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的发展轨迹与现实动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 年来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的发展轨迹与现实动因
於春

【内容摘要】20 年来,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从探索、崛起到成熟,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

本文梳理了1992 年以来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的发展轨迹和标志性史实,探析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20 余年发展的现实动因,即国家改革进程为主导、外来影响的助力、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 发展; 动因; 改革
1992 年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1992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由此,新闻改革、广播电视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获得突破性大发展。

2012 年,在新一轮改革呼之欲出的历史起点,回顾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走过的风雨二十年,有助于照亮现实并启发未来。

播出的四个小栏目中,除《焦点时刻》外,每个子栏目各有自己的主持人,而《焦点时刻》则以记者报道的形式在现场完成节目的导入。

在进一步的探索中,《东方时空》放弃分主持人制,转而尝试总主持人制,由一名总主持人串联四个子栏目,总主持人由敬一丹、白岩松、水均益、方宏进轮流担任。

总主持人制使得《东方时空》整体风格统一、标识明显,进一步树立了《东方时空》的品牌形象。

与此同时,敬一丹的知性关切、白岩松的敏锐思考、水均益的国际视野、方宏进的经济学背景在《东方时空》得以发挥并强化,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特有的主持人定位及主持风格。

四位总主持人中,敬一丹来自学界及中央电视台,白岩松来自《中国广播报》,水均益来自新华社,方宏进来自学界,主持人来源的多元化得益于《东方时空》当时的第二用工制度。

此外,“从名记者中培养名主持人”的思路,在《东方时空》的实践中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随后更广泛地应用于其他电视新闻栏目。

( 二) 《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中记者型主持人涌现
1994 年4 月1 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开播,在探索中开创了电视传媒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先河。

1996 年5 月17 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开播,被视为继《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之后央视新闻改革的第三步。

1996 年3 月16 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性谈话栏目《实话实说》开播,开启了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潮流。

《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采用了《东方时空》的运作机制,进一步迈开了主持人记者化的步伐,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比如崔永元、章伟秋、柏杨、翟树杰、王利芬、长江、侯丰、王志、董倩、
一、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的崛起
2002)
( 1993—1993 年5 月1 日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杂志栏目《东方时空》开播,率先施行了一系列体制改革,被广泛认为是新一轮电视新闻改革的发端。

这一时期,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历史潮流下,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在观念、形态、制度、功能、作用、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突破,得以崛起。

( 一) 《东方时空》创新主持人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表现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这一体制上的二元性,即一方面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进行新闻报道和宣传,另一
方面自己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引入激励和竞争机制,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①。

《东方时空》的一系列体制改革包括: 首先,广告收益与栏目互动制度,即完全以栏目广告收益开办节目,而不是由国家和电视台划拨。

其次,实行栏目承包制度,后来发展为更符合电视管理特点和规律的制片人制度,并迅速普及到国内几乎所有的电视媒体。

第三,实行第二用工制度,面向社会招聘人才。

《东方时空》还有一个突破性的贡献: 创新并贯彻了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制度,培养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

《东方时空》在每天
於春: 20 年来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的发展轨迹与现实动因
柴静、杨春、孙宝印、李小萌、张泉灵、张羽等。

记者型主持人,本身并不是规范的职业称谓,而是一种特征性的强调。

他们主要服务于新闻评论类栏目或社会纪实性栏目,工作方式、主持方式具有鲜明的记者采访特色,这些主持人一般有记者工作的背景或经历。

记者型主持人,除了要求他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强调其较好的新闻综合素质,能够从事节目策划、拟定选题、采访、编辑、播音、主持等各项工作。

记者型主持人要注重对事件的调查、分析、研究和评价,把真相和事理挖掘出来,在碰撞和思索中与受众价值取向产生共鸣,融传媒意图、受众视角、个性特色为一体。

因此,新闻素质好、有采访编辑经验、语言表达能力强、成熟可信等,成为记者型主持人必备的业务素质②。

( 三) 预知性重大直播对主持人和记者的历练
在中央电视台1997 年香港回归直播中,入港部队车过管理线的特写镜头和随行记者白岩松的现场报道成为精彩段落。

但由于对相关程序的估计和应变不足,对演播室主持人功能的认识、准备不足,加上对政治性重大直播的经验不足及自我限定,在驻港部队于落马洲口岸办理入关手续的过程中,演播室主持人出现“沉默”现象,在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一行于添马舰告别仪式的过程中,演播室主持人和前方记者出现“失语”现象。

