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与环境 第二节 城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必修高一必修地理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二节城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的明目的、知重点
理解:城化的含义和意义
理解:城化的主要动力
理解:城化特点的地域差异
理解:现阶段中国城化的特点
1.含义: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地区的过程。
城化是社会经济开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2.标志
3.意义
4.乡村—城转型
(1)含义:指乡村向城转变的过程。
(2)本质:农村社会经济构造功能的现代化转变。
(3)类型: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地区;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城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区。
二、城化动力机制
1.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开展。
2.主要表现
三、城化特点
1.兴隆国家和开展中国家的城化
兴隆国家开展中国家
特点目前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开展阶段,
城化程度高;区范围扩大,城边缘地
带开展较快;出现高程度的大都连绵
带
总体程度较低,推进迅速;城化程度
很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
城
问题大城过度扩张,中心区的居住环境逐
渐恶化,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了“虚假城化〞或者者“滞后城
化〞;城生态破坏严重,人居环境质
量大幅度下降
解决措施建立卫星城和工业区;营造高质量的
人居环境
大力开展城及根底设施建立,努力进
步经济开展程度和工业化程度;合理
(1)特点
(2)本质:既是乡村—城的转型过程,又是城不断提升的过程。
(3)中国特色城化道路的详细要求
①城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开展,互相促进。
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在保护人文资源,全面施行可持续开展战略。
③统筹城乡建立,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协调开展。
④以人为本,加强根底设施建立,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城化程度与城化速度的不同
前者主要由城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百分比越高,说明城化程度越高。
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是是段城化程度变化的大小,兴隆国家城化程度高,城化速度慢;而开展中国家虽然城化速度快,但城化程度仍然低于兴隆国家。
一、判断题
1.城化程度越高的国家或者者地区经济就越兴隆。
()
2.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是城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
3.开展中国家的城化程度都较低,增长速度快。
()
4.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立有利于加快城化进程,进步城化程度。
()
5.兴隆国家出现逆城化说明大城中心区萎缩,城化程度变低。
()
答案:1.×2.×3.×4.√5.×
二、选择题
6.关于城化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城化是指人口向城聚集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者者地区的城化程度与其社会经济开展程度无关
C.在城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文化教育程度差异不断缩小
D.在城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答案:C
7.衡量城化程度的最重要指标是()
A.城人口数量的多少
B.城数目的多少
C.城占地面积的多少
D.城人口比重的大小
答案:D
8.推动世界城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政策影响
B.社会消费力开展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
D.城的地理位置优势
答案:B
据相关报道,我国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万个,如今那么只剩下270万个,每天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个到100个。
结合所学内容,答复9~10题。
9.自然村大量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新农村建立和城化开展
B.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和城化
C.农村出生率快速下降和农业收入下降
D.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业收入下降
10.自然村大量消失,意味着城化快速开展,其动力机制包括()
A.农村人口增长慢,土地压力小
B.城就业时机多
C.农村环境质量好
D.城社会福利保障程度低
答案:9.A10.B
城化[学生用书P37]
【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中央首次城镇化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开展的客观趋势,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开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晋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
(1)什么是城化?
(2)乡村人口为什么大量向城镇迁移?
(3)我国的城化开展有什么特点?
提示:(1)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地区的过程。
(2)城镇中就业时机多,教育程度高,社会福利完善,有较好的生活条件等。
(3)起步晚、城化程度低、开展速度快。
【核心归纳】
1.城化的过程、动力、表现及结果
2.城化的程度和合理程度
城化的标志中,城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者者地区城化程度的上下,而城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那么反映城的开展是否合理。
城化的主要标志都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指标,在认识一个国家城化程度时,还应结合城乡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同性等各项指标,衡量、综合分析城化的程度和合理程度。
【跟踪训练】
以下列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读图答复(1)~(3)题。
(1)图中所示现象是()
A.农村土地改革B.城产业调整
C.区域城化现象D.人口迁移现象
(2)在该过程中,由图得出该地区发生的变化是()
A.城人口比重增大B.农村人口不断减少
C.城用地规模扩大D.城数目不断增多
(3)该地区发生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人口
②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③促进地区工业化开展,缩小城乡开展差距
④使农村的人口出生率下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从图中信息判断,该地区城用地面积不断扩大,是城化现象。
城化的开展虽然以城人口比重增
大为重要衡量指标,但图中只显示了城用地规模的变化。
随着城化开展,城人口比重、农村地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城乡差距都会随之变化。
答案:(1)C(2)C(3)A
城化动力机制[学生用书P38]
【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世界城化程度的进步示意图(1800-2000年)。
(1)1800-2000年,世界城化程度有什么变化?城化速度有什么变化?
