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2.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2.7 ⼦游问孝。

⼦⽈。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于⽝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第七章。

【⼦游问孝。

⼦⽈。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于⽝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这是孔⼦⼀个弟⼦,⼦游向夫⼦问孝,问⾏孝之道。

『⼦游』,朱⼦解释说,「孔⼦弟⼦,姓⾔,名偃」,⾔偃。

这位弟⼦是在孔门四科⾥⾯⽂学最好的,他跟⼦夏两个⼈,⼦游、⼦夏两个都是⽂学最好。

孔门四科是德⾏、⾔语、政事、⽂学。

他在这⾥问孝,他没有问⽂学⽅⾯的事,他问德,孝是德之本。

虽然他是⽂学第⼀,他问的是德⾏,从这⾥我们也能够了解到,其实孔门所有的教育,四科都是建⽴在德⾏基础上,⽂学也是以德为本。

如果没有德⾏的⽂学,那怎么能称为真正的⽂学!所以⼦游在这⾥问孝,也给我们⼀个很深的启⽰。

从事⽂学,就是我们讲的精神修养,艺术的这些创作⼯作的⼈,这是给我们⼀个很⼤的启⽰,必定是以德为本,为弘扬道德服务的。

他向夫⼦问孝,夫⼦的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养朱⼦说,「谓饮⾷供奉也」。

这个养在古代的时候,古⾳是读样,我们这⾥⽤今⾳,⽤现在的⽐较容易懂。

这个养就是奉养。

孔⼦说今之⾏孝的⼈,今是现在,今天的社会,他们以为⾏孝就是能养。

这个「是谓能养」的是字,按照邢昺的《注疏》作唯字讲,谓是说,所以是谓就是唯说」。

所以今之孝者,唯说能养,只是说能养⽗母就⾏。

能养⽗母,这就是孝吗?孔⼦这个语⽓⼀转,底下说『⾄于⽝马,皆能有养』。

有养何⽌是为⼈⼦,「⾄于⽝马」,⽝是狗,马是家⾥养的,这些都是畜⽣,牲畜,牠们都是为主⼈服务的。

狗能看家,马能当坐骑,这些牲畜都能够以牠的体⼒来奉养主⼈,这叫能养。

「⾄于」,这是把这个两件事连在⼀起讲,为⼈⼦能养⽗母跟⽝马能养主⼈,这两件事连在⼀起讲,让我们通过这样的模拟,了解到底孝是什么含义。

『不敬,何以别乎』,⽝马也能够养主⼈,但是牠不知道敬主⼈,牠只是完全服从,被逼的服从,被驯服的。

牠不会再主动想着,主⼈有什么其它需要,就做牠⾃⼰能做的那件事情。

如果⼈不知道对⽗母礼敬,就像夫⼦前⾯讲的,「⽣,事之以礼」,只是给⽗母⼀些⾐⾷,⽗母的基本需要能满⾜,乃⾄给⽗母再好的物质的供养,但是不能恭敬⽗母,这跟⽝马⼜有什么区别?⽝马也是养⽗母,养主⼈,你为⼈⼦养⽗母,你看这两个模拟,为⼈⼦跟这些畜⽣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你不能恭敬⽗母,那你跟⽝马养主⼈是没啥区别。

也就是说,跟畜⽣没有什么区别,夫⼦讲的是不客⽓的话。

换句话说,孝养⽗母,最重要的是有恭敬⼼。

所以这⾥是把⽝马跟⼈⼦做⽐喻,来联系起来,突出孝道真正的含义,在⼀个敬字。

敬是在⼼,不敬就跟畜⽣没啥区别了,所以这⾥讲的着重是⼼地上的尊敬。

前⾯孟懿⼦问孝,着重在事相上的礼,有其事必有其礼,有其⼼必有其事。

所以⼼⾥有敬,他⾝体的动作必定符合礼。

所以这个跟孟懿⼦问孝,他的答复是相贯通的,这是⼀种说法。

另外,在《论语集解》⾥头⼜有另外⼀种说法,这个说法也讲得很好,它不是把⼈⼦跟⽝马来做⽐喻,来做模拟,它是把⽗母跟⽝马在⼀起模拟。

《集解》⾥头说,「⼈之所养,乃⾄于⽝马,不敬,则⽆以别」。

就是⼈所养的畜⽣,只有⽝马是畜⽣,那也是养。

养⽗母也是养,那养⽗母跟养⽝马有什么区别?在于敬与不敬。

如果不尊敬⽗母,不能事之以礼,不能以真诚恭敬的⼼来奉养,那真的跟养狗、养马是没区别。

这⾥是把⽝马⽐喻成⽗母,这个讲的就更加的深刻,更厉害了。

朱⼦也是引⽤这样的说法,他说到,「⽝马待⼈⽽⾷,亦若养然。

⾔⼈畜⽝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敬不⾄,则与养⽝马者何异。

甚⾔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

他说狗、马这类畜⽣,每天就等着⼈给牠喂⾷,这⼈也是养牠们。

⼈养这些⽝马,都能够给牠物质的供养,给牠⾐⾷温饱。

现在⼈养宠物,那更加的关⼼备⾄,有宠物穿的⾐服,有⼩狗、⼩猫穿的⾐服,每天给牠洗澡,病了能上那些宠物医院,这都是养,跟养其亲有啥区别?如果养⽗母尊敬⼼没有了,真的就没区别。

