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廖世承的教师素质论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廖世承的教师素质论及其启示
摘要廖世承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理论研究与实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体系,尤其在师范教育等方面影响最大。

本文初步探讨了廖世承的教师素质论的各个要素以及其对于当代师范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启示,深入解剖了教师素质的重要性,要求当今师范生要有良好的素质,从而更好立足于教育事业。

关键词廖世承教师素质论启示
廖世承(1892-1970),中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

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获博士学位,1919 年回国。

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在教师教育方面,他的许多理念和观点,十分精辟与独到,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廖世承先生说过:“一个学校,无论宗旨怎么明定,课程怎样有系统,训育怎样研究有素,校风怎样良善,要是教师不得人,成功还没有把握,最后的成功还靠着教师。

所以现今的中等学校学生不单要择校,并且要择师。

”①廖世承明白教育是千年万年的国家大计,既然教育如此重要,那就不是一般的知识分子都可以胜任的。

所以廖世承提出了作为教师应该有的素质。

一廖世承教师素质论要素
1坚强的信念。

廖世承认为意志的锻炼,有时要胜于体格的锻炼。

教育是一种需要信念的活动,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

一个没有信念的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活动是否还属于教育的范畴,真令人怀疑。

教师的信念是教育场景中应该坚守的基本教育观念、教育的思想和教育的理想。

人们通常所说的“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实质是指去除或消解教师误以为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去信奉并坚守正确的教育理想与信念。

具体来说,教师的信念首先是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它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其次是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它包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信任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再次是教育本质观,它涉及对教育自身的理解和认识,即关于“教育究竟是什么”的看法。

在教育本质观上,教育即解放儿童个性,教育即培育儿童生命价值。

这些信念是教师信念的内核。

2高尚的人格。

廖世承认为,师范生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他们的人格是否高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他非常注重气节、风骨、“见利思义,见危授命”的人格品质的培养。

但当时的社会对于有气节、有风骨的人,不怎么尊重,而对于“临财苟得,临难苟免”的人,也不怎么深恶痛疾。

由此可见,砥砺人格,尚未成为风气。

他认为:“转移风气的责任,在学校,在教师。

教师能崇尚气节,砥砺廉隅,学生自能感化于无形。

学生受了感化,便能转移社会的风气。

”②教师对学生最主要的影响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廖世承在这里所说的
人格教育指的是思想品德教育。

正如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重师首先师之自重。

”他特别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作用。

他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


3实用的知能。

廖世承重视师范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

他认为,“议论多于事实,文章高于知能,这是我国士大夫的通病。

批评别人,头头是道,自己做起事来,到处碰壁。

”③过去我们学校里边造就出来的书呆子实在太多了,以后再不改弦易辙,
①汤才伯.廖世承教育思想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第135页
②汤才伯.廖世承教育思想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第134页

汤才伯《廖世承教育论著选》, 第440 页
养成明事理,识大体,从实际做功夫的人,一切事业都无从建设起。

就是出洋归来的留学生也大都喜欢大而无当的问题。

对于抗战建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反不予理会。

要改变这一危险陋习, 必须从师范教育做起。

只有先培养出崇尚实用之教师, 方可造就重视实践之学生, 社会上才可逐渐形成“修习实用”的风尚。

4良好的才艺。

廖世承积极倡导对师范生加强艺术训练, 培养他们的才艺, 陶冶其情操, 放松其身心, 其好处有二:第一,师范生可以籍此调节身心,陶冶性情,以期更有效地工作学习;第二, 师范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 通过宜传教育来带动民众进行健康的娱乐, 以扭转歪风, 树立良好的娱乐风尚。

廖世承深有感触地说:“因为过去不注意闲暇教育,“雀牌”就深入民间,不良好的娱乐就起而代之。

要知道个人的事业愈大,工作愈重,愈需要一种抒写胸臆,陶然自得的才艺,来培养我们的新机,助长我们的生命力。

”④而培养良好的才艺,应先从师范学校入手,师范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广大青年儿童才有好的训练,全社会才有良好的风气。

为了给师范生以适当的闲暇教育,国立师院根据学生特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歌咏队、国乐队、活剧团等话动小组外。

