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则立不预则废——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预习作业设计的几个小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英语新课标指出“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苏教版牛津英语教材容量大,知识点多,口语交际密度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所以为了使课堂的有效性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由于部分知识理解的缺失而慌乱不已,学生进行新课之前的合理预习,成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捷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假期先行,做好铺垫
每年寒暑假,有条理的学生会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学生们在娱乐之余,最感兴趣的恐怕是自己的新书了,无论成
片,让学生先找找漫画中有哪些构图要素,学生一边找一边思考,最终得出:一双伸开的手掌捧着一颗长出枝叶的心脏,一只手掌的大拇指上站着一只小鸟,望向初生的枝条。
之后,再让学生试图概括出漫画的寓意:小心呵护,让心灵焕发生机,给人以新的希望。
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教师再适机引导,如何爱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借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导问
导读过后,往往导学的形式是教师问、学生答,这就会造成学生被动地学,在课堂上学生丧失了动力,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显然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我们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提升,鼓励学生去提问,才能体现生本课堂,这也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的重要的原因所在。
1.用疑问词提问。
用“是什么”或“什么是”去提问,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用“为什么”来提问,是对原因的分析;用“怎么样”来提问,是对方法和措施的理解;用“有哪些”来提问,是对知识的归纳。
例如在“习惯对人的影响”的知识中,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1)什么是习惯?(2)习惯对人有哪些方面的影响?(3)习惯为什么会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等等。
2.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问。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经验出发,要满足学习的发展需要,创设问题的情境,把教学中的问题转换为学生的问题。
同样学生也可以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促使学生共同深入地去研究,课堂要密切联系社会与生活,但是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也有政治问题,也可以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
三、导议
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不要急于回答问题,要与其他的组员,先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思想,在进行分析、比较后,就会达到一种理想的教育,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就会达到自我教育,从而提升各自的能力。
因此,课堂提问等教学方式要服务于课程目标意义的实现。
课堂提问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记忆,更要引导学生领悟与建构知识,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对知识价值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要多问一下“刚才得到的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到的?”“这个结论对我们的生活实践有何重要启示?”等,把
课堂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
1.分组讨论,给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都能充分发表意见是困难的,分组讨论,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集中众人的观点,对于非主流的,他们之间能进行讨论、分析和研究,从而达成共识。
这样既有个体的发现,又有集体的合作探究,也有不同观点的辩论。
2.制造“矛盾”,激发讨论。
教师可以故意用反面的观点来引导学生讨论,如在教学“公民有依法纳税义务”时,笔者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作为教师,一不生产,二不经商,纳税与我无关”,结果激起学生的大讨论,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
四、导练
开展当堂训练借以巩固所学知识,已经成为当下教师的开展教学的必备手段。
但是,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以及周围同事所反馈的信息,发现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教师的相应指导,致使练习没有了针对性。
因此,我们教师还要对此予以因势利导。
1.做练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回指导。
学生在做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融入到学生中间,平等地与学生讨论、交流,尤其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适时予以点拨,最终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的任务。
2.要做好练习的讲评与信息反馈工作。
讲评要客观,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尽量摒弃标准答案,不搞“一刀切”,对于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典型问题编入“错题集”,让它时刻警醒学生。
在“四步曲”中,“读”是基础,“问”是关键,“议”、“练”是手段,前提在于“导”。
导学要努力做到:“读”出新知,“问”出新解,“议”出新意,“练”出新法。
总之,导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利用导学式教学激活政治课堂[J].金色年华(下),2011,(2):63.
[2]洪素平.采用师生合作导学案模式共建高效时事政治课堂[J].新校园(理论版),2013,(3):171.
预则立不预则废
——
—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预习作业设计的几个小原则
经蕾
(江苏省徐州市星光小学,江苏徐州221006)
摘要:小学英语新课标指出“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为减少学生的课堂上的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而设计合理的预习练习,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学
习效果,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为学生的语言输出做积累,“厚积而薄发”。
关键词:小学英语;预习作业;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04-02
. All Rights Reserved.
