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父亲的家园
杨尚清
①童年的父亲,家园是一个叫作壕沟的山村,跟所有黄土高原的山村一样,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

半大小子,光着脚丫子,爬山上山顶,与牛羊为伴。

夏夜,与满天繁星共眠,冬夜,与兄弟姊妹挤在土炕上。

砍柴、担水、抓粪、锄草……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别的值得言说。

老茧磨得多了,针刺着也不觉疼痛。

②为了填饱肚子,少年的父亲离开了他的第一个家园,行乞讨要,四方为家。

没有文化,只有力气,背石头、打窑洞……辗转多地,后来落脚在一个叫作安条的林场,方圆百里,森林密布。

做一名伐木工,有盼头,能吃上大白馒头。

日复一日,与林木为伴,父亲成长为一个勇武有力的小伙子,娶了邻村的漂亮姑娘莲,在林场安了家。

莲,便是我的母亲。

这时候的父亲,家园,是有了母亲的小日子。

他总是有着使不完的劲儿。

一棵棵大树,在父亲的大锯下,魔力般地轻松倒下,他成了最能干的伐木工。

每次进城,父亲总穿着一身干净而结实的的确良中山装,每次回来,父亲总给我和姐姐带回一堆让别家的孩子垂涎不已的零食。

后来,父亲带回了电视机,再后来,父亲驾回了四轮拖拉机。

那个年代,乡下的医疗条件极差,不知道多少个风雪雷雨的日子,父亲驾着拖拉机,母亲抱着多病的我,四处求医。

③那一年,林场来了省城林业大学的实习生,在父亲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多么艰难,都无比坚定。

那一年,姐姐刚好七岁,上学了,跟着比她都大的孩子们,去了十里地外的小学,那所小学的条件也很差。

第二年,父亲决然地带着全家进了城,离开了他工作生活十多年的林场。

④从那以后,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

没有户口,我和姐姐却都上了城里最好的小学。

最初的家庭教育,是父亲看着我写的作业,脸上泛起的笑容,是一句“清娃写的字像蛤蟆爬过的踪”。

就是一脸的笑容和一句打趣的话语,让我的心中早早萌生了“认真学习,勤奋练字”的念想。

在文化的世界里,父亲是个门外汉,他依然只有力气,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曾会写。

拉沙、拉土、拉砖,工地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从不言说,如同他的汗水默默渗透进我们的血液一般,从不言说,却化作一股坚韧而持久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去实现两代人的梦想。

多年后,我和姐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成了“公家人”,父亲一直引以为豪。

⑤在不经意间,岁月的轮回改变了很多。

父亲瘦弱的身形,疲惫的意志,像一根绷得太紧太久的弹簧,行将断裂。

这个时候,父亲的家园是酒精麻醉后的迷乡。

是啊,他从来不懂得让自己停下来,歇一歇。

没有圈子,不打麻将,不认得扑克牌,甚至连玩笑也没怎么开过。

也或许,是因为没有了目标,太过于执着的人,不知何去何从。

劝说、哀求、哭喊,都无济于事,这让我坚信: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
⑥而今,父亲的家园,是他童年的那个山村——壕沟。

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煎熬与思想斗争,有一天,他决定回去。

然而,日月轮回,如河流一般,带去了他身躯的健硕、眼光的灵动,他只是养着几十个小羊羔,种着一片菜园,出山的时候不忘挖一些熟悉的草药,忙碌、充实、开心……
⑦闲不下的父亲,离不开的家园,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也有他童年的记忆,欢喜或是悲伤,好过城里冰冷的砖墙和无情的水泥地。

⑧岁月悠悠,如歌如诗!时而高亢动人,时而悲凉凄楚,时而温润绵长。

愿你我的人生都能觅得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园。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4期)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中“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地理形貌上写出了父亲的故乡的荒凉。

