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分布及成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台灣附近之大地構造分佈。↑
地震級數 零級
現象 人體沒有感覺,只有儀器能觀察得到
一級
二級 三級 四級 五級 六級 七級以上
敏銳的人靜止時可感到輕微地震
門窗及懸掛物輕微搖動,一般人在靜 止時均可感覺得到震動 房屋輕微搖動,門窗輕微作嚮,懸掛 物擺動 房屋劇烈搖動,門窗格格作嚮,少量 水由器皿中濺出,不穩物傾倒 牆壁出現龜裂,粉飾的灰粉散落
地震的震級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通常以黎 克特地震震級來表示。某地點的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致該 地點地殼運動的猛烈程度。烈度是由震動對個人、傢具、 房屋、地質結構等所產生的影響來斷定。包括香港在內的 許多地方都採用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來表示烈度。
例如1985年墨西哥城8.1級大地震,便是板塊移動的結果。 沿中美洲西岸的海底,是兩個小板塊相接之地,東面為加勒比板塊,西面為 科科斯板塊。受東太平洋海脊的岩漿外推的影響,科科斯板塊向著南美洲海 岸擠去,在板塊接合處俯衝,使加勒比板塊水平堆疊在上。當兩板塊互相抗 衡的力量失去平衡時,相對靜止期所積聚的熱能及壓力便突然釋放出來,造 成巨大的災害。 其實,是次地震影響的範圍很大,以墨西哥城代表災區,主要因為該處人口 最多,死傷和財物損失較為嚴重;這是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份,根據台灣地震區 所記錄到之地震分佈,可約略將台灣地區之地震分為東北 部、東部、西部三個亞區。東部和西部大部份地震均為淺 震,而東北部除淺震外,尚有中深震,形成向北傾斜的班 尼奧夫帶,台灣北部的大屯火山區應與此有關。此外,東 南外海亦有部份中深震向東傾斜形成另一個班尼奧夫帶。
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 (例如:核爆) 。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 然地震, 依其發生之原因又可分為, (1)構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衝擊性地 震 (例如,隕 石撞擊) 。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 (構造性地震) 為主 。 由於地球 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 時,岩層會發生錯動 (dislocation),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並 產生一種彈性波 (elastic waves) ,我們稱之為地震波 ( seismic waves) ,當它 到達 地表時,引起大地的 震盪,這就是地震。
房屋損壞、房棚傾倒,道路上出現裂 縫
房屋傾塌、道路崩裂、橋樑斷落、地 層陷落、基本設施遭破壞
由於菲律賓海板塊六百萬年以 來,不斷的擠壓歐亞大陸板塊, 台灣島遂得以誕生並成長,造 陸運動迄今仍在激烈的進行, 引發台灣旺盛的地震活動。因 此,地震是台灣島誕生必經之 過程,對生活於島上的人,如 何取得與地震和諧共存之道, 是為「永續經營自然環境」極 為要的一環。本報告針對板塊 運動架構下之台灣地震活動, 做一概略說明,並介紹台灣地 震觀測及各地區較詳細的地震 活動,希望經由對台灣地震之 瞭解,能讓大家由「害怕」, 轉為「關心」,積極面對地震, 與自然界永續共存。
若將地球比喻為雞蛋則蛋殼的部份可以比如果裂痕發生在人類居住的陸地正下方也就是住在震源的正上方則會造成嚴重的災害這就是直下型地震
甄木蘭
顏嘉慧
盧嘉欣
杜雪佺
吳綺君
