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二十八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岳麓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测评二十八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开展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1947—1952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成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
这些措施的贯彻( )
A.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B.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D.表达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
【解析】选B。
土地由私有到集体所有为国家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应选B;农业的合作化不是农民的土地私有,排除A;材料没有表达跟工业的比照,排除C;总路线的精神还包括工业化,排除D。
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一边实行有方案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反映了( )
A.开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现实需要
B.经济建设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C.急于完成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愿望
D.开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解析】选D。
题干中提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进行工业化——开展生产力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应选D;社会主义改造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排除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题干也与斯大林模式有一定的关系,但无法解释我国在工业化的同时进行三大改造,排除B;“一五〞方案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初步根底,不表达急迫性,排除C。
3.(2022·滨州模拟)针对中国经济开展模式的不同认识,毛泽东在1953年阐述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眼前利益,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
目前而言,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
照顾农民是小仁政,还有更重要的大仁政。
基于此认识,当时中国( )
A.实行城乡自由流动政策
B.优先开展重工业
C.重点围绕恢复国民经济
D.开展民主与法制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一种是为人民的眼前利益,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
目前而言,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
照顾农民是小仁政,还有更重要的大仁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的“一五〞方案的长远利益在重工业建设上,对粮食需求巨大,所以此时期毛泽东开始支持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此政策增加了农民的税赋,降低农民在粮食问题上自主权,应选B;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开展模式,并未涉及人口流动和户籍管理,排除A;1952年国民经济根本得到恢复,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开展模式,并未涉及民主,排除D。
4.(2022·汕头模拟)当时,在苏联的援助下国家实施了150个重大工程,其中军工44个,机械24个,冶金20个,化工7个,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个,能源工业52个,工程覆盖了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这些工程的成功实施
( )
A.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B.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根底
C.根本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
D.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选C。
由材料信息“在苏联的援助下国家实施了150多个重大工程〞可以推断,“当时〞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再仔细研读材料可知,当时中国的这些重大工程多集中在重工业领域且范围广泛,所以这些工程的成功实施将会极大地提高中国的工业实力,有利于新中国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应选C;新中国成立后已不存在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的现象,排除A;解放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事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主要论述的是新中国在苏联援助下实施了许多重大工程,这些工程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并没有提到农业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开展,所以无法看出这些工程的成功实施是否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排除D。
5.1955年7 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革命。
〞这说明当时( )
A.革命与建设是当时党的中心工作
B.出现了严重的“左〞的错误
C.“一五〞方案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
D.完全学习了苏联的成功经验
【解析】选C。
材料中“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是指对农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改革,“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革命〞,指的是“一五〞方案,应选C;材料中的革命并非武装革命,排除A;材料中的做法并非“左〞的错误,B不符合材料中时间,排除B;“完全学习〞说法绝对化,排除D。
6.(2022·山东新高考模拟)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
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