(2)由图分析兴隆国家与开展中国家城化程度差异及成因。
提示:(1)世界城化程度逐步进步;城化速度加快。
(2)兴隆国家城化程度高,开展中国家城化程度低。
兴隆国家城化起步早、经济开展程度高;开展中国家城化起步晚、经济开展程度低。
【核心归纳】
1.社会经济开展是城化的主要动力
2.三次产业的开展对城化的影响
产业影响
第一产业随着农业劳动消费率的不断进步,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大量转移
第二产业在大多数城,工业是城经济的主要支柱,可以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效劳等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时机,农民工成为城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经济繁荣的城,效劳业相对兴隆,可以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也为效劳业提供了广阔的开展空间
以下列图表示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工业、效劳业劳动力比例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A.工业、农业、效劳业B.效劳业、工业、农业
C.农业、效劳业、工业D.工业、效劳业、农业
(2)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我国的城化与旅游业的关系亲密
B.多数城的效劳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
C.城的开展与第三产业的开展关系亲密
D.科技开展是城化的主要动力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曲线开始时b的劳动力比重最大、c的劳动力比重最小,可以判断b是农业、c是效劳业,那么a是工业。
第(2)题,城的开展与第三产业的开展关系亲密,经济繁荣的城效劳业相对兴隆;多数城的工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社会经济开展是城化的主要动力。
答案:(1)A(2)C
城化特点[学生用书P39]
【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开展图。
(1)城化主要表如今哪些方面?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数目有何变化?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各个城的等级有何变化?举例说明。
(4)上述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1)城数目是否增多;城规模是否扩大。
(2)城数目增多。
(3)城等级提升。
如、、由大城晋级为特大城;、、由中等城晋级为大城;、、、由小城晋级为中等城。
(4)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化的快速开展。
【核心归纳】
1.城化进程的时间是是差异
从城化进程看,城化程度随时间是是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兴隆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分别处于不同阶段。
2.城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1)兴隆国家与开展中国家的城化差异
社会经济开展程度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化的地区差异,因此,城化在兴隆国家与开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详细差异见下表:
兴隆国家开展中国家
(1)城化程度不同:兴隆国家城人口比重一般在70%以上,开展中国家城人口比重多在50%以下。
(2)城化速度不同:兴隆国家较缓慢,甚至停滞,开展中国家较快。
(3)所处城化阶段不同:兴隆国家处在后期阶段,开展中国家多处在加速阶段。
(4)产业构造不同:兴隆国家的产业构造多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开展中国家的产业构造多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5)开展趋势不同:兴隆国家出现了逆城化现象,开展中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化现象。
(2)开展中国家内部的城化差异
【跟踪训练】
以下列图为我国某城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
读图答复(1)~(2)题。
(双选)
(1)该城0~6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A.1985-2021年增多B.1985-2021年减少
C.2021-2021年增多D.2021-2021年减少
(2)2021年之后,该城已进入()
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D.逆城化阶段
解析:第(1)题,根据计算公式可以分别求出不同年份该城中心城区的企业数量,1985年大约是186,2021年大约是947,2021年大约是600,由此可得出1985-2021年中心城区制造业企业数量增多,2021-2021年中心城区制造业企业数量减少。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2021年中心城区制造业企业数量相对来说最多,所以此时属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出现郊区城化现象,还没有出现逆城化现象,而到2021年中心城区制造业企业数量减少,可能出现逆城化现象。
答案:(1)AD(2)BC
[学生用书P40])
城化进程图的判读
【典图例如】
1.城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
结合上图分析,请填写上上:
城人口比重城化速度
初期阶段________ ______
加速阶段________ ______
后期阶段________ ______
2.
