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上所述,碳酸司维拉姆治疗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可以将高血钙以及便秘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瑜祯,李源远 碳酸司维拉姆联合组合型血液净化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临床疗效〔J〕 现代医药卫生,2019,35(09):119 121
〔2〕左晓华,廖晨 碳酸司维拉姆与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20,026(006):146 148
〔3〕周宏久,冯永民,贾晓燕,等 盐酸司维拉姆对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影响〔J〕 中国血液净化,2017,14(010):608 611 〔4〕赵岭伟,刘丽 碳酸司维拉姆治疗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有效性〔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8,34(4):56 58 〔5〕兰莎,张国胜 司维拉姆治疗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有效性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18,15(032):142 145
〔6〕吴茂光 碳酸司维拉姆治疗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观察〔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018(009):91,94 〔7〕宋明爱,闫灵芝 司维拉姆治疗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J〕 药物评价研究,2017 12(9):1302 1305 〔8〕谭鹤长,宋雪霞,刘春晓 碳酸司维拉姆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疗效观察〔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8,036(007):974 975
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
唐 会,莫坤梅,何 玮,邝玉翠(清远市佛冈县人民医院,广东清远511600)
摘要:目的 研究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

方法 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黄疸新生儿10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分别给予布拉氏酵母菌口服辅助蓝光照射法治疗和单用蓝光照射治疗法,治疗5天后评价疗效,并考察两组患儿血清中胆红素含量以及转铁蛋白(TRF)含量的指标。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 00%,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8 00%(P<0 05)。

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儿血清中胆红素的含量无显著性(P>0 05);治疗后,所有患儿的胆红素含量均处于减少趋势,在治疗1天、3天、5天后,含量均比治疗前低,且观察组胆红素含量始终比对照组低(P<0 05)。

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儿的TRF含量无显著性(P>0 05);治疗后,所有患儿的TRF含量均比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的TRF含量较对照组更高(P<0 05),且不良反应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低(P<0 05)。

结论 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良好,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黄疸;新生儿;布拉氏酵母菌;蓝光照射
中图分类号:R969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 3765(2021) 03 0152 03
黄疸是新生儿较常有的疾病,且随着我国人口的逐渐增多,黄疸的发病率趋势也在逐年上升。

若该疾病为生理性,则症状较轻,即使不治疗,患儿也可自愈;但若病理性,血清胆红素越高、黄疸时间越长,患儿的脑病发生率会上升,导致儿童产生智力迟缓,精神障碍等,且该病会损伤儿童的器官及组织,甚至会危害到儿童的生命〔1〕。

因此,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刻不容缓。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是蓝光照射,该方法不仅操作便捷,而且治疗效果也令人颇为满意。

然而此法存在着一定的缺点,比如照射可能会损害幼儿的皮肤、令患儿的免疫力下降等,并且还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为了弥补这样的缺点,临床上多采用其他药物来进行辅助治疗。

研究显示,布拉氏酵母菌也能对黄疸患儿产生疗效〔2〕,为此本研究选取本院近两年诊治的患黄疸疾病的新生儿100例开展前瞻性对照实验,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蓝光照射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患儿100例。

纳入标准:①黄疸在24h内产生诊断标准〔3〕;②胎龄35~42周,黄疸持续4~12天;③胆红素含量到达换血指标;(4)治疗方案已经过伦理批准,并获得患儿家长的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早产儿;②有先天性疾病的幼儿;
③有过敏体质,药物禁忌的幼儿。

随机数表法将患黄疸幼儿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

观察组男21例,女29例;平均胎龄(38 78±1 32)周;平均病程(6 01±1 38)d。

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胎龄(38 91±1 13)周;平均病程(7 56±1 58)d。

上述基线资料中两组幼儿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患儿进行蓝光照射,操作在治疗箱中进行,患儿身体中除眼睛、生殖器等特殊部位之外全部暴露,照射操作1日1次,1次12h。

观察组同样给患儿进行蓝光照射,在此基础上,还给患儿使用布拉氏酵母菌(BIOCO DEX,批准文号:S20150051,0 25g/袋)辅助治疗,1日1次,1次半袋。

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5天。

1 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

②胆红素指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d后、治疗3d后、治疗5d后,对幼儿静脉采血3mL,放入3000r·min-1离心机中20min,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标仪(BIOBASE2001)检测治疗前后幼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③转铁蛋白(TRF)指标:治疗
海峡药学 2021年 第33卷第3期
前后对两组患儿进行静脉采血,采用ELISA法,酶标仪(BIOBASE2001)测定两组幼儿治疗前后血清中TRF水平。

④观察幼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1 4 疗效评价标准〔3〕 总有效率=(显效幼儿数+好转幼儿数)/总幼儿数×100%。

