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六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下册第6课《那个星期天》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个星期天》教案
教学目标:
1. 梳理并感受文中“我”在盼望等待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2. 体会本文展现心理的写作手法并模仿借鉴。

3. 初步感知叙事人称变化对于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展现心理的写作手法并模仿借鉴。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叙事人称变化对于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的记忆都是自己的私人文学。

——(英)赫克斯科
在生命中,有些记忆会逃出大脑,但还有一些会变成印象住进心灵,今天我们就来看文中的“我”的一段童年经历,在这段经历中,他记得什么,忘记了什么,对于他来说,这段经历有什么意义呢?
二、“我”记得的
PPT: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

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一)概括“第一次盼望”
“我”人生中第一次盼望母亲带“我”出去,母亲也早已答应了“我”,在经历了整整一天的等待后,盼望却最终落空,“我”很伤心,母亲向“我”道歉。

(二)“第一次盼望”中“我”的表现及心理
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梳理那个星期天“我”心理的变化。

从(2、3)期盼兴奋(读“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到(4-6)焦急难挨,最终(7)伤心惆怅(无声流泪)。

这篇文章用了最多的笔墨写“我”等待时焦急难挨的时光,也说明这段时光给“我”留
1/ 6
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 我们先来看第4段,请一位同学朗读,其它同学思考,作者是如何体现“这段时光不好挨”的?
(1)第4段中有没有直接表现“我”心理的词?
“焦急又兴奋”,急切地盼着母亲早点回来,想着母亲回来了就可以出去了,时光就变得难挨。

(2)为了度过这段难挨的时光,“我”做了些什么活动?
踏着一块块方砖跳;看着天看着云彩走;我蹲在地上拨弄蚁穴,拨弄完一个再一个,直到再也找不到……翻看一本看了很多回的电影画报,一边看一边想象女孩子们的家,她们在干什么,她们的兄弟姐妹和父母,她们的声音。

(3)在那段时光,“我”做了这么多事,不是很容易度过吗?(“我”最开始是跳房子,最后是看画报,这两件事的性质有什么变化?)(“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这句话可以删除吗?)
变化:活动数量多,表明等待时间长,难挨;从孩子日常爱玩的游戏——跳房子到看无聊的电影画报;从一开始等待时的活蹦乱跳的状态到后来的静坐遐想;文中描述“我”在等待过程中从事活动的句子越来越长,说明等待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难熬。

“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既表明画报的内容不能吸引“我”,百无聊赖,找不到其它消磨时间的方法,同时也表明“我”平日里的孤独,“我”并非第一次靠看无聊的画报挨过时光,文中还有一句表明“我”孤独:“院儿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儿。


(4)当“我”在草丛里翻看画报时,“我”还兴奋吗?这种心理变化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
齐读这部分内容。

排比,写出等待时间的漫长。

文中“我”想象没有逻辑,我觉得换一下更好。

“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声音。

”你赞同吗?
“我”想象的内容前后不搭,毫无逻辑,漫无目的,表明“我”做这件事只是为了打发难挨的时光而已,并无兴趣和乐趣可言,恰恰体现“我”被迫等待,这段时光的难挨。

(5)段尾的话,和表现“焦急难挨”的心情有关吗?
环境描写:
2/ 6
既是客观现实的写照,也是内心的写照。

院子很大很空旷,“我”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等待后,心里也空荡荡的,又无聊又失落。

2.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焦急是在不断升级的,第5段中,“我”开始念念叨叨地催促了,请大家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3. 请大家按照老师第4段的分析方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第6段“我”等待时的心理的。

(1)动作描写:
3个“一声不吭”,写出“我”等待时的沉默,5个“看着”,体现了在妈妈一再拖延,眼看时间已经不早了,“我”为了实现自己的盼望,无暇再做任何与等待无关,用以消磨时间的游戏,只是专注地盯着妈妈,专注于等待本身,既体现“我”等待的无聊,也体现了“我”带有孩子气固执地坚持。

(2)心理描写
3个“一声不吭”里,是如何表现“我”细微的心理变化的?
①第一个“一声不吭”后的“盼着”能不能删掉?
不能,直到这一刻“我”还是抱着最后的希望和耐心在盼着母亲带“我”出去。

②为什么第二个“一声不吭”后,就没有“盼着”了呢?
“我”在等待的过程中,隐隐感觉到希望在一点点破灭。

③第三个“一声不吭”后,“我”明白了什么。

“我”在静静的等待中,在亲眼目睹天色暗下去后,才“忽然有点儿明白了”今天等待的结局——盼望落空。

(3)环境描写:光线变暗变凉,天渐渐黑了,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我”的心情也跟着光线,跟着天色,一点点变阴郁,一点点变悲凉,内心那原本艰辛的信念——母亲今天会带我出去就这样一点点缥缈,一点点破灭了。

