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访有情人》经典观后感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访有情人》经典观后感10篇
此类电影注定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包括我在内,或许对于专业的电影人或是电影专业的学生或绝对的电影爱好者来说来说,这部是一部可以说很多的有着实验性质的影片,像公民凯恩一样,但我不认为普通大众会对它抱有极大兴趣,那么电影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而对我来说,花5个小时的时间,在一个无聊的周末,在睡觉与醒来的过程中坚持看完影片,也说明了自己的偏执与无聊。
起码,通过百度,我了解了Dogma95。
作为一个传播学的研究生,实在有点名不副实。
我觉得这部有很多的呼应呀;
1,银西在法国时拍的电影里女主角在墓地前说的话与,与永喜在男友的墓地前说的话一样。
2,银西说不相信命运之爱,但他在法国拍过永喜和男友的跳舞时,应该就爱上她了吧,或者对她是很有印象的,所以现在对于永喜是非常执着地去接触,想要探究她的故事吧。
3、永喜跳的舞也许她的现实生活有预示。
4,那位名导演说的话也就是银西拍永喜的镜头,用最真诚的语言说出来的话却不是真实。
在完时,银西还在看当时拍永喜跳舞的画面,也许他从一开始就知道是她吧,但他从没有追问,也没有评论,只是慢慢地靠近她,让她自己走出来。
里面有很多小的镜头,看似突兀,可也正是这样才让人感到印象深刻这部剧真是长呀,125分钟。
而且里面有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但我觉得这些无关紧要的人物拼凑出爱的面貌来。
沈银河真是漂亮,现在觉得李英爱也许不是完美的,但她真是完美的,纯洁的氧气。
最近看韩国综艺,说<观相>出来后,出现了李政宰逆主流,就是现在回看他以前的戏,我也正是这样子的做的,觉得他很有演戏,因为他家庭条件不好,所以拼命拍戏,但天生的优雅气质,使得他总有种雅痞的味道。
不知道谁能收复他。
因为一个人,去看一部片子。
这是不是喜欢?
看这个片子是因为沈银河。
看完片子感觉看这个片子的理由,没有错误。
当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本是打算听那首latinterview来着,无奈因为过期而无法播放了。
确切地说,这片子是记录片的模式。
通过采访,受访者讲述自己的爱情,追访受访者的爱情,来展示爱情。
至于说所谓的答案,没有。
记录片只负责呈现真实,呈现存在,不负责答案。
沈银河是我最喜欢的韩国女演员,没有之一。
这部片子中“永喜”是一个从出境就可以看出有故事的女人,整个身体,整个眼神,浑身都透着平淡,出世,这样的女人,怎么可能没故事呢?
时间是伤痛的橡皮擦。
对于“永喜”也好,对于《追访有情人》故事中所呈现的悲伤也好。
一切终将过去。
“永喜”重新回到舞蹈教室,LatInterview因为过期无法播放。
生活终究会继续。
喜欢韩剧中一如既往的唯美,秋天发黄的银杏树;女主套在浅灰色毛
衣外的黑色大衣;法国的墓地中墓碑上的图案。
舒缓的音乐,慢慢浸没上
来的伤感,不紧不慢甚至有些拖沓的情节
它适合一个人,把灯调暗,坐在电脑旁,让音响外放。
它适合你,在假期的夜晚,忘记了外面世界,穿着睡袍,头发还滴着
水滴,漫不经心地。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恰逢这样的场合,就请欣赏这样的她吧。
否则,还是放弃了吧。
因为你会觉得她乏味,而我,又觉得你辜负了
她呢。
2000年的片子,是4月1日上映的,有点旧,也有点巧,难道“永喜”在撒谎吗?
这几乎是近年来看到的最佳韩国电影之一,既有对电影真实性的追问,又有对人间真爱的肯定,更难得的是能够在复杂的结构和思考中保持充沛
的情感.虽然由于影片主题略有分散,结构纷繁复杂,叙述视角多变,造
成作品有很多雕琢和做作的痕迹,但就这样一部影片的雄心,和他所实现
的程度来看,这还是一部相当不错的作品.
