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中医》沈绍功教授六十病案赏析(21一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君中医》沈绍功教授六十病案赏析(21一30)
第二十一案神经性头痛
病史:赵左,36岁,初诊节气,惊蛰。
偏右头痛近年,常因劳累生气诱发,头部发胀跳痛,甚则要撞墙。
短则持续半小时,长则数小时,面色苍白,四肢觉凉,食纳不佳,恶心呕吐,口苦纳差,心烦意乱,影响入睡。
曾在西医院各项检查,确诊为“神经性头痛”。
西药可暂时缓痛,中药各种治疗均末能出痛。
门诊求治,苔厚黄不燥,脉弦细不数。
讲解与互动:
这么一个病例,神经性头痛,西药可以临时缓痛,各种中医治疗他没止痛。
诸位你们想想,碰到这样的病人,怎么辨证?用什么药?
学生:“用川芎茶调散。
”
给他辩证的是肝阳上亢,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这是个古方,它治的是外感头痛。
头痛有两类:一类是外感头痛,尤其是风寒外感的时候,他头痛得很剧烈;有一类头痛是内伤头痛。
学生:“是用乌梅丸吧?”
对!用脑子了。
你看这里面有寒有热,寒的四肢不温,热的心烦意乱,睡眠不好,而且头痛。
肝经到头部,所以他完全符合伤寒论的厥阴头痛。
厥阴它就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比较混乱。
注意《伤寒论》并不是专门治外感病,其实《伤寒论》的外感病主要就是太阳病,那是讲的外感病。
到了少阳就是半表半里,一半是外感病,另一半它并不是外感病。
阳明、太阴、厥阴、少阴实际上都是内伤病。
所以《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就是太阳和一部分少阳这是外感病的辨证纲领。
其它的几个经它并不是外感病,都是内伤病。
这个病人没有外感的症状,没有风寒外感的症状,所以他完全属于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头痛走肝经,所以这个完全是厥阴头痛。
厥阴病的特点就是寒热虚实夹杂,所以它叫厥阴呀。
用乌梅丸这是对的。
脉案:
赵左偏右头痛近年,常因生气劳累诱发,作则头胀跳痛,短则半
小时,长则数小时,其苦难言。
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恶心呕吐,口苦恼怒,纳谷不佳,心烦意乱,影响入睡。
经西医院各项检查确诊为“神经性头痛”,中西药治乏效。
苔厚黄不燥,脉弦细不数。
足厥阴肝经上头额,偏头痛与肝经相关。
仲景六经辨证立厥阴病证,乃寒热错杂证。
寒者面白肢凉,苔润脉细;热则心烦恼怒,恶心呕吐,口苦失眠,苔黄脉弦。
本案为厥阴头痛,寒热错杂,热重寒轻,治当温清并用,拟《伤寒论》“乌梅丸”原方改为汤剂。
这个脉案很重要。
这脉案第一个要切题,这是一个文化的表现;第二这脉案要写的各种类型。
中医的脉案很重要的,它是临床的纪实,实实在在的临床记录。
但你光靠脉案那中医就发展不了。
另外买案有很大的偶然性。
他一百个病人里面治好一例,这叫百分比;一千个里面好一例,这叫千分比;一万个里面治好一例,这叫万分比。
它有实用价值参考意义,但中医不能光收这脉案,要大病例,多中心,要统计数字,这样才能形成规律,但是脉案不可否定。
你看这个头痛,我讲的是厥阴,但绝对不是头痛就是厥阴,它有各种辨证。
你抓住一个厥阴,他临床表现厥阴那肯定有效。
假如不是厥阴,头痛还有气虚下陷的,这个例子不少啊,气虚下陷你用厥阴肯定不行,得用补中益气汤。
