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
学派 道家 儒家 代表人物 老子 孔子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名家 阴阳家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李悝 商鞅 韩非 惠施 公孙龙 邹衍
纵横家
兵家 农家 杂家
张仪 苏秦
孙膑 吴起 许行 吕不韦
汉代史学家刘歆说:
• • • • • • 儒家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流盖出于隐士 名家流盖出于辩士 阴阳家盖出于方士 法家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D
•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 的是
• • • • • •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诸子百家的思想(战国时期)
派别
儒家 墨家
代表
孟子
主要观点
荀子
墨子
道家
法家
庄子
韩非
兵家
孙膑
仁政(核心)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性本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吸收了法家思想,礼法并施,外儒内法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 提出“天行有常”(“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 界),但人也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 哲学观——唯物主义思想 • 主张“性恶论”; 人性论 • 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观 • 主张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政治观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舟民水);
一、产生的原因
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封建经 济发展。 物质条件
政治上:西周的奴隶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走向
解体,封建制度兴起,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环境 礼乐崩坏 诸侯争霸,竞相改革的人才需求; 社会大变革
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 人才基础
周庄梦蝶图
韩非子名言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上言论反映了韩非的 治国主张是什么?
韩非的思想
•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起一个君主 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政治观 历史观 • 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主张变法革新; 经济观 • 重农抑商
庄子成语•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
庄子故事
逍遥的人生 态度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 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 《庄子· 齐物论》
①“齐物”②“逍遥” ③天与人“不相胜” 法、术、势结合;集权;法治;变法革新 ①兼爱、非攻②尚力③节用、节葬
战争规律、人的作用
1、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 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 主张“兼爱”、“非攻”; • 提倡“尚力”、“尚贤”; • 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
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 时期的显学呢?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 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小生产者产生,在 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战国以后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手工业 受限制;无等级差别的兼爱超越社会现 实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 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 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 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 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 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 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学派
儒家
代表人物 历史时代
孔子 孟子 荀子 春秋 战国 战国
主要思想
①“仁”、“礼” ②德治③哲学④教育 ①“仁政”、“民贵君轻” ②性本善③先义 后利 ①“制天命而用之”②性恶论③礼法并施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孙膑
春秋晚期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①“道”、 ②辩证法、 ③无为而治
第 2课
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 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重要意义; 2、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其思想 的形成。
关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 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 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 生了儒、道、墨、法、阴阳 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 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 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 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
庄子的思想
• 提出“齐物”的观点; • 提出“逍遥”的人生观; • 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要顺应自 然;(人与自然的和谐)
“齐物”——“逍遥”——“无所恃”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说: “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 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 齐备吗?”弟子担心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 子却说:“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 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在庄子看来, 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 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趣。
2、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形成了中国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文化空前繁荣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 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公平教育、素质教育、职业 教育等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和谐社会 • 法家的法治思想、历史向前发展——“以法治 国”、“以时俱进”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 对战争,和谐社会 • 庄子的天命观——可持续发展
荀子的思想
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没落的奴隶主 贵族 春秋
战国
代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新兴的地主阶级 阶级属性 仁政 仁义 仁的思想 爱人 主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张 人性论 性近论 性善论 性恶论 至圣 亚圣 儒家集大成者 地位
墨子的思想
墨子和墨家——侠士
诸子百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 1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 2.庄子的天命观对我们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借鉴。 3.荀子的“天行有常”与韩非主张的“社会不断发 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对今天“与时俱进” 的借鉴。 4.韩非重视法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依法治国” 的借鉴。
孟子的思想
• • • • 提倡“仁政”学说; 政治思想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人性论 主张人性本善说; 倡导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义利观
儒家的理想主义者:“人皆可以为尧舜” 王道:仁政治天下,以德服人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本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君舟民水
“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 于治、合于善也。”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守株待兔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 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孙膑的思想
•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 • 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式,重视人 的作用; • 灵活利用战略战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