這次的報告的內容是有關地震。地震其實是地下岩層發生斷裂,或者板塊運 動造成地盤斷層位移、擠壓,因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其周圍岩石受其波及而 振動。地震波在地下發生源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處叫震央, 也就是震源到地面最短的距離位置。地震,依地震深度,又分為四種。大多數地 震發生的深度都在地下70公里以內。 描述地震的大小常以地面上的人所感受到的震憾感或者物體因受到震動所遭 受破壞的程度來表示,稱為震度(或地震強度)。目前我國中央氣象局現在將有感 地震的震度分為七級。地震強度的大小,與震源釋放的能量大小不一定相當,因 為各地地震震度隨離震央的距離而不同。另一種表示地震大小的程度,稱為地震 規模(或芮氏分級)。在大地震發生之前,有時先會有若干次小地震發生,稱為前 震。另外,在海洋中移動的板塊會潛入陸地板塊的下方。 地震的震級通過「黎克特地震震級表」來表示,而烈度則透過「修訂麥加利 地震烈度表」來表示。 某地點的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引致該地點地殼運動的猛烈程度。每次地震的震 級數值祇有一個,但烈度則視乎該地點與震中的距離,震源的深度,震源與該地 點之間和該地點本身的土壤結構,以及造成地震的斷層運動種類等因素而決定。 世界大部分的強烈地震都發生於地殼板塊邊緣。近年香港有感地震的數目沒 有明顯增加的趨勢。由1874年至今,香港錄得V度(五度)或以上的有感地震有6次 。自1979年以來,震中位於本港境內的地震有6次。大部分的海嘯是由海底地震 所引致。
等到彎曲至極限時,陸地板塊會產生反彈運 動而恢復原狀。
如果裂痕發生在人類居住的陸地正下方,也 就是住在震源的正上方,則會造成嚴重的災 害,這就是直下型地震。1995年一月的日本 神戶大地震就是典型的代表。
地震的成因很多,舉凡火山爆發、地面突然塌陷、地下核爆、山崩、隕石撞擊地面及斷層 錯動等均可能引發地震。在諸多原因裡,以斷層錯動引發的地震最多,也最重要,稱為造 地震。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震均屬之。 要探索斷層錯動如何發生,首先須瞭解地球內部的構造及其活動。地球是一個半徑約 6370公里的橢圓球體(赤道半徑比極半徑稍大一些)。它的內部構造就如圖4,最外一層 稱為地殼,其平均厚度在大陸地區約35公里,海洋地區約5公里;地殼之下有一層約2900 公里的地函;再下去為地核,地核又可分為外地核與內地核。其中,外地核為熔化的鐵與 鎳等高溫黏滯性液體。地球的外殼約100公里厚的部分稱為岩石圈,由許多塊體拼湊而成 (如圖1所示),此塊體即稱為板塊。主要之板塊包括太平洋、歐亞大陸、南北美洲、印 度洋及南極大陸等六個。若加上其他如菲律賓海板塊等比較小的板塊,則全世界共約有十 二個板塊。這些板塊下方的軟流圈因為熱力作用而可產生對流運動,隨而帶動覆蓋在上方 的硬殼板塊(圖4)。由於各對流單位的運動方向及快慢並不一致,受它們帶動的板塊運 動也不一致,因此鄰近板塊間便發生互相分離、互相撞擠或互相側擦等現象,於是使板塊 邊界地區發生彈性變形(應變)而產生應力。由於變形(應變)的持續增加,因而應力也 繼續累積。一旦應力增加至超過抵抗它的摩擦阻力時,板塊邊界即會突然錯動反彈 (Dislocation)而產生地震,稱為板塊間地震(圖5),而此滑動面即稱為斷層面。在板 塊內部地區的岩層也可以感受到板塊擠壓拉張的力而變形斷裂,產生斷層,引發地震(稱 為板塊內地震),例如1976年的河北省唐山地震便是。 斷層滑動的型態隨受力的性質而異,圖6表示三種基本斷層型態:即由張力造成的正 斷層,由壓力造成的逆斷層,以及由剪力造成的平移斷層。通常斷層可能由正斷層(或逆 斷層)與平移斷層組合而成斜滑斷層。地震發生後若能設法求得斷層的滑動型態,即可能 反推地殼應力的性質與分佈。