赵银西在塔尔科夫斯基墓碑的照片上写着:"你来找真理?"关于赵
银西那次拍摄的背景,影片没有交待,但几乎可以肯定,那是对大师,对
真理的一次近乎绝望的追寻.在影片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到,李永喜在男
友的墓前,同样的悲痛欲绝,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语气和句子,二者表达的
是同样的绝望--"你来寻找爱情吗?"李永喜寻找的也许是永远逝去不
回的爱情,赵银西却试图用镜头前的"真理"来寻找真实生活中的爱情,
他找到的是什么?
虽然影片中是讲一个电影拍摄的故事,涉及到很多关于影片本体的思考,以及诸如塔尔科夫斯基之类的电影潜台词,甚至大段大段的DV影象,但这决不是一部小众影迷自娱自乐的:孤芳"作品.关于爱情的几个被采
访者的故事,虽然没有过多影象描述,而只是通过采访的方式加以复述,
但都能带出浓厚的感情味道,在片刻的时光中给观众以感动.当然,最核心的故事,也就是李永喜的爱情悲剧和赵银西的爱情悲剧.赵银西试图通过拍摄这部采访电影,寻找人间真爱的存在,当他找到
令他感动的爱情时,才发现这段爱情其实并不属于他.但他的追访也不是
毫无帮助,至少他让这些被访问的人们找到了自己的真爱--无论是现在的,过去的,曾经拥有的,即将失去的.而在影片最后的潜台词中,不难
看出,李永喜又希望重新站起来生活,赵银西的真爱也许就在将来.边赫的《追访有情人》是亚洲唯一一部打上Dogma标记的影片也是我
迄今能够看到的唯一一部Dogma影片
Dogma95被称为20世纪最后一场电影运动。
它除了向时尚平庸的技
术至上主义提出挑战同时甚至对30多年前的法国新浪潮发出了尖锐的批
评
对于Dogma的精义以我现在的水平必定是领会不多的。
电影的技术与
操作上我亦没有什么资格发表什么我仅对于Dogma所提出的“非个人主义
电影”表示一些质疑。
Dogma认为电影人不应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责任仅是将最为真实的一面
呈现出来艺术加工则是一种多余的累赘。
他们屏弃了灯光师与布景师拒绝
任何电影音乐甚至不允许导演的名字出现在演职员表上
想要脱离以粗俗的动作戏为噱头、用高技术含量带来的浮华效果这不
得不说是一种对于电影的反思与革命。
而所谓否认电影的艺术性对我等这
些将文艺视为生命的人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至今能够吸引我的导演往往都
有非常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我难以想象有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影片都成
了这糟糕现实毫无意义的翻拍。
不过正如Dogma创始人后来解释的一样其
实你可以违反所有《Dogma95宣言》的规条他们只是想恢复电影制作作为
一种社会活动的意义和感觉
要说边赫我看过一影评把他骂得狗血喷头。
他借着Dogma的牌子让自
己咸鱼翻身还大打沈银河的招牌宣扬这是她的封山之作。
我着实只看过这
一部Dogma片子实在做不出任何比较但《追》至少引起不了我的共鸣看的
出来导演花了很多细节上的心思这应当是Dogma的禁忌而剧本与故事其实
亦无特别之处被说成平庸也不为过。
唯一值得赞赏的是沈银河这个不动声
色却入木三分的主
追访有情人。
很久以前看的一部韩国文艺片。
说的是李政宰演的一个
导演拍一个有关爱情的纪录片,沈银河在里面扮演一个理发店的店员,说
了一个关于她的爱情故事。
在她的口中,她的爱人最后死了,直到死的那
一刻他们仍然相爱,他们的爱情因此而永恒。
可惜她并没有说实话。
现实中她的男友抛弃了她。
她原来是一个舞蹈
