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同步第十四章第一讲课下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北京海淀区测试)煤炭液化是指将固体的煤炭转化成为液体燃料。
在我国推广应用煤炭液化技术可以() A.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B.降低煤炭开采成本
C.降低石油对外依赖程度D.增加能源生产总量
解析:转化后使用不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直接依据题意可知C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C
2009年年末,山西煤炭工业整合重组接近尾声。
读2001~2008年全国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统计图,回答2~4题。
2.关于我国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量大于消费量
B.消费量持续增长
C.生产量持续增长且生产量的增长速度超过消费量的增长速度
D.从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增长趋势来看,目前我国煤炭生产量完全能满足我国能源的需求
3.山西煤炭业整合重组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煤炭开采量
B.提高开采技术和开采率
C.增加税收收入
D.提高生产效益
4.目前我国煤炭工业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煤矿安全生产基础还比较薄弱,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的能力不足
B.煤炭开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
C.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
D.数量型、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煤炭的消费量持续增长;生产量在某些年份大于消费量;生产量的增长速度基本与消费量相同;目前我国煤炭的生产量不能完全满足我国能源的需求。
第3题,小煤矿的经营方式粗放,整合重组成大型煤炭集团后,生产效益大大提高。
第4题,长期以来,我国煤炭开采最主要的问题是只注重开采量,不注重开采率,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给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答案:2.B 3.D 4.D
(2012·泉州模拟)读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艺流程示意图,回答5~6题。
5.我国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其主要布局理由是()
A.区域内石油资源十分短缺
B.区域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C.区域内科技力量强大
D.区域内输油管道密集
6.从图示信息看,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工艺流程复杂B.环境污染严重
C.水资源短缺D.消费市场狭小
解析:第5题,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启动“煤变油”工程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
第6题,从“煤变油”工艺图可以看出,该工艺需要大量的用水,而本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
答案:5.B 6.C
近十年来,我国重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增长值长期占工业增长值的60%以上,尤其是钢铁、汽车、化工等重化工业得到了加速发展。
我国能源利用率较低,单位GDP能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下图为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
读图回答7~8题。
7.目前,我国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主要有
()
A.交通运输压力加大
B.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
C.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大
D.耕地面积减小,劳动力短缺
8.山西省围绕煤炭开发,充分利用本省丰富的铝土、铁矿资源,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但其经济结构单一,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下列符合该省今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是
()
A.禁止开采本地资源,改为进口
B.加大力度开采地下丰富的煤炭、铝土和铁矿等资源,提高矿产资源销售价格
C.封闭矿山,关停所有的重化工业企业,使生态环境迅速转向优良
D.大力发展轻工业和第一、三产业,降低重化工业所占的比重
解析:第7题,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所带来的主要问题为资源与能源的消耗量大,环境污染加剧;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主要是破坏植被;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目前不会造成我国劳动力短缺问题。
第8题,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所以山西省的工业是以煤炭的开发、利用为基础的。
针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结构单一、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为: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
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等,降低重化工业所占的比重。
答案:7.C8.D
(2012·黄冈模拟)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主要基础。
读下表,完成9~10题。
9.
()
A.人口数量的增大
B.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C.资源的不断变化
D.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10.关于农业文明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最强
B.土地数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C.在农业文明阶段,人地矛盾突出
D.人类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土地质量不断提高
解析:第9题,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会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
第10题,农业文明阶段,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口迅速增长,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工业文明时期人地矛盾较突出。
答案:9.B10.B
(2012·徐州质检)读“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总量与GDP重心的纬度变化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根据三条曲线的纬度差异可判断() A.南方能源结构优于北方
B.南方能源消费量小于北方
C.南方能源进口量大于北方
D.南方能源缺口量大于北方
12.三条曲线的时间变化说明了() A.北方GDP总量呈下降趋势
B.北方单位GDP能耗呈下降趋势
C.南方能源生产总量呈上升趋势
D.南方能源利用率呈下降趋势
解析:读图可知,能源生产总量重心在38°N附近,且向南移动。
能源消费总量重心由36°N向南移动到34°N附近,GDP重心由34°N向南移动。
第11题,根据生产和消费的纬度差异可知,南方能源缺口量大于北方。
其余各项都无法判断。
第12题,从能源生产和消费重心都向低纬移动的趋势,可以得出南方能源生产总量在增加,呈上升趋势。
答案:11.D12.C
二、综合题(共40分)
13.(2012·金丽衢十二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20分)
材料1: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
材料2:下表为丹麦能源领域相关数据统计表。
材料3:下图为丹麦GDP 增长与能耗比较图(以1990年为准,数值取100)。
(1)依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简述丹麦自然地理特征。
(10分)
(2)根据材料2推测,丹麦的主要可再生能源是________(从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中选择),并说明理由。
(4分)
(3)丹麦是全球将能源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已走上了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结合材料2、3说明其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6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入手对丹麦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进行归纳。
第(2)题,丹麦位于西风带,风能资源丰富。
第(3)题,从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环保等方面分析。
答案:(1)临近海洋(领土由半岛和岛屿组成,面积较小);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短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小;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风能丹麦位于盛行西风带,地势低平,距海近(或位于大陆西岸)。
(3)优化能源结构(能源消费构成多样化);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提高能源自给率(减小能源对外依存度或保障能源安全);减少对常规能源中化石能源的使用,注重环境保护,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单位GDP能耗)。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1:2011年10月24日中央电视台消息日前从山西省政府召开的推进全省能源产业发展专题会议上获悉,为推进新型能源工业基地建设,山西将加快转变能源工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以集约、绿色、多元、低碳为特征的新型能源产业体系,把山西省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可持续的国家新型能源基地。
(1)山西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8分)
(2)下图为山西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处的工业部门。
此产业链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
(6分)
(3)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山西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
(6分)
解析:第(1)题,山西作为我国的能源基地,其建设的区位条件包括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交通条件、消费市场和地形、水源等方面。
第(2)题,根据题目“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工业联系的特点可以判断出E为电力工业,F为建材工业,建材厂
可以利用火电厂的粉煤灰等制水泥、砖瓦等建筑材料。
第(3)题,与20世纪初的鲁尔区相比较,山西能源基地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答案:(1)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质量好,开采条件好;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便利,邻近消费区。
(2)E:电力工业,F:建材工业。
理由: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3)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主要人为因素: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