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学案】2022秋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6.3 尚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尚 贤
一、夯基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逮至远鄙..
郊外之臣 远鄙:边远的小邑 B.四鄙之萌.人闻之 萌:通“氓”,民
C.列.德而尚贤 列:依据某种次序排列
D.以劳殿
赏 殿:宫殿
项,殿,定、评定。
2.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B.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C.美章而恶不生
项,辟,通“避”,回避;C 项,章,通“彰”,明显、显著;D 项,施,通“惕”,警惕。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将在于众.贤而已
A.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B.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C.不义不富.
D.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C 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众,使……众多;富,使……富有。
A 项,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德的人。
B 项,佐,动词活用为名词,帮助的人、帮手。
D 项,
贫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困低贱的人。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 B.贤士不行不举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C 、D 三项均为推断句,B 项是被动句。
5.下列句子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
B.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C.然后/国之良士/
亦/将/可得/而众也。
/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项,应为“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故古者圣王之为.
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
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
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
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行不举;不得意,贤士不行不举。
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行以不尚贤。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 (《墨子·尚贤上》)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令不断.
断:连续 B.授.之政,天下平 授:授予 C.授之政,其谋得. 得:成功 D.所以为辅相承.
嗣也 承:继承
:决断。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故古者圣王之为.政 ②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B.①有能则举之. ②虽在农与工肆之.人
C.①名立而.功成 ②美章而.恶不生
D.①尧举舜于.
服泽之阳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
水 项,①动词,治理、处理;②介词,由于。
B 项,①人称代词,代有才能的人;②结构助词,的。
C 项,①②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
D 项,①介词,在;②介词,比。
8.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导学号50730040) A.任之以事 B.此若言之谓也 C.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C 、D 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B 项为推断句。
9.把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按德行的高下走向相应的位次,按官职从事相应的职事,按功劳确定赏赐,按业绩分给俸禄。
,而做百姓的不会永久低贱。
有才能就选用他,没有才能就降他的官职。
就列,接近位次;服事,从事职务;殿赏,评定赏赐。
(2)常,永久;举,选用。
三、延长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题。
兴贤
[宋]王安石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此二者必定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
..所共知耳。
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
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
其.衰也亦有三仁。
周之兴也,同心
..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
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
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
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行遍举,然其间兴衰
..之世,亦皆同也。
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犹古之士民。
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
之,在君上用之而已。
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
..,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途.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询众庶博:广泛
B.则谠.直之路开矣谠:正直
C.轶.三代轶:通“佚”,散失
D.然后践五帝三皇之途.途:治世的境界
项,轶:超过、超越。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流俗
..所共知耳
B.然其间兴衰
..之世,亦皆同也
C.周之兴也,同心
..者十人
D.不有忌讳
..
项中的“流俗”古今意义不同。
古义:一般人。
今义: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B、C、D三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衰也亦有三仁
②其皆出于此乎
B.{①则谗谀者自远矣
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C.{①则何虑不跨两汉
②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
D.{①有贤而用之者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项,①代词,代商朝;②语气副词,“岂”,表反问语气。
B项,①②均为承接连词,那么。
C项,①疑问代词,什
么;②疑问代词,为什么。
D项,①表递进关系的连词,而且;②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陈述了论点“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认为“治安之世”有贤才能造就兴盛之国,而“昏乱之
世”,虽有贤才却无法挽回衰败的局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用与不用。
B.作者综观商、周以来的历史进展,援引史实,有力地证明:发觉贤能,引进贤能,才能使国家再现“三皇五帝”时的
富强景象。
C.为使自己的论证有说服力,作者在使用史实的时候,历数古代“用与不用”两种相反的结局,并把这些古代的事
例当作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进行古今映照。
D.本文的思路先是由古到今,继而又从今返古
,既循环往复,又一意到底,不生枝节。
文章短小精悍,平易明快,言辞
时而虎虎有生气,时而饱含深邃忧思,笔力雄健。
项中“本文的思路先是由古到今,继而又从今返古”的说法有误
,本文思路由古到今,并未从今返古。
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
,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
可为什么安定的时代有人才国家就能兴盛,昏乱的时代虽然有人才国家也不能兴盛呢?缘由是任
用贤能与不用贤能啊。
(2)古代即使是纷扰的乱世,还能有那么多贤能之士
,何况今日太平常节,怎能说没有人才呢,关键在于君主
任用(还是不任用)贤能罢了。
何,为什么;治安,安定;之,代指人才;盖,表缘由。
(2)虽,即使;是,这样;太宁,太平;君上,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