演员,在经历这一场变故以后,她放弃了自己的舞蹈事业回到韩国重新生活,想要忘掉那一切,甚至不惜虚构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其实也不算
欺骗,在她的世界了,确实没有这个人的存在了,也只能当他消失在这个
世界。
至少是她的世界。
现实往往比电影残酷,所以铁达尼号会经久不衰。
因为人们需要传奇。
现实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爱情之不可靠。
经历了那么多背叛和伤害,人们
需要有传奇故事作为精神寄托,在那个万分之一的几率中,我们或许可以
遇到灵魂之伴侣,可以为之付出生命,至死深爱。
就像沈银河在这部戏里
演的那样,诉说一个想象的故事,想象那人并不是抛弃了自己,他只是死了,不能再爱了。
他直到死的那天还深深,深深的只爱她一个。
其实这也好。
谁又会追究Roe和Jack如果活下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革命之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幸好Jake死了。
一个爱情传奇诞生了,
总好过在朝夕相对以后磨光所有的命中注定。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文艺片,有点冷门。
里面有一段舞蹈非常美,纪录片里其他人的访谈也很有意思。
当然还有美的不可方物的沈银河。
她
在息影之后再也没有新闻出现。
银幕上的惊鸿一瞥,银幕后的岁月静好,
这也算是现实中的传奇了吧。
有一些字词是我特别喜欢的,例如镌刻、蕴有、暗涌、沁入、沉淀。
我喜欢它们所表达的淡定和质感。
《追访有情人》的碟从遥远的山东邮寄过来,封面上有沈银河的侧脸。
沈银河是我所见过最美丽的亚洲女演员,我所喜欢的那些字词可以全部用
来描摹她,但又不足够。
甚至在看《丑闻》的时候,我会揣想她出演郑氏
的样子,全度妍是卑微谦恭的样子,但沈银河如空谷幽兰般矜持而清雅,
采撷这样的女子,才会使花花公子赵原眩晕吧。
相比之下,影片的中文译名还是过于花巧,它其实只叫做《采访》INTERVIEW。
切着采访的主题,影片由头到尾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茫然,
如开端处一群人围坐着讨论着要如何给他们的纪录片开头,嵌套得奥妙,
真实与虚构来回穿插。
摄像机是冷酷而真实的记录者,然而胶片被剪辑得
迂回曲折,抽丝剥茧之际,我们不知道自己获得的是底里的真实,抑或极
致的虚幻。
今次,镜头里的沈银河,正面看略有浮肿憔悴,没有《八月照相馆》
或者《爱的肢解》里好看。
但那种深入骨髓却只淡淡挥发出的哀伤,非常
动人。
《东邪西毒》里,欧阳锋说换作别人的身份,有些事便不难说出口。
杜撰一个谎言静静讲述,是不是可以沉浸在温柔里,不面对触目惊心的惨
烈呢?一份理发店助理的平凡职业,一个入了伍当大兵的男友,杜撰出来,好似得不到的爱情有了沉实的走向。
这仅仅是我猜测的,她说谎的理由。
摄像机是冰冷的机器,人心却百转千回,导演仁赫就不能只是静静地
旁观,他的方式是追问。
他不明白一年前那个灿烂的舞者,如今为何在镜
头前扮演着另一个人。
亲身践行就意味着沉溺,背负着过去的女人好像总
是对冷静敏感的男人有吸引力。
他的摄制组在拍摄身边千姿百态的爱情,
华丽的质朴的,执信的怀疑的,凝重的轻薄的,而他追溯着一年前舞者的
脚步,跌跌撞撞迫近了所谓的真相。
在所有采访片段中,唯有这则以谎言
起头的故事,教人牵记追寻。
在便利店这样一个极生活化的环境里,沈银河闭上双眼,缓缓说出爱
人的名字:余崇正;之后她睁开眼睛复述一遍,说我已经好久没有提起这
个名字,眼里已有泪光。
这是我所见影片里最情深动容一幕,她旋即又因
为客人的叫喊而回复到现实。
刻薄一点地去看,这镜头之前的功夫过于做作,这是电影中的真实,却未必是现实中的真实,你身边可曾出现过如此
优柔而悲怆的怀念,又带有文艺性的美感?这样的女人如天边烟花寂寞开
放遁入无形,还是从未曾存在?