所以中医的辨证是万能的,是原生态。
处方:
制附片(先煎半小时)10g 肉桂3g干姜5g细心3g川椒0.5g黄连15g黄柏15g党参10g当归10g乌梅15g
这个乌梅汤一共10个药:7个是热药,2个是寒药,加上固定的党参和当归,再加上乌梅。
附子用10g,当附子一定要先煎半个小时。
另外纵然是制附片,有的是炮制不到位的,他也会中毒。
里面乌头碱,病人轻的会麻,扣噤(张不开口),重的膈肌痉挛,瘫痪,呼吸会停止。
所以为了克服它的毒性,那么附子一定先煎半个小时。
经方也是个特点,但是你用经方呢一定要改造。
因为时代不一样了,经方都2000多年以前的经方,社会环境,人的思想,饮食都不一样了,你一层不变,死守经方,甚至分量都不动,药味不动,量不动,那适应不了新的环境,新的人的想法,新的饮食结构,那疗效肯定受
影响。
所以现在完全按照经方的原方、原药、原重的大夫就很少了。
为什么它影响疗效啊?所以经方一定要改制。
你比如我讲过,用桂枝汤这是个好药,桂枝汤里面用桂枝和白芍就够了,姜、枣、草就没必要用。
有的时候用姜、枣、草还有干扰。
这个位置应该取消,用桂枝、芍就用了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方义,然后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他的环境再加上别的药,这就能明显的提高疗效。
唯独这个乌梅丸治偏头痛,寒热错杂的偏头痛就是原方,它上面变动的不是药味而是分量。
结果: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4剂。
偏头痛日渐减轻,肢凉,恶心,口苦面白已除,食纳增加,苔厚黄脉弦细。
奏效守方再服14剂。
偏头痛已止,情绪稳定,纳寐均调,改服乌梅丸,早晚各1丸,嘱服1个月,未再复诊。
按语:
1、仲景创“乌梅丸”专治厥阴证,近人用于胆道蛔厥证。
用治偏头痛,实属奇法。
2、“乌梅丸”辩证关键系寒热错杂,虚实兼夹,面色苍白,脉弦不数,苔黄不燥。
“乌梅丸”辩证的关键在于寒热错杂,虚实兼夹。
它有三个指证:一个是面白,面色要白的,苍白的,面色不能红,红了就不用乌梅汤;脉弦当然不数;苔黄当然不燥。
这是它三个辩证的关键。
当然这里治疗偏头痛,这个药还治疗慢性痢疾,还治疗胃炎、溃疡都有效。
这几个病种辨证的指标就是面色苍白,苔黄不燥,脉弦不数,这三个标准。
3、“乌梅丸”10味组成,热药5味,凉药2味,补气的党参,补血的当归和主药乌梅3味用量固定10g,可视寒热偏重调整用量,寒重者制附片15g、肉桂5g、川椒1g、细辛3g、干姜3g、黄连10g、黄柏10g;热重者制附片10g、肉桂3g、细辛2g、川椒0.5g、干姜5g、黄连15g、黄柏15g。
这种神经性头痛西医没办法的,用麦角,他能临时缓解,去不了根,而且有耐药性,你越用用量越大,慢慢就没效。
中医治这个特效的方子。
刚才我讲了乌梅汤还用在慢性痢疾、溃疡病、胃炎都可用。
第二十二案糖尿病
病史:贺右,56岁,初诊节气,芒种。
患糖尿病3年。
口服二甲双胍0.5克,每日3次,没能控制。
空腹血糖10~15mmol/L,气短乏力,动则汗出,腰膝酸软,口干不饮,尿频便溏,心烦失眠。
病友介绍,门诊求治,当天空腹血糖11mmol/L,面色无华,精神较差。
苔薄白,脉沉细。
讲解与互动:
这么一个老太太,56岁,3年糖尿病,空腹血糖11mmol/L。
怎么办?
学生:“有气虚和肾虚症状。
”
气虚,对。
这个抓住了,有气虚、肾虚,这不假。
这为什么有气虚呢?因为她是气短乏力,动则汗多,这个完全是个气虚。
那为什么有什虚呢?
