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社会实践活动_《访谈法》---第二讲访谈法的实际操作技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综合实践第二单元第二课
《访谈法》---第二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了解并掌握访谈活动运用中的技巧,并能灵活运用访谈法收集材料。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设计和同学们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思考和交流的能动性,实现对访谈法的运用技巧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归纳方法,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相互学习,合作分享的意识,在小组合作中体验组员之间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形成在生活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访谈法的技巧,并能将技巧运用于实际访谈中。

2.教学难点:掌握访谈法的技巧,并能灵活运用访谈法收集资料。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情境体验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青岛的宣传片!(视频播放)2018年
6月上合峰会在我们美丽的家乡青岛举行,这是青岛近期承办的最大规模的国际盛会!全球2000多名记者参与了峰会的采访,他们通过话筒和摄像机向全世界展示了峰会中的风云人物以及青岛的碧海蓝天,人文风貌!你想和他们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或主持人吗?本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访谈法,还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并体验做一名记者的乐趣。

(导出课题,访谈法。


二、情境体验,感受访谈法
《杨澜访谈录》是一档成功的访谈节目,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视频,1,2组关注问的技巧,3,4组关注如何听,5,6组关注主持人如何回应,如何记录。

78组同学关注并记录主持人问了那些问题!播放视频。

《杨澜访谈录》---杨澜访谈俞敏洪
1.小组合作,总结出访谈法的问题设计的技巧:
第一,从简单问题入手
第二,提问有序
第三,适时追问
第四,题目转换自然
第五,注意引导
第六,保持客观中立
第七,敏感性问题不要直接提问
第八,语言表达方式要恰当
小试牛刀: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将课前准备的访谈提纲进项修改,完成!并进行展示,看他们的问题找一找哪些问题设计的好?好在哪里?
那个问题还要改改?
2.探讨听的技巧:主持人身上还有那些技巧我们可以学习呢?如何听的呢?总结听的技巧
积极关注地听(目光平视、友好)
不要轻易地打断对方;
容忍被访者的沉默。

3. 访谈中的回应技巧
言语行为:
如“对”、“是吗”、“很好”等,或重复、重组和总结;
非言语行为:
点头、微笑等
三、以情激趣,悦纳访谈法
同学们,学习这么多访谈技巧,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已经迫不急待的想要进行一次访谈了,是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小组为单位实际操练起来,组长分好工,开始吧!
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校园学生课间行为安全的访谈,小组成员扮演访谈者和学生,老师,校长。

进行模拟练习。

采访对象:主任(同学扮演)
预约的地点:校长接待室(教室)
预约的时间:2018.10.24
访谈主题:校园学生课间行为安全
其他同学的任务:按照几个标准去评价提问者的优点及改进处。

四、以情激行,践行访谈法
1.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体验了当一名记者的乐趣,同学们的表现很出色,老师很高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或不同岗位的优秀人才,我们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各科知识,所以我们从现在做起努力充实自己,用自己的所学来解决问题!
2.生小结
有请班长对各小组做点评!
3、课下实践
本节课作业是;搜集一份峰会访谈的文字稿实录,利用所学分析优点
4、教师寄语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一句话,以此共勉!
教学反思:
本课以青岛上合峰会为载体,创设大量的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让学生掌握访谈活动运用中的技巧,并能灵活运用访谈法收集资料。

并且通过设置这些丰富多彩的情境和课堂活动,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各科知识,充实自己,学以致用。

由于本节课授课时间短,肯定会存在一定的不足,今后将进一步改正和完善。

学情简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九年级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掌握了文献法,问卷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也有了一些生活经验,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在设计时遵循趣味性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设计了用千名记者采访上合峰会来引入,引起兴趣。

用《杨澜访谈录》访谈节目中主任人成功的采访俞敏洪之一案例来分析访谈技巧这样一线贯之,通过观看视频、模拟访谈等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新颖性,满足初中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个性。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探究活动的经验,并且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了来源于生活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同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效果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研究方法的指导课,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基本特点,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

本节课通过大量图片,微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访谈法的实际操作技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生通过参与角色扮演,体验在生活中用访谈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小组合作集思广益,思维深入,既激励了学生,又很好的
体现了综合实践课的开放性,实践性,参与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访谈法》是本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课是作为信息收集的研究方法来安排的,访谈法属于调查法的一种形式,实际授课时我将这节课进行了扩充,这节课作为第二讲旨在让学生通过分析成功访谈的案例,熟练掌握访谈法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并修改提纲进而进行模拟访谈!这节课对于学习本部分内容有着统帅的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了解并掌握访谈活动运用中的技巧,并能灵活运用访谈法收集材料。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设计和同学们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思考和交流的能动性,实现对访谈法的运用技巧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归纳方法,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相互学习,合作分享的意识,在小组合作中体验组员之间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形成在生活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访谈法的技巧,并能将技巧运用于实际访谈
中。

2.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访谈法的技巧,并能灵活运用访谈法收集资料。

评测练习
课前作业:设计一份关于校园安全的访谈提纲。

课下作业:搜集一份峰会访谈的文字稿实录,利用所学分析优点。

课后反思
本课以青岛上合峰会为载体,创设大量的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让学生掌握访谈活动运用中的技巧,并能灵活运用访谈法收集资料。

并且通过设置这些丰富多彩的情境和课堂活动,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各科知识,充实自己,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内容较少,单纯讲课本内容,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些丰富多彩的情境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进而认识到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真正落实绿色消费行为。

2.情景创设要符合教学需要
本节课是借助图片,微视频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互动,利用小组合作加强生生互动,深化课堂改革,以打造“生本、高效、愉悦”课堂,增加教师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内化度,以实现魅力课堂。

3、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通过课堂小组合作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

4.需要改进方面
由于本节课授课时间短,肯定会存在一定的不足,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今后教学中应该朝这个方面努力。

课标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任何学科的附属,而是基于全体学生,具有特定教育功能的独立课程,发展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在事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会分享,最终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基于这样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综合应用,更关注解决问题的事件过程及由此产生的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同样适用于这一课程目
标,其本质是一种开放性的实践型课程,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节课属于方法指导课,属于实施研究中要用的调查方法之一,也是学生要掌握的技能之一,与问卷星相比更加个体化!访谈法的操作与应用对于培养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与初步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