PPT: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如何理解“漫长而急遽”的变化,这句话是否矛盾?
3/ 6
“漫长而急遽”的光线变化看似矛盾,却最贴切地体现了这一天对“我”的煎熬。

“漫长”是因为这一天“我”都在等待着实现人生第一个盼望,“我”在等待中看着光线一点点变化,这一天对“我”来说是漫长难挨的一段时光。

“急遽”是当“我”在经历了漫长等待后,亲眼看到光线就这样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母亲却还在洗衣服,“我”的盼望眼看就要落空了,“我”又觉得光线暗得太快了,时间走得太快了。

这种煎熬矛盾的心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样一个煎熬矛盾的黄昏,那个黄昏的孤独和惆怅,恰是“我”当时心理的真实写照。

母亲的承诺带来的期盼太漫长太煎熬,所以当这份盼望最终落空后,伴随而来的伤感与孤独也就异常尖锐和强烈。

齐读这句话。

那为什么“我”现在还能感觉到“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呢?其实,“我”对于母亲在那天的表现也印象深刻,“我”在等待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盼望,第一次那么细致、真切地关注了母亲一天。

我们来看看PPT。

(三)母亲的表现
母亲的行为:
(3)手里提着菜篮要出门。

(5)翻箱倒柜忙开了;做完一件事又做一件事;两条不停顿的腿(6)洗衣服(7)(发现我哭)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PPT:(我现在还能)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
这是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画面,“不停顿的腿”“永无休止”的搓衣服的声音,“我”发现了母亲的辛苦操劳。

三、“我”记不得(清)的
PPT: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

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

1. 为什么会记不清“去哪儿”?
印象不深刻,在“我”心中并不重要。

2. 那为什么“我”如此盼望母亲带“我”出去呢?
4/ 6
PPT:(我现在还能)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
那是一本不知道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
从文中来看,在答应了带“我”出去后,母亲尚且忙碌了一天,“不停顿”“永无休止”,可见平时母亲也是这样日日操劳的,而“那是一本不知道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更体现了母亲并没有时间陪伴“我”。

所以,“我”平生第一次盼望的是母亲“带我出去”,“我”盼望的是只是母亲能不再忙碌,能陪伴着“我”,给我爱。

至于去哪儿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不记得了。

那我得到了吗?
齐读PPT: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母亲发现了“我”的伤心难过,发现了“我”的孤独惆怅,意识到了自己对“我”的忽略,向“我”道歉,并把“我”拉进怀里,亲吻“我”。

“我感到”“我听见”能不能删去?
不能,“我”也发现并感受到了母亲的情感——对“我”的爱。

品读“惊惶”“拉过来拉进”“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
这是在这个孤独而惆怅的昏黄里,非常动容的一幕:看到孩子的眼泪,一个惊慌失措,甚至有些害怕的母亲,她用一个母亲的怀抱和亲吻,以及发自内心的道歉来抚慰孩子,所以作者用慢镜头,细致地刻画了这一幕,体现了这一幕在“我”记忆中的印象之深刻,请大家有感情齐读。

四、主旨理解
1. 题目为什么叫《那个星期天》,不是《第一次盼望》?
盼望并不是“我”回忆的重点,在“我”记忆中,最重要的是那一天,那一天所发生的事,留下的印象。

那么,在这一天哪些记忆很重要?
儿童的“我”发现了妈妈的操劳忙碌,发现了妈妈对“我”的爱。

儿童的“我”发现了小孩的期盼与大人的世界有矛盾。

5/ 6
以上为从儿童的视角的发现。

2. 为什么文章不是在第7段第一句话就结尾?
①这一天只是“我”有发现吗?
妈妈发现了在操劳中对“我”的忽略,发现了“我”的孤独懂事。

②在第7段中,叙述人称发生了变化,你发现了吗?如何理解?
叙述角度从儿童转为成人,从第一人称转为第三人称,成年的“我”在回顾这段往事时,对母亲的不仅有了理解,更多了一份心疼。

五、作业设计
1. 必做:从
2.
3.5.7段中,任选一段,分析作者表现“我”心情的方法。

选做:重读铁凝的《一千张糖纸》,比较与本文表现人物情感变化方法的异同。

2. 写作(二选一)
①第6段若是母亲在“我”睡醒午觉后,就带“我”出去玩了,请你想象并描述“我”回家看到的黄昏时的景色特点,要求能体现人物心情,不少于100字。

②学习本文刻画心理的方法,细致描述这次公开课上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兴奋盼望带“我”出去
爱与陪伴
环境惆怅伤心发现、懂得、理解
成年回顾对母亲的心疼
6/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