遗憾在后来得到重视和弥补。

中央电视台1999 年澳门回归直播中,除了串场和解说,演播室主持人被赋予了灵活性、机动性和调节功能。

在策划组的协助下,演播室主持人白岩松、敬一丹、方宏进事先掌握了大量的背景资料,摆脱了提词器,发挥良好的新闻敏感和即兴表达能力,与首次设立的演播室嘉宾一起,集合认识和准备更为充分的前方记者,共同完成了一次内容丰富、衔接流畅、镇定自如的政治性重大直播。

在直播状态下,主持人成了“安全阀”,或者说是一种最重要的备播手段,可以随时对特殊情况做应急处理,节目临时调整也更为灵活。

经过一系列重大直播的历练,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逐步走向成熟。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直播几乎都是预知性的,筹备比较充分,可控性比较强,而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这一时期,总部位于香港的凤凰卫视引入瞩目。

1996 年之后,凤凰卫视在新闻的快捷性、评论性方面,取得相当大的进展,特别是对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直播,使其影响力和权威性不断提升。

2000 年,实质为新闻频道的凤凰资讯台开播,2002 年,凤凰资讯台获准在大陆有限落地。

凤凰卫视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比如吴小莉、陈鲁豫等,推出了
二、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的推进
2012)
( 2003—在中央电视台频道化进程的最后阶段,2003 年5月1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尝试从基本理念、管理体制、具体运作等方面完成专业化频道转型,这被认为是新一轮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发端。

这一时期,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继续向前推进。

( 一) 突发性重大直播对主持人和记者的考验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试播初期,新闻频道推出了连播11 天的《抗击“非典”特别直播报道》,王志、柴静等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深入疫区进行一线报道,关注非典病患、疫病走向,采访专家学者、医护人员,访谈决策官员、抗疫行动,起到了及时传播真实信息、消除公众疑虑、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王志因表现突出获得该年度“五四青年奖章”。

2003 年伊拉克战争集中报道期间,凤凰卫视闾丘露薇冒着美军的导弹攻击成为首个到达巴格达的华人记者,被誉为“战地玫瑰”。

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的新闻主播鲁健、徐俐,成为直播中最直接面对受众的各类信息及各种方式报道方式的传播者、协同者。

2008 年“5·12”汶川大地震的直播报道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央视的直播反应速度、报道时长、参与人数、协作能力均创历史纪录,不仅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也成为汇集政府和社会力量抗震救灾的重要平台。

此外,四川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一批地方电视台也纷纷推出直播报道,形成一股众志成城的传播力量。

赵普、宁远等主播集体落泪折射人性光辉,白岩松、张泉灵、李小萌等记者冒险采访凸显专业精神。

突发性重大直播,由于事发突然、影响巨大、难以准备、难以预见,带给电视媒体包括主持人、记者特别重大的考验。

不仅需要过硬的直播实力和恰当的判断应变能力,更需要信息发布与信息公开的制度保障以及舆论宽松的社会环境③。

从这个角度来说,经历了一系列突发性重大直播考验,中国电视媒体包括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历史性跨越,也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二)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兴起
2002 年,《南京零距离》栏目开播,一股电视民生新闻热潮由南京迅速蔓延到全国。

民生新闻在题材选择上注重邻里家风、购房看病、升学就业、物价波动,交通治安、消费打假、社会公德等,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亲和力。

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深入,“民生新闻,作为一种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样式,它的产生体现了中国新闻自身发展规律。

”④电视新闻逐渐从过去单一的喉舌、宣传功能,
於春: 20 年来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的发展轨迹与现实动因
社会守望于一体的多元化格局。

一些个性化的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引人注目。

《南京零距离》的孟非读报时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嬉笑怒骂不着痕迹。

北京电视台《第七日》的元元以北京人特有的幽默、辛辣和貌似玩笑的口吻来点评严肃的话题。

中央电视台《社会记录》的阿丘用轻松调侃、评书式、故事化、戏剧性的方式播报新闻。

但也有一些民生新闻主持人出现庸俗化、低俗化、“伪平民化”的现象。

主持人如何巧妙地从纷繁复杂甚而“鸡零狗碎”中抓住问题的核心,如何通过“民生”的诸多个别去推动“国计”的总体态势,成
为大众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及其主持人所寄予的深切期待。