这是给我们深刻的说明,不敬之罪。

如果我们以养⽝马之⼼养⽗母,那叫⼤不孝、⼤不敬,怎么能说到孝?这是夫⼦深刻的警醒我们,不要会错了孝道的意思,以为养⽗母就是孝,⼤错特错。

当然不养⽗母更是不孝,养⽗母在于敬。

曾经有⼀年母亲节,五⽉份的第⼆个星期天,那之前的⼴州⽇报派出记者去采访母亲,不少⼈的母亲。

然后采访这些母亲的⼉⼥,这些母亲多半都是⼀些企业家、⼤款的母亲,这些⼉⼥都是⼤款。

先问这些⼉⼥,「母亲节快到了,你们打算怎么样⼦报答你们母亲养育之恩」?这些⼉⼥就说,「我要赚多多的钱,给我母亲买⼀栋别墅,买⼀部洋车,来奉养⾃⼰的母亲」。

然后⼜去问问他们的母亲,「你是希望⼉⼥怎么样孝养你」?这些母亲都没有说要洋房,要洋车。

反倒不少⼈说类似的话,说什么?「我就希望我那⼉⼦不要太忙了,母亲节中午能够陪我吃顿饭」。

你看,母亲要⼉⼦的报答并不⾼,连这个话都说出来了,证明她的⼉⼦恐怕很少跟他母亲⼀起吃饭,恐怕⼀年都没能来探望过母亲⼏次。

母亲是需要恭敬,需要尊重,需要⾃⼰的⼉⼥养她的⼼。

对这些物质,那都是其次。

假如说你拿那些很好的物质来供养母亲,但是没有恭敬⼼。

有的⼈就是认为,反正我每个⽉给母亲钱⽤,已经算不错了。

这话也不能说错,因为什么,现代也真的算不错了。

现代⼈真是连⽗母都不去养,把⽗母看得⽝马都不如了,古⼈⾄少能养⽗母之⾝。

所以现在拿钱来供养⽗母,真算不错。

可是这跟孔⼦孝道的标准,差得还是很远,为什么?孝着重在敬字,能敬⽗母这才叫孝。

所以奉养⽗母的时候要深爱婉容,和颜悦⾊,让⽗母⽣欢喜,这是养⽗母之⼼。

更重要的养⽗母之志,⽗母对我们的希望,⼤多数⽗母都希望⾃⼰的⼉⼥能够成⼈。

所谓望⼦成龙,望⼥成凤,⽗母皆然,都希望⾃⼰的⼉⼥争⽓,做个有德⾏、有学问、有操守的⼈,为社会⼤众尊重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这么做到?这是养志。

