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戏剧舞台美术空间构建的方向或趋势【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戏剧舞台美术空间构建的方向或趋势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传统戏剧空间的危机”的分析,来揭示“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的终结。
同时,进一步指出“新媒体戏剧之虚实共创”是新媒体戏剧舞台美术创造的核心,借以提示新媒体戏剧创造者准确把握新媒体戏剧舞台美术空间构建的方向或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戏剧;虚实共创;舞台美术;体验式空间;
数千年来,在人类舞台艺术发展史上,除了观众所面对的“实体景物空间”之外,便是导演(或演员)虚构出来的“虚构空间”, 而这个“虚构空间”相对于观众而言,是可以触觉的,即是被导演(或演员)虚构出来的“实体景物空间”, 这依然是在实体空间维度上的演绎形态。
此类“在实体空间维度上的演绎形态”源远流长,在舞台空间艺术表达和体现中一枝独秀。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戏剧蕴含了以往“实体空间维度上的演绎形态”所无法比拟的巨大潜能,这类“潜能”便是为人类舞台艺术增添了另一个空间维度---“虚拟空间”, 具体来讲即是“虚拟视像空间”.此“虚拟视像空间”几乎可以“无处不在”, 同时又可以“随时不在”, 这是数千
年来的戏剧艺术“实体景物空间”难以想象的事实存在。
一、新媒体时代传统戏剧空间的危机
随着新媒体时代与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戏剧空间将逐渐面临无法回避的命题和难以避免的危机。
一则,传统舞台艺术空间“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 (即:“实体景物空间”)表达和体现已经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时代的日趋推进,人类社会真正意义上所面临的“虚拟世界的现实化”已经悄然到来。
不仅戏剧艺术将逐步融汇“虚拟世界的现实化”, 而且“再生现实”的新媒体时代也将赋予人类社会真正意义上“虚拟世界的现实化”的切身感受。
事实上,此景此情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逐步显现,无论是走进科技馆进行“虚拟实物”体验也好,还是来到时尚餐厅触感“立体视像”点餐也罢,这些人类社会真正意义上“虚拟世界的现实化”切身体会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而且必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未来的人类社会也必将是“虚实共融”和“虚实相生”的社会。
可见,革新传统舞台艺术空间“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 (即:“实体景物空间”)既是时代进步所迫,也是自身发展所需。
二则,随着时代步伐的前移,传统舞台艺术空间“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 (即:“实体景物空间”)已难以更丰富、更准确、更真实地挖掘当代人类社会文明的舞台艺术生命力。
这一点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社会进步必然导致人们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的改变,上文所提及的“虚拟世界的现实化”等因素逐渐增多,大众的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也必然日益丰富,传统舞台艺术空间“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 (即:“实体景物空间”)确实已经难以准确和真实体现更新的局面。
倘若不对其进行革新,此类舞台艺术空间表现将越来越脱离环境、脱离社会,甚至脱离人类,最终的结果必将是被人类社会所淘汰。
对传统舞台艺术空间“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 (即:“实体景物空间”)的革新不是全盘否定式的推翻,而是艺术拓展后的涅盘重生。
三则,“体验化”的观众审美需求驱使传统舞台艺术空间“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 (即:“实体景物空间”)革新。
在体验经济时代,“体验化”是趋势,舞台艺术也不例外,新媒体戏剧的“虚拟视像空间”更是需要“观众体验化”或“演员体验化”才富有生命活力。
从现存的新媒体戏剧中我们可以看出,没有“观众体验化”或“演员体验化”的新媒体戏剧明显缺乏活力,大多数是“观影式”舞台模式,感觉千篇一律,容易形成僵化、形式化或套路化的舞台局面,这也是诸多观
众争议(或质疑)新媒体戏剧的重要原因所在。
倘若“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 (即:“实体景物空间”)与“虚拟视像”各自为阵,那么新媒体戏剧将注定前途黯淡,可以说两者融合是无论无何也离不开“观众体验化”或“演员体验化”, 因此,“体验化”必定是新媒体戏剧的迫切需要,它不仅激活了“虚拟视像空间”, 而且将进一步革新传统舞台艺术空间“单一舞台空间向度” (即:“实体景物空间”).
二、“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的终结
通过上述“新媒体时代传统戏剧空间的危机”的探讨,我们可以逐步感受到其“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的终结,革新趋势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则,在“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中融入“虚拟视像空间”向度。
“虚拟视像空间”向度是新媒体戏剧空间的特有形态,传统舞台艺术均是以“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为基础,“虚拟视像空间”向度的融入将极大地丰富舞台艺术形态,且增强舞台艺术的感染力。
当代戏剧艺术正在不断探索和尝试着“虚拟视像空间”的运用,比如:在话剧、音乐剧、歌剧、儿童剧、甚至在戏曲舞台中,“虚拟视像空间”运用也开始逐渐被重视起来。
在英国互动新媒体音乐剧《人鬼情未了》中,
“虚拟视像空间”成为了该剧的亮点,特别是男主角在地铁上的那场戏,将男主角急迫和慌乱的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类体现是“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传统舞台艺术表达几乎难以实现的舞台艺术效果和感受。
“虚拟视像空间”向度的融入无疑促进了传统舞台艺术空间的革变,是新媒体戏剧在体验经济时代有机融合的有效探索和实践。
二则,构建“体验式”的“虚” (即“虚拟视像空间”)与“实” (即“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之共融共创空间。
一方面,在舞台空间层面上是“虚” (即“虚拟视像空间”)与“实” (即“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融合体现,这是基于演员舞台表演空间共融共创下的舞台演艺,这类空间在更多的关注“虚” (即“虚拟视像空间”)与“实” (即“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对演员表演的影响或对舞台艺术的体现等,是演员的基本舞台空间体验。
另一方面,在“虚” (即“虚拟视像空间”)与“实” (即“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的时空中,观众践行更新的艺术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新媒体戏剧在寻觅其舞台美术的“体验回归式”---即“戏剧本源的原始形态本体回归”.