( 三) 本台评论员的培养和探索
在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评论员大体有三种,较长时间合作、稳定于某栏目的特聘评论员; 根据需要临时聘请的某一专门问题的研究人员; 隶属于媒体机构的“本台评论员”。

本台评论员常常引进平面媒体资深的评论人才担任,如凤凰卫视的曹景行、阮次山等,他们是资深报人,有丰富的采访经验并有长期的报刊主笔的经历。

本台评论员也可以由电台、电视台自己培养,孙玉胜曾提出“从名记者中培养名主持人,再由名主持人中培养本台评论员”的主张。

2011 年8 月1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 + 1》栏目改版后,白岩松由原来的主持人角色转向本台评论员角色,对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新闻热点展开评论分析。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新闻1 + 1》是央视唯一一个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

改版后《新闻1 + 1 》曾关注社会对于中国红十字会的质疑,中国红十字会会长表示,该节目在不回避问题的基础上,剖析客观、理性,体现了国家级媒体的责任感和舆论引导功能。

随后,百余家网络媒体转载了节目内容。

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

在国外,重要的广播电视媒体都有自己的评论员,从某种程度来看,有无本台评论员是媒体成熟与否的一个标志。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机构自己的评论员的还不多见。

不管本台评论员来自何方,他们的新闻阅历和积累都有一个共同点,具备渊博的知识,他们的目光涉及复杂的政治和文化层面。

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将广播电视正式列人第三产业,电视传媒加快了探索创新的步伐。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3 年《东方时空》开播,进行了一系列包括主持人制度在内的体制创新,孵化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一系列重要的新闻栏目,并通过一系列重大直播,锻炼培养了一批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得以蓬勃崛起。

“新闻的繁荣,正是中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东方时空》的创办,是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解放思想’的直接产物;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制、道德建设的进步,为《焦
点访谈》加大舆论监督力度提供了思想基础”⑤,这并非谦辞,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一直以来是我国新闻改革、广播电视改革、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发展的现实情境和最直接动因。

2003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21 号文件提出全面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随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发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
件,除了新闻宣传等公益性事业,将社会服务类、大众娱
乐类等经营性产业从事业体制中分离。

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2003 年5 月1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随后一系列突发性公共事件直播推动中国信息发布与信息公开迈出坚实的步伐,一批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和记者经受重大考验。

2003 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提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使得民生新闻节目热潮出现及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兴起,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继而出现一些娱乐化因素。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汶川大地震直播报道也在第一时间展开。

2008 年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的讲话中强调“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⑥。

在时代的机遇和各方面条件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进一步拓展评论空间。

应该说,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的崛起和推进均是在我国改革进程的主导下进行的,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的纵深推进和横向拓展实质上是我国深化改革和社会多元的一个体现。

( 二) 外来影响助力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国外一些优秀的节目
三、1992 年以来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发展的现实动因
( 一) 改革进程主导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进程
1992 年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1992 年10 月党的

春: 20 年来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的发展轨迹与现实动因 借鉴了美 国、日本早间新闻 的 节 目 样 式,1996 年 创
办的 《新闻调 查》 借 鉴 了 美 国 电 视 新 闻 节 目 《60 分 钟》
,2003 年 创 办 的 《面 对 面 》 节 目, 参 照 了 1952 年爱德华·默罗创办的 《面对面》。

正是在这 些 节 目 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

国外一些优秀的新闻主持人成为我国电视新闻节 目主 持 人 的 事 业 标 杆。

爱 德 华 · 默 罗、 克 朗 凯 特、 丹·拉瑟等被视为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典范,约翰 ·钱塞勒、汤姆·布罗考、彼得·詹宁斯、芭芭
拉· 沃尔特斯等美国资深记者、新闻节目主持人
,脱口秀 节目主持奥普拉·温弗瑞和拉里·金,以及日本新闻 节目主持人久米宏等,他们的节目样式和主持风格也 对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有很大影响。

此外,从记者—名记者—名主持人—评论员,美 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主要培养路径成为我国电视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培养路径之一。

( 三) 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早期的美国 电 视 节 目 中,电 视 新 闻 微 不 足 道。