B. 文章第二段写父亲在林场的经历,刻画了父亲勤劳能干、积极上进、对子女十分疼爱的普通工人的形象,十分典型鲜活。

C. 父亲有一段时间酗酒,这是因为多年的劳累让他身心俱疲,他找不到好的排解方式,只能靠酒精缓解内心的压力。

D. 文章第七段承接上文,点明父亲回到童年的那个山村的原因——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和童年的记忆,充满人情味。

5.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这句话的含意。

6. “父亲的家园”都包括哪些?为什么把这些称为“父亲的家园”?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 C
5. ①寻找生活目标、回归心灵故乡,只有自己能实现。

儿女成人,父亲圆梦,生活没有了目标,整天沉迷于酒精,大家的劝说、哀求、哭喊都不管用,后来父亲摆脱迷茫,回到故乡的山村,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也找回了欢乐。

②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每个人都应该寻找自己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只有找到精神寄托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才能让我们摆脱空虚。

6. ①童年时,壕沟的山村,这里是父亲成长的故乡,原始又贫瘠,让童年的父亲饱受磨难变得坚韧。

②青年时,安条的林场,父亲在青年时有了工作和美好的家庭,产生了供孩子读书的梦想;③中年时,进城以后,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父亲在中年时靠自己的努力圆了让孩子上大学的梦。

④老年
时,父亲的家园还是他童年的山村壕沟。

这里有父亲的老兄弟和童年记忆,他在这里忙碌而充实壕沟成为他晚年的精神的乐园。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会对文章的综合鉴赏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这是因为多年的劳累让他身心俱疲,他找不到好的排解方式,只能靠酒精缓解内心的压力”说法错误,父亲酗酒是因为他闲下来后,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内心空虚。

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这句话的含意”,是考查学生通过理解重要语句含义,把握文章主旨能力。

结合前文,父亲最初的愿望是“填饱肚子”,离开了故乡,作了伐木工人,完成了转机的愿望,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后来受来林场实习的大学生启发,离开了林场,带着全家到了城里,送“我”和姐姐读书,最后“我”和姐姐都考上大学,成了父亲引以为傲的“公家人”,这时,父亲失去了精神依托,父亲“从来不懂得让自己停下来,歇一歇。

没有圈子,不打麻将,不认得扑克牌,甚至连玩笑也没怎么开过”,所以“父亲的家园是酒精麻醉后的迷乡”,“劝说、哀求、哭喊,都无济于事”,再结合后文:有一天,他决定回去自己的故乡——壕沟,回到故乡的父亲“养着几十个小羊羔,种着一片菜园,出山的时候不忘挖一些熟悉的草药”,偶找回了自己的精神依托,生活忙碌、充实、开心。

所以这里的“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意思是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自己能懂自己,能告诉自己需要什么,能找到下个目标,哪怕是排解抑郁的方式。

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每个人都应该如同文中的父亲一样,去寻找自己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只有找到精神寄托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才能让我们摆脱空虚。

同时文章还通过父亲在辛勤劳作,培养“我”和姐姐考上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后,失去精神依托酗酒,“劝说、哀求、哭喊,都无济于事”,最后父亲自己决定回到他的故乡后养羊种菜,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老年人也需要心理关怀,需要人去懂他们。

但更多的,不是子女为父母安排如何,而是去培训他们,找到自己自适的空间。

正所谓“老人要有自己的生活”,外人也需要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父亲的家园’都包括哪些?为什么把这些称为‘父亲的家园’?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信息,整合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

通读文章,可知文章通过父亲的四个人生阶段不同的追求来写“父亲的家园”。

童年时期,根据“童年的父亲,家园是一个叫作壕沟的山村”“大小子,光着脚丫子,爬山上山顶,与牛羊为伴。

夏夜,与满天繁星共眠,冬夜,与兄弟姊妹挤在土炕上。

砍柴、担水、抓粪、锄草……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别的值得言说。

老茧磨得多了,针刺着也不觉疼痛”,可知童年时,壕沟的山村,这里是父亲成长的故乡,原始又贫瘠,这些成为父亲日后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动力,也激发了父亲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青年时期,根据文中“为了填饱肚子,少年的父亲离开了他的第一个家园,行乞讨要,四方为家。

