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考题对“多重表征”教学的需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9
刍议高考题对“多重表征”教学的需求
——以“化学反应原理题”为例
杜宝新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二中学,甘肃 平凉 744603)
摘 要:高考是学生的转折点,对学生而言无比重要,因而高考题内容对化学教学具有导向作用。

基于此,本
文主要以化学反应原理题为例,阐述高考题对化学教学中“多重表征”教学需求,并以此为基础,为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提出一定建议,以期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重表征;化学反应原理;教学需求
一、高考题对“多重表征”教学的需求
在高考题中,化学反应原理是理综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考察学生理解应用化学原理、描述实验现象、实验方案、总结实验结论等宏观表征,也考察学生微观与理论分析的微观表征,还有方程式、公式计算、化学用语等符号表征及预测、曲线分析的曲线表征。

在高考试题中,多重表征与化学反应原理联系密切,表征之间互相融合渗透,学生应当有较强思维能力才能将此问题解决。

二、化学“多重表征”教学建议(一)注重联系宏观表征
在化学教学中,应当与学生现有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寻找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关联点,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观察化学现象,还需要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宏观现象思考问题,掌握化学现象的本质特征,在实验中有意识地联系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以提高对化学知识的学习。

学生拥有较强化学认知网络结构,则能够将其问题分析能力提高,让学生可在学习阶段分析符号、宏观、微观、曲线等各个维度的问题,并以多从表征方式理解问题。

在某已知条件下,浓度 ……,反应时间t变化曲线见图1,其他条件若保持不变,请在坐标图中画出加入催化剂与降低反应温度后 ……与t的曲线变化。

图1 图2
在此问题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反应物浓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降低温度反应速度也随之降低,增加了反应时间;催化剂则可加快反应速率,减少反应时间。

答案见图2。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还应当利用图片、多媒体、模型等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多重表征中,深刻理解化学学习的意义。

如可利用模型为学生展示物质微观结构,用多媒体将“共价键形成”“电离过程”等微观知识表示出来,以加强理解微观表征。

还可以使用不同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之间反应,尽管生成盐有所不同,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存在相似
性。

学生一旦认识到化学反应相似性,在推导化学反应离子式将认为其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而更加努力,而不是以往教学中以整体平衡化学反应中将“旁观离子”去掉。

教师也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兴趣,当学生出现“为什么”想法时,利用图片、动画等方式,在多媒体上为学生直观分析微观结构及其变化过程,理解知识的微观本质,并将微观过程及宏观现象,转化为结构式、化学式与反应方程式等,以此构建化学知识。

(三)挖掘数据曲线规律
化学教学中,还应当培养学生分析信息、查找资料的能力,利用教材及高考题中的数据曲线作为素材进行教学,此数据真实有效,权威性与说服力较强,可有效加强对学生考察。

如题:其他条件相同,
不同温度下 转化率随时间变化如图3。

图3
1.温度对平衡移动及反应速率的影响?
2.此反应△H……………0(“>”“<”“=”)。

此题重点考察学生对曲线规律了解是否深入,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看到曲线表征后,即可在脑海中自动实行其他表征,以提取题目中的信息。

分析中,温度越高,则化学反应越强烈,拐点出现越早;此反应若是放热反应,随着温度升高,转化率将随之减小;此反应若是吸热反应,随着温度降低转化率会随之增大,学生通过对此方面的分析,可有效了解曲线规律,深入曲线表征之中蝴蝶信息,实现逆向思考,以微观角度解释,从而解决此题。

总之,高考题内容充分表明对化学“多重表征”教学的需求。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也应当以此为依据,通过注重联系宏观表征、利用多媒体教学、挖掘数据曲线规律等方式,培养学生多重表征思维,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化学反应原理题中能够加快解题速度及准确率,获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王云生.高考内容改革对化学教学的导向:以2019年高考
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9(16):41-45.
【课题名称】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课题编号:GS[2019]GHB1129。

【作者简介】 杜宝新(1988—)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化学教育。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