绩如何,孩子们总会对将要面临的挑战有一种神秘感,借此机会,我们就让们他自己破解书本的奥秘吧。
其实,很简单,给孩子一套针对整册书的预习单,翻翻书,就可以逐项填写完成,不需要太费力气,已经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们对整本书有了大致的理解,同时,老师也可以大致了解学生对每课课文的喜好及学生对每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时可以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二、文本理解,浅入深出
每套教材的文本都是教材的灵魂所在,除了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学英语的语境,还渗透了课标里提到的各种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还有我们的跨文化意识的渗透,以及学习语言最重要的输入和大量输出的问题。
我们就要使学生通过预习作业的完成,把每一步的目标具体化,最终使学生把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同时内化吸收,逐渐减少课堂学习的障碍,为深入学习文本争取更多有效的时间。
要求学生对文本听读,泛读,精读,看似要求越来越高,其实学生通过这三步的预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文本的精髓。
1.听读文本,必不可少。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听读,是学习英语的基本功。
听读的主要目的是模仿语音语调,同时通过语音语调可以辨别文本的语境,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当然,听读一遍,肯定达不到效果,我们在每课预习作业设计时都要求学生听读至少3~5遍。
2.精读文本,吸收精髓。
通过上两步的预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文本的主要内容了。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型,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努力记下来,不会的可以在旁边做上标记。
要求学生从教材设置的各种情景(图)中发现有效信息,试着从教材中提出问题,并自问自答,从整体上了解新知。
做到这一步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基本形成,阅读能力提高了,上课时会轻车熟路,从而提高学生听课效果,学习压力减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进程加快。
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预习作业设计模式:
【以苏教版小学牛津英语6A Unit5On the farm这一板块,学生已经完成的预习作业为例】
Ask and answer:
Q:Where does Helen meet Nancy before class?
K:She meets Helen in the school playground before class.
Q:What are Nancy and Helen talking about?
K: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
Q:What did Helen do on the farm?
K:On Monday,she watered trees and pulled up carrots.On Tuesday,she milked cows and collected eggs.
在课堂上,我们就可以让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问题,同时自己当小老师,指定同学回答,并给予适当的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符合新课标的评价多元化的原则,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问答中,学生可以对文本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于文本复述做好铺垫。
三、语法渗透,层层深入
小学英语的语法教学总是让人很为难,用太直白的语言,失去了学问本身的质感,用太专业的语言,学生又不太听得明白。
预习,可以帮我们化解这左右为难的局面。
每次在新语法出现时,文本中总会复现和语法有关的句型结构。
我们可以在精读后适当设计简单的找句子并填空的预习作业,为新语法的学习做铺垫。
【以6AUnit2Ben’s Birthday为例,本课语法主要是日期的表达方式】
Follow it:
10月16日:the16th of October
10月18日:birthday is on
8月6日:birthday is on
月日:My birthday is on
例句和前两句是出现在文本中的,而最后一句的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填写的,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学生乐于动脑子去思考,这样,日期的表达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预习作业的设计都是为减少学生的课堂上的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而设计的,总是要以学生的学情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将知识由难化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梅.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化归思想的案例分析
韩蕾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南京210005)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国的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要求,我们应该积极地转变我们的教学思想,将传授知识变为培养能力,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巨大的帮助,但是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得要领,这就需要我们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本文主要论述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化归思想的案例分析,介绍了化归原则、化归方法及相关案例,希望对学生良好数学思维形成有所帮助。
关键词:化归思想;重要意义;化归原则;化归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05-02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困扰大部分高中学生的学科就是数学的学习,由于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显得吃力,即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于数学学科可是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
数学的学习不能单单依靠不断地练习来提高自己,而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其中化归思想就显得非常重要,其核心的本质就是转化,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将烦琐转化为简洁,因此,让学生懂得化归思想,明确化归原则,掌握化归方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