朱⼦⼜引胡寅先⽣他的话说,「胡⽒⽈:『世俗事亲,能养⾜矣。

狎恩恃爱,⽽不知其渐流于不敬,则⾮⼩失也。

⼦游圣门⾼弟,未必⾄此,圣⼈直恐其爱踰于敬,故以是深警发之也』」。

胡寅先⽣说,世俗⼈事奉⽗母,只停留在能养他的⾝体,养其⼝体⽽已,对⽗母就没有礼敬。

譬如说跟⽗母很亲近,就容易⽣起慢⼼来,因为太亲近了,也就没有讲求规矩了。

⽗母也溺爱⾃⼰的⼉⼥,也就没有要求⼉⼥去依礼⽽⾏,那么这种爱就流于不敬。

这个爱的⼼是好的,可是⼀定要有礼敬。

不可以变成溺爱,变成这⾥讲的「狎恩恃爱」,随便了,⽗母跟⼉⼥都没有长幼尊卑的分别了。

譬如说,⽗母如果陪着孩⼦玩,成天把⾃⼰的⼉⼦放在肩膀上,让⼉⼦骑在⽗母的头上,这是⼀种爱的对流。

但是⽼这样做,慢慢就让孩⼦对⽗母不起恭敬⼼,这个不是⼩的过失。

⽗母有爱的⼀⾯,也有尊的⼀⾯,他是要尊贵的,⼉⼥要尊敬⽗母。

所以⽗母的⾓⾊要做到君亲师,这三种⾓⾊。

君就是领导,为作之君,做⼉⼥的领导,下属见领导,那都得恭敬,都得⾏礼。

作之亲就是爱他,这个是⽗母的⾓⾊,真是爱他的。

作之师,做他的⽼师,教他。

所以⽗母教⼉⼥如何⾏孝,扮演好君亲师的⾓⾊。

那么⼉⼥的⼼⽬中,也应该把⽗母看成是君亲师,不能光有亲这⼀⾯,还要有君这⼀⾯,还要有师这⼀⾯。

尊敬领导,这是君的意思;关爱⽗母,这是亲;向⽗母学习,就是把⽗母看成⽼师,这个孝道才能完全⽴得起来。

所以为什么现在社会,孩⼦⼩的时候还跟⽗母关系挺融洽,互相都能够关爱,但是长⼤了,⼉⼥就不理⽗母,看不起⽗母。

因为⼩的时候这个根没⽴好,爱就变成什么?随便了,没有规矩,流于不敬。

⼦游是孔门的⾼⾜,⾼弟,⾮常有成就的弟⼦,当然他未必不懂这个道理。

孔⼦给他点
⽰这种道理,不光是给他讲⽽已,更重要的是向世间⼈说明这个道理。

当然也很有可能,⼦游他对于⽗母也是很尽孝,但是恭敬⼼可能不够,才引发孔⼦这样回答,孔⼦是因材施教。

圣⼈的教化,绝对是可以流传万世。

所以圣⼈唯恐⽗母和⼉⼥这种爱过分了之后,超过了规矩,超过了限度,就随便了,那么敬没有了。

那⽗母对⼉⼥也不能称之为慈,⼉⼥对⽗母也不能称之为孝。

所以⼀定要⽤礼来规范它。

所以「⽣,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就⾮常重要。

⽤礼做为⼀个节度,这是深刻的警醒世⼈。

蕅益⼤师《批注》⾥讲了⼀句话,「以⽝马养,但养⼝体。

能养志者,乃名为敬」。

这是把⽝马跟⽗母连在⼀起讲,这是第⼆种说法。

养⽗母跟养⽝马不同的地⽅,就在于敬。

养⽝马是养其⼝体,给牠喂吃的,养牠的⾝体。

所以我们对⽗母的养,不能只停留在这个阶段。

孝有三个层次,所谓「养⽗母之⾝,养⽗母之⼼,养⽗母之志」。

养其⼝体是养⾝⽽已,这不能叫孝。

⼀定是养其⼼、养其志都做到了,这才称为孝。

因为养⼼和养志,这⾥⾯有敬。

那真正的敬,蕅益⼤师说,能养志这叫真称为敬。

⽗母对我们的希望,我们真正做到了,这才叫尊敬⽗母。

如果⽗母的希望他不能做到,即使是对他⾝体的奉养再好,敬没做到,还是不孝,因此孝重在养志。

蕅益⼤师出家为僧,从事佛陀教育的事业,帮助众⽣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

⾃⼰真正成圣成贤,圆满的实现了⽗母的希望、志向,这是⼤孝、⾄孝。

我们的恩师亦复如是,虽然他这⼀⽣跟⽗母在⼀起的时间不多,当然养其⾝就没有做到,很难做到。

可是他⾃⼰真正深⼊圣贤教育,⼀⽣讲学不断,五⼗年来觉悟了不知多少的⼈们,这也是⾏⼤孝,这是荷担圣贤家业。

我们看到先贤、恩师的⾏谊,也⾮常向往,愿效法之。

我⽗母都健在,我是独⽣⼦,还算⽐较幸运,学业很顺利,⼆⼗六岁获得博⼠学位,这是我⽗母对我的期望,我能达到。

我母亲希望我做⼀个教授,因为她的⽗亲(就是我的外公)是教授,她希望我们能继先⼈之志,述先⼈之事,重复这样的事业,从事教育的⼯作。

我们在美国⼤学任教授,在澳洲⼤学任教授,也是实现⽗母的⼼志。

到后来我们发觉,最能够帮助社会、挽救世道⼈⼼、促进和谐社会的⼯作,是从事中华伦理道德传统⽂化的教育⼯作。

我在⼤学原来是教⾦融的,于是我就把⾃⼰⼤学终⾝教授的⼯作辞掉,跟师长⼀⼼学习传统⽂化,这⾥头有好东西。

英国的汤恩⽐教授,这是近代伟⼤的历史哲学家,他曾经说过,「要解决⼆⼗⼀世界的社会问题,唯有靠中国的孔孟之道和⼤乘佛法」,你看英国⼈都了解,这是⼀个有真知灼见的⼈。

那我们做为中国⼈很幸运,可以直接的去承传⽼祖宗的教诲,我们的语⾔没有障碍。

这么好的宝,我们要是没有得到,那真是可惜。

所以⾃⼰发了⼀个⼼、⽴了个志,效法古⼈,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学《论语》,知道君⼦⾷⽆求饱,居⽆求安。

放下了⼯作,⾃然没有收⼊,但是只要我们做对⼈类、对社会最有意义的⼯作,⽆怨⽆悔!⾮常难得我⽗母都⽀持我,他也是跟我同⼀个志向。

我这⼀⽣,就⼀⼼⼀意的去⾛学圣学贤的道路。

⾃⼰深⼊学习,每天就在摄影棚⾥讲课,在⽹络上分享学习⼼得,⾃利利他,养⽗母之志。

我母亲告诉我,「能够孝敬⾃⼰的⽗母,是⼩孝;能孝敬天下⽗母,为⼈民服务,这是⼤孝;能孝敬⼀切万世⽗母,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圣成贤,这是⾄孝」。

所以她⿎励我,「从⼩孝,⾛向⼤孝,奔向⾄孝」。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

有不妥之处,请⼤家多多批评、指正。

谢谢⼤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