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社会主义工业化根本实现
【解析】选C。
从1952到1958年农业机械的开展,是因为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7.(2022·蚌埠模拟)
1949-1965年我国经济开展的三个恢复和增长期
出现表格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B.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C.改善经济结构比例
D.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解析】选D。
这三个时期分别为新中国成立初经济的恢复时期、“一五〞方案、国民经济的调整阶段,工业农业都有一定比例的增长,共同原因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应选D;三个阶段都是方案经济时代,排除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排除B;第一第二阶段国家有方案在工业领域优先开展,第三阶段实行国民经济的调整,排除C。
8.1958年我国超发货币,导致民众持币待购现象严重,对此,中央采取局部商品“高价、敞开供给〞的政策,并在许多城市开设高价饭馆。
一时间,各地流传着“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头上
食堂〞的民谣。
材料中现象( )
A.是“大跃进〞运动产生的影响
B.开展了国民经济
C.说明国家财政状况好转
D.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开展要求
【解析】选A。
材料中的做法是“大跃进〞思想的表达,应选A;“大跃进〞运动是典型的“左〞倾错误,无助于国民经济的开展,排除B;材料中超发货币与财政状况好转无直接关系,排除C;材料中做法不属于生产关系变革的范畴,排除D。
9.1956年9月,陈云提出“主体〞与“补充〞思想,“方案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方案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方案生产的补充〞。
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A.正在探索经济管理体制
B.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试图逐步恢复市场经济
D.鼓励私营经济的独立开展
【解析】选A。
根据材料“1956年9月,陈云提出……方案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方案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方案生产的补充〞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即将完成之际,我国积极探索经济管理的体制,应选A;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根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逐步恢复市场经济〞与材料“方案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不符,排除C;三大改造是对私营经济的公有制改造,排除D。
10.(2022·三明模拟)1975年7月,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指出:“3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
5月和6月,原油、原煤、发电量……铁路货运量等,创造了历史上月产的最高水平。
〞这说明( )
A.全面整顿工作成效明显
B.“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
C.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初步显现
D.“一五〞方案顺利开展
【解析】选A。
由材料“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创造了历史上月产的最高水平〞,得知经济好转,结合时间1975年,可以判断是邓小平全面整顿的结果,应选A;1975年尚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没有得到彻底纠正,不符合史实,排除B;改革开放以
后,我国才出现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一五〞方案的时间是1953—1957年,排除D。
【加固训练】
学者彼得·诺兰认为,任由经济开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开展的道路〞。
该道路的特征是( )
A.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
B.发挥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管理
C.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D.受“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解析】选B。
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开展的道路〞和“任由经济开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指三大改造建立方案经济和改革开放开展市场经济,二者都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且都促进经济的开展,应选 B;三大改造是变革国内生产关系不是融入经济全球化,排除A;三大改造是建立方案经济,排除C;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政策不是“一边倒〞,排除D。
11.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恢复和开展农业生产,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
此政策的目的是
( )
A.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B.纠正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D.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解析】选B。
依据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调整是为了纠正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故答案为B。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时就已经建立,排除;C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表现,D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现,材料中的“调整〞正是对上述“左〞倾错误以及“一五〞方案时期优先开展重工业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纠正,排除。
12. 1961年,安徽省宿县等地的农民提出把田地包给社员耕种,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制度。
到1962年7月,全国大约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
这一做法( )
A.拉开农村体制改革序幕
B.恢复和开展了农业生产
C.稳固了人民公社化体制
