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氨酸蛋白酶编码基因prtP对副干酪乳杆菌黏附特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氨酸蛋白酶编码基因prtP对副干酪乳杆菌黏附特性的影响刘昭;于小番;张宇;陈忠琴;龚威龙;许慧卿;崔桂友
【摘要】为探讨丝氨酸蛋白酶编码基因prtP对副干酪乳杆菌黏附特性的影响,利用λRed重组系统敲除副干酪乳杆菌的prtP基因,构建副干酪乳杆菌prtP基因缺失突变株,比较突变株与亲本株的表面结构、黏附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prtP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生长速度变慢,疏水性和自聚合性明显下降,抑菌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生了显著变化,体外对细胞的黏附性显著降低.可见,prtP基因对副干酪乳杆菌的黏附特性十分重要,该基因缺失将改变菌株的生物学特性.%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erine protease encoding gene prtP on the adhesion of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an isogenic prtP mutant was constructed by knocking out prtP gene using λRed recombination system. The surface structure and adhe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tant were studied. The prtP gene mutant strain showed slower growth rate, decreased hydrophobicity and self condensing ability. The sensitivity to antibiotics of the mutant strain changed in compari-son to parental strain, and the adhesion of cells dropped significantly in vitro. In conclusion, the prtP gene is important for the adhesion of L. paracasei, and the deletion could chang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in.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学报》
【年(卷),期】2017(033)003
【总页数】7页(P683-689)
【关键词】副干酪乳杆菌;prtP基因;基因敲除;生物学特性;黏附性
【作者】刘昭;于小番;张宇;陈忠琴;龚威龙;许慧卿;崔桂友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1.3
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是卫生部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之一。
副干酪乳杆菌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及研究价值,在工业生产、食品发酵及防腐、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领域均有巨大应用潜力。
副干酪乳杆菌在食品工业中应用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乳制品方面,如干酪和酸奶。
在国外,副干酪乳杆菌产品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干酪产品上[1]。
除了用于乳制品生产,副干酪乳杆菌还用于生
产乳酸菌制剂。
此外,还有将副干酪乳杆菌作为发酵剂用于改善香肠风味同时抑菌的研究[2]。
副干酪乳杆菌之所以能广泛地被利用,源于其良好的益生特性,而评价益生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便是益生菌的黏附性能。
乳酸菌进入肠道后,黏附性差的会随着肠道蠕动被排出体外,只有黏附性高的乳酸菌才能在肠道存活并繁殖,从而更好地发挥益生作用[3]。
黏附性高的乳酸菌进入肠道后首先与肠黏膜表面接触,并通过识别特
异性受体与之结合,黏附定植于肠黏膜表面[4]。
乳酸菌的黏附一方面通过竞争性
占位定植形成生物屏障,阻止了病原菌与肠黏膜受体结合,另一方面也延长了乳酸菌影响宿主肠道免疫系统和微生态区系的时间。
黏附的乳酸菌能产生乳酸、细菌素、
过氧化氢和某些有机酸等物质,抑制肠道中一些致病菌的繁殖,维持肠道的内稳态。
