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将进酒》为例浅析李白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以《将进酒》为例论述了李白乐府诗的跌宕起伏,骤起骤落;想象奇特,夸张大胆;奇偶相生,灵动多姿;狂放自信,激情澎湃;善用双关,巧用比兴等艺术特色,阐述了其理想抱负及其人生价值观在诗中的体现和其诗作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乐府诗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070-02
李白这颗浩瀚文学海洋里涌现出的璀璨星辰,其诗作记录了他的多彩人生,也记录了这段历史,特殊的时代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促使其形成独特的诗歌风格,展示其独特的风采,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诗作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对文学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今天,分析其诗作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多种艺术特色在李白乐府诗中综合呈现
李白将乐府诗创作推向了巅峰,其诗真正具备了杜甫赞之“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现以《将进酒》为例,阐述其乐府诗艺术特色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一)跌宕起伏, 骤起骤落
《将进酒》整首诗以“劝”字为金线贯穿全篇。
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
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短短几
句,诗人用极尽夸张的手法展现了黄河
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
海而去再也没有回来的意境奇伟、起伏
跌宕、气势磅礴的画面,比喻人生苦短,
要抓住青春。
紧接着诗锋一转,感情波
澜起伏,由悲到喜:“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
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
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
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注释
[1])”。
正当读者陶醉在“纵情欢乐、
金杯美酒、明月当空”的诗境中,诗人情
绪再转向激愤:“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
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
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
谑。
”激愤之后感情跳跃为豪放:“主人
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
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
愁。
”整首诗感情波澜起伏,从天上到人
间,从黄河到大海,从青丝到白发,从人
生到金樽,从明月到美酒,从千金裘到万
古愁,从远及近,从面到点,天地宇宙,
纵横驰骋,一气呵成;时而悲愤,时而狂
欢,时而激愤,时而豪放。
落差极大,起
伏跌宕,骤起骤落,跨越时空,思接万
里,诗人胸中的苦闷、悲愤、狂欢、激愤
在字里行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想象奇特,夸张大胆
从写作技巧方面来讲,夸张手法恰
到好处的运用,是李白乐府诗成功的最
大诀窍。
如《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
来”等化眼前之景为艺术想象,使诗的
气势更为磅礴;“朝如青丝暮成雪”用
极度的夸张手法传神形容时间消失之
迅疾;“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
杯”更是夸张手法运用的经典;诗中大
胆运用夸张手法和巧妙的比喻,进行创
造性的生发和联想,想象奇之又奇。
诗
中多次运用巨额数量词:“千金”“三百
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
表现万丈豪情和满腹愁怨,同时,又不给
人空洞浮夸之感。
(三)奇偶相生,灵动多姿
李白乐府诗以句子长短相间见长,
以七言为主,又掺杂有四言、五言、六
言、八言等各种句式,短句仅三字,最长
句则长达十一字,表面看随心所欲,没有
规律,实则别出心裁,匠心独运,有如散
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有的对仗工整,奇
偶相生;有的不拘一格,句式灵活多变;
有的简洁精炼,通俗易懂。
奔放恣肆的
语言,在表达感情灵动多姿方面的优势,
也体现出李白七言歌行的独特个性。
如
《将进酒》中“金樽”“钟鼓馔玉”等语
汇与口语交织在一起,使诗篇既宛如交
响乐悦耳,又如山泉般流畅。
再如李白
在《蜀道难》中“危呼高哉!”一句同义
重复,是特意突出昂扬气势,“噫吁戏”
三字是叠用叹词,更是让人读来荡气回
肠、回味无穷。
(四)狂放自信,激情澎湃
《将进酒》诗中“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
散尽还复来”句生动地表现了李白对自
以《将进酒》为例浅析李白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深远影响
□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教学研究室 罗 云
·备课要略
己旷世奇才的非凡自信,抒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壮气概,将及时行乐的狂饮写得激情澎湃。