学生:“腰膝酸软。
”
哎!腰膝酸软。
腰为肾之府。
但这里面看出来,气虚是重,肾虚是轻。
肾虚假如重的话,那舌苔要有变化,舌苔要薄白,舌质要淡胖,脉要沉细,尺部要弱。
现在这两部分还没有,说明气虚很重,很明显;肾亏并不明显。
这要记住呀!
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见了3多症状很少。
这我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来新的观点:中医治疗Ⅱ型糖尿病,不能按照古书上讲的消渴来治疗。
三消:上消、中消、下消。
它是为什么?是阴虚燥热,要养阴清热。
在Ⅰ型糖尿病,我后面要讲Ⅰ型糖尿病,那可能对证。
Ⅱ型糖尿病呢,证类变了,阴虚有很少了,而且表现的是气虚。
所以我当年提出来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思路要用养阴转到补气上来。
以补气为主,养阴为辅,这是个重大思路,这样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就明显提高了。
这个病人完全是个气虚,阴虚并不明显,燥热也不明显。
你还养阴清热,法不对证,那疗效怎么提高啊?她明明气虚了,肾亏了,你还不补气为主,提高不了疗效。
所以我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治疗糖尿病的新观点:补气为主,养阴为辅。
而且几十年下来,治疗糖尿病
非常有效。
糖尿病是个富贵病,农村少,当然现在农村也多了,因为农村条件改善了,富了,糖尿病是个富人的病,穷人很少得糖尿病。
脉案:
56岁贺右,患糖尿病三载,口服西药未能控制,血糖高而波动,气短乏力,动则汗多,腰膝酸软,口干不饮,尿频便溏,心烦失眠。
求治中医,空腹血糖11mmol/L。
面色无华,精神欠佳,苔薄白,脉沉细,Ⅱ型糖尿病,证属肝肾亏虚,气阴两伤。
宗《脾胃轮》“补中益气汤”合《和剂局方》“玉锁丹”出入,补气养阴,脾肾同调。
口干不饮。
这个主意呀!假如阴虚的话,口干肯定要渴。
她阴不虚,所以纵然有口干(因为中医讲,气和阴都是互根的,气虚病人必定会阴虚,气阴是互有关系的),但阴虚并不重。
所以她光是口干,喝水并不多。
尿频便溏,这完全是脾虚、气虚的表现,肾亏的表现。
心烦失眠有一定的虚火。
处方:
生黄芪30g生地10g黄精15g炒白术10g知母15g生薏苡仁10g云苓10g五倍子10g生龙骨30g生杜仲10g桑寄生10g仙鹤草10g葛根10g白扁豆10g车前草30g
重用生黄芪30g。
注意黄芪呀!少用蜜黄芪。
因为蜜黄芪它蜜制了以后,它补气的作用加大了,但是蜜是糖,对中老年人,尤其是糖尿病病人特别不适合,所以临床我用黄芪都用生黄芪,不用蜜黄芪。
生芪的补气力量并不弱,另外生芪还有托毒、固表的作用,蜜芪就没有这个作用。
临床用黄芪就不是糖尿病你也不要用蜜芪,还是用生芪。
黄芪这里用量很大,用了30g。