墓前的独白,与一年前那出电影全然吻合,但无疑现实里失去爱人的
人更为真实而刻骨。
结尾里导演回到摄影棚重播起那场华丽的舞蹈,两人
翩翩起舞,她在他的身边仿佛化为羽毛,他痛苦萎谢而死,她呆住,万念
俱灰。
宿命点到之处,谎言与真实握手言和。
一片萧条秋色中,银杏树孑
然独绿,仁赫说美的东西总是很悲伤,情到深处人孤独,沈银河是这种寂
寥深沉之美最佳的诠释者。
但我仍然觉得影片始于茫然,终于虚妄。
追问其实并没有答案,我看
完了整部影片,沈银河出演的仍是没有姓名的女子,李蓉绮是真实的理发
店助理的名字,那不是她。
空谷幽兰静静开放在胶片之中,漾出爱与哀愁。
这也够了。
她说,在面对镜头讲述的时候,仿佛死去的爱人复活了,她便不再那
么难过,她真希望那是真的。
我终于明白自己一次次打开powerdvd,任
影像滤过心底的意义。
在那些时刻,我心里的温柔复活了,我希望那是真的。
最近的观影记录几乎全是韩国电影。
喜欢那种缓慢的节奏、诗意的画面、含蓄的情感,静心体味的感觉是
动人的。
昨日看的《寻访有情人》,或许有点闷,有实验片的感觉,但有味道,沉下心来细心观赏,才会感觉到在貌似平淡和破碎的情节中深蕴着对生命
的理解和感悟。
李政宰长发造型,很有气质的俊美,表演含蓄细腻。
沈银
河也是,很耐看,把一个以艺术和爱情视为生命的女子的凄美、哀伤、孤
独演绎得非常到位。
喜欢。
影片通过采访各色人等,来探讨爱情这个主题。
但其实最核心的是李
扮演的导演对沈扮演的女舞蹈家的情愫,虽然是通过片段式的不连贯的情
节表现出来,而且表现得极为克制、含蓄,但正因如此,其中蕴藏的深情
才更令人感动。
尤其是最后一个镜头,当舞者已从失去爱人的痛苦中解脱,重新获得
了生活的力量,从其中一种程度上帮助她走出泥淖的导演,孤独地坐在机
房里,她美丽的舞姿以不同色彩映现在大大小小的显示器上,形成一种笼
罩着他的巨大的张力,他的身影被包围其中,显得那样孤独。
令人不禁生
出无限的怅惘。
比起之前看的李政宰和全智贤演的《触不到的恋人》,这部片子没有
那么唯美和浪漫,但更深沉和耐人咀嚼。
舞伴兼爱人的逝去给女舞蹈家带来深重的打击,自杀未遂后,她也离
开了舞台,在迷茫中不知如何生活下去。
而李政宰扮演的导演,正在拍摄一部以真人访谈为形式的爱情主题纪
录片,正好就碰到这位女子,邀请她受访。
在一种莫名的心理下,她接受
了采访,却没有坦白自己的身份和生活,而是借用听到的一段发型师的话,为自己建构起虚饰的身份、生活乃至爱情。
然而她终究不能伪造得天衣无缝,甜美的爱情一点点露出凄凉的色彩,对生活的描述总是不自觉地转移
到那深埋心中的艺术情怀。
导演其实早就认出了她,却从不戳破她的谎言,反而默默地通过采访
倾听她假象丛生的叙述,她渐渐习惯,并且渐渐流露自我,最终袒露了真
实的自己。
而他没有评论,没有指点,甚至没有安慰。
他只是默默地陪伴,默默地倾听,甚至怕她难以当面倾诉而特意将DV给她,让她自拍。
其实他并非冷漠,事实上他已爱上这个美丽忧郁的女子。
然而他深怕
言语哪怕有一丁点触犯,都会让她刚露出缝隙的心门闭拢。
这该是另一种
形式的爱吧,因此尽管他的内心极为痛苦,但他宁愿独自承受。
于是他选择以沉默倾听的方式陪伴,而她的创伤便在这一次次倾诉中,慢慢淡化、愈合,最终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
这是无语却温暖的沉默,让观者的我心中也生出温柔;却也能体会他
独自的痛楚。
在这芸芸众生的星球上,人群密集,孤独却依然深驻在我们心灵的深处。
人人都需要倾诉,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幸运地有一个温柔的倾听者。
于
是我们在虚拟的世界里寻觅,你是否是我沉默的倾听者?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一年多以前。
DVD、电视,还有碟,都是别人的。
电视的效果不是太好,也许那张D版的画质也有问题,但这些都还不