没有文化,只有力气,背石头、打窑洞……辗转多地,后来落脚在一个叫作安条的林场,方圆百里,森林密布。

做一名伐木工,有盼头,能吃上大白馒头”,载后来“父亲成长为一个勇武有力的小伙子,娶了邻村的漂亮姑娘莲,在林场安了家。

莲,便是我的母亲。

这时候的父亲,家园,是有了母亲的小日子。

他总是有着使不完的劲儿”“那一年,林场来了省城林业大学的实习生,在父亲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多么艰难,都无比坚定”“姐姐刚好七岁,上学了,跟着比她都大的孩子们,去了十里地外的小学,那所小学的条件也很差”等信息可知此时“父亲的家园”是安条的林场,在这一时期父亲有了工作和美好的家庭,并产生了供孩子读书的梦想。

中年时期,根据文中“父亲决然地带着全家进了城,离开了他工作生活十多年的林场”“从那以后,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没有户口,我和姐姐却都上了城里最好的小学”“在文化的世界里,父亲是个门外汉,他依然只有力气,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曾会写。

拉沙、拉土、拉砖,工地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从不言说,如同他的汗水默默渗透进我们的血液一般,从不言说,却化作一股坚韧而持久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去实现两代人的梦想。

多年后,我和姐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成了‘公家人’,父亲一直引以为豪”,此时“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一个用自己努力供儿女读书,让儿女改变命运的梦,为了实现这个梦,父亲吃进来苦头,“拉沙、拉土、拉砖,工地的脏活、苦活、累活”,“我”和姐姐也不负父亲的期望,“我和姐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成了‘公家人’,父亲一直引以为豪”。

老年时期,根据文中“父亲的家园,是他童年的那个山村——壕沟”“养着几十个小羊羔,种着一片菜园,出山的时候不忘挖一些熟悉的草药,忙碌、充实、开心……”,“闲不下的父亲,离不开的家园,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也有他童年的记忆,欢喜或是悲伤,好过城里冰冷的砖墙和无情的水泥地”可知此时“父亲的家园”是他童年的山村壕沟。

这里有父亲的老兄弟和童年记忆,他在这里忙碌而充实壕沟成为他晚年的精神的乐园。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5分)
天堂回信
【美】马戈·法伊尔
1993年10月的一个清晨,朗达·吉尔看到4岁的女儿戴瑟莉怀中放着9个月前去世的父亲的照片。

“爸爸,”她轻声说道,“你为什么还不回来呀?”丈夫肯的去世已经让她痛不欲生,但女儿的极度悲伤更是令她难以忍受,朗达想,要是我能让她快乐起来就好了。

戴瑟莉不仅没有渐渐地适应父亲的去世,反而拒绝接受事实。

“爸爸马上就会回家的,”她经常对妈妈说,“他现在正上班呢。

”她会拿起自己的玩具电话,假装与父亲聊天儿。

“我想你,爸爸,”她说,“你什么时候回来呀?”肯死后朗达就从尤巴市搬到了利物奥克附近的母亲家。

葬礼过去近两个月,戴瑟莉仍很伤心,最后外祖母特里施带戴瑟莉去了肯的墓地,希望能使她接受父亲的死亡,孩子却将头靠在墓碑上说:“也许我使劲听,就能听到爸爸对我说话。


1993年11月8日本该是肯的29岁生日。

“我们怎么给我爸爸寄贺卡呀?”戴瑟莉问外祖母特里施。

“我们把信捆在气球上,寄到天堂去怎么样?”特里施说。

戴瑟莉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她选了一个画着美人鱼的气球,图案的上方写着“生日快乐”。

以前戴瑟莉经常和爸爸一起看美人鱼的录像。

在墓前摆放鲜花时,戴瑟莉口述了一封给爸爸的信。

“生日快乐,我爱你,想念你,”她说着,“但愿你在天堂能收到这个气球,在我一月份过生日时给我写回信,好吗?”特里施将那段话和她们的地址记在了一张小纸片上,裹上一层塑料,最后戴瑟莉放飞了那只气球。

