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安徽省太和一中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班级、考号、姓名,并认真核对与本人班级、考号、姓名是否一致。
2.答第I 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将所选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栏内。
3.答第Ⅱ卷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
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
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
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
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
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
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
”唐太宗才猛然醒悟。
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
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
“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止一处而已。
“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
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
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
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降,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
1.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问世,所以可称最为奇妙的地名。
B.“江南”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南”。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唐太宗在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中明显地抱有地域成见,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评。
B.扬州地处长江以北,但富庶繁华,当时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视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乱后方镇的数目大为增加,因而“江南东道”的管辖范围较玄宗时已有所缩小。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时的两浙之地都可以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母弟也,为人有膂力。
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
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虽好施接宾,然门无侠客。
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乎。
第宅苟完,裁蔽风雨。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
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
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心邪?‘亢龙有悔。
’夫外戚家苦不知廉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
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
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
明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
会疾廖,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
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以群臣能不。
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
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
”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
显宗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
贤者子孙,宜加优异。
其以汝南之鲖鲖阳封兴子庆为鲷阳侯,庆弟博为氵隐强侯。
”博弟员、丹并为郎,庆推田宅财物悉与员、丹。
帝以庆义让,擢为黄门侍郎。
庆卒,子琴嗣。
建初五年,兴夫人卒,肃宗使五官中郎将持节即墓赐策,追谥兴曰翼侯。
琴卒,子万全嗣。
万全卒,子桂嗣。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履涂泥,率先期门躬: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称:称赞
C.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固:坚决
D.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能:和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为华而.少实我腾跃而.上
B. 卒不为.宗亲求位你为.击破沛公军
C.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但以.刘日薄西山
D. 兴皆固让,安乎.里巷其闻道也固先乎.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 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 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
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 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
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4分)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3分)
(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8分)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注】①李约,字存博,汧公李勉之子,自称萧斋。
官至兵部员外郎。
其诗语言朴实,感情沉郁。
②箫管,古代祈雨时的表演。
8.下列诗句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最接近
...的一项是()(3分)
A.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D.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9.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5分)
10.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⑴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列坐其次。
(《兰亭集序》)
⑵,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⑶,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
⑷昆山玉碎凤凰叫,。
(《李凭箜篌引》)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行》)
⑹山原旷其盈视,。
(《滕王阁序》)
⑺,水澹澹兮生烟。
(《梦游天姥吟留别》)
(8) _____ ,形影相吊。
(《陈情表》)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河流的秘密
苏童
①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一个秘密。
②河流在洪水季节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可轻侮的。
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流的桥上俯瞰秋天的流水,你会注意到水流的速度。
水流的热
情足以让你觉得震撼,那是野马的奔腾,是走出囚室的思想者在旷野中的一次长篇演讲;那是河流一年一度的倾诉。
它告诉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你不可拦截,不可筑坝,你必须让它奔腾而下;河流告诉岸上的人群,你们之中,没有人比水的信仰更坚定。
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纯朴的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
③谁能有柔软之极雄壮之极的文笔为河流谱写四季歌?我不能,你恐怕也不能。
我一直喜欢阅读所有关于河流的诗文篇章,所有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都是湿润的,有时候那样的心灵像一盏渔灯!它无法照亮岸边黑暗的天空,但是那团光与水为友,让人敬重。
谁能有锋利如篙的文笔直指河流的内心深处?我没有,恐怕你也没有。
我说过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言说,赞美河流如何能消解河流与我们日益加剧的敌意和隔阂。
一个热爱河流的人常常说他羡慕一条鱼,鱼属于河流,因此它能够来到河水深处,探访河流的心灵。
可是谁能想到如今的鱼与河流的亲情日益淡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说河流中鱼类在急剧减少。
所有水与鱼的事件都归结为污染,可污染两个字怎么能说出河流深处发生的革命?谁知道是鱼类背叛了河流,还是河流把鱼类逐出了家门?