结合上图分析,请填写上上:
从图中可知,从甲→乙→丙→丁,城数量__________,城用地面积________。
3.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
结合上图分析,请填写上上:
图中城化进程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0%慢30~70%快>70%慢
2.增多增大3.a→c→d→b
【判读技巧】
1.城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的判读(以图1为例)
(1)读数值,可推断城化程度的上下。
如图1中A时期,城化程度高,在70%以上,城化进入后期阶段。
(2)读曲线斜率,可推断城化速度的快慢。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加速阶段后期,城化速度逐渐减慢。
(3)从图1中发现有两个转折点,可将城化划分为三个开展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
(4)观察整条曲线,可分析趋势。
城化程度随时间是是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城化程度有逐步进步的趋势,但后期将在高位趋于平缓。
2.城区面积变化图的判读(以图2为例)
(1)比较乙、丙两个开展阶段,可发现丙开展阶段城数量较多,增加了两个新的城镇。
(2)比照丙、丁两个开展阶段,可发现从丙阶段到丁阶段,城占地面积扩大,几个城连片开展形成城群。
(3)从甲阶段到丁阶段,城区面积逐渐扩大,城化程度逐步进步。
3.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的判读(以图3为例)
(1)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
如图3中,横坐标表示与中心间隔,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
曲线反映随着与中心间隔的变化,人口密度也会发生变化。
(2)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化开展阶段。
例如,图3中b图和a图相比,b图中心人口密度下降,间隔中心约8km处人口密度增加,反映b时期,该城进入郊区城化阶段。
(3)比较中心人口密度数值变化,可推断城化程度上下。
例如,比较图3中a图和c图,前者中心人口密度在120千人/km2以上,而后者在120千人/km2以下,说明从a图开展阶段到c图开展阶段,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人口逐渐向郊区迁移,城化程度越来越高。
【针对练习】
读以下列图,答复(1)~(2)题。
(1)图中四条折线分别代表开展中国家城化程度、兴隆国家城化程度、开展中国家城人口和兴隆国家城人口,它们对应的折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2)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兴隆国家城化速度在加快
B.开展中国家城化速度始终高于兴隆国家
C.2021年世界城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人口数量以开展中国家居多
解析:第(1)题,根据开展中国家和兴隆国家的城化特点,可判断出城化程度折线;另外根据兴隆国家和开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形式可判断出城人口折线。
第(2)题,分析折线图可知,兴隆国家城化速度在变慢;20世纪70年代以前兴隆国家城化速度快;2021年世界总人口数约为6亿,而该年世界城人口约为35亿,超过世界人口的一半;目前世界城人口数量以开展中国家居多,已超过兴隆国家。
答案:(1)D(2)D
对点练一城化
读20年来与的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表,答复1~2题。
1990年20.40% 14%
2000年27% 21%
2021年44.06% 43.01%
1.与相比,20
A.城化程度一直较高,城占地面积一直较大
B.城化速度一直较快,城占地面积一直较小
C.城化程度一直较低,城化速度一直较慢
D.前10年城化速度较慢,后10年城化速度较快
2.促使两人口向城迁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
A.城高楼林立,环境优美
B.城就业时机多
C.农村收入低,社会效劳短缺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解析:第1题,读表格内容可知,1990年,城化程度比高,2000年又低于,说明1990年至2000年期间,城化速度比慢。
2021年,城化程度比高,说明2000年至2021年期间,城化速度比快。
第2题,城的就业时机多,收入高;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交通便捷等是促使人口向城迁移的“拉力〞因素,但主要因素还是就业时机多,收入高。
答案:1.D2.B
(2021年4月)以下列图为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
答复3~4题。
3.表示城镇人口比重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4.图中折线反映了()
A.城镇人口比重显著下降
B.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
C.第三产业开展是城化的主要动力
D.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与城化呈正相关
解析:第3题,读图结合所学可知,曲线③比重不断下降,说明③表示第二产业比重;曲线④数值最小,表示第一产业比重;三大产业比重之和是100%,故曲线②表示第三产业比重;运用排查法,表示城镇人口比重的是曲线①。
应选A。
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故A错误。