因此,乳酸菌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定植是其发挥生理作用的前提[5]。
最新研究发现,乳酸乳球菌细胞外膜的丝氨酸蛋白酶(Lactocepin)能介导乳酸菌的黏附作用,而且在某些益生乳酸菌中,Lactocepin对肠道炎性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能够降解部分炎性细胞因子[6]。
因此对这种细胞表面蛋白的深入研究不但可
以提高益生菌的益生功能[7],而且可为开发肠道免疫调节制剂提供理论基础。
但
目前尚无在副干酪乳杆菌中该蛋白质作用的相关报道。
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λRed体内重组系统在副干酪乳杆菌中敲除prtP基因,并
将prtP突变株与亲本株在形态结构、生物特性包括黏附性进行对比,为进一步研
究prtP基因编码的细胞膜丝氨酸蛋白酶Lactocepin的特性、功能及益生菌的益
生特性奠定基础。
脾脏细胞、巨噬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取自 6~8周龄BALB/c小鼠。
副干酪乳杆菌菌株、质粒pKD3、pKD46、大肠杆菌宿主均由本实验室保存。
插入氯霉素抗性
基因的载体由本室构建和保存。
氨苄青霉素、氯霉素、Taq酶、Marker、
6×loading buffur、阿拉伯糖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沙门氏菌、大肠
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由本实验室分离鉴定后保存。
药敏试纸为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产品,PCR引物(PPA、PPS、CPC、CPS)、琼脂糖购
自南京生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AxyPrep DNA凝胶回收试剂盒购自北京市科学器材公司,DMEM、DMEM/F-12购自美国Hyclone公司,牛血清(FBS)购自南京
森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根据GenBank公布的副干酪乳杆菌的基因序列,分析启动子和开放性阅读框,结果显示基因prtP拥有独立的单个开放阅读框,含有7 820个碱基对。
插入氯霉素突变后,以突变副干酪乳杆菌为模板,用引物PS/PA进行PCR鉴定,得到1 175 bp的片段(图1),与预期结果一致,证实得到的菌株为副干酪乳杆菌突变株。
在透射电镜下,副干酪乳杆菌prtP基因缺失突变株(L.pΔprtP)与其亲本株的表面
结构无明显差异,细胞表面的黑斑状阴影可能是被吸附到表面的杂质(图2)。
副干酪乳杆菌prtP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生长曲线与其亲本株类似,都经历了适应期、对数期和平台期,但突变株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亲本株(图3)。
在MRS培养基中,从第4 h开始两菌株的生长速度出现差异,亲本株在第11 h时生长速度接近稳定,而突变株此时仍在对数期,直到第16 h时才开始稳定。
由图4可以看出,副干酪乳杆菌prtP基因缺失突变株与亲本株的表面疏水性差异很大,亲本株的疏水性达到85.5%,而突变株仅为35.6%,差异显著(P<0.01)。
在试管中副干酪乳杆菌亲本株菌液澄清透明,突变株菌液明显浑浊。
副干酪乳杆菌突变株与亲本株的自聚合能力差异极显著(P<0.01),分别为16.9%、33.1%(图5)。
在MRS培养基中,副干酪乳杆菌亲本株聚集明显,而突变株菌液
比较清澈,聚集较少。
采用打孔法测定副干酪乳杆菌突变株和亲本株的抑菌能力。
结果(表2)表明,两株
菌对几种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能力,亲本株的抑菌效果略好于突变株,但两者并无显著差异。
使用药敏纸片测定副干酪乳杆菌突变株和亲本株对抗生素的耐受能力。
结果(表3)
显示,亲本株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多黏菌素B、链霉素均具有耐药性,对四环素和青霉素G中度敏感,对利福平、头孢唑林和头孢拉定均敏感;突变株对诺氟
沙星、多黏菌素B和链霉素均有耐药性,对环丙沙星、青霉素G和头孢拉定中度
敏感,对利福平、四环素、头孢唑林均敏感。
在显微镜20个视野内计算与脾脏细胞、巨噬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黏附的乳酸菌数量。
由图6可知,副干酪乳杆菌亲本株(L.p)的黏附数量明显大于prtP基因缺失突变株(L.p△prtP)。
在脾脏细胞上,L.p黏附数量为19.3±2.1个,而L.p△prtP黏附
数量为10.7±1.5个,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
在巨噬细胞上,L.p黏附数量为