廖世承还支持学生自行办报,《飞丝周刊》《新星半月刊》等办得有声有色,当三青团横加干涉时,他厉正辞严,为学生的正当娱乐挺身辩护。

5亲民的精神。

廖世承认为,现在的知识分子和民众生活隔得太远,学校的门关得太紧了,以至于民力的伟大,民众的疾苦,没有深切的了解。

而脱离社会,脱离民众,不去社会的底层饱受磨难,是锻造不出坚强、完美的人格的。

廖世承强调了人的社会性, 指出人是社会的一员, 处于种种社会关系中,因此,教育要体现民族性, 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廖世承对民族教育和办好师范教育的真切感情。

他鼓励青年走向社会,接近民众,向人们大众虚心请教,学习民众的优良品质。

因此必须培养师范生的同情与纯爱, 培养他们亲民的精神。

只有这样, 他们才有勇气、有魄力把贵族的学校变成民众的学校, 教育才可真正成为亲民的教育。

综上所述, 廖世承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教师素质的要素,这是他长期从事教育事业
的实践总结, 是经受了时间考验的真知灼见,是他从教育实验和教学中经过探索思考
的结晶。

二教师素质培养的当代价值
1有利于师资力量的稳定。

教师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就会立志从教,在一尺讲台上默默谱写属于自己的一首赞歌。

随机对1000名农村教师作了职业取向问卷调查。

⑤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大部分教师对自己工作现状不是很满意,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未来从事教育工作,35岁以下教师绝大多数希望改行从事其他工作。

部分教师不安心在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工作,一心想调往城镇中小学或条件较好的学校。

相当一部分教师进取乏力,职业倦怠现象明显。

从表1中,可以得知,有超过一半的教师对工作不满意,想改行的教师高达67.5%,在是否赞成子女从事教育行业时,有85.2的教师不希望他们的后代继续从事教师行业。

表1 教师职业道德问卷调查统计表

汤才伯《廖世承教育思想论稿》第134页

莫小平刘纯阳“浣陵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G521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224-2
念。

教师树立正确的坚强信念,就能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判断是非曲直,就有了逆水行舟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不为金钱所惑,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和工作之中,就会勇敢的面对现实,主动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干扰,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升华精神境界。

廖世承认为师范生要树立坚强的信念是值得我们今天的师范教育借鉴。

我们当前的师范院校较缺乏对师范生意志力的培养,有些教师不能在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无怨无悔,爱心永恒,以致于随着国内外社会变革的加剧, 很多高校的教师队伍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人才流失现象。

人才流失不仅削弱了高校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初衷。

2要注重师德的培养。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

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育人,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去教人,更重要的是用高尚的人格去教育人。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教育因素,能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廖世承及其重视教师高尚人格的培养,如乌申斯基所言:“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作用。


3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在教师自身因素造成困难的估计中,有6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13.6%的教师答不清楚, 有49%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时间会不够”,23.7%的教师答不清楚, 有4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能力不够”,21.7%的教师答不清楚, 有39%的教师认为“目前本校一般教师的水平还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25.4%的教师答不清楚。

⑥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

教师专业化是教育事业改革的根本需要。

⑦人的知识很大成分来自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⑧理论和实践均表明,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力量之源,是“立师”之本,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所以说,廖世承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在他的那个年代,廖世承就主张要修
⑥杨敏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J】 2003 G451 第17—18
⑦刘海民,孙士杰. “试论教师专业化及其专业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第113—118
⑧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P105
良好的教师素质是教育教学行为顺利实现的保证。

廖世承注重教师素质论,其价值是跨时代的,这个思想哪怕在当今社会也是至理名言。

只有高素质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因此,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如今教育的当务之急。

廖世承思想不仅对旧中国高师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办好社会主义高等师范教育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廖世承不愧为我国高师教育的卓越先驱。

如今作为师范生的我们——未来的老师,更要回顾与深入探讨廖世承的教师教育思想,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种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汤才伯.廖世承教育思想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第135页
2汤才伯.廖世承教育思想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第134页
3汤才伯《廖世承教育论著选》, 第440 页
4汤才伯《廖世承教育思想论稿》第134页
⑨李燕青“问题学生”的形成及转化政策【J】教育研究2009
5莫小平刘纯阳“浣陵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G521
6杨敏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J】 2003 G451 第17—18
7刘海民,孙士杰. “试论教师专业化及其专业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第113—118
8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P105
9李燕青“问题学生”的形成及转化政策【J】教育研究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