三则,除了上述舞台空间演员体验融入“虚”与“实”、舞台艺术观众体验融入“虚”与“实”之外,促进舞台演艺诸要素
体验融入“虚”与“实”也是革新“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的重要方面。
舞台艺术是一类综合艺术形式,它不仅包括了演员、空间和观众等基本要素,也离不开编剧、导演、舞美、灯光、人物造型,以及道具等主创要素。
诸多舞台要素体验融入“虚”与“实”亦是不容忽视的。
在杨丽萍执导的多媒体舞台剧《平潭映象》中,实体人物造型与虚拟灯笼道具梦幻场景的结合浑然一体,虚拟海洋影像与实体海洋风格服装造型的结合相得益彰,这些均是新媒体戏剧舞台诸要素的“虚”与“实”结合体现。
可以说,舞台演艺诸要素也成为革新“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的重要方面。
大家知道,“实体景物空间”需要舞台工作人员在舞台现场进行构建,换景时也需要舞台工作人员移动或调配,这是几乎无法避免的事情,既需要人力,也需要物力,还需要花去较多的时间等,而“虚拟视像空间”则能突破上述的羁绊,打破千年来的陈规困扰,不仅无须“实体景物空间”的此类烦恼,而且舞台空间演绎形态千变万化、奇妙无穷。
这无疑也是新媒体戏剧舞台美术对“实体景物空间”的革新。
上述现象预示着传统舞台艺术空间“单一实体舞台空间向度”表达和体现走向终结。
三、新媒体戏剧之虚实共创
新媒体戏剧舞台美术的“虚”可以“真无”, “实”可以“真有” (指虚中实), 恰是此种特性造就了新媒体戏剧“虚实结合”的独特艺术魅力,这是在人类戏剧发展史上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舞台风貌。
新媒体戏剧舞台美术的“虚实结合”便能在这“无”和“有”之间无穷变幻,并将形成无限的戏剧体验。
毫无疑问,“虚实结合”是新媒体戏剧舞台美术创造的核心。
单纯的“虚”, 就如看电影,不算戏剧;单纯的“实”, 又如传统戏剧,不是新媒体戏剧,唯有“虚实结合”, 才显新媒体戏剧本色,所以新媒体戏剧舞台美术所创造的空间势必“虚实结合”, 方能得永生。
在体验经济时代的新媒体戏剧“虚实结合”, 其戏剧“体验空间”将愈演愈烈、越发自如,“体验化”程度也将越来越深入、有机和融合。
上述新媒体音乐剧《人鬼情未了》(Ghost the Musical), 幽灵(男主角萨姆)进入地铁车厢内,地铁车厢真实人物与视像人物、地铁真实景物与虚拟视像景物等交织在一起,有效地表达了幽灵在嘈杂忙乱的环境氛围中的焦急状态。
这一场新媒体戏剧虚实结合的演员“体验化”程度已经比较深入和融洽了,观众几乎难以分辨哪里是真实演员或哪里是虚拟演员,甚至此时此刻笔者真的已经将出演幽灵的真实男主角萨姆当作虚拟世界的“幽灵”了,这显
然是新媒体戏剧“体验化”深入融合的共创结果,是新媒体戏剧“虚实结合”在体验经济时代“实现‘体验化’是有效营造体验的第一原则”的积极作用所致。
由此可见,在体验经济时代我们讨论新媒体戏剧舞台美术空间的构建基点即是探讨新媒体戏剧“虚实空间”, 在此基础上的体验式舞台美术空间也必将独具特色。
换句话讲,此新媒体戏剧的“虚实结合”实为其舞台美术空间营造的核心,是指“实体景物空间”与“虚拟视像空间”在新媒体戏剧中共融相生、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同心协力创造新媒体戏剧的独特空间形态,是新媒体戏剧良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坚实保障。
通过上述探讨,我们不难发现舞台演艺诸多要素均能有效实现新媒体戏剧的“虚实体验”, 而且,这种舞台演艺诸多要素的“无限广度”和“无限深度”恰是“无限程度”之“体验”的深邃所在。
只有在“无限程度”的“亲身经历”基础上,观众(或体验者)才能真正“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此类“亲身经历”或许伴随着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无限真假虚实的“亲身经历”便更能带给观众(或体验者)无限启迪。
参考文献
(1)(美)B.约瑟夫·派恩(Pine, B.J.)、(美)詹姆斯H.吉尔摩(Gilmore, J.H.):《体验经济》。
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
(2)黄鸣奋:《数码戏剧学》。
厦门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
(3)王千桂:《走向“再生现实”的新媒体戏剧》。
《上海戏剧》。
2015年第7期。
(《中国第三届舞台美术展论文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