当然气阴互源,永生地15g,用黄精15g。
黄精比山萸肉优越,黄精呢肝脾肾三个阴都能养,而且黄精能健脾补气,这是黄精比山萸肉有很大的优势。
山萸肉很贵,只能养肝肾之阴,它的脾阴养不了,山萸肉没有补气的作用。
黄精又便宜,又能肝脾肾三阴都养,而且能补气,所以这跟气阴两虚的糖尿病,黄精非常有效,用15g。
云苓、五倍子和龙骨这三个药就是《和剂局方》的“玉锁丹”,治消渴的一个效方。
里面五倍子只能用10g之内,用多了伤胃,胃就会烧心,像吃柿子一样,受不了。
当然假如自己开门
诊部,你把五倍子用量加大,可以加到30g,装在胶囊里面磨粉。
就云苓、五倍子、生龙骨装在胶囊里面。
但这个胶囊要用肠溶胶囊,不在胃里面溶,在肠里面。
另外人的吸收不再胃,消化吸收在肠,在乙状结肠。
肠溶胶囊在胃里面溶不了,到了肠里面溶了,它就吸收了。
这样五倍子用量加大,它降糖,治糖尿病的效果就明显提高了。
再要加生杜仲、桑寄生,这是调肾药。
仙鹤草,这是补气健脾的一个特殊药。
仙鹤草一般都用来止血,忘了它是健脾补气的。
车前草在这里面一个给她清热,车前草清热又利尿;二一个加在里面就利小便实大便,对便溏会有好处。
你看这个方子以补气为主,养阴为辅,脾肾同治,适当再配合一点清热的药。
这个原来我用药,不用那么多,一般都用十二三味。
但现在形式变了,病人看病疗效很心切,你假如说一个礼拜没有给他治疗有效,他下礼拜找你就含糊了;两个礼拜没有效,他肯定不找你了。
所以你一定要想办法,多方面,多点组合,东方不亮西方亮。
他好多症状,哪怕有一个症状改善了就给他稳定了,这是我最近的一个思路。
所以药用到了20味左右。
但别听我这么一说你就乱了。
看过一个学生,一个方子用了52味药,那他胡来了。
你这么用肯定乱了。
辨证论治这个法宝不能乱,里面的药可以多加。
你比如说加了杜仲和桑寄生,也许血糖没下来,可能腰酸腿痛会好。
杜仲、桑寄生治腰酸那是很好的药。
加车前草也许便溏能改善。
总有一个症状缓解了,就稳定军心了,病人肯定找你。
这是很大的窍门呀!原来我不想说这个,一部分学生我讲过,弟子讲过。
但不能过头,不能过二十三四味药,过了肯定乱。
结果: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4剂,空腹血糖为9mmol/L,气短汗出皆除,口干尿频缓解,腰酸便溏、心烦失眠依存。
气虚得复,肾亏依存。
上方去白术、仙鹤草,加补骨脂10g、狗脊10g、炒枣仁30g、夜交藤30g、生栀子10g,再服14剂,血糖降为6.2mmol/L,腰痛除,便溏止,精神佳,夜寐酣。
苔薄白,脉弦细。
改服黄芪片、杞菊地黄胶囊。
嘱稳定情绪,控制饮食,3个月后陪亲属门诊,诉已停止口服西药,血糖控制在6.4mmol/L以下,并无不适。
去掉健脾补气的白术和仙鹤草,加了补肾的补骨脂和狗脊,再加睡觉的炒枣仁和夜交藤,再加一点清热的生栀子。
里面你们看见没有?、她便溏的病人应该说不能加生栀子。
栀子通便,《伤寒论》里面讲了:便溏者不能用生栀子。
