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理欲观的比较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理欲观的比较研究
摘要理欲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伦理学的重要论题。
中国古代具有理论形态的理欲观,奠基于先秦,发展于汉魏晋唐,鼎盛于宋明,
总结于明清。
它与义利观一样,始终受到历代思想家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伦理
学史上的又一重大问题。
本文试就其基本理论内涵作一阐述。
关键词中国传统理欲观
一、先秦儒家的节欲说
孔子把“仁”和“欲”联系起来,认为仁不在于无欲,而在于将自己的欲望推之
别人。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强调以他
人的利益作为个人欲望实现的界限,既考虑个人的利益又考虑别人的利益,如此
个人的欲求才是好的;否则,是不好的,应该加以克制。
孔子从社会之道出发,
主张通过“克己复礼为仁”即克制情欲以实行“仁”和“礼”的途径,以达到“从心所欲
不逾矩”的境界的理欲观,他的理欲学说开创了先秦儒家理欲观的先河,是东方社会理欲思想的典型代表。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予以进一步明确和深化,认为“欲”虽然是人的本
性中固有的成分,但不能因此任人的本性由来,必须要加以必要的限制,使追求
自然欲望满足的各种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孟子讲:“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
性也。
” 就是说对美味艳色悦声鲜臭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不可免除,但应该有
相应的道德规范加以约束,所以,有修养的人不仅将对物质的追求当作人的本性
的自然的过程,而且是自觉纳入道德理性的支配之下。
这就是“以道节欲”。
二、道家的无欲说
老子是道家及其欲望学说的创始人。
以“自然”为宇宙的根本,老子论述他的“无欲”的理欲观。
他论述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这就说,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后,不应再有过多
的追求,过多的追求奢华,就是过分的欲望。
知足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
一种很高的境界,即使条件再差,生活再贫困,只要能知足,便近于无欲了。
老
子作为第一个从宇宙观的高度探讨理欲观的人,他以“自然”为基础的“欲不欲”的
理欲说开创了道家“寡欲”主义理欲观的先河,其思想无论是在学理层面还是就其
现实意义来说,对后世都是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欲不欲”的理欲观,以“道”为基础,以“无为”为核心,提出了“逍遥自由”和“无欲”的理欲观。
庄子认为,自然无欲,是万物的根本,也
是长寿之固。
《天道》曰:“夫虚静恬淡天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
把无
为无欲提高到天地万物的本体,道德极至的高度,可见庄子已经把无欲的意义推
到了极端。
无欲而生万物,无欲而逍遥余生,这也是庄子理欲观的基本态度。
比
老子更进一步,庄子又从理的角度对无欲而逍遥全生的理欲观作了深入地论述。
他认为物成之后才有理,理是万物的具体形态,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表现形态。
三、纵欲说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发展中,早在先秦之时便有纵欲的理论和实践。
其中,
杨朱是中国传统纵欲学说的代表人物。
杨朱把纵欲和享乐说成是人生的基本目的,认为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人生快事。
因此,人人都应该纵情享乐,及时享乐。
《列子•杨朱篇》中有这样的记载:“人之生也,奚了哉?为美厚尔,为声色
尔!”“养生…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
意志之所欲行。
”在杨朱看来,人生短暂,应当及时享乐,只要自我的欲望能够得到满足,其他的都可以不加顾忌,对人生来说,欲望能够得到满足,这是最重要的。
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杨朱作为中国纵欲学说的代表,他把人降到了动物的水平,只强调人的自然属性,鼓励人们及时行乐,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他们的思想
也受到了许多思想家的批判。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就其现实意义来讲,极端的纵
欲理论的确毫无价值而言,但是在学理的层面上,在那样的历史时代,提出与众
不同的思想,杨朱等人的思想还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地位的,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
四、程朱理学的“存理去欲”说
二程继承了宋代张载关于理欲的思想,认为人欲和天理是绝对对立的,如水
火之势,不能相容。
在二程的理论上,公私是截然对立的,无任何统一关系可言的,并且认为在处理公事时,不能带有一点私的想法,“虽公天下之事,若用私意为之,便是私”。
从这一点出发,他们将天理人欲的关系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欲是万恶之源,于人极其有害,如果不加以清除,就会招来大祸,使人作出不道德行为,只有无欲才能符合天理。
“养心莫善于寡欲,不欲则不惑,可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由此,二程发出了“损人欲,以复天理”的号召。
朱熹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欲观思想就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
他把人的一切欲望都视为邪恶,认为都应该去除,由此,他坚决主张禁欲复理。
在朱熹看来,天理和人欲就是根本对立的,天理就是对仁义礼
智等社会准则的概括,不去除人欲,天理就很难恢复。
“仁只有固有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讲推之理”而“盖天理中,本无人欲,惟其流
之有差,遂出个人欲来”。
他说“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
盖缘这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的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朱熹尽管认为天理和人欲是根本对立的,但他们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人的行为不超出应有的限度,进行妥善的处置就表现为“天理”。
但如果超出了限度,过或者不及,就表现
出私欲了。
五、比较分析
以上我们介绍了节欲、无欲、纵欲和存理灭欲几种中国古代典型的理欲观,
应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欲的态度是存在明显分歧的。
道家的无欲说实则是
一种寡欲说,这与他们的“道法自然”的本体论观点和“无为而为”的政治态度息息
相关。
杨朱等人的纵欲说是少数人的主张,还不具有正统的地位。
多数人则是在
承认欲不可去除的前提下,主张对欲作合理的引导和节制,这也就是先秦儒家理
欲观的基本主张。
同纵欲和无欲相比,节欲说是比较正确和合理的。
然而,在经
过宋明理学的改造之后,形成了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这似乎
由此变得不近情理,就整体而言,宋明理学家们的理欲观还属于节欲、导欲说,
它建立在唯心主义体系的框架中,形成了完整的理欲思想理论,较先秦的各种理
论都完善,尽管“存理灭欲”的理欲观其错误显而易见,但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
之大,令我们不容忽视。
总之,中国的节欲说是一种比较健全的伦理学说。
它既
承认欲是人的本能,不可完全去除,又同时指出“以礼节欲”的必要性,体现了人
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统一,应该说,这是一种全面和进步的认识。
其中,先哲们一再教诲人不做感性欲望的奴隶,不做外物的奴隶,努力获得建立在理性
基础上的自由,这样的修养和境界也是今天人们应该追求的。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M].中华书局1983年版.【2】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二册)[M].中华书局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