其中,患儿黄染有明显消退,且胆红素含量下降至原来的一半以上,记为显效;患儿黄染略有消退,胆红素含量下降,但是未减少原来的一半以上,记为好转;患儿黄染未有消退,胆红素含量未减少,记为无效。

1 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 0软件分析数据,疗效、不良反应等表示为百分数,且采用χ2检验;平均胎龄和黄疸持续时间,TRF含量等计量资料表示为,采取t检验,多个时间点胆红素含量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P<0 05表示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 00%,较对照组的78 00%显著更高(P<0 05)(见表1)。

表1 两组幼儿治疗效果对比 n(%)
组别显效好转无效总有效
观察组28(56 00)20(40 00)2(4 00)48(96 00)
对照组22(44 00)17(34 00)11(22 00)39(78 00)注:χ2=7 162,P=0 007<0 05
2 2 胆红素指标 治疗前,相比较两组幼儿血清中胆红素的含量无显著性(P>0 05);治疗后,所有幼儿的胆红素含量均处于减少趋势,在治疗1天、3天、5天后,含量均比治疗前低,且观察组胆红素含量始终比对照组低(P<0 05)(见表2)。

表2 两组幼儿治疗前后胆红素含量对比 (μmol·L-1)
组别
胆红素含量
治疗前治疗1d后治疗3d后治疗5d后
观察组301 47±37 17208 97±25 32 159 23±21 34 90 56±15 23 对照组293 12±34 77228 86±27 88 197 21±24 35 139 83±16 35 F组间、P组间87 821、<0 001
F时间、P时间838 274、<0 001
F交互、P交互22 745、<0 001
注:对比组内治疗前, P<0 05
2 3 TRF指标 治疗前,相比较两组幼儿的TRF含量无显著性(P>0 05);治疗后,所有幼儿的TRF含量均比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的TRF含量较对照组更高(P<0 05)(见表3)。

表3 两组幼儿TRF水平对比 (x±s,g·L-1)
组别
TRF含量
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1 39±0 312 01±0 16
对照组1 31±0 331 68±0 21t1 2498 389
P0 215<0 001
注:对比组内治疗前, P<0 05
2 4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数为3例,其中腹泻1例和皮疹2例;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数为13例,其中呕吐2例、皮疹8例、腹泻3例。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 441,P=0 006<0 05)。

3 讨论
大部分新生儿都会产生黄疸,但是多数都是生理性的,一般可以自行退散。

但是少数是病理性的,会产生较大危害。

黄疸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儿童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偏高,代谢异常,从而导致新生儿童出现皮肤、黏膜等黄染的现象〔4〕。

目前,蓝光照射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黄疸的手段,本研究中,用蓝光照射治疗患儿黄疸,78%的患儿都获得了疗效,该方法的原理是:蓝光照射下,胆红素的结构和代谢途径发生了改变,首先胆红素可以由脂溶性经照射后变为水溶性,因此更容易随着患儿的尿液、胆汁等排出,从而降低患儿身体中的胆红素浓度,达到治疗目的。

该方法的优点是:疗效确切,操作简单。

但本研究中26%的患儿产生了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体现了该方法仍存在着一些需要我们思考改进的缺点:由于胆红素的脂溶性与水溶性的转换是可逆的,为了防止其逆转,蓝光照射需长时间持续,才能达到好的疗效。

而新生儿身体娇弱,容易因此产生刺激性、免疫力降低、发热、呕吐等不良反应〔5〕。

为了弥补这样的不足,临床上常需要联用其他药物来降低蓝光照射的危害。

研究表明,布拉氏酵母菌能够对黄疸产生疗效,所以本研究给观察组患儿服用布拉氏酵母菌,并结合蓝光照射,结果显示,96%的患儿都获得了疗效,比对照组患儿78%的有效率更高。

其原理是布拉氏酵母菌能够生存于高温及酸性环境中,因此可以改善患儿肠道中的微环境,补充有用细菌,帮助加速肠道中胆红素的代谢,从而降低患儿身体中的胆红素含量,消除黄疸症状〔6〕。

且蓝光照射加速胆红素代谢的同时,布拉氏酵母菌起到了协同作用,并且增加了幼儿的免疫力。

TRF是体内转运铁元素的蛋白质,主要由肝细胞合成。

研究显示,幼儿产生黄疸后,体内TRF的数量会减少,且黄疸越严重,TRF浓度越低〔7〕。

所以本研究把幼儿身体中TRF的浓度,作为判断药效的指标之一。

并结合幼儿体内治疗前后的胆红素水平,来观察此方案的疗效。

本研究中,治疗后患儿体内的血清中胆红素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并且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蓝光照射比单用蓝光照射降低的更快,说明前者疗效更佳。

患儿体内TRF含量在治疗后相较治疗前升高,原因是多数患儿黄疸是由于感染而产生,而TRF竞争患儿体内的铁元素,从而达到抗感染的目的,其含量升高说明患儿黄疸逐渐好转,且观察组的TRF含量高过对照组。