④现在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时代居所的后窗。
后窗面向河流一一请容许我用河流这么庄重的词语来命名南方多见的一条瘦小的河,这样的河往往处于城市外围或者边缘。
有一个被地方志规定的名字却不为人熟悉,人们对于它的描述因袭了粗犷的不拘小节的传统:河,河边,河对岸。
这样的河流终日梦想着与长江、黄河的相见,却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抱恨终生,因此它看上去不仅瘦小而且忧郁。
这样的河流经年累月地被治理,负担着过多的衔接城乡水运、水利疏导这样的指令性任务。
河岸上堆积了人们快速生产发展的商店、工厂、码头、垃圾站,这一切使河流有一种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的表情,当然这绝不是一种美好的表情——让我难忘的就是这种奇特的河水的表情。
从记事起,我从后窗看见的就是一条压抑的河流,一条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条患了思乡病的河流。
一个孩子判断一条河是否快乐并不难,他听它的声音,看它的流水,但是我从未听见河水奔流的波涛声,河水大多时候是静默的。
只有在装运货物的驳船停泊在岸边时,它才发出轻微的类似呓语的喃喃之声。
即使是孩子,也能轻易地判断那不是快乐的声音,那不是一条河在欢迎一条船,恰好相反,在孩子的猜测中,河水在说,快点走开,快点走开!在孩子的目光中,河水的流动比他对学习的态度更加懒得更加消极,它怀有敌意,它在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
看一眼春天肮脏的河面你就知道了,河水对乱七八糟的漂浮物持有一种多么顽劣的坏孩子的态度:油污、蔬菜、塑料、死猫,你们愿意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不管!孩子发现每天清晨石埠前都有漂浮的垃圾,河水没有把旧的垃圾送到下游去,却把新的垃圾推向河边的居民。
河水在说,是你们的东西,还给你们,我不管!在我的记忆中河流的秘密曾经是不合道德的秘密。
我记得在夏季河水相对洁净的季节里,我曾经和所有河边居民一样在河里洗澡、游泳。
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在水底下睁开眼睛的情境,我看见了河水的内部,看见的是一片模糊的天空一样的大水,与你仰望天空不同的是,水会冲击你的眼睛,让你的眼睛有一种刺痛的感觉。
这是河流的立场之一,它偏爱鱼类的眼睛,却憎恨人的眼睛——人们喜欢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河流憎恨的也许恰好是这扇窗户。
⑤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
事实上河流的心灵永远比你所能描述的丰富得多,深沉得多。
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是关于河流最大的秘密。
11.作者说“河流是不可轻侮的”,根据文章第②段,说出河流不可轻侮的三条理由。
(6分)
答:①
②
③
12.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在作者眼中这条河流具有怎样的心灵特征?作者这样描述有什么用意?(6分)
13.简要阐释“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6分)
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作者以探求河流的秘密为线索,采用人格化的写法,告诉我们其实河流也与人一样,有感情,有秘密,有追求,有信仰。
B.作者把“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比作“一盏渔灯”,意在说明具有这样心灵的人也许能够探索到河流的心灵。
C.作者通过对家乡一条小河的描述,说明自然必须得到尊重,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D.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了“鱼”,主要为了通过鱼的遭遇揭示河流的秘密:鱼已经和河流产生了隔阂,这都是污染造成的。
E.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深刻丰富,能引发读者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
让读者回味无穷。
第II卷(表答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联袂围剿盅惑殒身不恤
B. 绰约般配毗邻唉声叹气
C. 嬉戏沧桑殒首感恩戴德
D. 诙谐媲美诘问如雷灌耳1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传统的阅读习惯,电子书还没有完全走进大众的生活。
手指翻过书页,会有自由的感受,电子书则是冰冷之物。
传统书籍的阅读_____,是不可能_____的。
不过,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很难陷入长久阅读,多是快餐、零碎式的浏览。
电子书倒是能填补这种零碎的时间,在_____中打发时间。
A. 出于体会移植一目十行
B. 出于体验复制删繁就简
C. 由于体验移植浮光掠影
D. 由于体会复制浅尝辄止
17.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A. 根据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明确规定,家庭成员
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B. 培养动手能力强、企业欢迎、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是破解当前就业困局和促
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C. 针对我省入梅首次强降雨已经造成上万人及五千余亩农作物受灾,各地应做好应对
准备工作,防范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避免人员伤亡。
D. 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不但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
人心的某种特殊感触,而且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18.请从下面语段的例句中提取3个反映“创造”实现过程的关键词语。
(6分)
陶行知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说:“什么是创造的教育?先说明‘创造’两个字的意义。
我举个例子来说吧。
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口渴了,白天他走到溪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里就没有办法了。
他偶尔在灶的旁边,看见经火烧过的泥土,硬得如石子一样。
他想到软的土经火烧了,就成坚固且硬的东西,于是他把土做成三个瓶子,放入火中去烧,烧碎了一个,其余的两个可以满满的盛着水。
于是他口渴的问题完全解决了。
”
关键词:、、。
19.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的片断,回答后面的问题。
(5分)
晚上,小李提着礼品来到顶头上司张局长的家里……
张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
..①!