地震,就是突然而強烈的震動。當地球內部長期積累起來的地應力單(即位 面積上產生的抵抗外力的力)超過岩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岩層便會突然發 生斷裂或錯位,使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並以波動的震盪形式向四方 八面傅播出去,令地面發生震動。 震動的發源處稱為震源 focus。大多數震源都在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岩石 圈內。根據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為三類:淺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 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 由震源豎一垂直線至地面上的位置稱為震中 epicentre。震中是地表距離震源 最近的地方,因此地震波最早到達這處,震動也最為強烈,破壞程度也最大。
若將地球比喻為雞蛋,則蛋殼的部份可以比 喻為地殼。不過地殼是一片一片的包圍著地 球,地殼的板塊大約有廿十幾塊。板塊每年 會移動幾公分,移動的方向各不相同,因此, 板塊鄰接的部份有時會因移動的方向不同而 產生激烈的擦撞。另外,在海洋中移動的板 塊會潛入陸地板塊的下 方。 此時,陸地板塊會被海洋板塊牽引,日積月 累後造成彎曲現象。
地震而產生的波動叫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移動的地震波稱為體 波,可分為縱波(初波/P波)和橫波(次波/S波)兩種。 縱波傳播時,岩石物質振動的方向與傳播的方向一致,而且傳 播速度較快;橫波傳播時,岩石物質的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 直,而且傳播速度較慢。所以,當地震發生時,人們的感覺是 先顛後晃。祇能沿地面傳播的地震波稱為面波(L波),是縱 波或橫波到達地面後,在一定條件下激發起來的次生波,速度 比橫波還慢。一般當橫波或面波到達時,振動最為猛烈,破壞 作用也最大。 地震是地球上極為普遍的自然現象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 五百萬次地震,平均起來,真是震個不停。幸而,人能夠感覺 到的地震祇佔1%左右,能造成傷害的地震更祇是其中的極少 數,而災難性的特大地震就更少了。據統計,全世界平均每年 發生約18次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大地震,而特大的地震平均每年 祇有一次。
地震級數 零級
現象 人體沒有感覺,只有儀器能觀察得到
一級
二級 三級 四級 五級 六級 七級以上
敏銳的人靜止時可感到輕微地震
門窗及懸掛物輕微搖動,一般人在靜 止時均可感覺得到震動 房屋輕微搖動,門窗輕微作嚮,懸掛 物擺動 房屋劇烈搖動,門窗格格作嚮,少量 水由器皿中濺出,不穩物傾倒 牆壁出現龜裂,粉飾的灰粉散落
地震的震級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通常以黎 克特地震震級來表示。某地點的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致該 地點地殼運動的猛烈程度。烈度是由震動對個人、傢具、 房屋、地質結構等所產生的影響來斷定。包括香港在內的 許多地方都採用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來表示烈度。
例如1985年墨西哥城8.1級大地震,便是板塊移動的結果。 沿中美洲西岸的海底,是兩個小板塊相接之地,東面為加勒比板塊,西面為 科科斯板塊。受東太平洋海脊的岩漿外推的影響,科科斯板塊向著南美洲海 岸擠去,在板塊接合處俯衝,使加勒比板塊水平堆疊在上。當兩板塊互相抗 衡的力量失去平衡時,相對靜止期所積聚的熱能及壓力便突然釋放出來,造 成巨大的災害。 其實,是次地震影響的範圍很大,以墨西哥城代表災區,主要因為該處人口 最多,死傷和財物損失較為嚴重;這是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份,根據台灣地震區 所記錄到之地震分佈,可約略將台灣地區之地震分為東北 部、東部、西部三個亞區。東部和西部大部份地震均為淺 震,而東北部除淺震外,尚有中深震,形成向北傾斜的班 尼奧夫帶,台灣北部的大屯火山區應與此有關。此外,東 南外海亦有部份中深震向東傾斜形成另一個班尼奧夫帶。