综上,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蓝光照射能够非常有效地治疗患儿黄疸,且比单用蓝光照射治疗更健康,疗效更佳,此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曾丽娟,鲁昌辉,姚友东,等 蓝光照射结合逐瘀怯黄汤对新生儿黄疸血清转铁蛋白与C反应蛋白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10):2511 2514
〔2〕王乾,王园园,张茜,等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2),509 512
〔3〕李秋平,封志纯 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4):958 960
〔4〕马岩,顾岚,高丽,等 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
StraitPharmaceuticalJournalVol33No 32021
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J〕 世界中医药,2019,14(12):3237 3240
〔5〕尹欢,程红斌 利胆消黄汤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研究〔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8),19 20,23
〔6〕陈进芳,霍开明 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和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36(8):740
743
〔7〕冉珊,沈聃 早期不同蓝光照射方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J〕 临床误诊误治,2019,32(1):90 94
〔8〕韩珊珊,陈文霞,苏素静,等 基于GRADE系统的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循证分析〔J〕 中成药,2019,41(2):321 326
浅析化学发光法联合酶联免疫法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比较陈 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检验科,浙江嘉兴314000)
摘要:目的 分析化学发光法联合酶联免疫法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本院2017年8月~2019年7月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采用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及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5项指标检出率。

结果 化学发光法检测的阳性率高于酶联免疫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的HBcAb、HBeAg及HBsAb检出率无差异(P>0 05);化学发光法的HBsAg、HBeAb检出率高于酶联免疫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中应用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检测,化学发光法灵敏度更高。

关键词: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法;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验
中图分类号:R969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 3765(2021) 03 0154 03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脏病变的传染病,患者主要出现恶心、黄疸、肝功能异常等症状,甚至引发肝硬化、肝癌,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

因乙肝炎病毒在外界抵抗力很强,能够耐受一定的高温,所以母婴喂养、输血、生活接触均可容易染上乙肝炎病毒,从而提高该疾病的发生率〔2〕。

乙肝炎病毒感染一直是世界公共卫生日益关注的问题,为了降低乙肝的发病率,控制病毒的扩散与传播,需要及时对疑似病例进行早期的检查和确诊。

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常用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法检测,两者在乙肝诊断中均可提供价值性建议〔3〕。

但关于两者之间的差异许多医学者仍然存在争议,为了进一步确定哪项检测方法检测灵敏度更高,本研究选取100例疑似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8月~2019年7月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

所有患者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23~65岁,平均(43 57±5 71)岁;病程2~7年,平均(3 47±0 36)年。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联合肝组织活检确诊为乙型肝炎;研究前未服用治疗药物。

排除标准:中途退出研究者;合并其他急性重症疾病者;肾、肝等脏器功能障碍者。

1 2 方法 所有受试者在检验的前一天晚上20∶00点后禁食。

清晨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5mL,并进行血清分离10min,平均分为两份,分别进行酶联免疫法检测、化学发光法检测。

首先给予患者酶联免疫法检测,方法具体如下:操作者根据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的详细说明书进行检测,在正常室温中留置试剂盒30min;设置阴性、阳性空白对照孔,按照说明书依次将相应量的标准液注入阳性与阴性对照孔中。

其次将相应剂量的特异酶注入对照孔中,(值得注意的是,注入特异酶前乙肝表面抗原留置于37℃的水浴箱中),孵育60min,随即混匀,再封膜操作。

最后,在避免光照下的环境下将标本留置于37℃水浴箱中,孵育30min;洗板显色后,加入终止液。

对血清中的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5项指标进行酶标仪比色,记录结果。

化学发光法的操作方法:使用雅培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试剂为配套试剂。

根据说明书严格操作配套的吸头、反应杯、洗液等,检测血清中的乙肝表面抗体(HB s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5项乙肝病毒指标。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乙肝病毒阳性检出率,阳性检出判定标准〔4〕:若测量值大于参考值,则可判断为阳性;若小于参考值则相反。

各项指标的参考值:①HBsAb(乙肝表面抗体),0~10 00mIU·mL-1;②HBsAg(乙肝表面抗原),0~0 05IU·mL-1;③HBeAb(乙肝e抗体),S/CO:>1;④HBeAg(乙肝e抗原),S/CO:<1;⑤HBcAb(乙肝核心抗体),S/CO:<1。

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检测指标中,对比两种检查结果,若HBeAg≥1 0S/CO,则为阳性;若HBeAb<1 0S/CO,则为阳性;若HBsAb浓度>10 00mIU·mL-1,则为阳性;若HB sAg浓度>0 05IU·mL-1,则为阳性;若HBcAb>1 0S/CO,则为阳性。

海峡药学 2021年 第33卷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