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象——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象
论语象
摘要:⼈类语⾔形成了命题语⾔和形象语⾔两⼤语类,形象语⾔中存在⼀个重要概念——语象。
语象在⽂学活动中有着重⼤的意义。
本⽂对语象的定义、语象的类型以及语象和意境、意象的区别和联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语象;定义;意象;意境
据童庆炳在《⽂学理论要略》中的说法,⽂学语⾔包括语⾳、语法和语象三个层⾯。
其中“语象”⼀词进⼊现代⽂论话语还是近年来的事情,但其在⽂学活动中却意义重⼤。
我国的赵毅衡、赵炎秋、蒋寅、陈晓明等学者等在他们的作品中都研究了语象问题。
童庆炳认为语象就是语⾔级的形象,具词的形象,包括描述的、⽐喻的、象征的三种类型。
蒋寅在《语象·物象·意象·意境》⼀⽂中,为语象下了这样⼀个定义:“语象是诗歌本⽂中提⽰和唤起具体⼼理表象的⽂字符号,是构成本⽂的基本素材。
”对于语象,赵炎秋下的定义是:“所谓语象,就是⼀定长度的⾔语在其感性的显现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感性的⽣活断⽚。
”陈晓明在《本⽂的审美结构》中对语象的规定如下:(1)“语象”建⽴在本⽂的本体构成意义上,也就是语象具有“存在性”;(2)语象是本⽂的⾃在存在,它是本⽂的基本“存在视象”;(3)语象只是呈⽰⾃⾝,不表明任何与⼰⽆关的意义或事物;(4)语象是既定的语⾔事实,它与作者和读者以及其他本⽂⽆关。
每个学者对语象的定义都有其独特的见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语象是凭借着语⾔与表象的稳定的对应关系⽽呈现的直觉性的⼼理画⾯,是唤起具体⼼理表象的⽂字符号,是构成本⽂的基本素材。
语象并不是⽂学活动所独有的,任何语⾔交流过程,不论是⼝头的还是书⾯的,对于说话⼈和接受者的⼼理⽽⾔,都是语象的不间断⽣成和映现的过程。
语象是⼀个复杂⽽意味深远的概念,它有着好⼏种类型:
⼀、象形语象
有些学者认为,早在原始社会,⼈们就懂得了通过摹拟物象去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最初的象形⽂字就是最好的证据。
如甲⾻⽂中的“鱼”字,是⼀条鱼的模样,⽽“鸟”字就是鸟的形象图画。
在这种情况下,语⾔凭借着它的书写形式与事物表象形态的相似性,达到了呈现表象的⽬的,这个符号和它所显现的象,就共同构成了语象。
这类语象就是象形语象,是最简单的、最原始的语象,但在现代的⽂学活动中已很少被采⽤。
⼆、指物语象
⼈们在创造语⾔的过程中,除运⽤象形的⽅法之外,还运⽤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法,为各种各样的事物及它们多变的形态设置了对应的符号。
许慎
《说⽂解字·叙》说:“指事者,视⽽可识,察⽽可见,上下是也。
”这些符号有相当⼀部分跟表象记忆有着极为稳固的联系,如“猩猩”⼀词,⾃然是指向那⿊⿊的,嚎叫时会捶⼼⼝的,与⼈类属于近亲的动物。
头脑中有着猩猩的表象记忆的⼈,其相应表象⾃然会被激活⽽浮现。
这种语象利⽤语词的指物功能得以实现,被称为指物语象,在⽂学活动中得到了⼴泛运⽤。
三、描述语象
具体事物的形态往往带有复杂性和特异性,如果要表达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事物形态,只有象形和指物两种⽅法是不够的,还必须使⽤描述的⽅法,即⽤象形或者指物性的单词确定表现对象,再附加⼀些表达其性质、状态、⾊彩等的词语,构成描述性的句⼦或段落,以展现更为丰富形象的画⾯。
如“梅花”⼀词,可以凭借它的指物功能展现⼀个静态的画⾯,但这画⾯中显现的只是超越具体时间和空间的没有个性的梅花的共相。
附加⼀些词语后就构成“梅花在冬⽇⾥绽放”这⼀描述性的语句,展现了⼀个动态的画⾯。
这语象就被称为描述语象,其在⽂学活动中得到的运⽤最多。
综上可见,象形⽂字、具有指物功能的单词、描述性的语句,都是语象⽣成的基础。
语象和意象、意境三者间有区别,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就以诗歌为例分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语象与意象类似,但⼜不同于意象。
意象重意,语象重语;意象构造语⾔表象⽽深藏义理情感,语象则始终停留在对词句的品味、对语⾔修辞的精细分析的层⾯上,这是它与意象的区别所在。
语象对于诗就是存在世界的“基本视象”,意象则由若⼲语象的陈述关系构成,明确了这⼀点,我们分析诗歌的时候就多了⼀种⼯具。
即使遇到陈⼦昂《登幽州台歌》这样历来被认为⽆意境的诗作,我们也可以⽤语象的概念来分析其意境。
在这⽅⾯,语象⽐起意象来就显⽰出了作为术语的优势。
在许多场合,意象与意境相通混⽤,诗论家使⽤时只取其⼀。
如清代⽅元鲲撰《七律指南》,就屡⽤意境,⽽绝不⽤意象。
但意象与意境本质却不同。
意象是经作者情感和意识加⼯的由⼀个或多个语象组成、具有某种诗意⾃⾜性的语象结构,是构成诗歌本⽂的组成部分。
⽬前学术界对意境的理解,以袁⾏霈先⽣的定义为代表:“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形成的艺术境界。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般规定性情景交融之外,还有⾃⼰的⾮凡的规定性,即象外之象所蕴涵的⼈⽣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
总之,意境的内涵⼤于意象,意境的外延⼩于意象。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活跃着⽣命律动的韵味⽆穷的诗意空间。
意境超越了具体的有限的物象进⼊到⽆限空间,从整个⼈⽣、历史、宇宙获得⼀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的本质就是具有呼唤性的意
象结构。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就是局部与整体,材料与结构的关系,若⼲语象或意象建构起⼀个呼唤性的本⽂就是意境。
意境作为意象的总和,包容了所有的意象,也包含了所有的语象。
总的来说,语象是意象、意境的基础。
意象、意境虽有超⾔绝象的特征,但“语”和“象”却是它们的出发点和发展的源泉。
所以,它们都以语象这“存在视象”作为⾃⼰的物质外壳。
意象、意境对⽂学的作⽤是很重要的,但语象作为构筑作品整体图像的基本原料,有着举⾜轻重的地位。
⽂学的艺术形象便有了语象→意象→意境这样由低到⾼、由粗到精的排列。
语象的存在是为艺术阐释与解读提供第⼀要素,要达到对这个存在视点的认识,就必须从⽂本的语象开始,才能解读作品延伸或散发出来的意义。
但由于语象近年来才进⼊现代⽂论,加上语象本⾝的复杂性,⼈们对语象所作的探讨还只是处于初步阶段,要更深⼊地认识语象及其在⽂学活动中的功能,我们还要进⼀步的研究。
参考⽂献
[1]赵毅衡.新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童庆炳.⽂学理论要略[M].北京:⼈民⽂学出版社,1995.
[3]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J].⽂学评论,2002,(3).
[4]孙春旻.论语象,⼴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 陈晓明.本⽂的审美结构,花⼭⽂艺出版社,1993年11⽉.
[7] 赵炎秋.从语⾔到思想:再论⽂学形象的内部构成[J].2004,(6).
[8]赵毅衡.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A]..成都:四川⽂艺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