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 (例如:核爆) 。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 然地震, 依其發生之原因又可分為, (1)構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衝擊性地 震 (例如,隕 石撞擊) 。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 (構造性地震) 為主 。 由於地球 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 時,岩層會發生錯動 (dislocation),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並 產生一種彈性波 (elastic waves) ,我們稱之為地震波 ( seismic waves) ,當它 到達 地表時,引起大地的 震盪,這就是地震。
房屋損壞、房棚傾倒,道路上出現裂 縫
房屋傾塌、道路崩裂、橋樑斷落、地 層陷落、基本設施遭破壞
由於菲律賓海板塊六百萬年以 來,不斷的擠壓歐亞大陸板塊, 台灣島遂得以誕生並成長,造 陸運動迄今仍在激烈的進行, 引發台灣旺盛的地震活動。因 此,地震是台灣島誕生必經之 過程,對生活於島上的人,如 何取得與地震和諧共存之道, 是為「永續經營自然環境」極 為要的一環。本報告針對板塊 運動架構下之台灣地震活動, 做一概略說明,並介紹台灣地 震觀測及各地區較詳細的地震 活動,希望經由對台灣地震之 瞭解,能讓大家由「害怕」, 轉為「關心」,積極面對地震, 與自然界永續共存。
若將地球比喻為雞蛋則蛋殼的部份可以比如果裂痕發生在人類居住的陸地正下方也就是住在震源的正上方則會造成嚴重的災害這就是直下型地震
甄木蘭
顏嘉慧
盧嘉欣
杜雪佺
吳綺君
這次的報告的內容是有關地震。地震其實是地下岩層發生斷裂,或者板塊運 動造成地盤斷層位移、擠壓,因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其周圍岩石受其波及而 振動。地震波在地下發生源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處叫震央, 也就是震源到地面最短的距離位置。地震,依地震深度,又分為四種。大多數地 震發生的深度都在地下70公里以內。 描述地震的大小常以地面上的人所感受到的震憾感或者物體因受到震動所遭 受破壞的程度來表示,稱為震度(或地震強度)。目前我國中央氣象局現在將有感 地震的震度分為七級。地震強度的大小,與震源釋放的能量大小不一定相當,因 為各地地震震度隨離震央的距離而不同。另一種表示地震大小的程度,稱為地震 規模(或芮氏分級)。在大地震發生之前,有時先會有若干次小地震發生,稱為前 震。另外,在海洋中移動的板塊會潛入陸地板塊的下方。 地震的震級通過「黎克特地震震級表」來表示,而烈度則透過「修訂麥加利 地震烈度表」來表示。 某地點的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引致該地點地殼運動的猛烈程度。每次地震的震 級數值祇有一個,但烈度則視乎該地點與震中的距離,震源的深度,震源與該地 點之間和該地點本身的土壤結構,以及造成地震的斷層運動種類等因素而決定。 世界大部分的強烈地震都發生於地殼板塊邊緣。近年香港有感地震的數目沒 有明顯增加的趨勢。由1874年至今,香港錄得V度(五度)或以上的有感地震有6次 。自1979年以來,震中位於本港境內的地震有6次。大部分的海嘯是由海底地震 所引致。
等到彎曲至極限時,陸地板塊會產生反彈運 動而恢復原狀。
如果裂痕發生在人類居住的陸地正下方,也 就是住在震源的正上方,則會造成嚴重的災 害,這就是直下型地震。1995年一月的日本 神戶大地震就是典型的代表。