1949 年 3 月 4 日 出 版 的 《新 闻 周 刊 》 说: 电 视 作 为 新闻报道手段是没有争议的,但与报刊和无线电广播 相比,电视则像乡巴佬 一 样 落 后⑦。

随 着 电 视 媒 体 的 发展,权威电视新闻报道和权威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 的出现,局面得以扭转。

比如,爱德华·默罗在 《现 在请看》 节目的报道及其与麦卡锡主义的斗争,
“使 美国人多次领略了货真价实的新闻。

”⑧
“几乎是惊人 地代表着电视中最美好的东西,即不断勇敢地探
索社 会和政治问题的复杂领域。

”⑨ 1961 年,由于倾慕默罗 的正直和才华,肯尼迪总统特别邀请默罗出任美公正。

经过几代 人 足以载入史册的 努 力,到 了 20 世
纪 80 年代,电视在美国终于成 为 名 符 其 实 的 大 众 传 播媒介。

20 世纪 80 年代 初 期,中 国 电 视 刚 刚 兴 起 时,也 曾一度被轻视。

后来成为中央电视台著名新闻节目主 持人的敬一丹,当时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据 她回忆,当时,广播记者对同一座楼里上班的电视记 者不屑一顾,偶尔抽到电视台帮忙,也总是想着尽快
回到电台⑩。

20 世 纪 90 年 代,随 着 《东 方 时 空 》 电
视新闻杂志的兴起, 《焦 点 访 谈 》 获 三 任 总 理 题 词,
《新闻调查》 《实话实说》 等节目开办,以及 1997 年 香港回归、1998 长 江 抗 洪、1999 年 澳 门 回 归、新 千 年到来等重大新闻事件直播,电视媒体一跃成为继报 刊、广播后最重要的大众传媒,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 发展阶段,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也广为人知。

新千年
后,虽然在 “9·11” 事件和其他一些事件上的失语
使电视媒 体 受 到 诟 病, 但 2003 年 伊 拉 克 战 争 报 道、
抗击非典 报 道、2008 年 汶 川 大 地 震 报 道、北 京 奥 运 报道、2010 年 上 海 世 博 报 道 重 新 为 电 视 媒 体 赢 回 声 誉。

目前,虽然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还不具备成
为爱德华·默罗、克朗凯特的土壤和条件,但电视媒 体自身发展和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事业发展之间相互推 动、相互成就的路径,却是清晰可见。

纵观如今的电视荧屏,没有主持人的电视栏目几
乎是不存在的,主持人的风格特点正越来越深地成为 电视栏目难以置换的个性 标 签。

和 报 刊、广 播 相 比, 电视媒体的一大传播特色就是它有看得见的主持人因
素,具有非常鲜明的人际传播特点。

继 “技 术 媒 体
” “制片人 媒 体 ” 之 后, 电 视 媒 体 被 喻 为 “主 持 人 媒 体”。

在新一轮改革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电视新闻节 目主持事业应把握机遇,更存冷静、更具建设,更为 突破、更加坚定。

闻署 ( U S LA ) 署 长,这一决定也代 表 了 政 府 对 电 视
这一新兴媒体的重 视。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之父 ” 克朗凯特被誉为 “美国最值得信赖的人”,正 是 源 于
他在越南战争报道和水门事件报道中体现出的刚直和 注释:
岳淼: 《我国新时期新闻政策的演进》,《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 年第 2 期。

吴郁
: 《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21 页。

① ② ③


⑥ ⑦ ⑧ ⑨ ⑩ 王启祥
: 朱寿桐: 孙玉胜
: 胡锦涛
: 《我国重大事件电视直播报道回顾与反思》,《电视研究》,2010 年第 5 期。

《民生新闻概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 页。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120 页。

《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 年 6 月 20 日。

李彬
: 《全球新闻传播史 ( 公元 1500 - 2000 年) ( 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95 页。

迈克尔·埃默里等著: 《美国新闻史 ( 第九版) 》,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第 382 页。

刘毛雅
: 《他的声望超过艾森豪威尔 ( 下) ———记新闻史上第一位节目主持人爱德华·默罗》,《新闻界》,1994 年第 3 期。

方芳、乔申颖编: 《名记者清华演讲录》,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9 页。

(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李 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