重要。
看了十几分钟,朋友们开始不耐烦。
尽管那时电影的韩潮已经风起
云涌,朋友中也不乏盛赞《漂流欲室》的,然而他们似乎总觉得韩国电影
还是欠些火候,于是,在朋友的闲聊里,电影艰难地展开。
他们聊着,抽
空瞄一眼屏幕,或者在剧中一个出人意料的露点镜头之后开始感叹为什么
韩国电影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吸引人的眼球。
嘈杂之中,我没有吭声,匆
匆并且无奈地扫完了镜头。
还无法说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心里蓦然有点难过,虽然和朋友们的嘲笑没什么关系。
一年多以后,我有了自己的D版,找了个没人打搅的夜晚,手拿遥控器,在不断地倒退与换字幕中,独自看完了这部电影。
片尾CAST出来的
时候,我感到的好像不是喜悦,兴许还有一点凄凉。
这一年多,我在网上
只找到了两篇影评关于这部电影。
而当我看完电影的最后一分钟,想的竟
然是:什么时候再看一遍吧。
这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韩国电影中的一部,但看得还挺认真,因为
不认真就怕那些有助于理解的字幕一闪而过,仿佛曾经与你近在咫尺的幸
福从此消声匿迹,电影的的确确象一些大师说得那样,本来就是很不自由
的阅读方式,而遥控器似乎就成为我们对抗电影时间、把握自己方向、直扑电影要害的简单武器。
看得认真还因为这电影做得也实在认真。
电影里假若叙述者隐身了会怎样?只是一段一段的DV影像的排列与重组又让人怎么理解?这部电影以其自足自立的思考展开了这些问题。
但还没完。
这种种举动无非是想探讨什么是爱情,而这,会有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吗?无论是做电影的还是看电影的,对此都没有把握。
电影所能做的就只是让叙述在一段段访谈中游走,忐忑不安的却不仅仅只是与这部电影有关的人群。
当赵银西选择用一部记录电影来表达自己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说:每个人都想寻找自己命中注定的爱情,我就是不知道这是什么,才拍这部电影。
他只是想通过电影的记录寻找对问题的证明。
其实,这么做并不是没什么疑问的,尽管塔科夫斯基在影片里充当了对真理追寻的象征,然而同样也存在反对的声音。
赵银西远在法国的一次采访中就得到另一个导演索库廖夫截然相反的回答:只要端起摄影机,镜头前的故事就不可能是真的,只要镜头参与到他所拍的东西中间去,其实就是有问题的。
那么,影像的真实性何在,电影里所叙说的爱情还靠得住吗?
在李永喜透过自拍影像向赵银西诚挚地道歉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把赵银西的影片逼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境地。
在一部记录电影里弄虚作假,实在是对镜头的无情嘲讽,影像内容的真实早已颜面扫地,然而,虚构了一件事情并藉此表达一份真挚感情究竟是不是站在了真实的对立面,的确是大可玩味的。
李永喜的声音犹在耳边:也许那时候我是在讲一种比任何事实都真诚的话。
真诚地造假恐怕无法见容于世人,但却奇妙地在电影的世界里站稳了脚跟。
镜头往往只能保证自己面前可以触及到的表面,保证将它们的一切尽收眼底,至于更深的真实感,那就看你能不能适当地穿透一些东西,观察到你所想要的了。
赵银西看完李永喜的自述,仍然默默地
制作自己的电影。
按照一个电影人的素养,明白这一层道理应该不难。
只
是当那张写着“你来寻找真理”的照片从墙上飘落,并且毫不犹豫地打出
字幕的时候,会让这一刻的你在为镜头悲哀之余,感慨万千。
我不禁有些困倦了,在这寂寥无人的夜晚。
或许还是陈玉勋的《爱情
来了》略微有些暖意?
