雨,梦寐唤母亲。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5.16.闻一多突破常规录取臧克家,老画家戴敦邦恪守待客之礼,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老规矩、旧礼数?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17.下面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卿”“孤”“大兄”都是称谓语中的他称。

B.鲁肃这个人物的作用主要是从侧面烘托出吕蒙读书很有成效。

C.“公亦以此自矜”可以看出陈康肃公是一个谦虛上进的人。

D.卖油翁“睨之久而不去”的原因是被陈康肃公的高超本领吸引住了。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但.当涉猎
(2)即更.刮目相待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4)无他,但手熟尔.
19.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20.文中,孙权面对吕蒙的推托,卖油翁面对陈康肃公的傲慢无礼,分别用怎样的方法让对方改变了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弹琴复长啸(2)杨花榆荚无才思(3)此夜曲中闻折柳(4)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的“琴、啸、荚、柳、溅、凭”等字词容易写错。

点晴: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

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2.迭qiè
3.C
4.虎妞想着靠父亲过不劳而获的日子她的想法没有实现,刘四爷卖掉了自己的人和车厂,独自带着钱享福去了。

5.①想拥有一辆自己的人力车②梁生宝③《红岩》
【解析】
2.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字音与字形的考查。

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

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形近字的辨析。

3.试题分析: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

A“不”是副词,不是介词。

B划横线的句子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C正确。

D“不忘初心”是指“爱国之志”。

据此,答案为C。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如作品的写作背景、主要的故事情节、精彩片断、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的名言警句等,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

作答时根据原著内容和材料作答。

5.试题分析:考查名著阅读。

(1)《骆驼祥子》从乡下到城市后,他的最大愿望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2)《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历史为线索,通过对蛤蟆滩各阶级和各阶层人物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农村阶级关系及各阶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变化、新排列、新组合,完整地展示出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历史风貌和农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巨变,特别是他们对待千百年遗留下来的私有制所持的立场和感情的飞跃。

据此,人物是梁生宝。

(3)人物“许云峰”出自名著《红岩》。

据此作答。

6.主要表现在:96岁独自坐飞机旅行,淡定利索;退休后教人打牌,经常出去参加娱乐性比赛,与各地牌友聚会;不和儿子住在一起,认为婆婆和媳妇在一个屋檐下的时间超过一顿晚饭的时间,就是不科学的;飞机下降,我的耳膜开始疼。

她面不改色。

7.这是一处语言(细节)描写,从“这个不是太甜”、“这个零食饼干加了太多糖”,可以看出老太太有营养意识,懂得养生,反映出老太太是个有自己主见,用心热爱生活的人。

8.这句话形象地写出这个有点酷的老太太改变了我看世界、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懂得凡事用心点有好处,要学会和家人科学地相处,要掌控自己的生活,活得自由洒脱、淡定从容,活得酷。

【解析】
6.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首先确定文章中的“酷”的含义,再结合文章内容采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的方法概括作答。

作答时可根据文章内容从老太太的行为和表现两方面进行概括。

7.试题分析: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找出细节描写的内容,结合文章的中心,紧扣语段赏析即可。

答题格式:词语(动词、形容词)+表达效果。

8.试题分析: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含意即可得分。

9.10.一是因为臧克家在国立青岛大学招生考试中作文成绩独占鳌头,闻一多慧眼识才;二是因为闻一多当年投考清华大学时,也有类似的经历。

11.12.“竟然”写出我回头发现老画家还站在大门前时出乎意料之感,表现出老画家送别我时真诚的尊重,他的平易近人让我感动。

13.14.澳门真乳名
15.16.示例:我觉得我们应该像闻一多那样,长一双慧眼看待老规矩、旧礼数。

那些不能与时俱进的老规矩注定是要被打破的,那些落伍的旧礼数,注定是会被替代的。

闻一多破格录取臧克家,是识才、惜才。

但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美德的老规矩,旧礼数是要坚持的,一代一代要传承下去。

老画家坚持的待客礼数,是对他人的尊重,是自己内心的谦恭,是我们永远恪守的美德。

【解析】
9.1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即可。

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臧克家的作文成绩高,另一个原因是闻一多当年投考清华大学时,也有类似的经历。

本题作答容易出现以偏概全。

11.1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本题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13.14.试题分析: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作答时要在文本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已经给出的概括方法进行概括作答。

作答可对“谁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一句概括作答。

15.16.试题分析:主观性试题。

解答此类试题一般采用“观点+理由”的格式,采用1+2或1+3的语言表达形式。

即言简意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题目的相关要求,结合文本材料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两三句话谈谈理由,语言要通顺,表意要明确,尽量有文采。

只要切合文题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17.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