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卷五十五列传第十五◎臧焘徐广傅隆_国学经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五十五列传第十五◎臧焘徐广傅隆
臧焘,字德仁,东莞莒人,武敬皇后兄也。

少好学,善《三礼》,贫约自立,操行为乡里所称。

晋孝武帝太元中,卫将军谢安始立,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举焘为助教。

孝武帝追崇庶祖母宣太后,议者或谓宜配食中宗。

焘议曰:"《阳秋》,之义,母以子贵,故仲子、成风,咸称夫人。

《经》云'考仲子之宫'。

若配食惠庙,则宫无缘别筑。

前汉孝文、孝昭太后,并系子为号,祭于寝园,不配于高祖、孝武之庙。

后汉和帝之母曰恭怀皇所,安帝祖母曰敬隐皇后,顺帝之母曰恭愍皇后,虽不系子为号,亦祭于陵寝。

不配章、安二帝。

此则二汉虽有太后、皇后之异,至于并不配食,义同《阳秋》。

唯光武追废吕后,故以薄后配高祖庙。

又卫后既废,霍光追尊李夫人为皇后,配孝武庙,此非母以子贵之例,直以高、武二庙无配故耳。

夫汉立寝于陵,自是晋制所异。

谓宜远准《阳秋》考宫之义,近摹二汉不配之典。

尊号既正,则罔极之情申,别建寝庙,则严祢之义显,系子为称,兼明母贵之所由,一举而允三义,固哲王之高致也。

"议者从之。

顷之,去官。

以母老家贫,与弟熹俱弃人事,躬耕自业,约己养亲者十余载。

父母丧亡,居丧六年,以毁瘠著称。

服阕,除临沂令。

义旗建,为太学博士,参右将军何无忌军事,随府转镇南参军。

高祖镇京口,与焘书曰:"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

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情与事染,岂可不敷崇坟籍,敦厉风尚。

此境人士,子侄如林,明发搜访,想闻令轨。

然荆玉含宝,要俟开莹,幽兰怀馨,事资扇发,独习寡悟,义著周典。

今经师不远,而赴业无闻,非唯志学者鲜,或是劝诱未至邪。

想复弘之。

"参高祖中军军事,入补尚书度支郎,改掌祠部。

袭封高陵亭侯。

时太庙鸱尾灾,焘谓著作郎徐广曰:"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

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乃上议曰:"臣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营宫室,宗庙为首。

古先哲王,莫不致肃恭之诚心,尽崇严乎祖考,然后能流淳化于四海,通幽感于神明。

固宜详废兴于古典,循情礼以求中者也。

礼,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而七。

自考庙以至祖考五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

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然后祭之。

此宗庙之次,亲疏之序也。

郑玄以为祧者文王、武王之庙,王肃以为五世六世之祖。

寻去祧之言,则祧非文、武之庙矣。

文、武周之祖宗,何云去祧为坛乎?明远庙为祧者,无服之祖也。

又远庙则有享尝之礼,去祧则有坛墠之殊,明世远者,其义弥疏也。

若祧是文、武之庙,宜同月祭于太祖,虽推后稷以配天,由功德之所始,非尊崇之义每有差降也。

又礼有以多贵者,故传称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又云自上以下,降杀以两,礼也。

此则尊卑等级之典,上下殊异之文。

而云天子诸侯俱祭五庙,何哉?又王祭嫡殇,下及来孙,而上祀之礼,不过高祖。

推隆恩于下流,替诚敬于尊属,亦非圣人制礼之意也。

是以泰始建庙,从王氏议,以礼父为士,子为天子诸侯,祭以天子诸侯,其尸服以士服。

故上及征西,以备六世之数,宣皇虽为太祖,尚在子孙之位,至于殷祭之日,未申东向之礼,所谓子虽齐圣,不先父食者矣。

今京兆以上既迁,太祖始得居正,议者以昭穆未足,欲屈太祖于卑坐,臣以为非礼典之旨。

所与太祖而七,自是昭穆既足,太祖在六世之外,非为须满七庙,乃得居太祖也。

议者又以四府君神主宜永同于殷祫,臣又以为不然。

传所谓毁庙之主,陈乎太祖,谓太祖以下先君之主也。

故《白虎通》云'禘祫祭迁庙者,以其继君之体,持其统而不绝也。

"岂如四府君在太祖之前乎。

非继统之主,无灵命之瑞,非王业之基,昔以世近而及,今则情礼已远,而当长飨殷祫,永虚太祖之位,求之礼籍,未见其可。

昔永和之初,大议斯礼,于时虞喜、范宣并以渊儒硕学,咸谓四府君神主,无缘永存于百世。

或欲瘗之两阶,或欲藏之石室,或欲为之改筑,虽所秉小异,而大归是同。

若宣皇既居群庙之上,而四主禘祫不已,则大晋殷祭,长无太祖之位矣。

夫理贵有中,不必
过厚;礼与世迁,岂可顺而不断!故臣子之情虽笃,而灵厉之谥弥彰;追远之怀虽切,而迁毁之礼为用。

岂不有心于加厚,顾礼制不可逾尔。

石室则藏于庙北,改筑则未知所处,虞主所以依神,神移则有瘗埋之礼。

四主若飨祀宜废,亦神之所不依也,准傍事例,宜同虞主之瘗埋。

然经典难详,群言纷错,非臣卑浅所能折中。

"时学者多从焘议,竟未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