韩国电影《》(<Interview>)中文译名《追访有情人》,个人也觉
得翻译得有些太过复杂,无非就是“爱”,以Interview的形式记录爱情,讲述爱情。
四年的专业学习换来的是在电影观摩途中大脑里蹦出来的那么些个零
星的专业术语:新现实主义?戏中戏?交叉蒙太奇?当卸下一切武装,电
影就只是电影,我妄图在构思一篇影评出来的时候发现,它其实就是一篇
电影观后感。
《追访有情人》是亚洲唯一一部打上道格玛95标记的电影,它由丹
麦导演拉斯冯提尔于1995年提出,强调电影的纯粹性,聚焦于真实的故
事和演员本身的表演。
所有规则的提出并不是为了恪守,而是为了给自己
的作品一个归宿,或者说规则的提出是为了遵守,只不过在执行的过程中
自觉不自觉地就被打破了。
从第一部道格玛影片开始,它所设定的规则就
已经开始不被完全遵循了。
《追访有情人》影片的最开始是一群人在讨论
电影的开头如何设计才能更吸引观众并列举了《公民凯恩》等拥有绝妙开
头的经典电影,这段长达两分多钟的电影开头显然是对众人讨论的“五分
钟定律”(或者称之为“三分钟爆点”)的一种“二律背反”,导演似乎
以此来强调道格玛所追求的电影的真实,这段讨论以一个男人说“导演到
底想说什么呢”结尾,紧接着字幕便出现了导演的名字,这与“道格玛宣言”所提出的“导演名字不在片头片尾出现”明显相悖,以及讨论中出现
的无声源音乐也与其宣言中所提到的“取消无声源音乐”不符。
另一方面
导演以采访形式讲述故事,这就在演员自身表演上提出了较大的要求。
而
这也是道格玛所标榜的。
正如道格玛95官网所说,这得看导演如何解释
这些规则。
en-eok在巴黎一座墓园中无意中发现了塔可夫斯基的墓,这位苏联
导演被葬在异国他乡,于是en-eok怀着对电影的探寻和对大师的执着在
塔可夫斯基的墓的照片上写下:“你是来寻找真理吗?”当en-eok在采
访被称为塔可夫斯基精神的继承人的索科洛夫时,这位导演对于电影给出
了看法:当你拿起摄影机时,镜头后的一切就不可能是真的。
不知道是不
是像豆瓣一位网友说的导演在借此来探寻电影的意义和真实性,但en-
eok在一次玩笑般的录影中说出了自己拍这部电影的契机:他不知道人们
所向往的那种爱情是什么,所以他想知道。
导演在电影中反复地述说真实,镜头的真实,爱情的真实,采访的真实,在最后工作人员询问时也坚持
用”Interview”作为电影的片名,但另一方面专业演员的存在又在暗示
作为电影的不真实性,即使在cat中出现的电影中接受采访的人都是使用
真实的名字,也不代表故事就是真实的;即使采访是真实存在的,也只不
过是纪录片和电影的杂糅罢了。
yong-hee走进了理发店,看到了和自己同名的美发师助手,听到了
她的爱情故事。
店长叫了yong-hee的名字,理发师助手抬起头来,变成
了yong-hee自己。
这就是yong-hee在电影中撒谎的原因。
她没有了爱情,只有借助别人的爱情,才能继续存活下去。
由此我们便可以分辨哪些是她
自己的爱情,哪些是别人的故事。
当谈到别人的故事时,她会不安,十指
交叉,请求要一杯水;当讲到自己的爱情时,她会闭上眼睛,缓缓地说出
爱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