小李:没什么,就是想意思意思
..②!
张局长:啊,你这人还真有点意思
..③!
小李:其实,我也没别的意思!
张局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李:不客气!不客气!
(1)请解释上文中三个加点的“意思”的含义。
(3分)
(2)请说出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2分)
20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的前两节,请顺着文意续写两节。
(4分)
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
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
21.阅读下面一首小诗,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你不顾一切捕捉蝴蝶
蝴蝶却飞向了远方
你静静地欣赏蝴蝶
蝴蝶落在你的肩上
请全面理解这首小诗,然后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安徽省太和一中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1.C(A项强加因果,B项误在“地理位置”,D项“则简称”不当)
2.D(A项“江左”只是“江东”的雅称,B项是“我们”发现而不是“唐人”,C项对杜诗的理解不当)
3.B(扬州属于“淮南”,尽管富庶繁华,但在唐人的概念中,仍不属于“江南”)
4
5
6
7【答案】(1)光武帝到的地方,阴兴总是先进去清理宫殿,非常被亲近信任。
(2)皇帝(汉光武帝)赞赏(嘉奖)阴兴谦让,不改变他(不愿加封关内侯)的志节(要求)。
(3)阴兴最大的诚心从内心发出,使皇帝身边的人都感动了,皇帝于是就听从了他的要求。
8.C(均体现了诗人对处于苦难中的百姓的同情,对豪门贵族不关心民生疾苦的
义愤,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
9.本诗运用对比手法。
(1分)前两句写旱情严重,百姓心急火燎,吹奏箫管,表
演歌舞祈求龙王赐雨;(1分)后两句写几处豪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却担心
阴雨使乐器受潮,坏了兴致。
(1分)百姓的殷忧不幸与豪门的荒戏闲情形成鲜明
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对豪门贵族的义愤,深刻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
盾。
(2分)
11.①有力量(速度、热情),让人感到震撼。
②自由的、不可束缚的。
③有坚定的信仰。
12.第一问:(1)忧郁,压抑,不快乐,自暴自弃,发牢骚(只要答到一点就算对);(2)拒绝自己的责任和道义:(3)拒绝人类的窥探(探索、探求也可)(每一点2分);(答对一点得2分)。
第二问:强调河流受到人们的损害,与我们的敌意和隔阂日益加剧,我们无法探索河流的心灵。
(2分)
13.河流的心灵是不可捉摸的,无论用什么手段方法都不能真正的把握(3分);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必须尊重河流。
(3分)
14.BD(B项从文意看河流的心灵是无法探索的。
D项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了“鱼”。
鱼已经和河流产生了隔阂,这和污染关系不大,而是和河流的心灵有关。
)
15. B【A 蛊惑若即若离 C 陨首感恩戴德 D 诘问如雷贯耳】
16.C【出于:因为,由于,后多接目的。
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
体会:体验并领会。
移植:本指将植物移动到其他地点种植,也可比喻将一处的经验、做法转移到别处。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一目十行:形同看书极快。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
】
17. B【A项句式杂糅,“根据”和“明确规定”只能保留一个,C项成分残缺,应为“针对……的情况”,D项语序错误,应为“不但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而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感触。
”】
18.、看见想到解决
19⑴①指“目的”“意图”;②指“表示心意”;③指“趣味”、心机。
头脑等。
⑵张局长准备收下礼物的客气说法。
如;那我就收下了。
20. 示例:做山一样的人,不一定高大巍峨,但定要庄重挺立。
做水一样的人,不一定波澜壮阔,但必定清澈明净。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