诗中失望和自信、悲愤和抗争等思想情感交织在一起,将李白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白乐府诗多具有排山倒海之气势和力量,在天地宇宙之间充分展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为后世创作树起了标杆。
(五)善用双关,巧用比兴
《将进酒》诗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来作起兴,引出下文的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在上文中先说黄河水西流之后不再东回,再说人老了就不再年轻。
先言他物,再兴起所咏之物。
以水喻人,暗示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虽视荣华富贵如浮云,也含及时行乐之消极情绪。
“天生我材必有用”透露出对封建社会压制、扼杀人才的愤懑和嘲讽的积极意义。
隐喻着正因青春短暂、人生易逝就更应有一番作为的思想,展现了诗人豪情满怀、意气凌云的形象。
这一系列艺术手法的巧妙结合犹如珠联璧合,使李白乐府诗为他的人生增光添彩,为后世文学树起了一座丰碑。
二、特殊时代坎坷人生形成其理想抱负人生观价值观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
李白生活的特殊时代和其坎坷人生形成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气质:不懈地追求功名和自由,狂傲不羁, 蔑视一切。
喜欢豪饮纵歌,他的豪饮、侠风、艺胆、仙趣、豪放、高傲,形成了其独有的浪漫、狂傲、自负、乐观的性格和气质,可以说他的天才和狂放使其最终成为一代诗仙。
其复杂的思想性格气质具有多重性。
李白深受儒家、道家和游侠思想的影响,这几种思想本质上是互相矛盾和排斥的。
但他却把三种思想的综合体作为自己一生苦苦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世间不会有绝对的精神自由,李白的性格过于高傲自负,人生理想严重脱离
现实。
纵然李白才高八斗,在当时沉重的
现实压抑下,他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现
实让他踌躇、无奈、心有不甘,尽管李白
极力与命运和现实进行抗争,历经重重
失败和挫折,可还是很难实现自己的理
想和抱负。
但诗人不惧人生道路上的艰
难险阻,他一生始终在不懈地追求自己
的理想,他的诗作中始终保持着自负、自
信、豪放、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
这就
是作为一代诗仙李白独特的个性特色和
人格魅力!
后世受李白豪放洒脱乐府诗歌的
风格影响深远,并给予极高的评价。
韩
愈评之“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王
安石评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太白诗歌度越六代,与汉魏乐府争
衡。
”(《黄山谷文集》)。
元明清诗人也
多受其影响:“宋诗多沉僿,近少陵;元
诗多轻扬,近太白。
”(注释[2])。
清龚
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
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
才”诗句,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
马”“天公”这极具壮伟特征的主观意
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都受其豪迈洒
脱诗风的熏染。
三、乐府诗在李白手中得到了最大
限度地运用和发挥
李诗以乐府歌行和绝句的成就最为
显著。
他那沿用乐府古题创作占总数大
半的乐府古体诗歌一说有近200 首(注释
[3],难以考证确切数)。
其之所以喜爱
并长于写乐府古题和七言歌行、绝句,是
因为乐府民歌这种艺术形式最能体现他
的思想、性格气质和积极浪漫主义神情。
李白乐府诗的艺术美,表现在创新中富
有浪漫味。
沿用乐府古体写的《将进酒》
《蜀道难》《行路难》《宣州谢·楼饯别
校书叔云》《梁甫吟》等代表作,表现出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将乐府诗创作推
向巅峰。
诗人以忧愤而狂放的情感和豪
放而又精炼的语言,展开奇特而丰富的
想象。
描绘出一幅幅气势磅礴、夸张大
胆、意境奇伟、起伏跌宕的激情画面和
靓丽风景。
李诗艺术特色的产生、形成是一个
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李白独特的个性特
点和气质决定了他自然而然就在诗歌中
将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生的自命不凡和
与众不同的个性充分表现。
在对自由的
向往和神仙的洒脱快活及不受任何约束
的逍遥的人生境界生活憧憬中,在理想
与现实冲突的矛盾与痛苦中,李白将浓
郁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 从而使古题乐
府获得了新的生命,李白那坦率豪放的
性格和浪漫潇洒的作风在其乐府诗歌作
品中就渐渐形成了形式自由,格律宽广,
语言朴实,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雄浑瑰
丽,豪迈潇洒,色彩缤纷,激情澎湃,想
象奇特,夸张大胆,气势磅礴的浪漫主
义风格。
综上所述,李白坎坷的人生经历和
他横溢的才华融为一体,形成了其独特
的艺术风格,实现了诗歌革新的伟业。
这
位被誉为一代“诗仙”的旷世奇才,其为
人和诗作至今仍彰显盖世绝伦的神奇魅
力,给后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和丰富创
作启迪,还产生着世界性的影响,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
【注释】
[1]侧:一作“倾”。
[2]宋荦.《元诗选》序。
[3]傅如一.李白乐府论.文学遗
产.1994年第一期。
【参考文献】
[1]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
品选(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0
【作者简介】罗 云,男,现就职于百
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教学研究室。
(责编 卢建龙)
备课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