27.7±2.5个,而L.p△prtP黏附数量为19.3±3.1个,两者差异显著(P<0.05)。
在小肠上皮细胞上,L.p黏附数量为14.7±1.5个,而L.p△prtP黏附数量为8.3±1.5个,两者差异显著(P<0.05)。
从显微镜图片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副干酪乳杆菌亲本株更加密集地围绕(黏附)在3种细胞的周围,而突变株明显较少(图7)。
副干酪乳杆菌亲本株和突变株分别与小鼠脾脏细胞、巨噬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共同培养后,用无菌PBS洗去未黏附的乳酸菌,轻轻刮下培养孔板底部的细胞,制成细胞悬浊液,梯度稀释后涂MRS板,培养并计数,结果(图8)显示亲本株的黏附性高于突变株。
脾脏细胞上,亲本株黏附数为每个细胞4.13±0.65 CFU,突变株黏附数为每个细胞2.67±0.38 CFU,差异显著(P<0.05)。
巨噬细胞上,亲本株黏附数为每个细胞3.23±0.42 CFU,突变株黏附数为每个细胞2.97±0.47 CFU,差异不显著。
小肠上皮细胞上,亲本株黏附数为每个细胞3.37±0.75 CFU,突变株黏附数为每个细胞2.07±0.15 CFU,差异显著(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prtP基因编码的丝氨酸蛋白酶(Lactocepin)影响副干酪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黏附性,prtP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与亲本株相比,差异显著。
在对有害菌的抑制作用上,亲本株和突变株并无显著性差异;在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上,亲本株和突变株差别也不大,但在对环丙沙星、四环素和头孢拉定的敏感性上有差异,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而在黏附性上,副干酪乳杆菌亲本株对小鼠脾脏细胞、巨噬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性均好于突变株,差异显著。
在中国副干酪乳杆菌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乳制品的发酵和肉制品的防腐保鲜,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副干酪乳杆菌亲本株以及由突变得到的新资源菌株的功能、作用机理以及应用研究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发展空间[11]。
深入研究副干酪乳杆菌的益生特性,从分子层面进一步阐述副干酪乳杆菌益生机制,对其实际应用非常重要。
有研究结果证明,prtP基因编码的细胞外膜丝氨酸蛋白酶(Lactocepin)能介导乳
酸菌的黏附作用,而乳酸菌的黏附性是决定其免疫调节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10]。
本研究通过敲除prtP基因,比较了prtP基因的缺失对副干酪乳杆菌生物学特性
的影响,并测定了菌株黏附性的变化。
乳酸菌的黏附性对于其在肠道定植、增加与机体的交互作用、竞争性排斥病原菌在肠道的定植、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10]。
细菌对黏液和细胞的黏附过程基本相似。
首先是可逆的非特异性黏附阶段,这是由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介导的,主要与菌体的疏水性和细菌所带的电荷有关;其次是与特异性受体结合的特异性黏附阶段,即通常所说的黏附,主要是细菌表面黏附素与细胞表面或者黏液中的黏附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3]。
目前已发现的黏附素有脂磷壁酸、S-层蛋白、脂多糖及
肽聚糖等。
除了黏附素以外,宿主受体也是细菌特异性黏附过程中的必要因子。
乳酸菌黏附研究有体内、体外2方面。
针对特定宿主的体内试验能比较真实地反
映乳酸菌在宿主体内的黏附定植情况,但体内黏附试验成本较高,影响因素较多,所以体外试验应用更广泛。
常用肠黏液和细胞建立体外模型[3]。
细菌表面疏水性常用于研究细菌的黏附作用[12]。
乳酸菌的疏水性与菌体黏附性具有相关性。
菌体表面疏水性主要由疏水性蛋白质、糖类和其他化合物决定[13]。
由于菌体表层蛋白质具有多样性[14],因此菌株的表面疏水能力存在差异。
乳酸菌表面疏水性与其黏附性成正比,因而可以通过测定疏水性来间接判断细菌的黏附性大小[15]。
有研究结果[9]表明细菌疏水性和自聚合性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而本
研究结果也验证了这一关系。
所以自聚合性也是间接判断细菌黏附性的一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