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课后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并据此分析一下的性格特征。
课外阅读《水浒》中有关杨志的其他章节,进一步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水浒》刻画人物的手法,课外阅读有关章节,理清杨志“失意──得志──幻灭”的性格发展历程,并对人物发表自己的见解。
《水浒》中比较集中写杨志的章节分别是:第十一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第十二回“青面兽北京斗武急先锋东郭争功”、第十五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第十六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杨志的性格特征: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有关语句如:
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
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
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
这路上不是耍处!”
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
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
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
……
二、这篇课文用的是元、明间的白话,还夹杂着一些方言,其中有的词语,字面上跟现代汉语完全一样,但意思却不同。
如“计较”等。
试从课文中把这类词语找出来,同现代汉语加以对照辨析。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认识词义的古今差异,认识到语言是发展变化的。
虽然白话文很早就出现了,但明清时期的白话和现在我们常用的还是有差距的。
因此阅读时,不要以今义套古文,以免造成误读。
这样的词语很多,比如:
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
古:赶。
今:动词,拿,拿走。
这厮不值得便骂人。
古:有必要。
今:作某事有意义。
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
强人──古:强盗。
今:能独当一面,坚忍不拔,有所作为的人,如女强人。
去处──古:地方。
今:去的地方,也有地方的意思。
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
古:遮蔽,躲藏。
今:影子,名词。
你理会得甚么!古:懂,知道。
今:理睬。
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还──古:付给。
今:借了钱归还别人。
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
古:(买卖场合)多给,让人占点便宜。
今:宽恕,饶恕。
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
古:索性,干脆。
今:任意;马虎、随便。
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
古:被。
今:吃东西。
那计较都是主张。
古:计策。
今:计算比较;争论;算计、筹划。
三、这篇课文是从杨志等人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课文标题却是“智取生辰纲”,试从晁盖等人的视角来改写这个故事。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不同叙述角度的不同表达效果。
答案略。
一、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练习。
1.课文写了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课文记叙曹操杀害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
事情发生在魏、蜀的最后阶段。
蜀兵据险固守,魏不得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
魏行军杨修恰恰在此关头从军中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经请示,便教随行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又向夏侯说明“鸡肋” 一语的含意,夏侯杨修的“先知”,也赶紧收拾行装。
顷刻间,军心大乱。
据此,曹操以“造言乱军”的罪名诛杀杨修可谓堂堂正正,无可指责——此人实在是罪有应得。
就事论事,,真是简单得很。
但细究起来,这件事又很不简单,因为曹操早有杀修之心,他一直在等待时机,为的是找一个最堂皇的理由把杨修除掉,以免旁人猜忌。
他这种阴险的心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为了揭示这一过程,说明曹操杀杨修的真实意图,小说作者运用了插叙的写法,追述此前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事实。
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属日常生活范围,包括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事,生动地反映了曹操常以售其奸,故意乱人耳目,可每次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他如何能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另一类属于政治活动范围,包括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斩门吏而出和为作《答教》三事,这表明杨修已深深地卷入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争做曹操的,反对曹丕继位。
这样一个,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他身后的大患,因而“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这又表现了他的。
2.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
明代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
曹操为身后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以上三条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
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
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那样曾为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也。
谦恭才博。
建安()中,,除,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
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自魏太子(曹丕)已下,并争与交好。
”《》中也有这方面记载(详见“有关资料”),都可以证明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
三、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
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此题意在使学生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能简洁明了地将它转换成当代口语。
不要搞“字字对译”,意思相合即可。
1.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2.(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
3.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
4.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答教》的)条文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