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俄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俄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
作者:赵芳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1期
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

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文化背景。

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必然要研究其谚语。

俄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了俄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与相似。

关键词:俄汉谚语;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3-0090-01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

俄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圍,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

”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
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

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在语言形式上,俄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俄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必须知道人民的历史,还必须知道人民的社会政治思想。

学者们—文化史家们,人种志学者们—指出,这种思想表现在民间故事、传说、谚语和俚语中,正是谚语、俚语以特别富于教训意义的形式表现了人民大众的思想”。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

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俄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源差异
俄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

俄语谚语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А Васька слушает да ест.(“充耳不闻”、“我行我素”、“无动于衷”、“言者谆
谆,听者藐藐”)出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猫和厨师》(《Кот и
Повар》);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Близкий сосед лучше дальней роднни.)”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二)宗教信仰方面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Возле
пылу постой-раскраснеешься,возле сажи-замараешься)”“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Гром не грянет,мужик не перекрестится)”;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

在俄罗斯人们无论是信奉基督教还是东正教,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

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俄语谚语,如:бог не в силе, а в правде (上帝靠理不靠力),на этом свете помучимся ,на том порадуемся (人间受些苦,天堂享清福),от бога отказаться——к сатане пристать (背离上帝,就是靠近魔鬼)。

三、结论
综上所述,谚语历史久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

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所以通过对俄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特征的进一步认识,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视野,还可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http://www.mista.ru/pogovorki.htm http://fictionbook.ru/author/
novikov_nikolayi_ivanovich/posloviciy_rossiyiskie/read_online.html page=2
[2]朱光潜.谈翻译[M].合肥:安徽文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