将近一个小时,她们就看着那个闪亮的光点慢慢地越飘越远、越变越小,戴瑟莉却兴奋地喊道:“看啊,爸爸收到我的气球了!”才不过几分钟,那气球就不见了。

“现在爸爸要给我写回信了。

”戴瑟莉说着向汽车走去。

在一个寒冷、微雨的11月的早晨,在加拿大东面的爱德华王子岛上,32岁的维德·麦金农准备出去打猎。

他是一位森林管理员,与妻子和3个孩子住在美人鱼镇上。

但那一天他没有去经常打猎的地方,而突然决定去两英里外的美人鱼湖。

在岸边的灌木丛中,他发现杨梅树丛的枝条钩住了一只银色的气球,上面印着美人鱼的图案,线的顶端系着一张包着塑料的小纸条,已经被雨浸湿了。

回到家,维德小心地将潮湿的纸条摊开晾干。

妻子唐娜回来时,维德给她看了气球和纸条,上面写着:“1993年11月8日,生日快乐,爸爸……”通信地址是加利福尼亚利物奥克。

“现在才11月12号,”维德说,“仅仅4天这只气球就飞越了3千英里!”“而且你看,”唐娜说着将气球翻了过来,“气球上印着美人鱼的图案,又正好落在了美人鱼湖边。


“我们应该给戴瑟莉写封信,”维德说,“也许我们命中注定要帮助这个小姑娘。


在沙勒特镇的书店里,唐娜·麦金农买了一本改编的《小美人鱼》。

圣诞节过后几天,维德又买回了一张生日卡,上面写着:“给我亲爱的女儿,温馨的生日祝福。


1994年1月3日,唐娜坐下来给戴瑟莉写了封信,然后将信夹在贺卡中,与书装在一起寄了出去。

1月19日的傍晚,麦金农夫妇的包裹到了,那时朗达和戴瑟莉已经回尤巴市了,特里施决定第二天再送过去。

那天晚上特里施看电视时,怀着好奇心,她打开了包裹,先是看到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给我亲爱的女儿……”第二天清晨6点45分,哭红了眼睛的特里施将汽车停在朗达的门前。

特里施说:“戴瑟莉,这是送给你的,”特里施将包裹放在她手里,“是你爸爸寄来的。

”“代你爸爸祝你生日快乐,”特里施念道,“我想你一定会奇怪我是谁。

其实一切都是从我丈夫维德11月去打野鸭的那一天开始的。

你猜他发现了什么?是你寄给爸爸的美人鱼气球……”特里施停了一下,发现戴瑟莉的脸颊上闪烁一颗泪珠。

“天堂里没有商店,但你爸爸希望有人能帮他给你买一份礼物,所以他就选中了我们,因为我们就住在一个叫做美人鱼的镇上。


特里施继续读着:“我知道你爸爸一定希望你能快乐,而不要为他伤心;我知道他非常爱你,并会一直注视着你的成长。

爱你的:麦金农夫妇。


特里施读完看着戴瑟莉。

“我知道爸爸不会忘记我的。

”孩子说。

特里施眼里含着泪水,搂着戴瑟莉又读起了麦金农夫妇送的那本《小美人鱼》。

故事中,邪恶的女巫割断了小美人鱼的尾巴,杀死了她,3个天使将她带走了。

特里施读完,担心悲惨的结局会使外孙女伤心,但戴瑟莉却快乐地用双手托住了脸颊。

“小美人鱼进天堂了!”她喊道,“爸爸送给我这本书,因为小美人鱼就像爸爸一样进了天堂!”
2月中旬麦金农夫妇收到朗达的来信:“1月19日收到你们寄来的包裹时,我女儿的梦想实现了。


如今戴瑟莉每次想要和爸爸说话时,就会打电话给麦金农夫妇,只有这种方式能安慰她幼小的心灵。

“人们都对我说:‘气球能落到那么远的美人鱼湖边,简直太巧了。

’”朗达说,“但我知道是肯挑选了麦金农夫妇将自己的爱带给戴瑟莉,她现在懂得了父亲的爱会一直陪伴着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戴瑟莉“却将头靠在墓碑上说:‘也许我使劲听,就能听到爸爸对我说话。