但这里面加了生栀子,她为什么便溏反而好了呢?窍门在里面的配伍。
便溏栀子肯定不利,但栀子可以去火,对睡觉、烦躁很有好处。
但便溏谁有管着了?有杜仲、桑寄生、补骨脂和车前草,管住了她的便溏。
所以用栀子来清热,用杜仲、桑寄生、补骨脂和车前草来治疗便溏。
你看,反而把便溏止住了。
这就配方里面的窍门。
糖尿病用不着终身服药,中药完全有优势,11mmol/L的Ⅱ型糖尿病,脾肾两虚,中医的辨证对证,法对证,疗效很明显,仅仅三个月,西药停了,血糖稳定了,症状解除了。
这个Ⅱ型糖尿病,很多呀,80%以上的糖尿病都是Ⅱ型糖尿病,所以Ⅱ型糖尿病气虚的多,这个病例很有代表性,你别追求养阴,你要改成补气。
按语:
1、糖尿病又称“消渴”,始载于《素问·奇病论》责之于阴虚燥热,清热养阴为治。
殊不知Ⅱ型糖尿病气虚多见,治当转为益气为主,养阴为辅,方能对证获效。
2、“补中益气”为Ⅱ型糖尿病效方,但要出入,党参升高血糖改为生黄芪,当归改为生地,伍入黄精更能降糖;云苓、五倍子、生龙骨系《和剂局方》的“玉锁丹”专治“消渴”,葛根升性更助降糖止泻。
“补中益气汤”是治疗Ⅱ型糖尿病奇方,但要有出入。
主要的药党参,把党参要拿掉,党参能补气但党参要升高血糖,不能用党参所以重用黄芪;“补中益气汤”当归,当归降不了血糖,它是气血的关系,补气加上养阴的药,血为气母,但当归没有降糖的作用,所以改用生地黄,生地同样能补血养血,血为气母,但生地有明显的降糖作用;不用升麻,用了葛根,葛根也能往上升,而且葛根能降糖止泻,对便溏有好处,又能降糖,它也是“补中益气汤”的升提作用,升麻就没这作用,光是升提,所以改成葛根了。
3、白术、白扁豆、仙鹤草健脾补气;生地、黄精、知母养阴;杜仲、桑寄生、狗脊、补骨脂从阳求阴调肾阴阳。

王家祥
管理成员
2014-01-24
#12
想看王家祥、张庆军、刘平、毛振玉、林盛进、土枪等老师讲座?尽在四君中医—师说频道
第二十三案糖尿病
病史:谭左,62岁,初诊节气,冬至。
患糖尿病近10年,用胰岛素近年,每日注射3次,普通胰岛素各16单位,空腹血糖依旧波动在10mmol/L左右,形寒肢凉,气短乏力,腰酸腿软,心悸纳差,尿频便溏,夜寐尚调。
病友介绍,门诊求治,当日空腹血糖11mmol/L,苔薄白,质淡胖,脉沉细尺部弱。
这么一个病史,跟第一个不一样了。
学生:“肾阳虚。
”
对!肾亏了。
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学生:“肾阳虚。
”
哎!肾阳虚。
这个你印象很深了。
为什么呢?他腰酸腿软,这完全是一个肾亏的指标。
主症就抓腰酸,腰为肾之府。
舌苔跟气虚一样,但是他有舌质淡胖,脉也沉细,但尺部要弱。
所以这样完全抓住肾阳不足,这个在糖尿病当中是很多见的。
高龄的糖尿病人,那并不是阴虚呀。
这个完全是个肾阳不足,肾亏呀。
另外还有什么地方亏?看出来没有?
学生:“气虚。
”
肯定气虚。
这个气虚在哪呀?那个部位的气虚?
学生:“心气虚。
”
哎!心气虚。
你看心悸呀!对不对?另外呢他纳差,那个地方虚呀?
