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作者:杨淑娟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1期
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其教学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在分析当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了翘舌情景、激趣导入,反复吟诵,含英咀华等教学策略。
这对改进当前古诗词教学现状,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激趣;文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1-0059-01
一、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的古代诗词教学无法令中学生产生兴趣,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从学生角度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再加上文学特有的表现手法,使古诗词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从教师角度看,许多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诗歌理论修养不足。
教师平时对诗歌的阅读也是不多,没有厚实的诗歌艺术功底和驾驭诗歌的理论厚度,因此,备课和讲授就只能照搬教参教材,缺乏个性化解读。
另外,很多老师的古诗教学课大多以学生会解释、能背诵、会默写为目的,而且,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诗词鉴赏流于功利化,表现在重技巧的灌输,轻能力的培养。
它忽视了诗词鉴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规律,是一种诗性美的丢失。
教师为教而教,教得单一枯燥,学生为学而学,学得兴味索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二、促进古诗词教学质量的对策探索
(一)巧设情景,激趣导入。
1、未成曲调先有情。
例如学习《虞美人》,导入时教师先声情并茂地朗诵一段文字,“公元961年,是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
一个最不想做皇帝的多情文人,一位风华正茂、温婉俊朗的男子,带着他的多情与风流还有那一抹温和忧郁的微笑,缓缓步上了历史舞台的正面。
烟雨江南,孕育了无数的才子佳人。
那温润碧绿的春水,摇曳生姿的柳翠、平仄有声的雨丝,更是给他注入了异同寻常的才华灵感。
历史没有让他成为一个出色的皇上,丧国之痛却成就了一位独领风骚的词帝,成为一代词家之宗师!请问他是谁呢?”
2、一石激起千层浪。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准确鲜明的设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越过理解障碍,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掀起教学高潮。
在教学《诗经·氓》、《孔雀东南飞》等课文时,可设疑:“女主人公聪明美丽,勤劳贤惠,那么她们究竟因何还被休弃的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并结合《礼记》中的古文化知识“女子七弃”及有关事例,学生展开讨论,从而达到对本文积极而深入的探究。
(二)反复吟诵,含英咀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形象地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
所谓“三分诗七分吟”,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切入点。
然而朗诵并非是放任自流的,要做到有效诵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诵读方法,如读准节奏,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读出音乐美,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
教师灵活地采用各种诵读方式让学生多读多悟,教会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有些老师会认为这样很浪费时间,其实伤十指不如断一指,只要坚持养成让学生诵读的好习惯,学生定能还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精彩。
诗歌是浓缩的精华,就像茶叶,需要慢慢地泡开,然后才能品尝、欣赏。
反复吟诵,就是“泡”之要领所在。
(三)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例如教《登高》、《声声慢》和《虞美人》时,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诗歌的核心情感。
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诗以言志,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体现、心灵的抒写。
古诗词教学中,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诗词的意境,就必须拓展古诗词教学内容,以全面、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魅力,扩充学生视野。
首先要了解作者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古诗词通常是作者经历、情感的外露,所以,学习古诗词就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
孟子云:知人论世,提出了作者生平经历与时代背景对了解其作品的重要作用,只有了解作者经历才能深入体会蕴含于作品中的情感,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其次要了解同时代相类似的诗词,比较它们的差异,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加深对作者及作品的理解,体会作者独特的艺术特色。
古诗词蕴含丰富的意象,通过独特的意象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内涵。
如古诗词中“雁、月、松、竹、梅”等意象,都可以通过这些意象把相关的诗词串联起来,拓展学生视野。
(四)以点带面,迁移积累。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重视诗歌联类比较,在比较中拓展延伸,在延伸中感受诗歌的时空之美。
如可以将同一类诗人或类似的作品相联系,讲柳永的《雨霖铃》,可让学生课后找出更多写“柳”和“月”的诗,然后让其归纳这两个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这样教学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此外,教师还可以找不同时代同一题材诗作进行比较等,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教学《沁园春·长沙》,可让学生回忆马致远
《秋思》的秋景,然后比较思考:为什么同是秋天,会有不同的景物描写?从而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比较得出结论:由于感情不同,心境不同,景物自然不同,从而理解诗歌创作手法“情景交融”的特点。
再有讲到《虞美人》之愁时,“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如滔滔江水,延绵不断。
可联系有关描写“愁”的诗句,体会古人如何运用比喻手法把“愁”化抽象为形象具体。
感悟诗歌语言的妙处。
三、结束语
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里,古诗词就像是一朵瑰丽的奇葩,等待着我们去欣赏、采撷,作为教师要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用兴趣影响学生的兴趣,教师只要放下功利,循着诗性美的足迹,用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灵,相信古诗词教学会出现“有时三点两点雨,处处十枝五枝花”的烂漫的春天气象。
参考文献
[1]、赵芳.中学文言文教学刍议[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1(04)
[2]、李亚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