’”,反映了戴瑟莉天真无邪的性格特点以及不愿承认父亲去世的心理。

B.“我们应该给戴瑟莉写封信,”维德说,“也许我们命中注定要帮助这个小姑娘。

”表现了维德对戴瑟莉遭遇感到可怜和无奈,所以决定去帮助她。

C.文章围绕戴瑟莉对父亲的眷念和深挚的爱,写了母亲的担心和忧伤,写了外祖母的想尽一切办法,写了陌生人维德夫妇的帮助,从各个角度展现了“爱”的主题。

D.“戴瑟莉却快乐地用双手托住了脸颊”,这一描写,表现了戴瑟莉认为父亲还活着,所以她很高兴快乐。

E.作品以“天堂回信”为题,交代了故事情节,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引发读者的思考。

(2)这篇小说的开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6分)
(3)请简要分析作品中特里施的人物形象。

(6分)
(4)请赏析小说中戴瑟莉放飞气球这个情节。

(8分)
参考答案:
(1)(5分,C3分,E2分,A1分)
(2)(6分)①点明了戴瑟莉的父亲已于9个月前去世,交代故事发生缘由,照应小说标题。

(2
分)②引出文中戴瑟莉拒绝接受父亲去世,给父亲寄贺卡的情节。

(2分)③为揭示小说主题提供了故事背景。

(2分)
(3)(6分)①关怀备至,充满亲情。

为了使她接受父亲的死亡,带戴瑟莉去了肯的墓地,希望戴能接受现实。

当接到维德夫妇的来信之后,仔细给戴瑟莉读来信,化解戴瑟莉的悲伤。

(2分)②体贴、细心。

为了实现戴瑟莉思念父亲的愿望,“把信捆在气球上,寄到天堂”,并且仔细的在“小纸
片上,裹上一层塑料”。

(2分)③善意说谎。

接到维德夫妇的来信,善意说是她父亲的来信。

(2分)
(4)①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写出了戴瑟莉拒绝父亲去世事实而在爸爸生日那天放飞气球给爸爸寄贺卡的情节。

②设置悬念,为后文维德帮助女孩作铺垫。

戴瑟莉放飞的气球被维德发现。

正是有放飞气球这个情节,才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引出文中重要人物维德夫妇。

戴瑟莉放飞的气球,落在了3千英里之外的美人鱼湖边,被维德发现。

充满爱心的维德决定帮助这个小姑娘。

④使小说主题有了依托。

女孩对父亲深挚的爱,维德夫妇通过对陌生小姑娘的帮助体现出来的广博的爱,都是借助这个情节得以展示和推动,从而表现人人皆应有爱的主题。

(8分,写对1点并结合文本分析,2分)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B项是对情节的分析,DA两项是对描写方法的分析。

[KS5UKS5U]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小说情节的作用:(A)内容上:①对环境的作用:交代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增强小
说的真实感和人物活动的合理性②对人物的作用:正面刻画人物形象;侧面衬托主要人物③对主旨的作用:揭示主旨,深化中心。

(B)对情节结构的作用:①铺垫伏笔,使情节发展合理②照应上文,
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③推动情节发展④与xx形成对比。

(C)特殊表达效果: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吸引读者;出人意料、引人深思。

比如本题,在开头段就交代了故事的缘起,同时也为后文的情节做了铺垫。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简要分析作品中特里施的人物形象”,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
象。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注意: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②侧面描写。

“‘我们把信捆在气球上,寄到天堂去怎么样?’特里施说”“特里施将那段话和她们的地址记在了一张小纸片上,裹上一层塑料,最后戴瑟莉放飞了那只气球”,表现出特里施的体贴与细心;“外祖母特里施带戴瑟莉去了肯的墓地,希望能使她接受父亲的死亡”以及给戴瑟莉读信,表现出特里施对孩子的关爱。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在解答时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特里施”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

解题思路可分四步: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本文中“特里施”的形象特点比较鲜明,考生可按上述思路梳理原文,整理相关情节,即可得到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