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思考学习的真正发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红楼梦》思考学习的真正发生
作者:孙鸿飞
来源:《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0年第4期
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孙鸿飞
《红楼梦》中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与三十八回“林
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主要是记叙了大观园中众人起“海棠诗社”后,史湘云
做东道,邀起“菊花诗社”,众人作“菊花诗”的事。

品读《红楼梦》,角度是多维的,鲁迅
曾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
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这两章的品读中,我
看见了学习的真正发生。

什么是学习?《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
识或技能。

再看《辞海》对学习的解释:“个体经过一定练习后出现的,并且是后天习得的能
够保持一定时期的某种变化。

是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上产生的适应性变化过程。


两者概念不同,但都强调了“学习”的客观主体发生者是“学习者”本身,是学习者
通过某种形式的促发,经过不断地实践,从而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也就是说,作为学习者
本身,要在某种问题情境的促发下,主动且切实合理地进行学习实践,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那么,我们也可以由此推论,作为教育者,想让学习真正的发生,首先要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习实践”。

那么让我们回头来看一看《红楼梦》,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从这两回中得到怎样的“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启示。

史湘云邀起“菊花诗社”后,与薛宝钗讨论诗题,宝钗对湘云说:“诗题也不要过于
新巧了。

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
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

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
就不俗了。


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这是“学习真正发生”的起点。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抓住知
识的内核、事物的本质与思考的根本,这就是宝钗所讲的作诗的“立意”,抓住了根本的问题,学习才可能真正发生。

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设置许多所
谓“新巧”“刁钻古怪”的问题情境,看似学生的学习气氛热烈了,学习热情高涨了,但在
“热闹繁盛”中往往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将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都运用在一些
并非问题本身实质上,尤其对于中小学生,他们的关注力一旦分散,不能马上形成有意注意,
这样的学习只是表面的状态,真正的学习则难发生。

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对设置问题
情境进行科学深入地思考,以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以真正研究有价值、有意义本质的
问题作为学习真正发生的起点,从而让学生研究的有方向、思考的有价值、训练的有意义。

我们再来看《红楼梦》,宝钗和湘云拟出12个题目,编出次序,即《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
说起限韵,宝钗道:“我平生最不喜限韵的,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

咱们别学那小家派,只出题不拘韵。

”说起如何分配,宝钗道:“将这题目誊好,都要七言律,明日贴在墙上。


们看了,谁作那一个就作那一个。

有力量者,十二首都作也可;不能的,一首不成也可。


科学合理地分析,精心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以真正培养素养为核心,灵活多样,因
材施教,分层教学……反复阅读,不禁深深地钦佩宝钗的教育教学智慧。

学习者是学习的真正
主体,学习的真正发生必须由学习者自身主动积极、热情奋发地去学习实践,而学习实践的源
起是教育者设置的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否则就是无本之木,学习无法真正发生,但仅科学合
理还不足以体现对学习者主体的理解认知。

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要考虑学习内容对于
学习者本身的兴趣激发和动力支持,如果学习内容本身虽合理但无趣,虽科学却枯燥,也不是
对学习者本身的尊重,不是对学习真正发生的全面科学的研究。

且看宝钗和湘云不止定下“菊”为诗咏的物,而更是给诗社的成员们以更明确而广泛的思维方向,试想只以“菊”为题,诗社
的成员们的思维虽发散,但不能形成系统性的学习规律和思考方向,这就如同给学生一个概念,告诉学生我们学习语文,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此时虽有无限自由,但也根本没有学习的
可能性,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
组织者、合作者,教师根据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去主动地发现、分析,从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遵从因材施教的原则,让不同学习基础、
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人都有所收获,有所习得,且看宝钗的任务分配,充分体现“多能多得,少能有得”,让每个人得到尊重,得到成功感,得到肯定,得到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与素
养的提升。

第三十八回中湘云和宝钗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得到了诗社成员的赞许,并充分调动了
成员们咏物作诗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了成员们的诗作兴趣,纷纷进入问题情境的思考中:
“林黛玉……自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竿钓鱼。

”“宝钗……俯在窗槛上,
掐了桂蕊掷向水面,引的游鱼浮上来唼喋。

”“湘云出了一回神。

”“探春和李纨、惜春立在
垂柳阴中看鸥鹭。

”“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

”看至此处,作为教育者应该心
领神会,学习者因为个体不同,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只有人人不同,
才是真正学习的相同。

教育者不可以同一规则、同一要求、同一方式、同一标准来指导学生的
学习过程,这样的“公平”是真正的教育不公平。

而真正学习的发现必须有学习者独立思考的
学习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考的过程才是学习真正发生的过程,调动学习主体的思考发
生的积极性,设置学习主体的思考发生的问题情境,更要给学习主体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这是学习真正发生的关键。

“又有顿饭工夫,十二题已全,各自誊出来”,诗社成员独立思考后立作成诗,思考
后的学习所得已有成果式的展现,但这时学习的过程并没有完全结束,学习真正发生的能力提
升和素养培养的过程在此时发展。

“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已,李纨笑道:‘等我
从公评来。

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

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
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

’”“黛玉道:‘我那首也不好,到底伤于纤巧些。

’李纨道:
‘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

’黛玉道:‘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
句背面傅粉。

“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拆未供
之先,意思深透。

’李纨笑道:‘固如此说,你的“口齿噙香”句也敌的过了。

’探春又道:
‘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

’宝钗笑道:
‘你的“短鬓冷沾”,“葛巾香染”,也就把簪菊形容的一个缝儿也没了。

’湘云道:‘“偕
谁隐”,“为底迟”,真个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

’李纨笑道:‘你的“科头坐”,“抱膝吟”,竟一时也不能别开,菊花有知,也必腻烦了。

’说的大家都笑了。


学习者独立思考后的问题解决,必然由于个体不同而有对错高下之分,而各个独立个
体的相互发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调整认知,这更是学习真正发生的实质。

学习者并不是
在教育者教授中实现学习的真正发生,而只有在自己的独立思考后,由各个学习者的合作性学习,共同探究中才会对学习的知识有更深入的认知与更深刻的理解,也才能真正实现自身能力
的提高与学科素养的培养。

而学习者在相互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在他人的肯定中获得荣
誉感和自信力,又能在他人评价中对自我有更完整和全面的认知。

从《红楼梦》的三十七回、三十八回中,我思考了学习的真正发生:真正的学习是学习者主体发生的行为,这需要在教育者的引导和组织下,有效地进行。

设置学习的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这是“学习真正发生”的起点;激发和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这是“学习真正发生”的保证;给学习主体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这是“学习真正发生”的关键;学习者作为学习的真正主体,相互发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调整认知,这是“学习真正发生”的实质。

编辑/李
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