由上题分析可知,第一产业比重整体下降,但因国民经济的整体开展,第一产业产值未必下降,故B错误。
由于三大产业比重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目前比重最大,故第三产业开展是城化的主要动力,故C正确。
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与城化呈负相关,故D错误。
应选C。
答案:3.A4.C
对点练二城化动力机制
5.2021年10月31日是第三个“世界城日〞,其主题为“一一共建城、一一共享开展〞。
以下关于城特征与城化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①人口与产业密集,集聚效应好
②人口流动和职业变化非常活泼
③近几十年来开展中国家城化速度明显超过兴隆国家
④城化的本质是人口由从事第一、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并向城集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A。
根据城化的定义可知,城化的本质是人口由从事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三产业并向城集中,④错。
(2021年1月)以下列图为我国某城40年来建成区变化示意图。
答复第6题。
6.促使该建成区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城郊农业开展B.人口自然增长
C.建筑工业开展D.社会经济开展
解析:选D。
城人口众多、城用地增多、城建筑剧增是城化的表现,而社会经济的开展是推动该建成区面积变化的主要动力。
应选D。
对点练三城化特点
以下列图为中国、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城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读图答复7~8题。
7.与美国、英国相比,1950年以来中国城化()
A.起步晚,程度低,开展速度慢
B.起步晚,程度低,开展速度快
C.起步早,程度高,开展速度慢
D.起步早,程度高,开展速度快
8.影响美国、英国和中国城化进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数量B.经济程度
C.环境质量D.资源状况
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与美国、英国相比,1950年以来中国城化程度较低,起步较晚,开展速度快,所以B正确。
第8题,影响美国、英国和中国城化进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开展程度,所以B正确。
答案:7.B8.B
[学生用书P125(单独成册)]
读我国中部地区某城开展过程图,答复1~2题。
1.该地城化过程的主要表现是()
①城用地规模扩大
②城人口增加
③城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④城人口文化程度进步
⑤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A.①④⑤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2.促进图示地区城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政策②科技③交通④工业
A.①③B.①②
C.③④D.②④
解析:第1题,在城化过程中,城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
转移,城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城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网络化不断加强,呈综合化趋向;交通和工业的开展带动城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原来城郊的部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
答案:1.D2.C
读图完成3~4题。
3.城化第Ⅱ阶段,主要出现()
A.城环境质量下降
B.逆城化现象
C.第一、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D.生物多样性增多
4.当前,以下国家中最可能处于城化第Ⅲ阶段的是()
A.埃及B.中国
C.德国D.印度
解析:第3题,Ⅱ阶段是城化开展的加速阶段,会出现城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
第4题,兴隆国家多处于城化开展的后期阶段。
答案:3.A4.C
以下列图为亚洲五个人口大国(3000万以上)近50年城化程度变化图。
读图答复5~7题。
5.近50年,甲国城化开展速度的变化趋势为()
A.先快后慢再快B.先慢后快再慢
C.先快后慢D.先慢后快
6.甲国与其他四国城化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区位的差异B.文化传统的差异
C.经济程度的差异D.人口总数的差异
7.由图中信息可直接推出的结论是()
A.近50年,甲国城人口数一直最多
B.近50年,甲国的经济开展速度一直最快
C.近50年,五国城化程度皆在不断进步
D.1980年以来,乙、丙、丁、戊四国城化程度大幅度进步
解析:第5题,读图中甲国城人口比重随时间是是的变化折线可知,甲国城化开展速度的变化趋势为先快后慢再快。
第6题,甲国与其他四国城化程度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甲国经济程度较高,其他四国经济程度较低。
第7题,1980年以来,乙、丙、丁、戊四国城人口比重随时间是是的变化明显增加,故四国
城化程度大幅度进步。
答案:5.A6.C7.D
8.读以下列图表,答复以下问题。
兴隆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居住在城中的人口比例(含预测)
(1)