学生:“脾气虚。
”
哎!脾也虚呀。
就是心脾肾都虚了。
这个辨证就很准了。
但要注意呀,糖尿病病人纳差你绝对不能给他开胃口,这胃口一开,他主食多了,血糖控制不住。
唯独我讲过所有的辨证里面注意两口,上口就是胃口,唯独糖尿病你不能注意胃口,你给他一开胃口,可麻烦了,血糖肯定高。
脉案:
谭老男性,患糖尿病近十载,今年注射普通胰岛素(每日48个单位),空腹血糖仍未控制。
病友介绍,求治中医。
形寒肢凉,神疲气短,腰酸腿软,心悸纳差,尿频便溏。
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尺部弱,空腹血糖11mmol/L,Ⅱ型糖尿病,心脾肾三脏阳衰不振,发为消渴,益气温阳,阴中求阳,调肾阴阳为治,宗《景岳全书》右归饮化裁。
处方:
补骨脂10g菟丝子10g生黄芪15g生地10g黄精10g白扁豆10g山药10g麦冬10g生杜仲10g桑寄生10g生薏苡仁10g知母10g鹿角霜10g仙鹤草10g
结果: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4剂,血糖降为9mmol/L,诸证皆缓,获效守方。
加“玉锁丹”再服14剂,血糖降为7.1mmol/L,苔薄白,脉沉细。
嘱忌水果,稳情绪。
开始减少胰岛素用量,每晚减4个单位,一周减一次,再减中午,后减晨间,治疗3个月后,胰岛素已停用。
血糖稳定在6.5mmol/L以下。
另外Ⅱ型糖尿病用胰岛素危害特别大,这Ⅱ型糖尿病原来的称呼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也就胰岛没有萎缩,仅仅胰岛功能相对的不够造成的Ⅱ型糖尿病,你一打胰岛素那胰岛的功能全部萎缩,这个危害是很大的。
西医的老师教他的学生,Ⅱ型糖尿病打胰岛素三个情况下打:第一个要开刀,做手术了,赶紧把血糖降下来,血糖不降很难收口;第二有酮体了,你不用胰岛素要酮中毒昏迷;第三个口服药无效,再考虑用胰岛素。
而且胰岛素不能长打。
但Ⅱ型糖尿病打一两
个月解决问题就慢慢的撤。
所以Ⅱ型糖尿病打了胰岛素,尤其时间长了,这胰岛基本上就萎缩了,更难治,但中药能慢慢的给他恢复胰岛的功能。
像这个病人,也就3个月吧,胰岛素停了,血糖控制了,说明他胰岛的功能慢慢的恢复了,激活了。
这个例子很少见,很少会想到,糖尿病病人用温肾的办法,都认为是阴虚内热。
这没有阴虚,也没有内热,完全是个心脾肾的阳气不振,用了温阳的办法“右归丸”。
哎!调肾阴阳,他反而胰岛素停了,血糖稳定,这就中医辨证的一个神奇。
按语:
1、老年糖尿病阳衰者并非少见,本案心脾肾三脏皆虚,温心用生气、仙鹤草;温脾投黄精、白扁豆;温肾入鹿角霜、补骨脂、菟丝子。
2、温肾应当从阴求阳,调肾效显。
生地、知母、麦冬、杜仲、桑寄生均为从阴求阳而设。
温肾我反复讲了,不能单纯的补肾,调肾比补肾效果要提高,所以在温肾里面应该阴中求阳,这样调肾比温肾效果会明显的提高。
阴中求阳用生地、黄精、麦冬、生杜仲和桑寄生都是阴中求阳,而且药理证实这些药都能降糖。
3、现在药理可遵循能够增效,但要以辨证为前提,生芪、山药、知母、黄精、薏苡仁、云苓、白扁豆均以药理证实可降血糖。
现在药理也很重要,应该遵循能增加疗效,但要以辨证为前提,违反辩证的药理你用不得,反而影响疗效。
生芪、山药、知母、黄精、生薏苡仁、云苓、白扁豆都是药理证实的能够降血糖。
这么一配合,这疗效就明显了。
4、生薏苡仁、山药煮食,可加大用量,增强降糖效果。
你比如说拿生薏苡仁用60g,山药用90g,就拿头煎二煎,煎出来药汤煮这两个,煮熟了,代替粮食。
饭不吃了,一天三顿饭就拿薏苡仁和山药来代替。
当然不能放在药里面煮,药里面煮这么大量肯定就糊底了,取出来两煎的药汤来煮这个,这就增加了降糖的效果。
代替粮食,而且又吃饱,又降糖。
还有一手我没有给你讲:汤药里面用10g的生薏苡仁,10g的山药还要加在里面,不能用药里面不加。
因
为中医的组方,缺一个药用一个药会影响疗效。
你光煮食了,它没有给其它的配方放在里面一起煮,也许会影响疗效,所以用药里面还是加10g,不要省了。
另外煮食当粮食吃,这样保证疗效。
第二十四案糖尿病
病史:贾生,21岁,初诊节气,春分。
一个月前工作劳累发现口渴引饮,消谷善饥,查空腹血糖12mmol/L,怕服西药有副作用而求治中医。
三多症状明显,汗出如淋,面色潮红,苔黄质红,脉来弦数。
曾经诊断为Ⅰ型糖尿病。
讲解与互动:
这很明显嘛,这个糖尿病,完全是古人讲的阴虚燥热,既有阴虚,又有燥热,而且阴虚症状很明显。
舌质是红的,面色是潮红的。
用什么方?