D.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到1962年7月,全国大约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可知这一做法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开展了农业生产,应选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拉开农村体制改革序幕,排除A;根据材料“到1962年7月,全国大约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可知这一做法冲击了人民公社化体制,排除C;一五方案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排除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松江(上海)织染局工匠主要是封建匠户制度下的在籍世袭工匠。
他们有内外号之分,内号的工匠于织局各机房集中生产,外号那么在家生产,内号所用丝料皆须由堂长、机户领得价银后从市场上购置,外号工匠都以民间机户形式领织,实际上仅仅只是官营手工业工场的场外局部,但要优先完成领织的劳役,才能从事小商品性质的生产。
朝廷常因内库所存段匹数量缺乏,行文各地织染局,在常额之外增派“急缺段匹〞,专供内府喜庆及皇帝颁赏之用,“其段有纶丝、纱罗、绫绸、绢锦;其色有大红、浅色;其把戏有彩桩、织金、闪色、蟒、龙、飞鱼、斗牛缠身胸背,工甚烦琐〞。
——摘编自张忠民?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 材料二1951年上海国有丝织业对苏联、东欧扩大出口后,大局部丝织厂均系接受中国蚕丝公司的加工代织。
80年代起,以“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形式,通过引进国外新技术以改造工厂的生产装备。
织绸业通过业内专业分工协作,取得了崭新成绩,保持了每台丝织机年提供出口绸超万米的新纪录。
与此同时,工业公司会同各厂制订标准产量、标准本钱、标准利润,并据以考核,按定额完成率优劣给予合理分配,使生产厂不因品种安排难易和单位产品利润不合理而受到影响,从而使这一时期各项经济指标都创历史最好水平。
——?上海丝绸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上海官营丝织业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上海国有丝织业开展的原因。
并结合材料一,指出其与明代上海官营丝织业的相似之处。
(13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松江(上海)织染局工匠主要是封建匠户制度下的在籍世袭工匠〞得出其对国家有人身依附关系,并受到沉重压迫;根据材料一“内号的工匠于
织局各机房集中生产,外号那么在家生产,内号所用丝料皆须由堂长、机户领得价银后从市场上购置,外号工匠都以民间机户形式领织,实际上仅仅只是官营手工业工场的场外局部〞得出集中与分散生产相结合;根据材料一“朝廷常因内库所存段匹数量缺乏,行文各地织染局〞得出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与国外市场几乎没有联系,生产较少考虑经济效益等。
第二问影响,根据材料一“须由堂长、机户领得价银后从市场上购置〞得出原料采购与市场存在较多联系,顺应了商品经济开展的趋势;根据材料一“封建匠户制度下的在籍世袭工匠〞得出对劳动力的控制,束缚了私营手工业的开展。
第(2)题第一问原因,根据材料二“1951年上海国有丝织业对苏联、东欧扩大出口后〞得出借助国家建立的外交环境;根据材料二“80年代起,以‘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形式,通过引进国外新技术以改造工厂的生产装备〞得出增加经营形式,引进先进技术;根据材料二“通过业内专业分工协作,取得了崭新成绩〞得出注重业内分工协作,合理调整生产与分配。
第二问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二“工业公司会同各厂制订标准产量、标准本钱、标准利润,并据以考核〞可得出都有一定的方案安排;根据材料二“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可得出都存在代加工的形式;根据材料一“才能从事小商品性质的生产〞可得出都与市场有一定的联系。
答案:(1)特点:工匠对国家有人身依附关系,并受到沉重压迫;集中与分散生产相结合;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与国外市场几乎没有联系;生产较少考虑经济效益。
(6分)影响:原料采购与市场存在较多联系,顺应了商品经济开展的趋势;对劳动力的控制,束缚了私营手工业的开展。
(6分)
(2)原因:借助国家建立的外交环境;增加经营形式,引进先进技术;注重业内分工协作,合理调整生产与分配。
(9分)相同之处:都有一定的方案安排;都存在代加工的形式;都与市场有一定的联系。
(4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热播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以小酒馆为切入点,讲述了女主人公在经营过程中久经磨难,最终成为女强人的故事。
下面是该电视剧的局部故事梗概:
1955年,新婚不久就失去丈夫的徐慧真,继承祖产,当了小酒馆的老板。
居委会召开发动大会,号召所有商户搞公私合营,徐慧真积极主动地第一个支持并参加了公私合营。
1958年,国家号召大炼钢铁,各家各户都把废旧的铁锅和铁盆捐出来支援国家,徐慧真不甘落后,成为了“大炼钢铁〞的模范。
为了小酒馆的经营,徐慧真虽历经坎坷,但她始终坚守自己的经营理念。
1979年,改革春风吹来,小酒馆重新回到徐慧真的手里,并再一次焕发了青春。
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现代重大历史现象,
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解析】此题为提取信息进行说明题。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
材料“1955年,新婚不久就失去丈夫的徐慧真,继承祖产,当了小酒馆的老板。
居委会召开发动大会,号召所有商户搞公私合营,徐慧真积极主动地第一个支持并参加了公私合营〞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材料“1958年,国家号召大炼钢铁,各家各户都把废旧的铁锅和铁盆捐出来支援国家,徐慧真不甘落后,成为了‘大炼钢铁’的模范〞反映了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材料“1979年,改革春风吹来,小酒馆重新回到徐慧真的手里,并再一次焕发了青春〞反映了1978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
答案:例如一:
情节:徐慧真积极主动地第一个支持并参加了公私合营。
(2分)
历史现象: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2分)
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开展,也使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根本确立起来,完成了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但由于当时急于求成,也存在着一定的缺乏和冒进性。
(8分)
例如二:
情节:徐慧真不甘落后,成为了“大炼钢铁〞的模范。
(2分)
历史现象:1958年我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出现了全民炼钢的现象。
(2分)
评价:1958年,为了赶美超英,国家号召全民大炼钢铁;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开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平衡;由于违背经济开展的客观规律,“大跃进〞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和劳动力,也导致了1959-1961年的国民经济困难。
(8分)。