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说明了世界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数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_。
开展中国家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数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数据说明了兴隆国家城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开展中国家城化起步晚,开展快,城总人口多,因此图甲中虚线为开展中国家,实线为兴隆国家。
(2)读图乙可知,世界特大城数量增加迅速,开展中国家占优势。
(3)兴隆国家城化起步早、开展慢。
答案:(1)开展中兴隆开展中国家的城人口数量超过了兴隆国家;增长速度也较兴隆国家快
(2)数量不断增多,增长速度加快数量增长速度更快,将来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多数集中分布在开展中国家
(3)起步早,目前城化进程较慢,程度较高
读2025年世界城分布示意图(预测),答复1~2题。
1.世界城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北美洲沿数量多于内陆
B.人口1000万以上的沿多于内陆
C.亚洲内陆城数量少于北美洲
D.大洋洲的内陆城数量多于沿海
2.与欧洲相比,南亚()
A.城化程度高B.城化起步早
C.城化速度快D.逆城化现象显著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人口1000万以上的沿多于内陆;亚洲、北美洲内陆城都较多,且亚洲内陆城数量多于北美洲;大洋洲沿数量多于内陆。
第2题,与欧洲相比,南亚经济较为落后,城化起步
晚,程度低,但开展速度快。
答案:1.B2.C
以下列图是我国城化开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答复3~5题。
3.目前,我国城化进程处于()
①大城化②郊区城化
③逆城化④再城化
A.①④B.②③
C.①②D.③④
4.阶段Ⅱ中,城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①交统统达性差②地价昂贵
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5.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者者地区城化程度上下的重要标志是()
A.城的人口规模B.城的用地规模
C.城人口占总人口比重D.特大城的数量
解析:第3题,我国属于开展中国家,城化程度较低,但城化速度较快,目前我国正处于努力推进城化的过程,即大城化和郊区城化过程。
据图可知,阶段Ⅰ城区人口密度大,表示大城化过程;阶段Ⅱ城区人口密度减小,郊区人口密度增大,表示郊区城化过程,①②正确;而逆城化和再城化是兴隆国家城化的开展阶段,③④错误。
第4题,据图可知,随着阶段Ⅰ大城化的过程,大量人口迁入城中心,导致城污染加重,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好多人开始往环境好的郊区迁移,出现郊区城化。
同时城中心地价昂贵,郊区地价廉价,致使城中心人口密度下降,②③正确;城中心交统统达度高,且接近商业中心,①④错误。
第5题,城人口数量增多、城用地规模扩大、城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等都是城化的表现,但通常把城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者者地区城化程度上下的重要标志。
答案:3.C4.B5.C
以下列图是甲、乙两城人口增长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
据此完成6~7题。
6.关于这两种类型国家城化进程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甲城所在国家,城化起步早、开展快
B.乙城所在国家,城化程度高
C.甲城所在国家,城人口比重大于乙城所在国家
D.乙城所在国家的人口主要向城中心区挪动
7.关于甲城所在国家城化开展快的主要原因,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B.城经济畸形开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C.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开展
D.第三产业的快速开展
解析:第6题,兴隆国家城化起步早,程度高,目前开展缓慢,甚至有些国家出现逆城化现象,乙城所在国家为兴隆国家。
第7题,甲城所在国家为开展中国家,其人口向城迅速集聚,城化推进很快,其原因是人口过快增长,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城经济畸形开展。
答案:6.B7.B
8.阅读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我国近几年来城化率变化图。
材料二某年我国部分级行政区城化率排名与当年部分级行政区人均GDP数量及排名(港、澳、台无统计)。
(2)由材料一可知,我国近年来城化程度呈________趋势,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城化程度较高的级行政区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__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4)有关城化程度最高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是()
A.城化根底程度高
B.经济开展程度高
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人口迁入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