地震的成因很多,舉凡火山爆發、地面突然塌陷、地下核爆、山崩、隕石撞擊地面及斷層 錯動等均可能引發地震。在諸多原因裡,以斷層錯動引發的地震最多,也最重要,稱為造 地震。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震均屬之。 要探索斷層錯動如何發生,首先須瞭解地球內部的構造及其活動。地球是一個半徑約 6370公里的橢圓球體(赤道半徑比極半徑稍大一些)。它的內部構造就如圖4,最外一層 稱為地殼,其平均厚度在大陸地區約35公里,海洋地區約5公里;地殼之下有一層約2900 公里的地函;再下去為地核,地核又可分為外地核與內地核。其中,外地核為熔化的鐵與 鎳等高溫黏滯性液體。地球的外殼約100公里厚的部分稱為岩石圈,由許多塊體拼湊而成 (如圖1所示),此塊體即稱為板塊。主要之板塊包括太平洋、歐亞大陸、南北美洲、印 度洋及南極大陸等六個。若加上其他如菲律賓海板塊等比較小的板塊,則全世界共約有十 二個板塊。這些板塊下方的軟流圈因為熱力作用而可產生對流運動,隨而帶動覆蓋在上方 的硬殼板塊(圖4)。由於各對流單位的運動方向及快慢並不一致,受它們帶動的板塊運 動也不一致,因此鄰近板塊間便發生互相分離、互相撞擠或互相側擦等現象,於是使板塊 邊界地區發生彈性變形(應變)而產生應力。由於變形(應變)的持續增加,因而應力也 繼續累積。一旦應力增加至超過抵抗它的摩擦阻力時,板塊邊界即會突然錯動反彈 (Dislocation)而產生地震,稱為板塊間地震(圖5),而此滑動面即稱為斷層面。在板 塊內部地區的岩層也可以感受到板塊擠壓拉張的力而變形斷裂,產生斷層,引發地震(稱 為板塊內地震),例如1976年的河北省唐山地震便是。 斷層滑動的型態隨受力的性質而異,圖6表示三種基本斷層型態:即由張力造成的正 斷層,由壓力造成的逆斷層,以及由剪力造成的平移斷層。通常斷層可能由正斷層(或逆 斷層)與平移斷層組合而成斜滑斷層。地震發生後若能設法求得斷層的滑動型態,即可能 反推地殼應力的性質與分佈。
地震,就是突然而強烈的震動。當地球內部長期積累起來的地應力單(即位 面積上產生的抵抗外力的力)超過岩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岩層便會突然發 生斷裂或錯位,使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並以波動的震盪形式向四方 八面傅播出去,令地面發生震動。 震動的發源處稱為震源 focus。大多數震源都在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岩石 圈內。根據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為三類:淺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 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 由震源豎一垂直線至地面上的位置稱為震中 epicentre。震中是地表距離震源 最近的地方,因此地震波最早到達這處,震動也最為強烈,破壞程度也最大。
若將地球比喻為雞蛋,則蛋殼的部份可以比 喻為地殼。不過地殼是一片一片的包圍著地 球,地殼的板塊大約有廿十幾塊。板塊每年 會移動幾公分,移動的方向各不相同,因此, 板塊鄰接的部份有時會因移動的方向不同而 產生激烈的擦撞。另外,在海洋中移動的板 塊會潛入陸地板塊的下 方。 此時,陸地板塊會被海洋板塊牽引,日積月 累後造成彎曲現象。
地震而產生的波動叫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移動的地震波稱為體 波,可分為縱波(初波/P波)和橫波(次波/S波)兩種。 縱波傳播時,岩石物質振動的方向與傳播的方向一致,而且傳 播速度較快;橫波傳播時,岩石物質的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 直,而且傳播速度較慢。所以,當地震發生時,人們的感覺是 先顛後晃。祇能沿地面傳播的地震波稱為面波(L波),是縱 波或橫波到達地面後,在一定條件下激發起來的次生波,速度 比橫波還慢。一般當橫波或面波到達時,振動最為猛烈,破壞 作用也最大。 地震是地球上極為普遍的自然現象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 五百萬次地震,平均起來,真是震個不停。幸而,人能夠感覺 到的地震祇佔1%左右,能造成傷害的地震更祇是其中的極少 數,而災難性的特大地震就更少了。據統計,全世界平均每年 發生約18次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大地震,而特大的地震平均每年 祇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