学生:“白虎加参汤。
”
那是人参白虎汤。
学生:“对。
”
不能说白虎加参汤。
这个说法《伤寒论》里面叫人参白虎汤。
还有别的方嘛?阴虚燥热抓住了。
人参白虎汤就是治疗阴虚燥热。
脉案:
青年贾生,工作劳累,一个月前发现口渴引饮,消谷善饥,尿频量多,汗出如淋,面色潮红。
苔黄质红,脉弦弦数。
空腹血糖12mmol/L,西医诊断为Ⅰ型糖尿病。
气分大热,气津两伤。
治宜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宗《伤寒论》“人参白虎汤”化裁
处方:
西洋参(另煎)5g生石膏(打)30g知母15g生薏苡仁10g仙鹤草10g生黄芪15g白扁豆10g生龙骨30g云苓10g五倍子10g浮小麦30g炒白术10g
这里面把人参改成了西洋参。
因为人参补气没错,但是人参很热,对津和阴不利,所以把它改成了西洋参。
假如条件不好的,就拿30g 的太子参来代替。
西洋参一定要另煎,煎两遍,拿这个水兑在汤里面,另外让患者把这个药渣子也吃了,这个西洋参很快很全的吸收了。
生
石膏用30g。
所有的矿物药,唯独生石膏必须得先煎,因为生石膏一般不打碎,都是快。
龙骨、牡蛎、海蛤壳都用不着先煎,先把它打碎了,尤其龙骨都打成粉了,所以用不着先煎了。
当然白虎堂里面的粳米改成薏米,再加上补气的仙鹤草。
汗出如淋呀,要加生芪,加白扁豆,都是补气;再加生龙骨,收敛止汗;还有那个“玉锁丹”加上,生龙骨又能收敛又能止汗又能降糖;止汗加上浮小麦30g;最后加上炒白术。
一般防风不用,因为大汗淋漓呀。
玉屏风散这是个好药,就用黄芪和白术,不用防风,用浮小麦来代替。
结果: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7剂,口渴汗多明显缓解,纳谷仍旺,尿量仍多,气虚得复,阴津渐生,内热仍重。
上方加车前草30g、桑白皮10g、连翘10g,再进14剂,血糖降为7.5mmol/L。
尿量明显减少,纳谷渐常,再进7剂,血糖降为6.7mmol/L。
苔薄黄,脉弦细。
连服14剂,血糖6.3mmol/L,已无明显不适,改为每晚服1汁,巩固疗效,未再复诊。
按语:
1、Ⅰ型糖尿病少见,辨证大多阴虚内热,符合传统所论,本案可证。
2、人参白虎汤是治疗Ⅰ型糖尿病效方,但要化裁西洋参代人参,即加大补气力又能生津,更为切证,生薏苡仁代粳米可增降糖之效,炙甘草滋腻助热故弃而不用。
炙甘草有点甜,会升高血糖。
3、生芪、仙鹤草、白扁豆、白术、云苓均增补气之力;五倍子、浮小麦收敛止汗;车前草、连翘、桑白皮增清热之功。
糖尿病常反复,获效后应巩固,稳定情绪,控制饮食。

王家祥
管理成员
2014-01-24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